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7
五月
虚拟币的崩盘可能改变市场资金流向

据5月18日消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等要求,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就有关事项发布公告。公告指出,要加强对会员单位的自律管理。各会员单位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监管要求,恪守行业自律承诺,坚决不开展、不参与任何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业务活动。

5月21日晚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会议提出三点大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

简而言之,按照新规则,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基本都不能参与虚拟币的相关业务,虚拟币在内地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不论是直接买卖、提供仲介、甚至挖矿等,都不被允许。

由于中国内地的企业和投资者是虚拟币市场的活跃参与者,禁止他们参与导致虚拟币普遍大跌,到5月23日,最引人注目的比特币从高位5万多美元跌到3万多美元,乙太坊从高位4千多美元跌到2千多美元,其他各种虚拟币也基本无一漏网、全体大跌。

内地加强防范比特币风险

5月19日,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精准调控要求,针对市场变化,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由于中国政府对大宗商品涨价的关注和打击,2月以来中港股市中表现强势的钢铁、有色等商品板块,近期全线出现急跌。

结合之前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的公告》,自2021 年5 月1 日起,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对生铁、粗钢、再生钢铁原料、铬铁等产品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适当提高矽铁、铬铁、高纯生铁等产品的出口关税,调整后分别实行25%出口税率、20%出口暂定税率、15%出口暂定税率。

这个调整退税的公告,很明显有不鼓励出口的意思,与中国长久以来鼓励出口的导向有明显分别,如果成为常态,有可能标志着中国长期实行的鼓励出口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对全球商品市场和通胀都可能有巨大影响。

过去,在中国鼓励出口政策的指挥棒下,中国一方面高价进口上游原材料商品,另一方面低价出口工业产品,造成了原材料商品上涨的上游通胀,和压抑全球物价的下游低通胀甚至无通胀,自己仅赚取了微薄差价,还常常被进口国冠以各种倾销之名来打压。以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鼓励出口政策,除了大量累积美元储备外,其他的好处并不明显。

内地鼓励出口风向有变

如果国家不再鼓励出口而代之以进出口平衡,一方面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会减弱,会压抑上游的通胀,另一方面出口减少会带来中国产品涨价的效果,不再帮助进口国压抑其内部通胀。进口国(例如美国)内部通胀上升会迫使其货币政策更加小心,不敢再不负责任乱开印钞机,也会迫使其尽量控制大宗商品价格以免加剧通胀。对中国而言,减少退税减少出口可以带来出口产品提升价格的作用,企业的盈利状况反而可能改善。当然,中国累积美元外汇储备的速度可能减慢甚至出现倒退,不过在美国大开印钞机、美元长期价值存疑的情况下,减少持有美元未必是件坏事。

另外,虽然疫情在西方国家逐渐受控,但在新兴市场国家仍然蔓延,影响其生产能力的恢复,从全球来看,订单转向中国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即使中国减少退税、甚至提高产品价格,出现订单大量流失的机会也不大。

从这些情况看,有利于上游大宗商品炒作的环境开始有变化,中国的政策变化和西方国家对待大宗商品涨价的立场可能都对大宗商品炒作不利,资金流向旧经济板块的势头可能难以继续。

目前大的形势方面,由于美国经济复苏进度较理想仍有落差,以恢复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的美联储自然希望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一段较长时间以支援经济,但通货膨胀资料越来越高又令美联储无法完全无视通胀威胁,在这种两难境地里,估计美联储的最佳政策选择只能是,一面实际维持宽松政策,一面时不时向市场喊话表示考虑收紧货币政策以压抑通胀。

中国以至全球资金流向待变

中国方面虽然经济恢复不错,但消费尚未完全恢复,货币政策也需要继续支援经济。另一方面,房住不炒,表外金融业务受控,PTOP投资受限制,虚拟货币禁止投资,这些过去分流资金的管道不同程度受到限制后,剩下的主流投资管道就是股市,因此,资金继续流向股市的大势大概率仍将持续。

2月下旬以来,在美国十年期国债息率急涨,市场担忧通胀加剧导致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阴影下,股市资金出现大轮转,大量资金离开新经济股流入旧经济板块,大宗商品就是最受益的板块之一,现在随着形势转变,美国利息前景大致稳定,大宗商品的炒作环境倾向不利,资金有可能再次轮转,离开旧经济股流入新经济部分。

在美国利率难升,通胀明显上涨的情况下,美国的实质负利率情况可能加剧,虽然大宗商品受政策制约,前景有些不明朗,不过黄金却可能受益。

13
五月
经济复苏之路未如理想
美国劳工部5月7日发布就业报告称,美国4月非农部门新增就业26.6万个,失业率较上月6%微升,为6.1%。资料远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4月将增就业100万’。美劳工部同时将3月的新增就业数从原公布的新增91.6万大幅下修为77万。
 
据媒体分析,尽管疫苗接种普及、财政刺激政策和防疫政策放松等因素推动了美国的消费支出,但许多企业却找不到足够的工人,并面临供应链问题。这一现象可能会在未来数月阻碍美国经济增长。
 
