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1
十一月
提升認知解痛點 加力治本振內需

中國經濟陷入內需不足的狀態已經連續數年,政府近幾年幾乎每年都在強調擴大內需,在十五五規劃又將「擴大內需」作為發展的「戰略基點」。

 

不過實事求是地講,政府對擴大內需態度上是非常重視的,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採取的措施未見立竿見影的效果。

 

擴大內需政策目標提了幾年,但從反映供需情況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來看,已連跌3年,即使最近政府反內捲、禁止價格競爭的政策支持下,10月PPI也不過是比9月按月微升0.1%(為去年11月後首次上漲),按年仍跌2.1%;反映通脹情況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微升0.2%,還在通縮邊緣晃動,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定下的2%通脹目標相距甚遠。

 

從資料看,市場反映的還是一副:供應過剩或需求不足的老樣子,反內捲禁止惡性價格競爭的政策有些作用,10月數據略有改善,但要說從根本扭轉供應過剩或者需求不足的現狀,僅靠現行政策恐怕力度未必足夠。

 

擴內需不果 關鍵房產泡沫破裂

 

擴大內需為甚麼這麼難?部分原因當然與地產泡沫的破裂有關,但部分原因可能也和對需求不足的成因認識不足有關。房地產及上下游涉及二三十個行業,創造產值接近GDP的四分一,這麼大的一個經濟部分突然失去動力,陷入資金鏈斷裂的泥潭,肯定會影響GDP和就業。這一點,大部分人都能想到,也能理解。

 

不同的是大家對此的態度,支持戳破地產泡沫者認為地產泡沫吸引太多資源,又大幅炒高了房屋價格,對改善基層居住環境不利,也對發展科創等其他產業不利。房地產大跌雖然影響經濟和就業,卻是改正錯誤需要付出的代價,必須忍受。

 

反對者則認為,雖然房地產一家獨大確實吸引了太多資源,對經濟和基層居住有諸多不利影響,但米已成炊、泡沫已經形成,戳破泡沫造成的經濟代價太大,因此要冷處理、緩圖之,先用各種政策讓泡沫慢慢萎縮,然後在代價不太大時讓房地產實現軟着陸。

 

在中國,由於房地產是家庭財富的主要載體,約佔家庭財富60%以上,因此房地產價格大跌就意味着家庭財富的巨額損失。財富少了,就等於負債比率高了(因為銀行負債不會減少),所以要減少開支,存錢還債修復家庭的資產表,這就是野村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提出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可以比較好地解釋為甚麼日本會發生「失去的30年」問題。

 

對於這個理論,很多人對其在中國的應用表示反對,因為日本在「失去的30年」階段增長很低,與中國情況有很大分別。

 

還有一些人認為,房地產需求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樓價跌得還不夠低,還遠超居民負擔水平,等跌至居民都能比較容易負擔的水平,自然就會有需求出現。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房價比高峰時平均下跌已有30至50%,大部分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基本可以保持之前水平,照理說收入不變、樓價大跌,代表供樓負擔能力大幅改善,為甚麼樓市看起來需求反而愈來愈低、剛需基本消失?

 

以上兩個方面,雖然市場主體意見不一,不過大體都還有一定認識,但對於房地產泡沫破滅對總貨幣供應的打擊,恐怕就討論者甚少、認識者不多。而房地產泡沫破滅所引起的被動金融緊縮或者總貨幣供應下降,恐怕才是內需不振、經濟遲遲無法走出類通縮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房價跌 影響貨幣供應總量收縮

 

根據理論,一個經濟體一段時間的的貨幣供應總量,等於名義貨幣供應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雖然房地產泡沫破滅後,名義貨幣供應量照常增長,但貨幣流通速度肯定是大幅下降了,而貨幣流動速度下降,必然帶來社會總的貨幣供應量的下降。

 

從定性不定量的角度,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直觀上很容易理解,首先看房地產,房地產銷售金額不斷下降,本身就代表房屋流轉速度的下降,買家持幣觀望的時間(錢停留不動)愈長,意味着貨幣流通的速度愈慢。房地產行業資金鏈的斷裂,套牢了上下游相關企業的流動資金,這部分資金沉沒在債務黑洞裏,等於徹底失去了流動性。

 

其次看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由於債務壓力較大,拖欠了各種企業大量資金,這部分資金同樣等於流入了債務黑洞,失去活力。

 

第三看市場主體,由於對經濟前景不明朗和通縮的擔憂,市場主體持幣觀望、提前還債或者延遲消費成為普遍現象,這種延遲本身就代表着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

 

所以整個社會的貨幣流通速度宏觀看,肯定已大幅下降了,因此按照正常或略高速度增長的名義貨幣供應量,肯定無法逆轉貨幣流動速度大跌帶來的貨幣總供應收縮,也就是說,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帶來的貨幣總供應缺口靠正常的名義貨幣供應增長無法填補,社會總的貨幣供應量下跌,導致經濟表現出持續的通縮壓力。

 

社會總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從另一個角度可以佐證,中國的存量房地產價值大約50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30至40%的房價下跌代表150萬億至200萬億元的價值損失。由於房地產是銀行貸款的主要抵押物,因此150萬億至200萬億元房地產價值的損失,等於市場主體的抵押物或者信用損失了同樣數量,市場主體的信用下跌了150萬億至200萬億,代表着其借貸能力下降,必然導致社會總貨幣供應量的下降。

 

通縮問題癥結 貨幣流通信用跌

 

著名經濟學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曾說:「通脹歸根結柢是個貨幣現象。」據其邏輯可以引伸為「通縮歸根結柢同樣是個貨幣現象」,中國遲遲走不出通縮壓力,反內捲收效有限,歸根結柢還是貨幣流通速度和市場主體信用的大跌,所帶來的總貨幣供應量下跌造成的,要想扭轉現狀,就要想辦法恢復總貨幣供應量的上漲。如果貨幣流通速度無法短期,那就只能想辦法大幅提高名義貨幣供應量,或者迅速穩定並提高房地產的抵押價值,以穩定市場主體信用。

 

單純將房地產問題視為一個產業或者信心問題,認識不到其對貨幣供應總量的巨大收縮影響,可能是通縮壓力持續的重要成因,如果應對措施繼續在產業或者鼓勵消費信心上打轉,效果很可能不會太好。只有把內需不振放在貨幣供應總量出現收縮的框架下,才可能找準問題的癥結,並針對性予以解決。

4
十一月
宏觀趨穩內需軟 政策加力谷消費

上周中美領導人在南韓的峰會,對於中美的經貿關係達成了很多共識,給起伏不定的中美貿易戰按下了暫停鍵:美方降低對中國商品10%的芬太尼關稅,暫停實施其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措施1年。

 

中美經貿關係 未來1年料平穩

 

美方暫停實施相關措施後,中方也將相應暫停實施針對美方的反制措施1年。同時美方亦將暫停實施其9月29日公布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1年。中方將暫停實施10月9日公布稀土等出口管制等措施1年,中方可能恢復購買美國大豆。

 

雖然有些人可能對中美未能達成一個全面、徹底的貿易協定失望,不過從好的一面看,起碼中美經貿關係在未來的1年可以維持大致平穩,相信在中國稀土可能斷供這個撒手鐧威脅下,特朗普(Donald Trump)應不至於像之前那樣隨便反口覆舌,而且以中美利益關係的複雜程度,指望一個協議就可以根本解決中美之間存在的尖銳矛盾,本身就不現實。

 

