最新消息

5
八月
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与市场沟通

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历史短,早年规模很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大,主要是作为一种对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探索和补充。近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股市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截至2020年底,内地A股总市值约84.5万亿元人民币,占2020年中国GDP的约83%。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速度很快,与欧美的成熟市场相比,各方面的经验自然有所欠缺,就目前情况看,在如何与市场进行有效沟通,以及考虑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外溢影响方面,尚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比如近日港股和内地A股的大跌,一定程度就与沟通以及政策对股市的外溢影响有关。

 

政府对房地产、科网平台、教育培训等行业的整顿,本意是为了行业和经济更健康持续的发展,但整顿对部分上市公司的业务模式和前景确实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不明朗因素的积累有可能从点到面逐步发酵,最后演化为对股市整体的冲击,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不能不加以小心。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政府对相关行业的治理整顿主要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政府想将行业整顿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政府没有给出较为清晰的路线图、目标以及时间安排,令投资者对行业前景感觉不确定性很高;二是不知道整顿的面会扩张到多大,会涉及到哪些行业?即使有些行业现在没有涉及,未来是否也可能会涉及,涉及到的话会有多大影响,这些疑问不解决,就会带来投资者对整体市场的信心下降。

 

酿成7月23日开始的港股大跌的导火索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间接原因是市场中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并逐渐蔓延的紧张心态,逐渐升高的紧张心态遇到诱发连锁反应的催化剂,于是市场的恐慌突然发作,一发不可收,7月23-27日,三个交易日的时间,港股狂跌近2700点,接近恒生指数的10%,数万亿的财富灰飞烟灭。

 

追根寻底,市场紧张心态的积累主要来自行业整顿面的逐渐扩大,投资者开始时将房地产整顿当作个别事件,以为整顿只限于个别行业;之后整顿蔓延到科网平台,随着越来越多公司被整顿波及,投资者开始感觉不确定性上升;之后又遇到滴滴事件的冲击,国家对资料安全加强监管又影响到一大批企业;之后再发生对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整顿,对教育培训机构的整顿与之前不同的是,新政策基本完全限制了旧有的业务模式,相关行业突然就陷入了生存危机,相关上市公司几天时间股价就跌去一大半,投资者的损失巨大,恐慌加上累积的紧张情绪发作,部分投资者对港股和A股发生了信心危机,导致股市出现疯狂抛售。

在证监会、新华社和传媒与投资者沟通、唱好股市和中国经济之后,市场的恐慌情绪有所缓和,股市出现了显著反弹,但是,由于不明朗因素并未完全消退,港股走势仍然波折重重。

 

如果简单总结此次暴跌的原因,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就是‘不确定性’。投资者从对个别企业前景的不确定,逐渐发展到对多个行业前景的不确定,最后发展到部分投资者对中港股市的信心危机。

 

要想挽回投资者信心,根本上还是要增加政策的透明度,让投资者了解所面对的风险,了解政策对企业和行业未来变化方向的影响,投资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降低了,配合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信心才可能有效恢复。

 

所谓提高透明度,就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首先要考虑到对行业、对相关上市公司,进而对股市可能造成的波及,并应该想办法尽量平缓这种波及;其次,政策方向和具体政策确定后,要积极与市场沟通,让投资者了解政策变化的方向,以及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让他们可以清楚评估风险,然后自行选择如何面对风险。

 

其实,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并不害怕风险,因为在投资市场,风险总是和收益相伴,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因此,只要让投资者清楚风险所在,以及风险可能有多大,投资者很可能因为潜在的高回报而乐于承担风险。投资者最怕的是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所以无法评估风险,也就无法根据风险回报做出投资决定,造成部分投资者因为风险无法预计而离场。

 

美联储作为对市场影响巨大的机构,就很擅长与金融市场沟通政策。每次美联储要出台大的政策前,总是很早就开始向市场吹风,给市场时间消化政策影响,譬如目前市场关注的美联储收水政策,美联储早早地就给市场画出了路线图,如像2023年可能加息,暗示今年晚些时候可能减少买债等,都是给出了充分时间让市场消化。另一方面,美联储的官员或鹰或鸽,总是不断有正反两面的意见发表出来给投资者参考,让投资者从正反两面熟悉政策、理解政策,充分了解风险,减轻政策真正出台时可能引起的震荡。

 

从实际效果看,沟通一般都比较成功。通常美联储正式政策出台时,市场的反应都很平静,说明美联储的政策沟通做得不错,投资者充分了解了政策变化风险,减轻了市场波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在经济中重要性的上升,尽可能减少无谓的市场波动和金融动荡也应该是中国股市发展的其中一个方面,因此,做好与市场的沟通,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对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管理水准很有必要。

 

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学习美联储与市场沟通的成熟经验,在政策出台前,尽量用各种方式让市场有时间了解政策的目标、方向和路线图,做出初步评估;在政策出台后,相关部门也要尽可能地向市场解释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减低政策变化造成的不确定性,提高投资者对中港股市的信心。

29
七月
规范教育培训行业的背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中有一段直接影响上市教育培训机构的内容:“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7月23日,受消息影响的在港上市教育股普遍大跌,线上教育龙头新东方一度大跌约50%,收市仍跌超过40%;思考乐教育大跌28.53%,卓越教育集团大跌21.48%

 

按照文件的意思,学科类的培训教育以后只能回归公益性了,不能再靠学科培训业务盈利,资本市场的资金也不得进入这个领域。由于学科类培训本身具有一定的刚性,是教育培训机构业务的绝对主力,离开学科类培训,剩下的就只有职业培训等的小众业务了,缺乏规模效益,很难大量盈利。

 

客观来看,这个文件对学科类的培训机构相当致命,等于直接否定了其过往的盈利模式,即使某些财力雄厚的机构可以转向职业培训、高教一类的新业务,业务的前景恐怕也无法与过往相比;财力有限的机构,更有较大的可能无法继续经营,说学科类培训的机构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并不是夸大。

 

无疑,这个文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直接造成了教育类上市公司的整体大跌,特别是从事学科培训类业务的公司股价狂跌,那么,中国政府宁肯面对文件引发的金融市场波动,也要坚持对学科培训类教育机构予以规范,背后有些什么考虑呢?