就目前情况看,美国似乎出现了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企业又请不到人的怪现象。有专家分析,出现这种怪状背后的原因,部分可能与美国政府的防疫和救市政策有关。
 
据报导,有调查发布了一些人不能或不愿重返工作岗位的原因。数以百万计的成年人表示,他们不工作是因为害怕感染或传播新冠病毒。企业早于学校重开,导致一些父母无法照顾子女。许多人领取的失业救济金比他们在可获得岗位上能挣到的钱更多。一些失业的人不具备可获得岗位所需的技能,或者不愿意转行。
 
从调查所得的原因看,害怕感染病毒以及学校未开放影响父母就业两个原因,可能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和疫情受控而得到改善。但领取的失业救济多于工作所得,以及不具备岗位所需技能的原因,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
 
重新培训岗位所需技能牵连广泛,即使政府愿意出钱协助培训,培训本身也需要时间,而且失业人士本身参与培训的意愿如何也是未知数,不确定性很高。看上去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是失业救济高于工作所得问题,只要将失业救济调低或取消就行了。不过实际上,调低失业救济同样不简单,首先,按拜登的救市方案,失业救济会在9月6日到期,在此之前,恐怕很难减少或取消;其次,如果届时经济复苏未如理想,取消救济将会影响基层生活并造成市场需求下降,对经济恢复更加不利;第三,长期失业有可能造成工作技能的丧失,令重新就业更加困难。
 
从以上分析可见,美国就业实际恢复的速度恐怕比市场原先预期的要慢,失业率下降也需要更长的时间,由于美联储加息的前提已经变为'将等到通货膨胀率持续达到2%且劳动力市场完全恢复后再考虑提高利率',换言之,只要劳动力市场未完全恢复,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就很小。当前面对的现实是,基于前述困难,劳动力市场完全恢复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因此,加息恐怕也在较长的时间都难以实现。按照这个结论,市场之前对美联储收紧银根的担忧很明显有些过虑了。
 
 
对经济复苏的另一个潜在威胁就是印度变种病毒的扩散,目前印度疫情已经失控,连续多天染疫人数超过每天40万。由于印度的人口基数大、卫生条件差、政府管控力弱、抗疫物资不足、医疗资源挤兑等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印度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控制的希望渺茫。更值得担心的是,如果印度变种病毒向全世界扩散,而现有的疫苗又未能有效防护的话,全球经济复苏势必将遭遇更大的困难。
 
在美国令人失望的就业资料发布后,股市、原材料、能源、粮食普遍上涨,美元指数大跌,很明显,市场关注的焦点正转向美联储更长时间的货币宽松。
 
总结起来,目前影响全球经济和股市的重要因素有二:一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短期宽松货币政策收紧的可能性非常小;二是印度疫情失控,短期好转可能性不大。
 
对内地与香港股市而言,这两个重要因素可能带来以下影响:
 
一、印度疫情失控,影响印度的生产和出口,原来下给印度的需求订单难以完成,对中国的出口行业有利;
 
二、美国货币政策难以收紧,资金回流美国的势头可能无法继续,对美元不利,美元在经过了炒加息带来的一轮强势后,可能逐步走弱并下试新低;
 
三、资金泛滥、美元走弱可能加剧通胀;但经济复苏速度减慢,又会造成对原材料需求的减弱,对通胀有负面影响,二者对上游商品走势的影响一正一负,综合起来,估计上游商品通胀仍会继续,但失控可能性不大;
 
 
四、黄金有对冲通胀和避险作用,多数情况与美元走势相反,由于当前通胀明显且美元走弱,对黄金走强有利;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目前走势较强,在资金泛滥情况下可能维持强势,但如果经济复苏速度放慢,对金属的需求可能会低于预期;
 
五、旧经济股在2月以来炒作经济复苏时受益,市场炒作的理据主要是,经济复苏有利顺周期公司盈利上升,且由于估值普遍较低,利息上升对旧经济股的影响有限,部分金融股还可以从加息中受益。但现在看来经济复苏速度慢于预期,旧经济股上涨的后劲可能不足;
 
六、新经济股受利率上升预期的拖累,之前出现了较大调整,现在看来美国短期收紧银根可能性不大,新经济股可能会出现对前期跌势的修复。

 

6
五月
港股的调整快将过去?