中美經貿關係可以平穩一段時間,對中國商品出口當然是好事,實際上,中國經濟今年可以保持良好增長,出口功不可沒。海關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平均出口增長為7.1%,遠高於同期GDP的增長5.2%,對經濟拉動作用巨大,在當今世界各種貿易保護措施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取得如此佳績,充分說明中國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不過,中國出口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壓別國商品市場空間,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其本土企業的生存,如同特斯拉(Tesla)老闆馬斯克(Elon Musk)所說「如沒有貿易壁壘,中國車企能幹掉其他世界上大部分車企」。可是,別國政府不可能不保護本土企業,因為如沒有本土產業,一個國家不僅進步無從談起,而且完全依賴外國商品供應本身也會帶來巨大安全風險,沒有國家會願意將自己的產業和市場拱手相讓。因此,中國商品雖然有強大的競爭力,但是想要出口可以不受限制的增長基本不可能,中國出口隨着規模增長,將會遭遇愈來愈大的外界阻力是一個邏輯上必然會出現的結果。

 

要建立國內大循環 說易行難

 

從這個角度講,政府一早確定的「雙迴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相當英明,只有將國內大循環建立起來,並作為經濟運行的主體,主要依賴自身的需求和消費,才可以不會因為外界對中國出口的阻撓和打壓,而令中國經濟產生較大的波動,奠定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向好的基礎。

 

只不過說易行難,建立國內大循環的核心是增加國內需求,中國的生產能力舉世無雙,滿足國內大循環所需要的供應毫無壓力,可是要為生產出來的東西找到足夠的需求,看起來卻問題不小。政府刺激消費的政策已經提出了幾年,消費卻始終差強人意,以最近的經濟資料看,一定程度反映國內需求的進口,前三季度同比微降0.2%,明顯拉了經濟增長後腿;直接反映市場主體消費能力的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上升3%,低於前三季度的平均值4.5%,說明內需還在惡化;而反映企業經營情況的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已經連續7個月低於榮枯綫,說明企業經營壓力較大。

 

剛剛過去的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就是要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堅持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想辦法真正把內需搞起來。

 

從過去一段時間的經驗看,單純地鼓勵消費,或者希望通過刺激股市、經濟新動力的逐漸成形來帶動消費,在房地產未能止跌回穩的背景下,效果都不大好,反映工業企業出廠價格的指數指數PPI已經差不多連跌3年,充分說明供應過剩、需求不足的狀況沒有多少改變。

 

究其原因,單純鼓勵消費沒有解決市場主體對於未來收入增長的擔憂,沒有加強其消費信心,因此國家有補貼時,消費僅局限在被補貼領域,沒有補貼時,消費就恢復疲軟。而刺激股市雖然一定程度可以增加市場主體的財產性收入,不過在房地產市場未能回穩時,股市增加的收入未必可以頂得上房屋跌價的損失,因此市場主體消費積極性未見明顯增加。

 

經濟轉型、新的增長動力出現雖然理論上會有增加市場主體收入、帶動消費的作用,但是對比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舊產業的巨大規模,經濟轉型、新動力的作用尚不足以扭轉消費疲軟的局面。

 

簡而言之,增加消費的前提是收入或者消費信心普遍增加,然而工資性收入與企業經營狀態有關,即使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如企業經營狀況欠佳,仍然無法做到普遍工資上漲,而在工業產品出廠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大量企業可能經營困難,因此工資性收入普遍增加不易;一般家庭的財產性收入來源主要是股市和樓市,大頭又在樓市,樓市未能止跌,財產性收入也不易普遍增加;如果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都不易增加的話,理論上只能由政府通過廣泛補貼或福利等措施增加基層收入,進而增強市場主體信心,提振消費。也就是說,只有有力的政府措施才有望扭轉消費信心低迷的現狀。

 

政府福利補貼 提振消費信心

 

如果擴大內需的問題遲遲未能有效解決,內需不足又會拖累經濟,損害刺激股市的努力,形成惡性循環,有礙國家擴大內需的戰略實施。

 

中美領袖峰會後股市出現回落,部分原因可能也是出於對經濟數據欠佳的擔憂,部分原因可能是對如何可以有效刺激內需存疑,雖然中國科技發展喜人,產業鏈優勢明顯,政府也明確地把提振內需當做了國家戰略,但是過去幾年的經驗說明,擴大內需光有決心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力的具體措施配套,否則,內需不足的狀況就未必可以很快改善,股市的觀望情緒就可能蔓延。

28
十月
四中定經濟方向 股市築「長牛」根基

萬眾矚目的四中全會上周閉幕,雖然沒有即時見效的重大利好,卻明確了中國長期的發展方向,為股市長牛奠定了基礎。

全會明確提出未來10年的發展目標「到2035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至此,新中國建國初期就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偉大目標將完全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的偉大歷程取得階段性勝利,中國昂然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有條件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現代化產業體系 抵禦貿戰衝擊

 

將實現偉大目標的理想落到實處,全會指出主要抓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二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三是「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這是中國過去數十年飛速發展的經驗總結,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屆政府悍然發動針對中國的貿易戰、推動產業離開中國的突然襲擊下,中國能夠穩住陣腳並逐步扭轉被動局面,靠的就是中國產業鏈的強大韌性,充分證明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對於維護國家安全、加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雖然事實已經證明,在當今的全球競爭、中美博弈下,中國的產業鏈具備強大的競爭優勢,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利用工資優勢的競爭水平,但是居安思危,在全球遭遇百年大變局、意外頻生的環境下,鞏固自身優勢,把長板做得更長,對於保護國家利益,仍然很有必要,是中國實現偉大目標的基本保障。

 

科技自立自強 挑戰美科技霸權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中國走向勝利的關鍵。近年來,中國科技發展卓有成效,科技井噴現象喜人,已經顯露出向全球科技制高點快速邁進的勢頭。而老牌全球霸主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則不斷出台各種傷人也傷己的損招,無所不用其極。

 

但是,從中國以優化演算法為核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到中國在美國管制最嚴的芯片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已經基本搞定了成熟製程芯片設備的國產化;再到中國福建號航母全球首次電磁彈射隱形戰機成功;再到全球最先進的中國6代機首飛等等,這一系列的科技突破說明,美國相對於中國的科技優勢已經岌岌可危,不再是不可超越了。

 

實際上,中國在科技產業領域,已經發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美國很難匹敵。以中國的著名科技企業華為、比亞迪為例,都是在技術水平不太高時,選擇以成本優勢從低端市場切入,在低端市場生存下來後,再逐步利用產品的快速反覆運算研發改善品質並向中高端慢慢滲透。由於美西方企業的高成本、高毛利經營模式,它們無法兼顧低端市場,必然留給中國具成本優勢企業以進入市場的空間。而當中國企業在低端站住腳,並憑藉快速反覆運算改善品質向上滲透時,其性價比優勢又使得美西方產品在中高端市場很難競爭,於是美西方企業只好逐步退縮,普遍規模、盈利都趨向惡化。

 

這種競爭模式,不僅在老產業如此,即使在當今最先進、牽涉國運之爭的人工智能領域也是如此,美國以OpenAI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業,就是走的一條高投入、高成本之路,要靠不斷的巨額融資去買最先進的芯片、投資算力,因此,其算力的售價就不可能便宜,而且即使按照OpenAI現在已經昂貴的算力售價,其收入也僅是成本的十分之一,遠遠無法覆蓋成本。

 

與中國的免費開源大模型相比,美國閉源模型成本無法競爭已經顯而易見,過去有一段時間還可以靠相對領先的技術吸引客戶,不過隨着最近中國大模型的進步,雙方的技術差距已經在伯仲之間,美國成本高的劣勢就表露無遺。上周三,愛彼迎(Airbnb)總裁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在媒體採訪中公開表示,公司正「大量依賴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模型」,並直言「比OpenAI更好更便宜」。而據另一個正在進行的、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nof1.ai發起的實盤投資比賽,中國的開源大模型通義千問和DeepSeek,穩居回報榜前兩位,遠遠拋離美國模型,這個結果有可能意味着開源模型所代表的更多使用和回饋改進,已經促使開源模型的品質超越閉源模型。如果這個推測成立,那麼美國的高投入、高成本的閉源模型之路恐怕就很難繼續走下去了。