新三座大山压顶

如果梳理一下中国普通民众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来讲房子、教育和医疗都是其中重点,即是所谓的‘新三座大山’,有一首网路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具体描述了这种民众面对的压力“上学把家长逼疯,买房把家底掏空,治病不如提前送终。”

 

2021年2月25日,国家领导人庄严宣告,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这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成就之后,‘新三座大山’问题能否成功解决,就成了横在中国政府前面的又一个重大考验。

 

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品质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必须承认,‘新三座大山’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应付‘住房、教育和医疗’的巨大压力,普通中国民众只能一方面节衣缩食,另一方面超时工作以尽量增加收入、为未来未雨绸缪。在长期节衣缩食和超时加班的情况下,民众的生活品质受到一定不利影响,无法没有后顾之忧地享受生活,导致经济中的需求常常处于受压抑状态,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又使得养育孩子的成本很高,一定程度抑制了生育的需求,部分造成中国当前生育率逐步降低的现实,对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利;‘新三座大山’的重压下,靠个人的努力很难实现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拼搏常常变成了‘拼爹’,要靠父辈的财富才能满足自身的一些重大需求,客观上造成了‘没有好爹,再努力也没用’的新不平等。

 

“房住不炒”是政府解决住房越来越贵,普通人无力置业困难的努力,经过几年来对炒房的持续打压,住房长期上涨的坚冰开始有融化的迹象,普通人置业越来越难的老大难问题有望实现软着陆。

 

中办和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则可能是政府直面教育公平的另一次重大努力。因为学科类培训机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深度介入,实际上带来了三个后果:一是大量占据了孩子的课余时间,让孩子疲于奔命,给孩子增加了很多额外负担,实质是揠苗助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没有多大好处;二是需要家长长期、高额的资金投入,对普通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和生活压力;三是客观上导致没钱参与各类培训的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富人可以靠用钱延聘名师给孩子补习的办法在各类重要考试中占据优势,长此以往,必定造成基层民众无法依靠教育改善自身的处境,永远停留在社会底层的困境,既不公平也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新猷社会效益很大

 

整体而言,文件虽然对学科类培训机构有重大打击,但在塑造教育公平、减轻学生压力和家庭负担、释放家庭需求方面有重大意义,对社会的综合效益很大。

 

“房住不炒”和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限制,虽然看似发生在两个领域,但背后的理念完全一致,就是把社会公平放在了其他考虑的前面,把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放在了短期利益前面,可能代表着政府管治理念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的转变。

 

如果把公平优先的理念推而广之,可以预见,未来在医疗领域也会更强调医疗的公益性而不是盈利性。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占社会主流的医疗机构应该是公益性的,只能有少量的空间留给盈利性的医疗机构,靠并购国有医疗机构来发展业务的营业模式,未来恐怕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综上所述,更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益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民众关注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偏重公益性的发展将逐步成为主流,普通盈利性的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发展空间可能将逐步收窄。

22
七月
美国的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的名人,父亲司马懿,因为长期作为对抗诸葛亮的魏军统帅而为人所熟知,不过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暴得大名,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战功赫赫,而是因为曹魏的少年皇帝曹髦对他的一句评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作为当时总揽朝政、执掌大权的司马昭,总想取代曹髦,自己当皇帝。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因此在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反击、重夺大权时,说出了这句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名言。

7月16日,美国国务院、财政部、商务部和国土安全部联名发出香港商务警示《在香港商务运营的风险与考量》,警告在港企业受到香港法律的约束,包括香港《国安法》。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当天还宣布将香港中联办七位副主任列入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制裁清单之内。此前,美方已宣布制裁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内的11名中港官员,称他们“损害香港自治”。被列入制裁名单的人士在美资产将被冻结。

针对美国的最新警告和制裁,香港中联办在题为《美国制裁废纸一张守护香江幸甚至哉》的声明中回应,此次美方炮制所谓“商业警告”,是其在政治上失败后,又企图从经济上干扰香港的发展,真实目的昭然若揭,也让世人看清了美国一些政客内心的孤立与无奈。声明还强调:“美国对我办官员的先后制裁,除了更加激起我们对美国政客的蔑视、更加激发我们为国家利益而战的坚强意志外,毫无其他意义。”

联系美国参议院7月14日通过的法案,禁止进口所有来自中国新疆地区的商品(除非另有证明,否则该法将预设在新疆制造的商品都是通过强迫劳动生产的。),以回应针对新疆穆斯林维吾尔族少数族群遭到虐待的指控。虽然这项名为《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法案还需要众议院的通过和总统签署后才能成为法律,不过以美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无理和蛮横,法案顺利通过机会很大。

中国人民和世界上愿意相信事实的人都知道,所谓新疆'种族灭绝'和'强迫劳动'纯属谎言,是美国为了其政治目的而编造来愚弄世界的,在历史上真正搞种族灭绝的恰恰是现在到处指责别人搞'种族灭绝'的西方国家。现在美国的法案不但坚持这个谎言,而且还推翻了美国司法的基石'无罪推定'原则,搞起了'有罪推定',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就认定所有的新疆企业都有虐待少数民族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撒谎,而是为了打击对手、不惜自残的行为了。

制裁中联办官员、发出商业警告、坚持新疆虐待少数民族的谎言,这些手段,对中国的实际影响有限,反而伤害了美国自身的道德地位、信誉和立国基石,带来的后果主要有两个,首先说明美国已经黔驴技穷,让中国和世界人民看清了美国虚张声势、实际无牌可打的窘境;其次说明美国已经完全撕去了过去高高在上、到处宣讲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伪装,露出了只求打压中国,哪管洪水滔天的真面目。

面对近乎失去理智的美国,内地和香港都要做好美国进一步打压的心理准备。就目前情况看,美国对香港的攻击主要集中在金融方面,无中生有地警告美资面临国安法风险,不时炒作资金和人才外流,宣传内地经济和债务危机等,都是试图引导不安情绪、打击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的具体手段,更不必说一些美国的财经人士,不时公开发表不讲事实、缺乏逻辑的看淡港股和内地股市的言论,已经近乎试图操控市场。

面对美国的打压以及可能的无底线攻击,内地和香港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身的稳定和经济、金融市场繁荣,以经济和金融市场繁荣的不变来应付美国不断花样翻新攻击的万变。中国政府管不了美国的事情,美国要打压,中国不想也没用,但是中国可以管好自己的事情,美国希望用不断的打压,引发中国的不稳定,打断中国的稳步发展,中国就应该偏偏不如它的意,就是要维护稳定,就是要维护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只要自身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持续繁荣,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增加,美国的如意算盘也就无法打响。

美国不愿意接受一个崛起的中国,不愿意失去全球霸权,为此美国不惜动用一切台上和台下的、合规和不合规的、有道德和无道德的全部手段,只求可以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个态度已经通过美国一系列对中国的无底线攻击明明白白表现出来了,对此,内地和香港都要提高警惕,不能把美国想得太好,犯一厢情愿的错误,只能立足于现实,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用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持续繁荣回应美国的无理打压。

15
七月
中国向左 美国向右

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超预期提出:“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于今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释放1万亿长期资金。