自今年2月下旬以来,港股开始了一轮较大的调整,恒生指数调整超过了10%,新经济股则普遍有20-30%的调整,部分跌幅较大的调整幅度甚至接近40-50% ,总结起来,导致本轮调整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个:

一、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急涨

触发本轮调整的直接原因是:基于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乐观和对未来通胀将有较大升温的预期,加上美债的供应增加和需求下降,美国10期国债年收益率从1月底约1厘左右急速上升到3月中下旬的1.7厘以上。

由于美国国债收益率对全球利率水准影响较大,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急升使得全球股市普遍受压,特别是估值水准较高的新经济股受利率上升的打击更大;另一方面,去年至今年初,新经济股普遍累积较大升幅,本身也有一定的调整压力,诸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大量资金离开估值较高的新经济股,流入估值相对较低、股息回报率较高的旧经济板块,造成股市、特别是新经济股的较大调整。

二、中国金融环境逐步正常化

由于中国对疫情控制得力,中国率先走出了疫情,基本恢复了经济的正常活动,2020年中国经济成为了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是,经济的较好恢复也带来了疫情期间推出的宽松金融政策的逐步退出,金融环境宽松程度有所收紧。

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杠杆率,从2019年末的246.5%攀升至270.1%,增幅为23.6个百分点。这个增幅虽然较之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杠杆率增幅为低,仍处较高水准。随着中国经济恢复,货币宽松程度下降,央行的分析资料显示,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杠杆率分别下降1.6、2.6个百分点,说明自去年第四季度起,信贷的增速相对经济恢复的速度有所放慢。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在近期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杠杆率报告》中预计,2021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将在上半年有所下行,从当前的270.1%下降到267%左右,随后再回升至270%,全年宏观杠杆率与上年持平甚至会略有下降。说明全年金融环境相对偏紧的时间主要在上半年,下半年将有一定好转。

三、整顿市场秩序

今年以来,政府对大型互联网平台涉嫌垄断的监管,对各大互联网平台都有一些负面影响,各大平台也面临不同程度的罚款和整顿。由于互联网平台公司是港股新经济公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公司面对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性,令市场受到一定压力。

另外,大型金融公司(如华融)传出可能需要重组的传言,中国政府尚未明确表态将支持公司,对债券市场有广泛不利影响,同样打击投资情绪。

不过,进入5月后,上述影响港股的不利因素已不同程度出现改善。

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已经大致进入横行震荡区,短期再度急升的可能性有限。主要因为美国刺激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相当部分资金需要通过发债解决,利率上升会增加付息成本,对大量发债不利;另一方面,利率急升对经济复苏有负面作用,目前美国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固,失业率仍处高位,未必可以承受进一步的利率急升。因此,美国国债利率很可能需要等待通胀情况进一步明朗化后,才会走出当前的横行震荡区。

中国一季度宏观杠杆率下降2.6%,资料已经大致接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预测的今年宏观杠杆率低位(267%)。也就是说,如果预测正确,市场目前大致处于全年金融环境最紧的阶段,之后随着宏观杠杆率上行,金融环境有望较前宽松,对股市有利。

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中,阿里已经被罚款,其他互联网平台预计也有望短期完成整改,未来整顿市场秩序对股市的负面影响,可能逐渐减弱。

展望未来,股市可能有以下利好因素:

今年七一是中共成立100周年大庆,根据过去经验,大庆期间股市有较大机会表现较好,目前距离七一大庆时间不足2个月,股市逐步走好的可能性较大。

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18.3%,略低于预期。中国4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8%,比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反映市场需求恢复力度仍有不足。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资料,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要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固本培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准均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准上的基本稳定。

政治局会议的精神,明显倾向于认为经济没有那么好,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太紧,对股市有利。

拜登政府提出的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画和加税构想,已经遭到共和党的狙击,看起来顺利推进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市场之前预期美国经济在拜登刺激计画的推动下有强劲增长,实际情况可能未如理想。如果美国经济弱于市场估计,通胀也可能弱于预期,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就可能延续更长时间。

综合以上讨论,由于旧有的负面因素已不同程度被消化,未来对港股有利的因素逐渐增加,因此,港股走出调整的可能性不低。

29
四月
瞎子点灯 白费蜡

美国的重磅反华法案《2021年战略竞争法》,2021年4月21日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以21比1的压倒性优势通过。该法案可以说是近年来美国反华法案的集大成者,基本囊括了美国反华的各个方面。目的是通过对几个重要领域,如科技(主要是网路数位科技)、经济(主要是供应链和基础设施)、联盟(拉拢团结盟友和伙伴)、西方价值观(主要是宣传领域)、及军事领域(主要是对外军援和建立反华军事同盟)等的努力或资金投入,来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框架,以有效应对与中国的“战略竞争”。

 

这份汇集两党对华强硬共识的法案,在我们看来,无非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焦虑心态的有一次具体展现,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更进一步地说,我们预计这个法案最终的结果将会和我们的标题一样,纯属‘瞎子点灯 白费蜡’,注定徒劳。因为,这个法案虽然包含了攻击中国的关键,却完全停留在旧时代、开错了药方。

 

简单总结,这份法案可以用充满了失败主义气息来形容。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就好像读书时班里有个第一名,不过心胸狭窄。眼看着第二名急起直追,成绩离自己越来越近,这个老第一名担心焦虑得精神失常,不是自立自强,想办法把自己的成绩更提高一步,以应对第二名的竞争。而是干脆出阴招、下绊子,用诸如限制第二名学习、​​不给第二名供应文具、搞小团伙骂第二名、引诱第二名不要再好好读书之类的下流办法,务求把第二名拉住或者绊倒。

 