 

美國霸權的體現是美元霸權、軍事霸權和科技霸權,但基礎其實在科技,如果美國無法維持科技霸權,那麼美國的軍事霸權和美元霸權就同樣難以維持,而中美人工智能之爭,既關係到美國科技霸權,也關係到中國能否徹底打破美國遏制,構建新的多級世界秩序。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科技的高水平發展,是實現偉大目標的決定性力量。

 

「投資於人」 建設強大國內市場

 

「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必然要求,歸根結柢,中國發展的目標是惠及中國人民。全會將「擴大內需」提高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基點」,說明「擴大內需」不是一個臨時性的技術手段,而是一個重大戰略,必須長期認真貫徹執行。

 

對於擴大消費而言,「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是一個頗有新意的提法,在過去短缺經濟時代,投資主要是投資物,投資看得見的硬資產,但隨着經濟的發展,有效益的投資專案顯著減少,而優質人力資源的短缺,則逐漸顯露苗頭,因此,適時將投資物與投資人相結合,一方面用投資人,譬如投資醫療、教育、生育等,增加社會需求,改善消費不足的困難;另一方面投資人可以長期改善人力資源品質,提高社會生產力;第三還可以提高廣大基層民眾的生活水平,一舉數得,意義重大。

 

對中國經濟來說,抓住「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是抓住了競爭力,就能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優勢;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是抓住了競爭制高點,打開了無限上升空間;「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就是建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經濟迴圈,使經濟發展更穩定可持續。

 

如果中國經濟既可以保持產業競爭力,又能引領全球科技發展,還以內迴圈為主不易被外部環境干擾,中國經濟內需不足的基本面將有根本改善,一個穩定、先進、強大的經濟體必定可以吸引大量外資流入,奠定股市長牛的基礎。

27
十月
中美貿戰稍降溫 經濟路綫定乾坤

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稍緩和,但角力依然不絕,適逢中共四中全會登場,審議「十五五」(2026至2030年)規劃;新藍圖備受外界關注,機遇和挑戰之大前所未有,最新經濟路綫如何定調,將主導中國未來發展。

 

 

先抄一段筆者上周在本欄文章《中美交鋒邁決戰 這次有何不一樣?》的預判:

 

「由於雙方破裂的後果對美國更不利,而中國又願意與美國維持穩定關係,因此預計中美峰會照常舉行的機會較大。不過,鑑於人工智能發展對雙方都具有重要意義,中美都無法輕易讓步,所以中國對稀土等出口管制大概率不會是一個短期籌碼,而是一個中長期戰略,換言之,出口管制可能因峰會達成某種默契或協定而短期放鬆,卻不會取消。」

 

習特會僅緩和 難徹底解決困境

 

從最近幾天的發展看,預判大致兌現。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衝動下威脅說要向中國出口商品加徵100%關稅,並對中美領袖峰會持負面態度後,美方很快又態度轉變,首先是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放風說中美領袖仍可能舉行峰會,然後暗示美國有可能延長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暫停期,來換取中國推遲實行稀土出口管制計劃。

 

隨後特朗普又表示將在南韓和中國領導人會面,並承認100%關稅不可持續。緊接着上周六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舉行視頻通話,同意盡快舉行新一輪中美經貿磋商。

 

看起來中美貿易摩擦又一次雷聲大雨點小,暴雨後又似乎「一天光晒」,不過如果認為中美關係能回到本輪緊張前恐怕也太樂觀,「鑑於人工智能發展對雙方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筆者認為「出口管制可能因峰會達成某種默契或協定而短期放鬆,卻不會取消」。也就是說,中美領袖峰會達成一些共識,穩定雙方經貿關係不至失控的可能性較高,徹底解決中美經貿困難的可能性卻不大,中美經貿關係整體仍處於惡化之中,這個趨勢並不會因中美領袖峰會帶來的短暫緩和而改變。

 

所以,不必對中美經貿關係的改善寄望過高,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歸根結柢還是要看中國自己的能力。在這方面,本周舉行的四中全會可能對未來的經濟發展、股市走向有更重要啟示。

 

四中全會的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五」規劃的建議稿,基本確定未來5年經濟發展方向。而這個經濟發展方向一定程度決定着中國經濟和股市的未來,需要高度關注。

 

從過去幾年的經濟實踐看,隨着中國經濟逐漸從短缺時代進入全面過剩時代,曾經對發展中國經濟立下汗馬功勞的投資拉動政策開始遇到效果欠佳的問題。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具備一定投資效益的項目愈來愈少,好項目難找,有錢也未必投得出去。於是只好降低項目回報要求,而降低投資回報要求又會帶來資金的浪費,令寶貴的資金沒有用到效果最好的地方;其次是在全面過剩時代,增加投資雖然短期也會拉動需求,但一旦項目建成產能大增,又會增加供應,導致更嚴重的過剩。於是企業為了生存和市場份額,只好降價求存,造成產品不斷跌價,經濟進入通縮,企業經營困難。

 

陷過剩怪圈 愈投資財政愈沒錢

 

而企業產品持續降價、經營困難又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國家增值稅和利得稅的減少,因為增值稅的基礎是產品售價,售價下跌必定對增值稅有負面影響;同理,利得稅的基礎是企業盈利,企業經營困難盈利下跌必然帶來利得稅的下降。由於增值稅和利得稅是中國稅收的主力,這二者的下跌就必然導致國家稅收的下跌。

 

中國的國家財政收入主要由四部分構成,一是稅收;二是土地出讓金;三是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四是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其中的貢獻主力是稅收和土地出讓金。由於近幾年房地產市場崩潰,土地出讓金大減在預料之中,如果稅收也趨向萎縮的話,國家的財政收入就會遇到困難。

 

事實上,以上的邏輯已經為近幾年的經濟數據所證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的結果,就是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連跌3年,經濟陷入類通縮,雖然政府屢次強調要走出通縮、走向適度通脹,也不斷地出台政策試圖刺激物價,但迄今為止,由於靠投資拉動經濟的主邏輯仍然持續,供應過剩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處理,令刺激效果欠佳。而隨着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稅收收入繼去年按年下跌3.4%後,今年上半年按年再跌1.2%,足證持續的通縮確實損害了政府稅收。

 

直觀來看,靠投資拉動經濟的政策方向,造成了國家稅收的減少,損害了國家的財政實力,走進投資需要錢,不過愈投財政愈沒錢的怪圈。至此,投資拉動經濟的宏觀邏輯已經出現明顯漏洞,無法自我持續。因為供給過剩造成經濟下行壓力大,於是增加投資拉動短期投資需求,但投資項目建成後增加供應,令供給更加過剩,於是經濟下行壓力更大,結果變成愈過剩愈投資,愈投資愈過剩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過剩帶來的通縮又損害了稅收,最終損害了國家財力,造成愈投資→通縮愈嚴重→國家財力愈受損的困局,無法持續。

 

限供給增需求 邁平衡良性迴圈

 

因此,要想經濟進入良性迴圈,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過往以投資拉動經濟的主基調,改為以服務和消費來拉動經濟,在宏觀邏輯上,把政府的資源主要地投向服務和消費方面,相當於不再增加供應,而是主要增加就業和需求。在經濟已經全面過剩背景下,不增加供應而增加需求的結果,就是過剩程度的改善,當需求增加到足夠高的水準,供應和需求就會取得平衡,經濟就進入良性迴圈。

 

在宏觀邏輯上,只要限制擴大供給,把主要資源用於增加需求改善就業,經濟供過於求的不平衡狀態就會有顯著改善,按照這個方向走下去,供需平衡的良性迴圈一定可以達到,這是影響中國經濟未來的最重要一步。

 

如果十五五規劃可以確定將服務和消費作為未來發展經濟的主要投入方向,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將有根本性好轉,奠定未來長牛的基礎。相反,若延續以投資拉動經濟的方向,即使有反內捲的政策,中國經濟也很難徹底走出通縮,企業經營困難的狀況不易有全面好轉,即使政府希望通過放鬆銀根刺激股市帶動經濟,疲弱的經濟基本面始終會對長牛不利。

14
十月
中美交鋒邁決戰 這次有何不一樣?