7月7日提出降准意向,7月9日就公布降准决定,从时间上看,相当迅速,说明中央支持经济的决心相当迫切。

美国方面,美联储6月的议息声明显示,美联储虽然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也没有缩减购债规模,但是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上调5个基点至0.15%,将隔夜逆回购利率上调5个基点至0.05%,并将加息预期从2023年后提前到2023年内,首次出现2023年两次加息的预期。

虽然美联储的态度由'鸽'转'鹰'仍然是张期票,短期没有多大实质影响,但不管怎么说,和以前比,加息的可能总是比以前提前了,整体加强了货币政策即将转向的市场预期。

美国声称要提前收紧银根,中国却用降低存准率的办法放松银根,两国央行的态度南辕北辙,大大有别于过去一般美国声称加息,新兴市场基本跟随甚至在加息方面更加进取的表现,有些不寻常,可能代表着美国金融政策对中国的外溢影响减少,未来中国货币政策更加独立的倾向。

我们过去多次讨论过美联储受制于经济环境,很难迅速加息的困难处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目前遇到的困难是:在就业尚未完全恢复,需要货币政策继续支援经济和就业时,遇到了远超预期的通胀压力,物价大幅上涨。如果把充分就业放在第一优先,货币政策就要保持宽松,以支持经济和就业恢复;如果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优先,就需要紧缩银根,通过收缩银根抑制需求以减轻通胀压力。

从美联储的政策取向可以看出,美联储实际上是将充分就业放在通胀压力前面的,即使面对5月创13年新高的5%通胀率,美联储仍然坚持通胀压力属于暂时性,除了将加息预期提前到2023年,并没有采取其他压抑短期通胀的措施。

我们对美联储口硬手软态度的解读是,由于美国已经花费了数万亿美元的救市资金,才将经济刺激到现在这个形势不错、但尚需努力的地步,一旦过早收紧银根,经济和就业的恢复就可能中断,更可怕的是,靠放松银根推高的美国股市,目前估值处于历史高位,一旦货币收紧,美国极有可能出现较大跌幅,届时股市大跌造成的负财富效应将进一步打击经济,形成股市、经济、就业互相打击的负面回圈,对美国相当不利。因此,除非美国经济和就业恢复到可以承受收紧银根压力,美国才有条件通过收紧银根带动美元离开新兴市场回流美国,造成新兴市场大跌、给美资创造收购廉价优质资产的'剪羊毛'机会。否则收紧银根打断美国经济和就业复苏的步伐,只会对美国自身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天量美国国债本身就会制约加息空间,以免国债利息失控上升。

基于这个解读,我们倾向相信美国的收紧银根行动将会非常缓慢,有较大概率要等到经济和就业基本恢复才会实质性收紧银根,而且收紧银根时还会随时观察经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后果,收紧可能就会停止。过程中除非通胀失控暴升,否则缓慢收紧节奏不会改变。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与美国有些不同,《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货币政策“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所谓币值稳定的含义,对外就是汇率稳定,对内就是物价稳定,并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当前中国经济中与之相关的几个重点是:经济增长、货币松紧、通货膨胀、对各种不规范行为的整顿、财务杠杆、金融市场稳定等。

在这几个关注重点中,经济增长是其中核心,金融市场是集中表现,因为不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松紧、整顿、降低杠杆等,都会影响股市,并通过股市反作用于经济。随着股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需要一个健康、繁荣、稳定的股市以促进经济增长。

从中国最近公布的经济资料看,经济放缓的迹象较为明显,国家统计局和财新发布的6月采购经理指数较前下降,前几个月货币供应的增速也持续走低,加上对科网平台的整顿和压低金融杠杆,近几个月以来的内地与香港股市都受到不小压力。

经济放缓、股市不振将减低对资金的吸引力,容易导致资金外流。如果美国股市兴旺,又通过声称未来收紧银根吸引新兴市场美元回流,加上中国经济放缓和股市对资金吸引力下降,一旦有大量资金离开中国流向美国,汇率的稳定就很难保持;如果中国为了保卫汇率、增强人民币吸引力而收紧银根,经济又会被进一步打击,形成恶性循环,对中国不利。

当前中美的经济博弈,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争夺全球金融资源进行,要想维持对全球金融资源的吸引力,需要一个有活力的经济和繁荣的股市。不宜因为担心发生风险影响经济发展,就过度收紧反而令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就好像给人治病,治病本是为了人的健康,但用药过猛把人治死了就失去了治病的本意。虽然中国目前进行的对科网平台以及其他方面一些不规范行为的整顿,以及金融降杠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但也应考虑对企业、经济和股市造成的短期负面影响,以免造成过大打击。

如果整顿和降杠杆带来的负面冲击扩散,影响到更多的企业,甚至打断一些企业正常经营和现金流的回圈,就可能带来为了防范和治理风险反而造就了更大风险的后果,背离了防控风险的初衷,必须警惕。

一般来说,整顿和降低金融杠杆等防控风险行为,难免对经济和股市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显著的经济放缓和金融市场不稳定情况,需要考虑用货币政策及时予以对冲,以维护经济和股市的稳定。

对于近一段时间上游商品涨价明显,以及美国考虑将收紧银根步伐加快,一些人认为中国也应该收紧银根,完全不考虑中国的通胀资料不高,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市场压力较大的现实,犯了只知道照抄美国的错误。实际上,中国维持一个增长较快的经济和繁荣的股市,才是中国利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而只知道照抄美国理论,必定会给中国造成损失。

中国在当前经济放缓、股市压力较大、通胀不高的情况下,放松银根很有必要。中国和美国的利益不一致,面对的情况不一致,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安全,政策上的分道扬镳恐难避免。

8
七月
理论对不对 实践说了算

理论是对经验和客观规律的研究总结和合理推论,理论正不正确,不能由理论自身去判定,而必须把理论放回到实践中去,让实践来检验理论所做出的假设和推论是否符合实际,符合了,理论就是正确的,起码在当前应用条件下正确;不符合,理论就是错误的,起码在当前应用条件下错误。

 

 

这个道理,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很容易理解,因为金融市场中就有各种投资或者投机理论,单单听各种理论的自我阐述,都是有道理的,逻辑上也都是说得通的。但听起来有道理的东西在投资市场上​​却未必有用,在投资市场上​​真正有用的,是根据理论做出的投资决定取得了较高胜率,能够赚到钱。一句话,能帮助投资者赚到钱的理论就是正确的理论,反之,就是错误的。错误的理论名气再大也没用,甚至因为能影响更多的人而更有害。所以,在金融市场上,理论正不正确,靠自己说是没用的,包装得再漂亮,论证再完美,只要不能帮投资者赚钱,照样可以扔掉。

 