这个法案的本质大概就是这么个'自己不行也不让别人行'的样子,看上去美国似乎已经对正面提升自己实力与中国展开良性竞争失去了信心,于是采取了一种'既然我看来跑不过你,那我就想办法拉住你或者绊倒你,让你跑不快'的下流策略来对付中国。不过我们从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经验中可以知道,凡是害怕正面竞争,试图用阻碍别人进步的办法来取胜的人,最后的结果必然失败。因为自强是拦不住的,阻力越大反而会带来生命力会越旺盛的结果,就像古人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有一个网上著名的段子很好地阐释了美国的这种不自信心态,中国人说要“双赢”,意思是合作双方不要只有一方得利,要双方都有利;但是美国人就不这么理解,美国人说“双赢”就是中国人赢一次还不够,要赢两次才行,所以不光害怕和中国人合作,还要想办法破坏中国的进步。

 

 

国家领导人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这话点出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就是中国经济够大,内生的力量够强,因此外界的打压阻碍无法根本性改变中国发展的大局。从这个角度讲,要想能够掀翻中经济这片大海,首先要把中国经济分割成小池塘,只要中国经济内部分裂成一个个小池塘,外界的力量就可能有效发挥作用。

 

应该说,美国一些人是有这个想法的,美国在香港、南海、新疆等问题上发难,投入大量资源宣传抹黑中国,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中国制造内乱。美国这次的重磅反华法案同样把这个方向作为重点。该法案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用围堵、阻碍的办法尽量限制中国的发展,法案有关科技、经济、联盟、军事等内容大概都朝着这个方向;二是在宣传、培养亲西方人士方面投入重大资源,希望在全球营造反华气氛、制造中国内部的分裂。

 

客观地看,美国的围堵和阻碍当然会给中国制造不少困难,例如近两年美国对华为、中兴和很多高科技公司的打压,以及在半导体方面卡中国的脖子,确实影响不小, 2020年第四季度,华为的手机业务就从原来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滑落到全球第五位。但是,宏观来看这些困难对中国经济不构成致命影响,譬如说虽然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大跌,但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反而大涨,美国的打压对中国的整体影响有限。即使以现在中国最感困难的半导体来说,中国正集中全国力量向这个方向突破,一旦在2-3年或者3-5年取得成绩,美国的半导体行业就可能失去大部分中国市场,而一旦失去中国这个全球半导体主要市场,美国半导体行业的衰落恐怕就很难避免。

 

所以,美国靠围堵、卡脖子这类手段对付中国,最多给中国制造一些程度不同的困难,对中国的发展很难有根本性影响。那么,美国靠在宣传领域的大量投入,有可能在中国内部形成混乱,阻碍中国的发展吗?答案照样是否定的,虽然中国的内部稳定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但美国现在的努力,却已经是时过境迁、很难有成效了。

 

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到现在已经打了三年,从开始特朗普幻想的“贸易战很容易赢”,到现在中国对美出口在美国大幅增加关税后,反而出现增长,例如2020年对美出口就增长了8.4%,中国经济成为全球2020年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证明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对中国的发展影响不大,对中国对美出口同样影响不大,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完全失败。回过头来看,历时三年的贸易战,最大的成果是让中国人民学到了这么两条:首先,美国是不可信的,美国不止想要中国的钱,还想要操控中国的命运;其次,美国没那么可怕,中国可以和美国斗争而且可以取得胜利,盲目崇拜美国的投降主义思想是错误和有害的。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是一场对全世界突如其来的的大考,所有国家的政府不管平时宣传得如何优秀,都必须要接受疫情的公平考试。在这场大考中,中国作为第一个被疫情袭击的国家,以较小的代价和很短的时间,迅速控制了疫情,并通过医疗队伍和医疗物资输出对全世界抗击疫情做出了较大贡献。反观美国,这个号称全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政府抗击疫情一塌糊涂,民间自私、反智情绪泛滥,结果到现在(4月25日)已经造成了57万多人死亡,超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死亡人数。通过这场疫情大考,中国人民认识到:原来美国的所谓民主自由是可以不理他人和社会安全的,美国政府也是不以美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为首要考虑的。中国政府无论从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关怀,到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都完胜美国。从抗击疫情这个角度看,美国无论从体制还是爱护生命的道德层面,表现都不如中国,美国长期宣传的道德光环彻底破灭。

 

 

特别是最近美国带头发起的对所谓中国在新疆进行了「种族灭绝」的指控,简直令人啼笑皆非。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来说,这个「种族灭绝」的指控,纯属睁着眼睛说瞎话,完全没有认真对待的必要。因为这个指控和一般的谎言不同,过去美国及其盟友制造的有关中国的各种谎言,起码里面还有一些虽然被扭曲但还大概有点影子的内容,不算完全地胡说,还有些讨论澄清的基础。而现在这个指控,基本没有一句是真的,一看就是个恶意的谎言,除了令中国人反感和感叹美国连造谣的水准都已经低劣如此之外,很难有其他的作用。

 

经过近几年美国的表演和教育,其结果就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美国过去仰视的心态没有了,对美国要不择手段打压中国的共识基本形成了,对美国舆论的信任基本消灭了,对中国的信心更强了,中国人也更团结了。

 

在这样的民心民气下,美国就是在宣传上再努力、投入再多的资源,对中国人民来说,又能有什么用?