從時間綫來看,近日的中美博弈突然升級,表面上可能與原定在南韓10月底舉行的中美領袖峰會有關,中美雙方都有為己方在峰會談判前製造一些籌碼的需求。

 

美國方面於9月29日率先出手,發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規則,對被列入美「實體清單」等的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

 

按照過去的老印象,中方對此一般會採取對等反擊或者暫不反擊的做法,不過沒想到這次中國的反應卻是相當有異與過去,選擇以冷靜地在美方芯片供應鏈的核心位置插了一刀作回應。

 

上周四(9日)下午,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連發4則公告,對超硬材料、稀土設備和原輔料、鈥等5種中重稀土、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相關措施將於11月8日實施。《華爾街日報》指,中方之前的稀土限制已對福特(Ford)等車廠造成衝擊,這次中國表示,若然受限制產品的出口旨在說明製造先進芯片,將有特別審查,報道認為這針對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產業,意味中國正試圖遏制美國人工智能芯片的領導者如英偉達(Nvidia)。

 

國產芯片趨成熟 勢與美對壘

 

至於對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的出口管制,有專家認為同樣劍指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產業,因為營運資料中心需要大量電力能源,而美國的電力供應和電網又捉襟見肘,沒有大量的電池儲能配合,資料中心的電力供應將遇到極大困難,因此,限制美國的電池供應,必定會對美國的人工智能、資料中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對於中國的反制措施,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反應相當強烈,他表示將對來自中國的所有產品徵收100%的關稅,以回應北京上周宣布的對稀土礦物的出口管制措施。特朗普在自創的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寫道,新關稅將於11月1日生效,並將在現有關稅基礎上「疊加徵收」。對於原定本月底在韓國舉行的中美峰會,他先表達了負面看法「現在看來沒甚麼必要」,不過稍稍冷靜了一些之後,他又暗示不一定會取消峰會計劃,而且也可能在11月1日最後期限前撤回關稅措施。「我們靜觀其變吧!」特朗普說。

 

如果單單看最近的中美博弈,為領袖峰會製造籌碼的機會不低。不過這個看法可能低估了形勢的嚴重性,沒有看到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博弈,可能正在向決戰方向演變。如果把視野放寬一些,把之前和最近的幾個有關中國芯片的消息聯繫起來看,中方的出口管制就似乎不僅僅是想為領袖峰會製造籌碼,而是在準備與美國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進行一場全面對壘。

 

在攸關未來全球科技霸權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方面,美國主要採取了限制對中國出口高端芯片,限制出口相關芯片設計製造軟體的方法,使得中國一方面難以買到優秀芯片,另一方面想自己製造高端芯片也困難重重。

 

在這個精神指導下,除了最先進芯片,就連英偉達專為中國設計的次一級性能閹割版芯片,美國也屢次拒絕批准其向中國出口。不過今年7月,情況開始出現耐人尋味的變化。在英偉達高調宣布美國已經批准其向中國銷售閹割版人工智能芯片H20後,卻因為安全顧慮受到了內地市場冷遇,有報道指中國政府勸阻內地企業使用H20芯片,致使英偉達向內地出口芯片的努力受挫。中方對美國先進芯片前所未見的限制,很可能預示着國產芯片供應的成熟。

 

在限制美國芯片的同時,中國人工智能標桿企業深度求索公司9月底發布了最新的DeepSeek-V3.2-Exp模型,該版本的發布,幾乎零時差引發數個國產芯片廠商--華為、寒武紀、海光等的適配。換言之,新的DeepSeek模型,已經完全運行在中國自己製造的芯片上,未來的發展、反覆運算演進將不再受制於美國芯片。

 

打稀土鋰電池牌 遏美產業鏈

 

上周五,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郭子平預告,深圳的明星半導體製造企業新凱萊將為大家帶來驚喜,「新凱來包含了幾個子公司,每個子公司都將在這次展會中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由於新凱來的設備基本已經覆蓋半導體生產全系列,因此外界猜測這個新驚喜很可能包含中國的首台光刻機發布。

 

從上面幾條新聞看,中國自主芯片產業的崛起,很可能已經進入成熟階段,開始能夠提供接近同等品質的替代品,而為了給國產芯片市場空間,需要主動限制美國芯片的進口。而DeepSeek新模型適配內地芯片的報道,也從側面證實了中國已經有足以支援大模型正常運行的芯片供應,表明中國已經基本可以不依賴美國技術,獨立發展自己的人工智能模型了。

 

如果新凱萊帶來的驚喜確如大家猜測是光刻機的話,那就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最後一塊拼圖的完成,從此以後,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將擺脫被人卡脖子的痼疾。相反,在決定未來的人工智能發展上,中美的地位正在發生變化。過去美國能夠卡中國脖子的地方,例如高端芯片出口和技術禁運,在中國不斷自力更生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已經失去遏制能力;而中國的稀土和鋰電池出口管制,卻可以限制美國高端芯片和數據中心的生產和營運,拖慢甚至阻礙美國發展人工智能的步伐。

 

峰會仍有望 惟出口管制難撤

 

雖然美國針對中國出口管制再度祭出了高關稅法寶,不過這個法寶首先是一柄雙刃劍,既傷人也傷己,在打擊中國出口的同時,也會加劇通脹威脅美國人民生活;其次由於大量中國供應的不可替代性,高關稅的另一後果就是供應短缺,美國能否承受長期的供應短缺是個大問題;第三是中國的對美出口已經大幅降低,高關稅對中國的傷害已經遠低於從前。

 

綜合對比雙方實力,美國手中的關稅牌殺傷力有限,而且已經打過,中國應可承受;但中國手中的稀土、鋰電池管制牌,在極端情況下足以摧毁美國的諸多產業鏈,嚴重打擊美國高科技發展,其後果是美國無法承受的。

 

由於雙方破裂的後果對美國更不利,而中國又願意與美國維持穩定關係,因此預計中美峰會照常進行的機會較大。不過,鑑於人工智能發展對雙方都具重要意義,中美都無法輕易讓步,所以中國對稀土等的出口管制大概率不會是一個短期籌碼,而是一個中長期戰略,換言之,出口管制可能因峰會達成某處默契或協定而短期放鬆,卻不會取消。

3
十月
科技躍進成果顯 就業難題仍待解

近年來,中國科技水平整體從較為落後的地位,快速向前發展已經形成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

 

而今年以來中國科技的全面爆發,更可能標誌一個轉捩點,就是從整體來說,中國科技發展已進入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一些領域從追趕者變成引領者,對全球金融市場乃至政經格局開始產生深遠影響。

 

對金融市場來說,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主流邏輯是「科技看美國」,中國的科技大概處於模仿跟隨階段,完全無法與美國的科技發展相提並論,不值得特別關注。

 

但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橫空出世後,這個主流邏輯開始被打破,因為DeepSeek代表着在當前世界最先進的科技AI方面,中國的發展開始走上了與美國不同的道路。