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评价,爱它的人说它伟大、光荣、正确,恨它的人说它专制、独裁、邪恶,那么,中共究竟是好还是坏呢?靠理论说明恐怕很容易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达成一致,因为爱它的人和恨它的人本身就相信不同的理论,缺乏建立共识的基础。因此,评价中共好还是不好客观上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回到实践,用客观的事实比较,来说明中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香港的反对派,在对中共的态度上,普遍都存在误区,简单来说,他们相信了一些未经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理论或者宣传,譬如所谓'民主自由将带来富裕和安定'的说法,经过实践检验,很明显是错的,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为此不惜颠覆多个国家,但所有颠覆后建立起新的'民主自由'体制的国家,从伊拉克到阿富汗,无一不是民不聊生,就是这样一个经过实践检验为错误的理论或者假说,香港的反对派就是要将其捧上神坛、奉为圭臬,已经失去了对理论是否正确的基本分辨能力;再如近来西方国家大力鼓吹的'新疆种族灭绝'指控,所有对新疆有所了解的中外人士都知道纯属谎言,少数民族在中国是享有优待而不是遭受欺压,西方的指控到现在除了几个西方自己找来的人声称遭受迫害外,没有一丁点实际证据,讽刺的是,最近反而在处处以人权卫士自居的加拿大发现了过千具原住民儿童遗骸,展现了西方人对原住民不折不扣的种族灭绝,但是,有不少的香港反对派却偏偏无视西方制造种族灭绝的基本事实,反而无保留地相信西方的所谓'新疆种族灭绝'谎言,这类人的思想其实已经完全陷入对西方的盲目迷信,没有一点科学的味道。

那么在客观事实方面,中共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共72年时间,取得了什么重大成绩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资料,中国人平均寿命约为35岁,根据美国疾病与预防中心资料,美国人在1950年的平均寿命为68.2岁,即当时的美国人均寿命大约接近中国人均寿命的2倍;到2018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为77岁,美国的人均寿命为78.7岁,中国人均寿命已接近美国人均寿命的98%;而到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疾病与预防中心估计,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有可能跌至76岁,而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基本未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假定中国人均寿命保持2019年77.3岁的水准,中国的人均寿命可能将历史性地超越美国。

 

我们知道,人均寿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医疗保健、社会福利、教育、就业、环保、消除贫困、幸福程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均寿命的巨大改善,实际上代表着普通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和生活品质的巨大提高。

 

在经济方面,1949年中国的GDP大约是123亿美元,美国的GDP约为2808亿美元,美国约为中国的23倍;至2020年,中国的GDP约为14.7万亿美元,美国的GDP约为20.9万亿美元,美国仅为中国的1.4倍。

 

在工业方面,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1954年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从这段形象的描述可以知道,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开端大概接近于零。而到2021年,中国航太人已经建立了太空空间站,航天器已经探索了火星;奋斗者号潜水艇创造了超过1万米的中国深潜新纪录,进入了全球深潜领先行列;中国的5G技术全球领先;中国的高铁、电子支付技术全球领先;中国的光伏、电动车产业链全球领先;中国的大飞机正在加速研制。虽然在许多技术领域中国还与美国等世界先进水准有一定差距,但是在相当多的领域,中国已经赶上什至开始逐步领先世界先进水准。

 

在消除贫困方面,2021年2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这是第一次能够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丰功伟绩必将为历史永远铭记。反观世界超强的美国,不光没有任何消除贫困的努力,随着其产业空心化的加剧,反而有大量的中产阶级逐渐向贫困滑落。

 

在新冠疫情应对方面,截至目前为止,美国超过3300万人感染,超过60万人死亡;而中国虽然第一个面对未知病毒的袭击,但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仅10万多人感染,4800多人死亡,与美国完全不在同一个可比的数量级上。

 

从上面列举的这些重要事实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虽然起步极低,但是发展极快,在短短72年的时间里,已经创造了接近美国20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不过在香港反对派眼里,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却基本上是一片漆黑,提起来就全是错误,只是不知道这些反对派有没有想过,新中国差不多是从零起步,照反对派的说法又犯了无数的错误,那么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又从何而来呢?总不能是越犯错误,越有成绩吧,这个反对派逻辑和现实的悖论如何可以自圆其说,需要反对派仔细想想。

 

反对派或者西化者常常喜欢指责中共领导的中国不民主、不自由,同样犯了用西方理论评判中国的毛病。中国现行的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一样,其民主从形式到内容也有些不同。譬如说,西方的民主主要局限在选举上,选举之后就只能等下次了。这种民主形式容易产生赢家通吃、忽略少部分人的利益和诉求的毛病,而且选后实际上选民对官员也没有什么监督能力,例如应对新冠疫情,选举的官员即使做得再差,也基本不用问责;中国现行制度的特点相对偏重协商,小集体、少部分人的利益也可以在协商中得到体现,另外,对官员的问责明显较为严厉,大批官员已经因为抗击疫情不利而被免职。

因为中西制度不同,从西方制度和价值观出发来评价中国制度,自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就好像如果用评价苹果的标准去评价梨,梨子的颜色、形状、味道一定和苹果不同,但如果因此得出结论说梨子品质差,自然是错到离谱。但是,有些人在生活中懂得不能用评价苹果的方法去评价梨,同样道理,却偏偏不懂不能用一种制度的标准却评价另一种制度。如果要评价,还是只能回到实践,用客观现实来呈现制度的优劣。

 

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西北大学2014年发布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经过考察了美国30年间的1779项政策,就富人、利益团体、普通民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在收入分布中处于第90个百分值的富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最大;利益集团也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普通民众对决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也就是说,从实证的角度看,美国现行的民主制度制定政策时,基层参与仅是形式上的存在,金钱才具有最大的力量,美国现行民主制度的本质仍然是金钱政治。

 

虽然未见对中国政策形成时各方影响力的相关研究,但我们直观上可以看到,每次中央要出台重大决策时,总是需要领导人分赴各地去实地调研,搜集各方意见,纳入政策考量。照理,基层的意见应该有一定影响力。

 

所以,从实践检验的角度看,形容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是有事实支撑的,在近70年里,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即使从制度各有优劣的角度讲,西方制度在保护个人权利方面有其优越之处,但综合来看,盲目地、不讲客观事实地否定中国共产党,不光与事实不符,而且在思想方法上存在重大缺陷。

2
七月
螺旋上升的股市

我们在今年年初时,认为由于疫苗接种的逐渐普及、拜登刺激经济计画的推进、美国经济逐步复苏、中国经济恢复良好、中美短期都不会收紧银根等因素,经济和货币环境都大致对股市友好。最大的隐忧来自通胀引发的货币收缩:“潜在的风险主要是如果美国利率大幅上升,或者当内地经济恢复较好、出现一定通胀压力时,货币政策收紧的速度过快,或令股市受遏。”(见1月中博文«港股短期内大调整机会微»)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对经济和政策的预判大致与实际情况接近,有些出乎预料的是市场对通胀风险的释放比我们的估计提前了。我们年初倾向认为通胀风险可能在2021年的下半年释放,因为届时经济复苏、刺激计画逐步落地等会推升通胀,令收紧银根的可能性上升,股市下跌的机会增加;但实际情况是,春节过后迅速升温的通胀预期带动美国国债息率快速上升直接造成了新经济股的大跌,把通胀上升→收紧银根→股市下跌的潜在压力提前引爆,股市较预期更早承受了打击,也变相消除了未来一个主要风险。