 

所以,美国这个重磅法案的目标是不可能达成的。阻碍打压最多给中国制造一些困难,改变不了中国发展的根本格局;宣传领域再努力,对于已经看清其面目、不再信任他们的中国民众来说,大概率是白费力气。

22
四月
中美股市和政策的简单比较
如果看当前最近的中美股市市盈率,美股的几个主要指数市盈率如下(由于疫情的冲击,近两年美股的市盈率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波动,不过对以下讨论的方向影响有限):
道琼斯指数:34200.67点 市盈率29.9倍
标普500指数:4185.47点 市盈率42.61倍
纳斯达克指数:14052.34点 市盈率41.8倍
中国股市的几个主要指数市盈率如下:
上证综指:3426.62点 市盈率16.58倍
沪深300指数:4966.18点 市盈率16.51倍
创业板指数:2783.37点 市盈率54.99倍
香港恒生指数:28969.7点 市盈率17倍
如果单从市盈率高低的角度比较,无疑港股和A股的主机板市盈率都比美股要低很多,但A股创业板的市盈率比纳斯达克要高。
如果看近10年的变化趋势,以美国标普指数为例,其指数从2011年的约1200多点上升到最近的4100多点,上涨了2倍多;其市盈率从约15倍上涨到最近的42倍多,上涨了接近2倍,从资料可以看出,美股近年的大牛市,虽然企业盈利增长贡献了一部分升幅,但主要的升幅,来源于估值扩张。
上证综指从2011年的中位数约2600点到最近的3400多点,上涨了约30%,市盈率从约18倍到现在的16.58倍,反而下降了约8%,也就是说,上证综指的上涨主要是受企业盈利推动,投资者给予企业的估值反而较前有所收缩。
创业板指从2011年的中位数约1000点到现在的2700多点,上涨了约1.7倍,市盈率从平均约51倍到现在的54.99倍,微升约8%,也就是说,创业板指的上升主要的来源于企业盈利的上升,估值增长的贡献微不足道。
恒生指数从2011年的中位数约21000点到现在的近29000点,上涨了约38%,市盈率从平均约12.7倍上升到现在的约17倍,上升了约34%,也就是说,恒生指数的上升主要来源于估值的上升,企业盈利增长对指数上涨的贡献不大,不过和美股相比,恒指估值上升的幅度相当有限。
比较以上资料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所谓的美股牛市其实主要是依靠估值扩张带来的泡沫效应,美股盈利增长带来的贡献有限,美股过去十年估值扩张对指数的影响程度要远远超过中港股市。
 
 
伴随着美股的长牛,美国的国债规模也持续扩大,2011年美国国债余额不足15万亿美元,国债与GDP的比值低于100%;而到2020年,美国国债余额已经突破28万亿美元,国债与GDP之比已经超过133%。中国2011年国债余额不足7.8万亿人民币,国债与GDP之比约为16.5%;2020年中国国债余额20.89万亿,国债与GDP之比约为20.6%。
从绝对增长来看,中国的国债余额无疑较美国增长更快,但是考虑到中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国债占GDP的比重及增长速度要远低于美国。换言之,单从国债这个角度衡量,美国国债的债务风险明显要比中国更高。
如果按照西方的金融理论,美国的国债余额毫无疑问太高了,必须紧缩。压低国债杠杆,清除国债泡沫,否则债务的持续性将有很大风险。同时按照我们前述对美股牛市贡献因素的分析,美股长牛中的估值扩张因素相当显著,资金泛滥无疑助长了股市泡沫,如果中美股市用同一把尺来量度的话,恐怕美国股市的泡沫比中国股市还大。
但是美国对这些所谓的债务风险和泡沫实际上是如何反应的呢?面对近乎失控的国债,泡沫越来越大的股市,美国不光不是收缩、降杠杆,反而是一轮又一轮地印钞、量化宽松,继续不断地给经济和股市灌水,支持美股牛市。近年历任的美联储主席,不管是格林斯潘、耶伦还是鲍威尔,都有一个广为市场人士熟悉的外号-股市保护者,意思是只要美股一大跌,联储主席马上就会放松银根予以支持。
难道美国的金融专家不懂得西方的金融理论?不知道应该抑制泡沫、控制杠杆?
他们当然知道。可是理论上应该紧缩、压低杠杆,实际上却又放任杠杆、支持股市泡沫,这种理论和实际的大幅偏离,只能说明在他们眼里,有比理论更重要的东西,因此,不能照着理论做。
那么在美国政府眼里,什么是比理论更重要的东西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在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害几乎完全复原之前,联储局不会加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看来在美国眼里,经济的完全恢复比高杠杆和泡沫更加重要。
美国滥印钞票刺激经济的另一个效果,就是客观上会吸引全球金融资源流入美国,造成新兴市场的动荡,给美国资金创造利用动荡剪羊毛的机会。美国试图吸引金融资源留在美国、限制金融资源流入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猜测或者假设,部分已经变为现实,例如美国前不久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其目的明显就是希望将大量的中概股赶离美国金融市场,尽量切断金融资源流向这些公司的管道。
可见,维持美国金融市场的强势,吸引金融资源流向美国,造成新兴市场的动荡,给美国创造投资机会,限制金融资源流向中国企业,就是美国不好明说的另一个重要考量。
从美国的实际操作可以知道,美国自己是把国内经济、以及大国竞争放在杠杆和股市泡沫前面的,为了搞好经济、有利大国竞争,美国可以抛弃自己创造的理论,杠杆上面加杠杆,泡沫上面加泡沫,对于这样的现实,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呢?
如果美国可以抛开理论,而中国囿于理论的话,很显然就是自缚手脚,会在中国在和美国的竞争中吃亏,譬如说,美国放水支持股市上涨,中国却因为种种考虑收水令股市大跌,资金自然流向美国寻找获利机会,进一步造成中国股市受压,受压的中国股市一方面会造成金融资源的外流,影响金融稳定;另一方面又会给外资造成剪羊毛、低价买入中国优质资产的机会。
 