 

美國的邏輯是:AI發展需要高算力,高算力需要大量優質芯片,大量優質芯片需要高投資,所以高投資形成高算力後就會變成高門檻,自然遮罩後來者,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保證美國成為行業的引領者。美國限制英偉達(NVIDIA)芯片賣給中國企業也是出於這個考慮,防止中國在算力上的發展對美國造成威脅。

 

中國優化演算法攻AI 較美划算

 

現在來看,這個主流邏輯有兩個漏洞,首先是能源,發展高算力需要大量電力能源,美國現有的電網和電廠都不支持電力的快速擴張,完全無法與中國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相比,造成美國發展AI在能源供應上將遇到巨大困難;其次是如果AI發展不需要堆砌高算力,而可以主要靠優化演算法達到同樣效果,那麼美國靠高投入買芯片堆算力就可能得不償失,中國的低成本開源模式就可能佔領未來的大部分市場。

 

DeepSeek正是在第二點上顛覆了主流邏輯。今年9月,由DeepSeek團隊共同完成、梁文鋒擔任通訊作者的DeepSeek-R1推理模型研究論文,登上了國際權威期刊《自然(Nature)》的封面。這是全球第一個公開發表並經過同行評議的大模型,論文澄清了DeepSeek並沒有如一些市場傳言所說使用美國同行OpenAI的模型輸出進行訓練,並公布了僅靠強化學習,就能激發大模型推理能力的重要研究成果,說明DeepSeek訓練遠低於美國同行的成本,主要來源於演算法創新。

 

至此,中美AI行業的發展道路就出現明顯分歧,美國道路主要靠砸錢堆算力,指望有一天能突破臨界點進入超級通用人工智能(AGI),然後憑藉超級AI的優勢碾壓全世界。

 

中國道路主要靠優化演算法,靠低成本和廣泛應用令AI發展進入良性迴圈,如果AI在不斷應用和反覆運算中逐步發展到超級AI當然很好;如果不行也利用AI發展了產業,比美國賭博式地全押超級AI要穩妥得多。

 

在算力發展上,中美也採取了不同模式,近日中國科技巨擘華為,發布了基於國產芯片的全球最強算力超節點和集群,這個發布說明,即使面臨美國對英偉達先進芯片的禁運,中國的算力發展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用華為掌門人任正非的話形容:「我們單芯片還是落後美國一代,我們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用群計算補單芯片,在結果上也能達到實用狀況。」就是說華為利用自己在通訊領域的多年積累,在架構互聯上下功夫,不依賴最先進的芯片,同樣可以做出全球最強的算力。這個思路與DeepSeek在演算法上下功夫的邏輯一樣,都是走出對美國先進芯片的依賴,自力更生造出與美國同行水平相當的東西。

 

統一規劃增效率 成果應用更廣

 

而且與美國算力由各個企業自行發展不同,中國的算力建設從一開始就是全國統一規劃的,這個差別決定了與美國相比,中國重複建設、算力浪費的情況會比較少,效率更高。

 

對全球政經格局來說,中國「九三大閱兵」裏所展現的先進武器,很多已經較美國當前的主流武器先進。近日的另一則新聞同樣振奮人心,中國的新航母「福建艦」,已經完成殲-15T、殲-35和空警-600三型艦載機的首次電磁彈射起飛和着艦訓練。要知道,就連美國最先進的航母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也尚未成功用電磁彈射起飛隱形戰機,說明中國的電磁彈射系統已經超過了美國。

 

中國科技發展帶動的軍力發展,已經發展到在中國近海,中國已具備一定軍事優勢的地步,其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美國基本不可能因為台灣問題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中美之間的攻守平衡正在向對中國有利的方向變化。

 

中國近年的科技發展以及今年的爆發,對金融市場和國際政經格局來說,都說明中國的科技力量已經不可忽視,即使一些方面仍較美國落後,但已經足以提供美國道路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對投資來說,過去科技發展只需要對美國下注,但現在中國科技飛速發展及另闢蹊徑的做法,已使得僅僅押注美國便可能面臨押錯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巨大風險,因此必須考慮同時投資中國。

 

青年失業率高企 須加力振內需

 

不過,在中國科技發展成果斐然的同時,中國宏觀經濟仍面臨較大壓力,其中一個難題就是失業率較高,特別是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不包括在校生)8月創下自2023年12月調整統計口徑以來的新高,達到18.9%;25至29歲人群的失業率也呈上升趨勢,8月份升至7.2%,高於7月的6.9%。

 

失業率上升固然主要是受宏觀經濟偏冷影響,中國過去以投資為主的刺激經濟政策,在當前這個產能全面過剩的時代,刺激效果愈來愈不理想。僅靠增加投資,常常帶來更大的過剩而無法令供需恢復平衡,導致經濟持續陷入類通縮的艱難環境。可能需要更多地考慮在如何有效擴大需求上做文章,才能拉動中國經濟走出困境。

 

而且,在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下,特別是隨着AI、機械人未來大規模進入社會後,大量的工作機會消失已經可以想見,因此未雨綢繆,必須考慮開拓更多服務業方面就業崗位,增加基層福利,讓基層民眾可以安居樂業,才是未來的健康發展方向。

23
九月
改革提速顯魄力 短期困難須攻堅

上周特首發布了新一份施政報告,報告方向清晰、重點突出,在把握香港整體發展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報告在兩個方面有明顯突破,充分顯示了特區政府敢於承擔的魄力。

 

首先是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北都發展委員會」,提升決策層次。這是加速「北都」建設的關鍵一步,沒有高層次的統籌協調,「北都」發展就很容易陷在官僚程序中打轉,在這個各國、各地都爭分奪秒想辦法發展的大爭之世,虛耗時光、蹉跎歲月。發展「北都」的具體方法報告提出採取兩條腿走路策略,一是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包括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地方建造方法、材料和裝備;二是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授權政府為提速「北都」發展制定簡化法定程式。

 

新思維拓北都 經濟仍待改善

 

有「北都發展委員會」居中統籌協調,有新法例為「北都」發展保駕護航,有新思維、新方法、新材料、新設備加快建設,相信已困擾香港一段時間的「北都」發展速度不盡如人意的問題,必將得到有效解決。不過,在推動宏偉藍圖的同時,也必須注重階段性成果的展現,讓市民切實感受到改變的到來,從而增強信心與支持。這一過程中,透明的溝通機制和高效的執行力將成為關鍵所在。

 

其次是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把司局長就制定政策須政治問責和公務員就執行政策須行政問責兩者,更好銜接起來。這是對現行問責制度的重大改革,因為過往公務員和問責官員遵循不同的問責機制,問責機制的不同常常會造成對問題利弊的不同考量,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政策的有效推進。而在「部門首長責任制」下,問責官員和公務員的問責機制得到了有效統一,避免了問責機制不同導致的矛盾,必將有力地推動改善施政效率。

 

建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和「部門首長責任制」,都是對香港現有利益格局的重大改變,這種改變盡管從長遠看有助於香港的整體進步,但短期內也可能遭遇一定的阻力與挑戰。特區政府惟有以堅定的態度和務實的行動穩步推進,才能真正使這些改革措施成為推動香港發展的強勁動力。

 

雖然「施政報告」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描繪了亮麗藍圖,並通過設立「北都發展委員會」、「部門首長責任制」等措施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制度保障,「北都」的發展也有望為香港帶來新的發展動力,推動香港經濟再上新臺階。但是,美好的前景畢竟還在未來,當下香港面臨的經濟困難,並不會因為有美好未來而消失,必須想辦法加以改善。

 

餐飲零售經營困難 涉結構因素

 