 

股市上半年炒作通胀风险,造成股市大幅波动的最大作用,是令美联储对通胀的态度相对明确。很明显,事实证明美联储对收紧银根态度相当谨慎。 2月下旬,当市场炒作通胀预期升温,造成美国十年前国债利息急涨,股市特别是新经济股大跌时,美联储还有理由保持淡定,因为实际的通胀资料没有明显上升;但到了6月,当美国公布的5月通胀资料(5%)达到13年新高的时候,美国十年期国债息率反而回落到年回报1.5厘以下,美联储在口头转鹰声称要将加快加息步伐造成美股大跌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赶紧又澄清表示,联储局不会因为担心可能出现通胀,而先发制人地加息,联储局会等待实际通胀或其他证据,重申在就业市场和经济出现广泛而全面的复苏迹象之前,联储局都不会加息。

 

翻译一下鲍威尔的意思,不先发制人加息,实际就是以后再碰上诸如通胀预期上升一类的东西可以不用理了,美联储不会加息,必须要等到实际的通知资料上升再说。而且即使通胀资料上升,例如5月的通胀新高,如果美联储认为是短期现象,也是可以不理的。至于就业的全面复苏,根据美联储官员的资料,目前就业资料离开回到疫情前还差700-800万份工作,估计不到明年下半年恐怕都无法达标。

 

通胀预期上升可以不予考虑,实际通胀上升可以由美联储解读为短期现象,就业市场回到疫情前大概率要等到明年,根据美联储这个态度,短期加息基本是不可能了,如果通胀资料持续高企,减少资产购买存在一定可能性,不过看美联储表现出来的'鸽'样,估计大概率也是大声喊、小心做,很难太过进取。

当然,美联储露出‘鸽’底,也是受制于美国的实际情况,经济和就业尚未恢复,通胀却又上来了。如果为了压制通胀收紧银根,造成经济复苏受阻、股市大跌的话,经济和就业的恢复就更遥遥无期了,因此,为了经济和就业,暂时牺牲一下通胀,估计是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决策的主要考虑。

 

可以令美联储稍微减轻压力的是,美国商务部上周五公布的资料显示,美国5月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按年上升3.9%,升幅符合预期;美国5月份核心PCE物价指数按月上涨0.5%,而预期为上涨0.6%,逊于预期;5月份实际个人消费按月下降0.4%。也就是说,从个人消费指数的角度、特别是月度比较来看,通胀持续上升的趋势尚不明显,美联储可以松一口气、安心观察多一段时间通胀走势。

 

中国最近公布的5月经济资料全面逊于预期,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年增长8.8%,逊于市场预期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年增长12.4%,逊于市场预期增长14 %。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按年增长15.4%,逊于市场预期增长17%。所以,虽然5月生产物价指数(PPI)按年上升9%,说明上游有通胀压力,但考虑到5月全面逊于预期的经济资料,加上在低位元徘徊的通胀资料,说明现在的经济状况并不过热,市场也很难支持将上游的通胀压力转嫁给下游的消费者,带动明显的通胀上升。

 

事实上,央行也以实际行动证明并不是太担心内地通胀升温,6月24日,中国央行开展了3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这是自今年3月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量单日首次超过100亿元,央行通过此次操作,向市场注入了200亿元资金,央行表示:目的是「为维护半年末流动性平稳。」

 

不管央行如何表示,毫无疑问,弱于预期的经济资料和通胀资料给了央行放松银根的更多空间,使央行不必过于关注高企的PPI资料,可以考虑给经济以更多支持。

通胀升温会否引致中美央行收紧银根,造成股市下跌是今年以来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年初到现在,市场都在评估通胀前景和中美央行对通胀的态度。年初时,焦点主要集中在通胀预期上升带来美国国债息率急涨,市场担心美联储收紧银根方面;现在,焦点主要集中在通胀资料已经大涨,通胀会否持续、央行容忍度有多大方面。

 

从目前情况看,相对于年初,目前中美央行的态度都已经较为清晰,美联储的态度实际就是经济和就业优先,通胀只要不是太严重就硬抗。中国央行的态度则是以稳为主,但由于经济复苏的力度有下降迹象,且通胀不高,央行未来对经济支持的力度有可能加强。

 

部分投资者仍然担心通胀加剧会迫使央行收紧银根,不过从中美近期的经济资料看,通胀持续升温的机会有限,中美经济复苏力度最强的阶段都可能已经过去,通胀虽然未必会很快降温,但越走越高的机会也不大。

 

由于中美都需要对经济继续提供支援,看来央行短期收紧银根的可能性都不大,因此货币环境大致稳定,近期经济资料虽有些转弱,但中美经济复苏仍然大致良好,企业盈利增长仍较为强劲,对股市有利。

 

由于通胀前景和央行对通胀态度已经相对明朗,影响今年股市的最大风险大致已经为市场反应,未来中港股市有望再展升势。

25
六月
美国收紧银根 中国如何应对

我们一直认为,由于庞大的累积国债、大规模刺激经济计画所需增发的新增国债、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就业仍然需要经济增长支援等原因,美国收紧银根必定口硬手软,仍需要把经济增长和就业恢复放在首位。

 

实际上,不是我们猜测美联储需要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定为货币政策的第一优先,美联储自己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且美联储说的很明白,物价稳定的意思就是2%左右的长期通胀率,美联储在4月的议息声明中指出“由于通胀持续低于这一长期目标,委员会目标允许通胀在一段时间内适度高于2%,以便使长期平均通胀达到2%,且使长期通胀预期牢牢锚定在2%的水准。”直白一些地讲,就是短期而言,美联储对通胀超标是可以有一定容忍度的,而充分就业的目标就较为刚性,必须想办法完成。

 

新冠疫情在美国爆发以来,美国经济一度暴跌,美国2020年二季度经济增长环比折年率下降32.9%,创下自1947年美国政府开始跟踪该资料以来的最大跌幅。为了恢复经济,美国政府可以说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据统计,特朗普政府共推出5轮财政刺激法案,总值3.8万亿美元,再接再厉的拜登政府一上场就推出1.9万亿美元的第六轮刺激法案,未来还计画再推出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画(不过这个基建法案正受共和党阻挠,未必可以按计划推出)。

 