 
虽然理论上说,控制杠杆和抑制股市泡沫对经济和股市的长远都有好处,中国也应该要控制杠杆、减轻风险,为长期稳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实际上,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因为需要面对美国对中国的金融攻击,单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控制杠杆抑制泡沫行为,却很可能因为时机选择不当,反而帮了对手的忙,帮对手达到了目的,给对手创造了获利机会。
所以,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更重要是学习做法。要一切从实际和效果出发,效果不好,理论再好也是空谈;效果很好,不符合理论也没关系。总而言之,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必须拿捏好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应对美国的金融攻击和控制杠杆、减低风险之间的平衡,不能只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单单从国内的情况出发,不考虑博弈双方的互动,就有可能造成政策帮了对手忙的结果。
15
四月
从抹黑新疆「种族灭绝」说起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与前任特朗普政府相比,针对中国的招法明显有变。特朗普的最显著特点是尽打没有章法、不成套路、随心所欲的王八拳,似乎没有什么深思熟虑,情绪上来、一拍脑袋政策就定了,政策的突然性相当强、经常出乎大家意料。而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则相对有套路一些,政策之间呼应性也要好一些。
比如说最近西方国家纷纷上阵,集中攻击的所谓新疆「种族灭绝」、「强迫劳动」问题,就颇有一些美国纠集一些西方国家围攻中国的架势。虽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经用新疆维族人口大幅增长的资料证明了西方国家指控的荒谬,但是西方国家依然不依不饶,既不愿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实地去新疆看看,也不愿意相信各种资料,总之就是闭起眼睛指责中国。
其实对于所谓新疆「种族灭绝」的问题,在中国大陆有一些生活经验的人都不可能相信,因为这个说法与在内地生活的实际经验完全相反。当然也不排除西方舆论的这个调子,本身就不是说个中国民众听的,而是为了凝聚盟友和煽动反华情绪,特意说给自己国家民众听的。
一般来说,即使是一个大陆很普通的民众,谈到新疆、谈到少数民族时,也大概知道国家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对于新疆等地区是有很大优待的。例如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即使在过去比较强调计划生育的时期,少数民族在生育政策上也是普遍没有多少限制的。和少数民族结婚,可以多生孩子,这个普通人的生活常识,常常成为少数民族的婚姻优势;少数民族升大学可以加分,这个优势常常令汉族学生羡慕不已,在差一分就定生死的高考中,少数民族考生的总分常常是可以加到20分之多的(这个加分政策最近才开始有所收紧);1984年,中国政府还出台了著名的'两少一宽'政策,其中规定:,“对于少数民族、民主党派、宗教界、归国侨胞、入境的港澳台胞中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要求对这几个方面的犯罪分子,“凡属县以上代表人物要捕办的,应当报省有关政法部门审批;省以上代表人物要捕办的,应当报中央有关政法部门审批”,在处理上一般从宽。择要而言,其中的重点就是:对少数民族要“少捕少杀”和“处理上一般从宽”,对普通民众来说,感觉就是少数民族如果犯了法,政府一般不会抓他们、会优待他们。
所以,有在中国大陆生活切身体验的人,都知道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待遇要超过汉族。结果,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待到了西方国家嘴里却变成了「种族灭绝」,这个荒诞的反差简直令人怀疑大家是否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虽然「种族灭绝」是一个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甚至有些时空错乱的指控,在中国或者了解中国的人当中无人相信。但是,无可否认,确实有不少西方民众或者立场反中的人士是真的相信中国在新疆搞了子虚乌有的「种族灭绝」的。因为历史上在西方开发新大陆殖民时期,很多西方国家对当地印第安人和土著原居民确实搞过「种族灭绝」。自己的国家以前搞过,就难免容易相信别人也会这么搞。
一些西方民众暨反中人士和普通中国人对于这个荒诞的「种族灭绝」问题的截然相反认知,背后其实反映了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思维模式差异。简单总结就是,所有不相信新疆有所谓「种族灭绝」问题的人士,他们认识的来源或者判断的基础都主要来自于亲身体验、生活经历或者对中国政府少数民族政策的了解;相反,所有相信新疆存在所谓「种族灭绝」问题的人士,他们认识的来源或者判断的基础都主要来自与对西方媒体宣传和舆论的相信。更简要地说,不相信「种族灭绝」者其实是选择相信事实或者更接近事实的亲身经验;相信「种族灭绝」者其实是选择相信主流舆论或者别人告知的东西(即使这个告知内容是错的)。
选择相信事实和选择相信舆论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方法。很明显,相信舆论简单省事,既不用费心费力去了解事实真相,主流舆论本身也会制造一个与主流同在的虚幻归属感和安全感,是肤浅、偷懒思维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思维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容易被人蛊惑和利用而犯错误,当主流舆论出于种种目的散布、编造一些不符合事实的错误言论时,相信者就会被人欺骗,甚至做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初衷的事情。与之相反,相信事实的优点当然是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比较正确,不容易被人欺骗和蛊惑。但认识事实本身需要进行艰苦的劳动,需要搜集事物的各个不同侧面的资料,还需要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辨析过程,不是像听听舆论就以为什么都知道了那么轻松。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感觉轻松就选择错误,因为感觉辛劳就抛弃正确。毕竟,只有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才能让我们的的行动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只会让人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在客观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在当前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不会放弃压制、打击中国的努力,这是美国的两党共识。拜登政府虽然在具体打击中国的手段上与特朗普政府有一些差异,但在方向上没有不同,4月8日美国两党合作推出《2021战略竞争法》法案,就是这一努力的证明。
就目前情况看,当前美国的攻击焦点主要集中在台湾、新疆、香港、南海等情况较为复杂、容易引发争议的区域。美国的其中一个做法,就是利用其较强的全球影响力,制造针对中国的不利舆论氛围,团结盟友,共同对抗中国。为了达到攻击中国的目的,抹黑、夸大、甚至编造等下流手段,都会在美国领导的舆论战中使用。
 