簡單來看,香港當前的經濟困難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房地產市場尋底,特別是商舖和寫字樓市場的低迷,給經濟帶來了不小壓力;其次是餐飲、零售行業普遍經營困難;第三是部分行業失業率較高。

 

這些困難相當程度都是由於結構性因素引致,不易解決。比如寫字樓、商舖市道低迷問題,引發的原因首先是全球經濟不景氣,疫情後全球經濟恢復緩慢,又遇上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升級,香港作為中美之間的博弈戰場,自然承受較大壓力;其次是疫情後企業營商模式的轉變,愈來愈多的企業部分採用居家辦公,對寫字樓的需求大減;第三是疫情後由於內地商品、服務性價比大幅改善,吸引大量港人北上消費,加上內地來港遊客消費模式從「購物遊」向「深度遊」轉變,導致本地消費疲軟,商舖需求大減。

 

再如餐飲、零售行業的不景氣,首先是近年宏觀經濟不景,全球競爭加劇,從企業到居民都面臨收入下降,消費降級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其次是消費模式轉變,香港與內地融合令兩地來往更加便利和快捷,同時也令跨境消費更加容易,導致香港的高成本面臨大灣區低成本的直接衝擊,這是消費北移的根本原因。而內地經濟近年持續承受較大壓力、消費降級的後果之一,就是大家減少不必要消費,於是來港爆買的「購物遊」變成少花錢的「深度遊」。

 

至於失業率上升,本身就是餐飲、零售、房地產等行業不景氣的產物,這些產業無法好轉的話,失業率自然也無法好轉。

 

以上對香港經濟負面影響較大的種種因素,基本都是香港無法控制的外在、宏觀、結構性因素,香港很難對症下藥解決問題。但是,不易解決並不等同於毋須解決,經濟困難影響民生,社會各界還是要共同努力,想辦法予以改善,即使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把困難減輕一些也是很好的進步。

 

對於寫字樓市場疲軟,雖然政府也可以通過改變寫字樓用途的辦法稍微紓緩市場壓力,但如果可以吸引更多的企業來香港活動,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正道。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來港?其中一個方向是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場優勢,讓更多的企業可以利用香港金融市場發展自身業務。

 

例如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產品的種類和市場深度,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推動更多企業來港上市;利用香港金融市場,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等。「施政報告」對此已有頗多着墨,不過要想真正改善困難,還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擴金融市場深度 寬簽證吸遊客

 

對於商舖、零售、餐飲等行業的疲軟,解決的辦法只能是盡量吸引人和財來港,增加在港的投資和消費,政府降低投資移民買樓門檻是很好的嘗試,希望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大吸引資金來港力度以及進一步降低投資移民門檻。近來內地放寬外國遊客入境簽證限制,對於鼓勵外國遊客去內地旅遊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增加了遊客在內地的消費,擴大了中國的影響,效果很好。香港是否可以參考相關經驗,一面放寬更多國家的旅遊簽證限制(例如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一面與大灣區城市配合,開辦一站式旅遊等,共同合作擴大規模。

 

總之,大環境香港雖然無力改變,但在小環境上還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希望全體社會齊心協力,推動香港經濟早日克服困難,加快復甦。

16
九月
科創刺激生產力 社福升級振消費

可以設想一種未來場景,人工智能(AI)和機械人高度發展,具身機械人已經具備相當智能,可以承擔大部分目前的人類工作。

 

在這個場景裏,我們會看到工廠、商業、服務等各個領域,都有大量的具備AI的機械人在工作。

 

由於具身智能機械人已經可以處理大部分普通工作,而且成本低、任勞任怨,可以預見,有大量的普通工作將會由機械人承擔。

 

這種場景並非遙不可及,事實上,智能機械人進入大眾的生活正在發生。就以身邊常見的情景為例,在酒店和餐廳,送餐機械人已經被廣泛應用,接下來,物業社區的資訊查詢、巡邏等工作也可能逐步由智能機械人承擔,養老護理也是下一個智能機械人進入的重點領域。至於工廠,現在幾乎每一個新建工廠都包含大量機械人的使用。

 

當智能機械人大量進入社會,協助人類生產、服務絕大部分的人類需求、能力愈來愈強時,有極大的可能,未來社會生產物質財富和提供服務的勞動力主流將是智能機械人,這種科幻片裏預演過很多次的場景,可能將在未來的10至20年間真正進入現實。到時候大部分人可能毋須像現在這樣工作,社會也能主要由智能機械人創造出足夠的物質財富,和提供足以滿足人類需求的各種各樣服務。

 

當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到如此高度的時候,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可能毋須工作,社會也有足夠的物質財富可以分配,換言之,整個社會將進入福利社會,物質財富生產主要由AI機械人負責,政府通過稅收和福利保障,維護基層民眾的生活品質。

 

從上面的設想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邏輯推論:生產力的發展將帶來社會福利的發展,技術進步的社會學含義是福利社會。

 

中國文化崇尚勤勞、節儉,有很多人因此而討厭福利社會,認為福利社會「養懶人」。這種觀念有其道理,因為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就是一個資源短缺社會。先賢孟子曾經說過「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古代一個大家庭勤勤懇懇幹幾年,各方面盡可能都做到盡善盡美,也不過是有能力給50歲的長者穿好點的衣服、給70歲的老人吃點肉。如果不勤勞節儉,自然生活就難以改善。

 

全面過剩時代 難續勤儉節約

 

不過,這種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情況下形成的舊觀念,碰上當今這個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時代,難免出現不適應。就以農村的情況為例,過去的農活全要靠人力,相當辛苦,天未亮就要下田,像犁地、播種、收割、除草、挑擔、搬運等,全是重體力農活,幹一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不勤勞根本幹不了。

 

可是,隨着生產力發展,基本上所有的農活都機械化了,犁地有犁田機、播種有播種機、收割有收割機、除草殺蟲有農藥、挑擔搬運有拖拉機,人們只需要指揮一下就行,勤勞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而對學習能力的要求則大大提高了。

 

所以,人的觀念必須隨社會發展而變,不能抱着老黃曆吃飯,「與時俱進」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短缺經濟時需要勤儉節約,現在進入全面過剩了,就不能繼續勤儉節約,否則只會造成過剩更加嚴重,正確的應對是擴大福利、鼓勵消費。

 

實際上,生產力的發展會帶來福利社會,這也與馬克思主義學說(Marxism)的論斷一致。在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發展的設想中,人類社會將會走向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進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共產主義社會。「按需分配」不就是妥妥的福利社會?而且是極其高級的福利社會。因為普通的福利社會一般只會劃定一條福利綫,達到標準的人按統一的標準給予福利,不可能按個體的需要發放福利。但在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社會是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個體需求給予福利的,以滿足每個個體的不同需求。

 

AI和機械人的快速發展,已經把生產力高度發展這個過去以為的遙遠未來帶到了眼前。而AI和機械人的大量應用,則意味着物質供應的極大豐富。因為以AI和機械人的無限生產力,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能源,就能造出無限的物質產品。

 

其實在當下的中國,已經初具生產力高度發展的雛形,因為科技的進步、生產能力的提升,導致擴大產能非常容易,只要企業願意,近乎可以無限供應任何產品(除非有技術障礙),使得中國目前已經面臨着產品全面過剩、企業嚴重內捲的局面。

 

老藥方應對問題 恐「加重病情」

 

政府雖然已經推動反內捲了一段時間,但至今效果不明顯,8月的最新資料顯示,反映通脹情況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下降0.4%,繼續通縮;反映企業產品出廠價格水平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按年下降2.9%,已經連續下跌了將近3年。

 

PPI連跌近3年,是工業產品全面過剩的最直接反映,說明政府所依賴調控經濟的傳統政策架構,已經不適應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現狀。

 