即使不计入基建法案,美国为恢复经济投入的资金也已经达到惊人的5.7万亿美元,取得的效果差强人意,2021年一季度经济增长6.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预测美国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也为6.4%,仍然低于中国8.4%的增速预测。更令人失望的是,失业率下降缓慢,美联储有官员在5月的金融稳定报告中称,“我们还没有走出困境。与疫情前相比,我们依然失去数百万工作岗位。我们还差700-800万就业。在考虑减码之前,需要局面实质性好转。”换句话说,如果美国就业市场平均每月可以新增50万就业,仍大约需要16个月才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就业水准。

 

看起来,不管是从美国政府为了恢复经济投入了天量资金角度,还是就业还没有达到目标、仍需支援经济扩张的角度,美

国一旦过早紧缩银根,造成经济减速、新增就业下降、甚至资产市场大跌的后果,美国都可能会有很大损失、令货币政策目标更难达成,仅仅因为一时的通胀上升就急忙收水,理由并不是很充分。

如果美国紧缩银根的外溢效应,可以造成中国资金流向美国,人民币贬值,中国的资产市场大跌,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的结果,令中国的发展受到较大打击,客观上满足美国尽力打击中国的战略需要,美国采取收紧银根政策的可能性就会上升。

 

从历史上看,美国每一轮美元放水收水周期,都会造成新兴市场的动荡,新兴市场一般在美元放水时受惠美元流入,融资便利,资产升值,经济增长迅速;在美元收水时由于资金外流,债务负担重,一旦遭遇现金流无法顺利周转,就容易爆发债务危机,造成资产抛售、货币贬值、经济增长大跌等恶果。而美国,则可以利用放水收水期间形成的资产大幅波动、利用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来牟利。由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巨大,一旦中国出现资产市场和货币等的大幅波动,对美元来讲就意味着巨大的获利机会。

 

一定程度来讲,美国目前处于推动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两难之中,紧缩货币压制通胀可能损及经济增长和就业,放松货币支持经济和就业可能加剧通胀。过去美联储可以利用美元全球货币的地位从全球进口商品抑制美国内部通胀,而那些出口国出口商品累积美元,减少了自己国内的供应,造成出口国国内的通胀,等于美国将印钞带来的通胀代价转移给了那些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国家。但现在,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供应能力下降,美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通过全球采购来压制美国通胀,等于美国印钞造成的通胀代价回流美国,由美国自己承担,这个新变化限制了美国货币政策的选择空间。

 

简要而言,现在美国自身的经济和就业状况并不支持美联储提早收紧银根,但是5月创纪录的通胀资料又要求美联储对通胀压力予以回应,所以美联储在6月的议息声明中将预期加息时间从2023年底之后提前到2023年,而对更敏感的近期缩减购债意向则态度模糊。反映了美联储对实际行动态度谨慎,而对远期的口头宣示则相对积极的尴尬心态,明显更着重于引导市场预期而不是真的急于紧缩。

不过,美联储的口头转鹰已经造成了上周末的美股大跌,对高度依赖财富效应拉动经济的美国明显不利,如果美联储扮鹰不能造成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大幅波动,那就意味着美国收紧银根的负面效果由美国自己承担,那样的话,估计美联储这只披着鹰皮的鸽就很难扮得下去了。

 

对中国而言,起码到现在,美国尚未能够将通胀压力输出到中国,中国5月的通胀仍处于较低水准,未来的展望也大致平稳。虽然上游原材料上涨较为明显,但中国本身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控制原材料价格,而美国由于通胀压力较大,估计也不乐见上游商品大涨,如果中美政府可以共同努力,上游大宗商品上涨应可受控。

 

如果上游原材料价格受控,中国就基本不必担心通胀失控,也就有更大的空间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支持资本市场。只要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保持平稳,美国收紧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就很难对中国造成伤害,其收紧银根的负面效果就只能主要靠自己消化。

 

如果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的困境,需要中国协助的可能性将上升,反而对中美关系出现一些改善有利。

17
六月
高通胀是真 收紧银根是假
6月10日,美国劳工部发布报告,5月通胀按年上升5%,为近13年的最大涨幅,远超预期4.7%,剔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CPI同比增长3.8%,超市场预期3.5 %,增速创1992年以来新高。
 
面对这个明显超出其2%通胀目标的资料,美联储的态度却相当淡定,仍坚持认为当前的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现象,他们仍会继续聚焦就业市场的发展态势。美联储负责监督的副主席兰德尔·夸尔斯此前则再释放鸽派论调,坚持美联储政策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度宽松。夸尔斯提到,如果未来几个月经济成长,就业和通胀预期得到证实且特别强劲,对于美国联邦市场公开委员会(FOMC)即将举行的利率会议上,开始讨论调整资产购买步伐的计画变得很重要。他强调,讨论加息的时机仍遥遥无期,并重申美联储政策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度宽松。
 
从市场的反应来看,资料公布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44%,来到3月以来的新低,恐慌指数VIX暴跌,标准普尔500指数隔夜收盘则创下历史新高。
 
国债利率下跌,恐慌指数下跌,股市创出新高,说明市场对这个超高通胀资料的解读是:美联储短期收紧银根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市场原先对通胀高企可能迫使美联储提前收紧银根的担忧完全多余,资金宽松、股市兴旺的环境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虽然美联储容忍通胀的宽松取态出乎了一些人的预料,在他们看来,面对高通胀,美联储将被迫提前收紧银根,股市因而将承受较大压力,但却大致符合我们的预期,在我们看来,美联储考虑货币政策的背后逻辑已经与过去不同,必须要考虑美联储面对的新情况,才能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预判。
 
什么是美联储面对的新情况?简单来说有两点:一是美国国债已经累积到惊人的程度,轻微的利息上涨就可能带来利息负担绝对数的大幅上升;二是美国经济空心化,遭受疫情打击后就业恢复缓慢。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首先,受利息承受能力的限制,美国已经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大幅提高利率水准,不要说将利率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的超高水准,就是提高到新冠疫情发生前的2.4%左右的低水准恐怕都已经有很大困难。其次是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的打击较大,在美国投入数万亿美元救市的情况下,美国的就业恢复仍然缓慢,一旦救市带来的刺激消退,美国经济大概率将回到低增长状态,未来很可能将长期需要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援。
考虑到美联储收紧银根所要面对的实际困难,美联储对高通胀的容忍和淡定态度也就容易理解。当然,美联储对通胀的容忍度上升并不代表未来不会收紧银根,只是不会轻易收紧银根。如果美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较为稳固,失业率下降到正常就业水准,美联储面对高通胀稍微收紧一下银根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另一方面,美联储肯定也不希望看到高通胀持续,毕竟通货膨胀也是美联储关注的目标之一,但是在收紧货币政策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压抑通胀的其中一个希望就变成了美国进口商品的主流、中国输美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下降,理论上,如果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保持稳定甚至有所下降,美国的通胀自然就不会持续上涨。所以,根据这个逻辑,未来某个时间美国取消施加给中国商品的关税以降低中国输美商品成本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虽然在刚刚公布的七大工业国峰会公报中,美国依然在积极推动七大工业国联合向中国施压,没有看到美国有与中国改善关系的迹象。不过在我们看来,对于美国这样实用主义为首的国家来说,对自己有利才是最重要的。一面打压中国、一面与中国沟通甚至寻求中国的协助,二者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并不矛盾。
中国最近公布的5月生产物价指数(PPI)年增9%,超出市场预期的8.5%,创2008年10月以来最大升幅,大宗商品加价带动工业品价格继续上升;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年增1.3%,是近8个月高点,不过按月减0.2%,说明消费物价上涨的动力有限。
 