 
应该说,由于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无理攻击经常偏离事实甚远,客观上使得美国在普通中国人心目中信誉破产,因此美国的抹黑、编造之类的舆论战手法,对中国民众基本没有作用,甚至因为其手法过于无耻、下流而更加激发中国民众的爱国热钱。事实上,曾经引领舆论潮流的亲美公知目前在中国社会普遍受到民众自发的抵制和攻击就是一个很好地证明,说明中国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攻击反而加强了。
中国普通民众因为美国的无理攻击反而更加爱国这个事实说明,人心中自有公道存在,强大的实力和舆论影响力并不代表一切,偏颇片面、编造事实虽然可以蒙蔽部分人于一时,但最后只会削弱甚至颠覆自身的影响力,美国以及中国的亲美公知在中国的舆论影响力从如日中天走到穷途末路,就很好地演示了不讲事实、滥用舆论影响力的后果。
估计未来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除了在新疆问题上编造事实、影响舆论外,在其他地方也会如此,但是正如美国舆论影响力在中国的演变过程所展示的那样,靠偏颇片面、编造事实、操纵舆论的办法来影响民众,虽然有些思维模式错误的人会被欺骗于一时,但是,欺骗总会有败露的一天,再好骗的人亏吃多了也会醒悟,骗人者最后只会得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果。
8
四月
说易行难 最后还是大杂烩
必须承认,拜登还是很拼的,也抓得住重点。以79岁高龄的老弱之躯,还要为了美国的利益四处奔波,挺不容易。上任以来,美国的疫苗接种工作明显加大了力度,效果也很明显。 3月25日,拜登于白宫召开了上任以来首场总统新闻发布会,宣布已经在上任的第58天提前兑现了承诺——即上任100天完成1亿剂新冠疫苗接种的目标,并将在上任100天内完成2亿剂新冠疫苗接种目标。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于3月11日成功推出了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助计画”,给美国经济打了一针强心针。接着3月31日,再接再厉的拜登又宣布将推出超过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画。
 
随着疫苗接种大面积普及,估计美国整体将在未来一到两个月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疫情有望受控,加上这么多钱砸下来,经济正常恢复叠加资金刺激,一时间美国经济的前景似乎一片大好。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从来都是说易行难。美国想大撒金钱刺激经济、重修基建固然很好,但是能否顺利推行,却不是仅靠良好意愿,拍拍胸口、表几句决心就可以解决的。
 
宏观而言,美国靠着军事霸权、美元霸权、科技霸权在全世界赚了多年的容易钱,实体经济比例越来越低、虚拟经济比例越来越高,底子已经虚了。虽然表面看仍然强大无比,是世界第一强权,其实内里矛盾越来愈多、越来越尖锐,大势已经走下坡了,要想重新振作,并不容易。
 
具体而言,拜登政府先花1.9万亿美元救助经济,再想推动超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画,需要大量资金,但是美国已经债台高筑,钱从何来呢?
 