政府的調控經濟政策架構,主要形成了短缺經濟時代,應對經濟困難的原則主要是「增加投資、抑制需求」,這個原則在短缺經濟時代無疑是正確和有效的,因為短缺經濟的特徵就是供應不足、需求過剩,因此必須想辦法提升供應、遏抑需求;不過當經濟進入全面過剩時代,仍然延用應對短缺經濟的老藥方「增加投資、抑制需求」就很成問題,不光不治病反而會加重病情。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資料看,工業投資按年增長10.2%,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僅增長6.4%,1至5月利潤按年則下降1.1%,說明投資的效率非常低,不光沒有帶來同比例或更高比例的工業增長,對企業利潤乾脆有負面影響。

 

投入足夠資助 解老大難問題

 

資料很明顯,靠投資拉動經濟並沒有把有限的資源用對地方,對經濟的正面影響不大。反而上半年投資下降1.1%的服務業,創造的產值按年增加5.5%,說明服務業的投資效率比工業要高得多,應該把有限的資源更多的投向服務業。也許有人會擔心增加福利、擴大服務投入的效果,湖北天門生育率逆勢大漲的經驗說明,即使在這樣財政緊張的四、五綫小城中,只要政府投入足夠的財政資助,看似老大難的生育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該市新生兒按年增長17%;2025年上半年也繼續按年增長5.6%,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據測算,該市總計分別給予二孩、三孩家庭約2.87萬元(人民幣,下同)、3.56萬元的一次性獎勵;二孩、三孩家庭分別獲得5萬元、10萬元的購房認購券。

 

科技的進步帶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帶來工業產出的全面上升,這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客觀環境,而且這個趨勢還可能加速發展,為中國帶來前所未見的新局面。面對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新局面,為基層提供更佳的福利,把有限的資源用於支援服務和消費,相信是未來相當長時間中國經濟的主基調。

9
九月
台海維持無戰事 市場長綫添信心

中國紀念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9•3大閱兵」,在極度興奮、激動、難以置信的氣氛中結束了,不過,其對整個世界的深遠影響才剛剛開始發酵和顯露。

 

大閱兵之後,最先做出具影響力反應的是美國《外交政策》期刊(Foreign Policy),該刊發表文章《中國軍力領先世界》(China's Military Is Now Leading)指出,此次閱兵象徵着區域軍事平衡出現不可逆轉的變化,中國已在軍事領域領先全球。過去數十年有利美國的優勢正逐步削弱,華府的亞洲戰略應從「主導當地軍事」轉變為「協助其他盟友的配角」。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過是美國麻痺中國的煙幕彈,或者美軍是為了向國會要預算的曲綫宣傳文章,根本做不得數。不過,看看下一則消息的呼應,事情恐怕不是像陰謀論者想得那麼簡單。

 

據美國「政客新聞網」(Politico)9月5日披露,五角大樓正起草一份最新的《國防戰略》,建議優先保護美國本土和西半球安全,而非繼續將重點放在應對所謂的「中國威脅」上。五角大樓官員提議,美國國防部應優先保護美國本土和西半球安全。據3名知情人士透露,最新版《國防戰略》草案已於上周送達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的辦公桌,其內容顯示,美國將把國內和地區任務優先於應對中國和俄羅斯等對手。

 

中國軍力跨越式發展 美抗華收縮

 

《外交政策》文章是在講中國軍力強大、不好對付,美國應讓其他盟友衝上第一綫;而據傳的美國新《國防戰略》是在講美國國防力量應該收縮,實際的含義就是美國的軍事力量已經不足以支持過去以「遏制中國」為核心、擴張性的軍事戰略。

 

兩則消息的內涵很清楚,就是美國已有一部分精英人物看到了中國軍事力量跨越式發展,認識到與中國的軍事衝突將對美極其不利,因此想從對抗中國的前綫後退。不過,這個傾向收縮的思路,似乎與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指示將「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改稱為「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的鷹派調子有些不同,這種分歧可以有兩個解釋:首先是虛張聲勢,用表面進攻掩飾實質收縮;其次是對於某些得罪或者不聽美國的小國,美國可能真有立威之心,打算捏一兩個軟柿子給大家看看、震懾潛在對手。

 

美國部分精英人物的擔憂,與長期以來中美留給世人的印象大相徑庭,很多人都難以相信中國軍力已經如此強大。不過,若客觀分析9•3大閱兵展示出來的先進武器,則可推斷出一個大概結論:就是起碼在台海乃至南海,中國的強大先進軍力,已經使得與中國發生戰爭成為所有敵對力量的夢魘;換言之,台海基本不會打仗,不管台灣如何統一,戰爭都不會是對手的選項。

 

當然,從料敵從寬的角度,還是要做好必要時武力統一的各種準備。但在正常情況下,理性的對比可以發現,解放軍的軍力強大,中國周邊的對手已經很難抗衡。

 

台海乃至南海若發生軍事衝突,主要參與博弈的軍事力量無非是衛星、雷達代表的偵測力量;各種電子、電磁的對抗力量;海軍力量;空軍力量;陸基導彈力量等。中國的衛星可能比美國略有不如,但在雷達方面可能略微優勝,整體偵查力量相差不多,近年美國航母來中國周邊海域,每次都被發現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電子、電磁對抗力量,近些年中國有長足發展,據媒體傳言,中美海軍去年曾在南海爆發電子戰,中方獲勝。雖然傳言未獲證實,但美國軍艦愈來愈少穿越台海的事實,足證美國在相互對抗上沒有甚麼優勢。

 

如果說偵查、電子對抗方面雙方可能互有長短,但在空軍、中遠端導彈方面,中國可能已經有明顯優勢。比如說大閱兵展出的殲20系列飛機,其中雙座的殲20S隱形機據說已經可以指揮數架無人機聯合作戰。而美軍自F22隱形機停產並拆除生產綫後,不要說再發展出類似可與無人機聯合作戰的新隱形飛機,就是能和殲20單挑的飛機也已經沒有了。

 

失空中優勢怕犧牲 成美軍短板

 

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司令威爾斯巴赫(Kenneth Wilsbach)上將之前曾透露,美國空軍最先進的主流F-35A型戰鬥機,在東海上空執行任務時,曾與中國空軍的殲20型戰鬥機發生過近距離接觸。要知道,F-35A和殲20都是隱形飛機,打的是超視距作戰,正常不會發生近距離接觸。出現近距離接觸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一方被另一方發現,又不好直接擊落,只能跑到跟前去警告。如果是F-35A先發現殲20,因為F-35A正在執行任務,照理應該悄悄地繞過殲20繼續執行原任務,不會發生近距離接觸的情況;只有殲20先發現F-35A,又不好真開火,才有必要跑到F-35A的跟前發出警告。若以上推測為真,可以想見,在實戰中F-35A恐怕不是殲20的對手。

 

中國是全球工廠、製造業大國,在生產量上任何國家都無法相比,如果品質上還高於對手,那就是質和量兩方面的碾壓。更何況,中國更先進的6代機已經試飛,美國的6代機還停留在PPT上;與美國F-35對標的另款隱形戰機殲35也已經列裝;而之前在印巴空戰中擊落歐洲先進飛機的殲10,在展示中甚至沒有擠進主力軍機陣容。

 

美軍是一支依靠空中優勢打仗的軍隊,歷史上從來沒有打過沒有空中優勢的戰爭,和解放軍剛好相反。沒了空中優勢怎麼打仗,在美軍是個新課題。以解放軍的歷史經驗,沒有空中優勢打仗,沒有很強的不怕犧牲精神是不行的,而這方面恰恰是美軍的短板。

 

美軍毫無勝算 台海長期風險降

 