从PPI和CPI两个资料的不同走势来看,上游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较大,但这种压力无法顺利传导到下游消费层面,在中国政府打击上游商品的投机炒作后,大宗商品的价格趋于平稳,因此,预计中国通胀大幅上涨的机会不大,原材料大幅上涨的势头可能逐步得到遏制。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大致处于经济恢复较好,但动力略有下降,通胀前景平稳的状态,对应的货币政策以稳为主,大幅收紧的可能性不高。不过从近期的社会融资规模连续走低来看,当前资金环境较前略有收紧,令股市难以整体向上突破。
 
从中美两国的情况看,市场最担心的银根收紧不确定性基本明确,短期市场无需担心资金环境大幅收紧的困扰,加上中美经济增长都表现不错,股市面对的风险下降,但港股受内地资金略有收紧的压制,强势向上突破的机会也不高,预计大市近​​期以横行震荡为主。另外,由于短期加息预期下降,之前强势的旧经济股的支持相对下降,偏重增长的新经济股可能得益。
15
六月
鸿蒙开辟新世界

鸿蒙是什么?按照中国神话的传说,鸿蒙是天地未分的初始状态,是一团混沌之气,从混沌中成长的盘古大神,用他的伴生大斧尽力一劈,劈开了鸿蒙,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于是天地开辟,世界初成。

 

西游记里有诗赞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在中国文化里,鸿蒙就是第一、就是初始、就是开天辟地。

 

6月2日,屡遭美国打压的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在万众期待中推出了被寄予厚望的手机作业系统鸿蒙OS2.0,虽然鸿蒙系统2019年就逐步推出,不过此前的鸿蒙系统仅覆盖智慧屏、可穿戴等产品,直到这一刻,才正式迈进作业系统的皇冠'手机作业系统领域'。

 

华为自己在官方微博解释了鸿蒙的含义,鸿蒙寓意"'鸿'鹄志远,一举千里。承'蒙'厚爱,不负期待",称希望进一步在作业系统层面"实现万物互联"。这个解释,虽然也立意高远,但比之开天辟地、创造一个新世界还是差了一个层次。实际上,从鸿蒙系统之于中国相关产业的意义上看,恐怕鸿蒙的本意‘开天辟地’还是要更准确些。

在鸿蒙手机作业系统进入市场之前,手机系统市场的天地基本被两家瓜分,安卓占据了全球68.63%,苹果占据了30.99% ,此前一些著名厂商例如三星、微软等试图在其中分一杯羹,挑战安卓系统,结果都以失败告终,鸿蒙的挑战会成功吗?

 

挑战无疑是艰难的,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自2018年起,美国前特朗普政府以安全风险为由对华为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例如,限制美国供应商出售产品给华为,导致华为几乎无法获得可用的晶片;禁止谷歌为新的华为手机型号提供技术支援,华为设备因此自2020年8月起无法再从谷歌直接获得安卓作业系统的更新。对华为来说,不开辟新世界,在旧世界里只能逐渐死亡。

 

中国的朴素辩证法认为,危险总是和机会连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人喜欢讲危机,喜欢努力化危为机。华为被逼到悬崖边,既是危险也是开辟新世界的机会,只能奋起一搏,为自己更好地生存努力。

 

对手机作业系统既有格局的挑战,技术从来不是关键,有一个建立在作业系统之上的丰富生态,吸引大量的用户使用才是。没有丰富的生态,不能长期吸引用户使用,再好的技术也无法长期生存。

 

在用户的支持方面,华为无疑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美国的打压粗暴无理,完全没有任何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理由。恨不得置华为于死地的唯一理由是,华为的技术领先美国了,对美国控制全世界不利。这样的理由怎么可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即使美国力量大,很多国家和个人难以或者不敢公开反对它,但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不公平不合理的东西力量再大也无法让人心服。特别是在中国,美国的横蛮无理激起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义愤,他们就是要支持华为,用实际行动反抗美国的横行霸道。当然,对华为来讲,不能单纯依赖民众的支持,尽快利用民众的支持将生态丰富起来,才是长远成功的保证。

 

华为预计,2021年底搭载鸿蒙作业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达到3亿台,其中华为设备超过2亿台,面向协力厂商合作伙伴的各类终端设备数量超过1亿台。以3亿台设备做鸿蒙作业系统起步的基础,鸿蒙在中国发展的成功有较大的确定性。

短期而言,鸿蒙系统遇到的问题是会否有大量的其他中国手机厂商跟进使用,因为其他厂商可能担心生态的完善,以及使用华为系统会否导致本企业一些业务机密为华为掌握。不过,华为已经把鸿蒙(HarmonyOS)最核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全部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工信部旗下),各个厂家都可以平等地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获得代码,根据不同的业务诉求来做产品。因此,随着生态完善,预计其他手机厂商的顾虑将会逐步消除。

 

从目前的情况看,鸿蒙作业系统在中国发展成功的机会较大,因为中国对谷歌应用程式的依赖较低,且中国人民普遍愿意以实际行动支持华为反抗美国封锁。但鸿蒙系统在美国、欧洲和印度等国将面临挑战,在这些国家,谷歌应用程式占主导地位,同时中国手机厂商也未必愿意因使用鸿蒙系统而影响销售。不过,只要鸿蒙在中国成功,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就有了一个可进可退的基础,再依托这个基础逐步向世界进军,未来的手机作业系统世界三分天下有鸿蒙并非幻想。

 

鸿蒙的中文意思意味着开天辟地再造一个新世界,但其英文HarmonyOS却意味着共建和和谐共荣,和谐共荣符合大家的利益,比赢家通吃更有吸引力,相信只要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鸿蒙走向世界的步伐就不会为各种政治势力的阻挠以及人为设置的障碍所阻挡。

 

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早年的一篇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里面有几句弥久常新的话,充满了危机转换的辩证法:“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美国人大约是不擅长辩证思维的,所以他们只会独沽一味地封锁,指望靠封锁扼杀中国的技术进步。不过,他们的算盘大概很难打响,以华为的鸿蒙系统发布为标志,如果中国未来几年可以在手机作业系统以及晶片生产技术和设备上取得突破,美国发起的技术封锁就将会以美国丢掉中国市场的彻底失败来终结。

 

3
六月
人民币升值是中美攻守易势的信号?