導彈方面,中國的長劍系列導彈、鷹擊系列導彈,具備多種型號,多種發射模式,對數千公里內目標實現了全覆蓋,在品種和功能的多樣性上超過美國;海軍方面,除了先進航母數量不如美國,以055大型導彈驅逐艦為代表的新一代艦艇,火力和各種性能已經超越同類艦艇,而且在台海和南海,航母的作用也相對有限。

 

綜合以上比較可見,在台海和南海,美國的軍力已經整體處於下風,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將毫無勝算,而毫無勝算的仗美國是不會打的。這個推論預示着台海長期風險下降、前景漸趨明朗。

 

另外,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發展,必將大大增強外界對中國發展的信心。因為大國競爭的最底層力量,還在於軍事。沒有強大的軍事能力,經濟發展的果實未必可以保住,就好像大清朝被列強打得不斷割地賠款一樣。而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既可以擺脫國家可能被敵對力量顛覆的隱憂,又可以讓民眾相信國家的力量足以保護民眾的財富不會被任何外力搶走,對國際投資者來講,軍力的強大就代表着穩定的環境,而一個穩定的環境有助於大家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讓內外投資者都可以增強信心、安心投資。

2
九月
中美科技戰新局 揭產業競爭趨勢

「中國的科技應用太讓我震驚了,刷手刷臉就可以支付,直升機可以送外賣」、「中國簡直活在未來,當我們還在討論未來的時候,中國已經是未來了!汽車都可以飛了!」

 

這不是筆者說的,而是自媒體上到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描述的,類似的新聞也不少。

 

另據媒體報道,今年7月,美國投資諮詢公司Tech Buzz China的創始人、專家馬睿(Rui Ma)帶領團隊實地考察了中國人工智能(AI)的發展情況。馬睿告訴媒體,盡管自己並非能源專家,但在參加諸多會議並與眾多業內人士交流後,她得出了一個足以讓矽谷不寒而慄的結論:在中國,為數據中心提供充足電力,已毋須多言。「這與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美國,AI的發展,愈來愈多地與數據中心電力消耗和電網限制的爭論聯繫在一起。」她在社媒平台X如此分享。

 

中國高科技應用 已領先全球

 

以上兩個有意思的視角,一個來自遊客,也就是普羅大眾;另一個來自專家。普羅大眾關注的是切身體驗,例如移動支付、手機點外賣、機械人送餐、在酒店與AI管家互動、共享單車等高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專家關注的是比較抽象的電力供應問題,因為社會走向AI方向需要大量的算力,而大量的算力需要大量的電力做基礎,沒有充足的電力供應,根本不可能有AI的廣泛應用。

 

兩個看似差異極大的視角,卻在最後指向了大致相同的隱含結論,就是中國已經在高科技應用上領先世界,而且在未來AI、機械人為代表的高科技應用上,基本也可以確定將繼續領先世界。

 

從目前的情況看,雖然美國在原創科技上仍然是全球老大,在理論創新上還有一定優勢,但一旦進入生產和應用階段,優勢就開始向中國方向轉移。這個中國產業領先的趨勢,不僅在新產業上出現,就是在美西方長期佔據領先地位的老產業上,也是如此。

 

比如最重要的美西方長期領先的老產業汽車業,中國已經憑藉電動車的快速發展,在國內外都顯現出強大競爭力。

 

汽車到開源大模型 中企崛起

 

在國內,今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市場自主品牌以迅猛的發展勢頭佔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銷量份額高達64%,較去年同期增長7.5個百分點。其中自主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達75.4%,競爭優勢明顯。出口方面,累計出口量達到247.9萬輛,按年增長6.8%。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出口佔比顯著提升,2025年6月新能源車佔出口總量的41.1%,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7個百分點。如果僅計自主品牌,6月出口按年增長更高達28%,顯示了自主品牌的迅猛發展勢頭。

 

曾經牢牢佔領中國汽車高端市場的「BBA」(平治(Mercedes-Benz)、寶馬(BMW)、奧迪(Audi))則跌落神壇,今年上半年普遍銷量有雙位數下跌,銷情慘澹。據統計,自主品牌問界M8之前已連續數周蟬聯40萬元(人民幣,下同)級車型全品類銷冠,其中高達77%的定單來自原合資及豪華品牌用戶。在日前剛剛開始的成都車展上,自主品牌極氪9X,一出場就驚艷四座,以50萬元左右的售價,1小時收穫定單42,667台,創造了自主品牌高端汽車1小時預訂的新紀錄。

 

面對中國汽車企業的巨大競爭壓力,平治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近日在面對德國媒體時直言,中國車市正上演着一場史詩級的「達爾文式競爭」,參與者超過100家車企,而平治一定會「活着撑到中國汽車價格戰結束」。曾經的全球豪華車代表平治,居然被中國車企逼得以「活着」為目標,足見中國車企的強大。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中低端汽車市場外資守不住,現在連他們傳統優勢領域高端市場也守不住,外資車企在中國乃至全球車市的全面敗退已經不是不可想像了。

 

汽車業只是美西方傳統優勢產業逐漸衰落的一個縮影,大量的中國企業在各行業的崛起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而在最新、競爭最激烈的AI、芯片、機械人領域,雖然美國在某些方面仍然有一定領先優勢,但是一旦進入產業應用,其優勢大概率將難以持續。

 

AI方面,電力這個AI的基礎已經毋須討論,在可見的未來,美西方發電量不僅不會追上中國,而且與中國的差距將會愈拉愈大,這已經為過去多年各國電力發展的實踐所證明。就是在美國仍然領先少許的大模型領域,美國的閉源模式也很難在行業廣泛應用,因為閉源就意味着企業無法在開源基礎上自行開發自用的大模型,必須將所有數據都交給閉源大模型,但由協力廠商(閉源大模型)掌握企業的核心數據產權,對企業意味着巨大風險。

 

因此,如果有開源大模型可以選擇,企業一定不會選擇閉源大模型,也就是說,美國的閉源模型之路自然就對產業應用不利,難以與中國的開源模型競爭。如果美國也學中國搞開源大模型,其巨大的成本投入同樣無法與中國企業競爭。

 

芯片方面,這是美國目前封鎖中國最嚴厲的領域。隨着華為芯片的突破,中國在製造芯片的設備和工藝上都已具備主流芯片的生產能力。以目前全球最領先的美國英偉達(Nvidia)芯片為例,其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閹割版芯片H20,盡管已獲得了美國的出口許可,卻被中國政府以安全為理由要求潛在用戶謹慎行事,如果中國沒有H20芯片的替代品,相信政府主動提醒企業慎重的機會不高。

 

另據媒體報道,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 (09988) 已經開發出一款替代H20且相容英偉達生態的新芯片,由中國芯片企業製造,目前正在測試。

 

華攻自家芯片 外資料再潰敗

 

從美國限制英偉達向中國出售芯片,到美國同意出售而中國政府提醒企業謹慎的態度變化,可以推斷,中國已經有能力發展自己的芯片系統,美國技術封鎖對中國的發展芯片產業的威脅大大降低,隨着中國在芯片領域的進一步發展,芯片行業很可能重演汽車行業外資潰敗的舊戲碼。

 

機械人方面,從8月在北京舉辦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可見,中國已經處在全球領先的位置。據介紹,2024年中國機械人專利申請量佔全球機械人專利申請總量的三分之二。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械人市場,也是全球第一大機械人生產國,製造業機械人密度躍升至全球第3位。

 

總體來看,不管是美西方曾經領先的舊行業,還是當前競爭最激烈的新技術領域,從產業角度看,中國已經佔據一定優勢。即使部分美國處於領先的新技術,只要一進入生產和市場應用層面,優勢就會向中國轉移,中美產業競爭的大勢已經逐漸成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