这个问题似乎和常人感觉有些不一致,因为截至到目前,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拜登上台以来,除了没有废除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施加的一些攻击性政策,反而变本加厉,在纠集盟友共同针对中国,集合两党共识推出重磅反华议案方面更进了一步,怎么能说攻守易势呢。

 

不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复杂和逐渐变化的,现在的强大不等于以后永远强大,表面的强大也不等于实际的强大。眼下虽然表面上美国仍然是进攻的一方,中国仍然是防守的一方,但看深一层,中美之间的博弈天平却已开始变化,无形的‘势’在慢慢向对中国有利一面转变。

 

回想2018年特朗普政府与中国开打贸易战之时,美国经济正处于特朗普大减税带来的繁荣之中,股市表现强劲,美国又是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大逆差国,有条件用加税的办法限制中国商品进口,迫使部分企业将生产基地搬到第三国以打击中国。而彼时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带来的减速之中,出口增长面临一定压力,股市也持续受中美贸易战拖累表现低迷。那时候,美国在‘势’上无疑是占优的。

 

到2020年新冠疫情横扫全球时,中国以强有力的政府组织和管理能力,高素质的人民配合,迅速控制了疫情,充分发挥了世界工厂的作用,前期大量出口医疗物资支援全球抗疫,后期在疫情逐步受控、需求逐步恢复时,大量出口各种商品,协助各国民众生活的正常恢复,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而美国,却由于多种原因,抗疫荒腔走板、一塌糊涂,染疫和死亡人数全球第一,经济遭受重创,其相对中国的优势无疑大大削弱了。

 

新冠疫情的全球扩散,迄今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以外国家的生产能力。全球出口能力较强的新兴国家如印度、巴西等,受疫情打击沉重,经济陷入半停顿状态,出口下降,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也受制于疫情,不同程度受到冲击。

 

一面是中国以外国家生产能力受损,迟迟未能恢复正常供应;另一面是随着发达国家疫情逐渐受控,叠加大规模刺激经济计画的推进,全球需求以较快的速度恢复。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订单向全球唯一具备大规模供应能力的中国流动,令中国近段时间的出口持续强劲增长;二是需求大增令物价上升推动通胀压力逐渐明显,美国4月远超预期的通胀资料,和中国大幅上涨的生产物价指数,都佐证了通胀压力的上行。

如果单纯只是通胀压力上升,央行还可以用收紧银根对付,但现在的难题是,除了通胀压力,各国经济普遍都没有完全恢复,还需要政府继续用各种政策支持。

 

譬如美国,由于经济恢复未如理想,离开达到充分就业还有漫漫长路。评级机构惠誉5月27日发表的报告指出,美国恢复充分就业还需要18个月的时间,认为在2022年四季度之前美国不会恢复到“充分”或“最大”就业。

 

从美联储的政策选择来看,面对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通胀压力,理论上它可以选择继续放松银根以支持经济、促进就业(牺牲通胀),也可以选择收紧银根以抑制通胀(牺牲经济和就业),市场上很多声音认为美联储会选择收紧银根抑制通胀,但在我们看来,讨论美联储理论上的选择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美联储能如何做。

 

选择继续放松银根,现实的好处是经济可以持续恢复,就业也会逐步改善,满足美联储将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诉求;坏处是通胀可能恶化,激起民众反弹。

 

选择收紧银根抑制通胀,现实的好处是通胀可能下行,但代价是:首先经济的持续复苏可能会被削弱,就业也很难达到充分就业水准,无法实现美联储政策目标;其次是如果经济复苏被削弱,估值昂贵的美股很可能难以维持在高水准,有机会出现大幅下跌,而大幅下跌的美股又会造成负财富效应,进一步打击经济恢复,形成恶性循环;第三,接近30万亿的天量国债,正日益限制美国加息、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能力。上一次美国面对80年代的滞胀时,美国的国债与GDP之比仅31%(1980年),美国可以大幅加息而不必担心利息负担。但到2020年,美国的国债与GDP之比已经高达129%,是当年的4倍以上,而且平均到期时间只有5年多,也就是说,有大量到期的债券需要再融资,一旦利率上行,美国的利息负担必将大增,直接伤害美国财政的健康。

 

所以,虽然美国理论上可以收紧银根压抑通胀,但实际上,这个选择的坏处相当大,也无法达成美联储充分就业的政策目标,因此,预计美联储有较大机会做出继续宽松货币,忍受一定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直至通胀压力大到无法承受。如果美国在继续宽松政策的同时,又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则很可能需要中国的支援。

 

中国同样面对经济恢复不够全面,通胀压力开始显现的问题,不过相比美国,中国的程度要轻很多,政策的选择空间也要大很多。首先,中国的经济恢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首屈一指,而且全球订单大量流向中国也支援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其次,和美国相比,疫情时中国货币宽松的程度有限,中国国债与GDP之比仅约20.6%(2020年),国债利息负担对中国采取宽松政策限制不大;第三,中国是世界工厂、生产大国,可以采用自己生产主要供自己消费的内回圈模式,通过减少出口、降低社会需求来压抑通胀。简而言之,中国可以选择放松货币去刺激需求,以支持经济全面恢复;也可以改变出口导向政策,通过减少出口以压抑需求、减轻通胀压力;还可以维持政策不变,观望通胀如何发展。

理论上,如果中国人民币贬值,加强对美出口,将带来中国内部需求上升、通胀压力上升,而美国低价供应增加、通胀压力减轻的后果,等于中国帮美国承担了通胀压力;如果中国人民币升值、减少出口,将带来中国内部需求减少(因为出口少了)、供应增加、通胀压力缓和,而美国供应减少、通胀压力上升的后果,等于逼美国自行承担通胀压力。

 

所以,如果美国要继续货币宽松支持经济,又希望中国帮忙压制通胀的话,就需要和中国商讨增加对美出口、人民币贬值降价等,但从近期人民币汇率反而向上突破升值的表现看,中国未必会满足美国的期望。

 

当然美国也可以单方面自行取消对中国施加的进口关税,减低商品成本,不过这样一来,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彻底失败的标签就很难摘除了,估计美国未必愿意丢这个脸。

 

5月27日,美国新任贸易代表戴琪与中国副总理刘鹤通话恢复接触,也许代表着美国从占据主动,在各方面限制、打击中国,向美国在有些方面有求于中国这样的新博弈模式转变,值得留意。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