照拜登的计画看,钱的来源无非是两条:短期主要靠发债筹措;长期靠加税弥补。不过一说到加税,原则上支持投资基建的共和党马上翻脸,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表示,考虑到“大规模增税”以及其对国家债务的潜在影响,“我不太可能支持拜登的基建计画”。
 
共和党反对加税,意味着拜登的基建方案共和党不会支持。共和党不支持拜登方案,拜登就只有两条路,或者是不理共和党,单靠民主党议员强行通过方案;或者是与共和党妥协,找到一个能够让共和党满意的折中方案。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根据预算法规定,动用“预算和解”(可以让民主党强行通过法案)程式有次数限制。今年仅剩一个法案可动用该程式,且需留给联邦政府2022年财政预算使用。因此估计在10月以前,拜登的基建法案都难有大的进展,除非拜登愿意不加税,与共和党妥协,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
 
加税估计不顺利,发债可能同样未必顺利,因为天量美债的大买家现在在减少而不是增加。
 
对当今的美国政府来讲,发债最好能达到:‘规模足够大,利息足够低’的效果,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可以有足够的钱花,又不会有很重的债务负担。但是,愿望很丰富,现实很骨感,又想发足够多的债又想有足够低的利息看来不那么容易实现。
根据IMF的资料,去年第4季,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跌至59%,创25年来最低,按季下跌1.5个百分点,连跌3个季度。美元占全球储备的比例下降,说明其他国家对美元资产的需求较之前下降,而与此同时,2020年美国国债创下近28万亿美元的新高,预计2021年很可能突破30万亿美元,说明发债的需求激增。一方面是其他国家对美债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是美国国债的供应大增,如果美联储不加干预的话,势必造成对美国国债的抛售,迫使国债利率上行。实际上,近期美国国债息率的急涨,虽然市场普遍认为是由于憧憬经济复苏带来通胀预期上涨所致,但美债买家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利息上涨过多又会困扰美国的财政收支。以30万亿国债的规模计算,利息上升1厘,将增加3000亿美元的美国利息开支,而美国2020年的财政收入仅3.6万亿美元,上升2厘,利息开支将增加6000亿美元,接近美国财政收入的17%。如此巨大的利息支出,相信即使富如美国也难以长期承受,因此,从利息开支上大致可以断定,美债利率的上涨空间恐怕很难超过2%。美国10年期国债息率从去年的水准到现在已经上升了接近1厘,估计未来再度急涨的机会下降。另外,国债利率上市虽然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美债买家,但实际利率上升必然对经济复苏造成负面影响,对尚在恢复的美国经济造成打击。
 
由于受制于利息开支,美债息率很难大幅上涨,因此,单靠提高债息回报吸引全球资金为美国融资的路走不通。但是美国政府又必须大量发债融资支持经济,既然靠全球资金把握不大,就只能靠美联储兜底了。
 
不过靠美联储印钞又存在另一些问题,大量印钞将减弱全球对美元的信任,引发美元的贬值预期,贬值预期可能引发更多的资金离开美元,造成美国资金外流和美国通货膨胀失控,与美联储印钞买债支持政府融资的初衷完全相反。
 
看似强大的美国政府就这样处于两难之中,发债融资必须要做,国债利息不能不升又不能多升,印钞不能不印又要小心滥印。既然每条路都不敢去到尽,估计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各种因素都照顾一下的大杂烩,不会太令人意外。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大致判断:
 
首先,美债利率会升,但是空间有限,持续急升的可能性也不大,在经过年初的一轮急升后,很可能将进入一段时间的震荡整固期;
 
其次,美国减少QE,货币政策逐步正常化很难,因为美国的融资需求持续上升,而外资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又较前下降,美债利息又不能升得太高,美联储必须要增大印钞买债力度,才能平衡这两方面;
 
第三,美国经济会有强劲回升,但目前市场没有考虑到拜登基建计画无法顺利推行造成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市场对美国的经济复苏程度可能过于乐观了;
 
第四,美联储说2023年前都不会加息,不过经济恢复将带动通胀上升,可能加剧实质负利率情况,令美元也很难长期保持强势;
 
第五,利率上升空间有限将限制旧经济股的上行空间,由于不少旧经济股已累积相当升幅,部分资金可能回流增长领先的新经济股。
 
对股市而言,由于QE很难收紧,所以资金宽松的大局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对股市有利。不过近期市场主流对美国经济复苏带来美国利息上升、通胀上升、商品上升等的看法可能有些过度预期,不排除未来会逐步修正。
1
四月
中国的宏观政策正常化切忌操之过急

国家领导人对世界大势的判断是“东升西降”,这个判断抓住了国际形势变幻的要害。从这个角度观察世界,近年世界各种乱象背后的原因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中美之间的矛盾,中美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激烈的地步,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中国继续'韬光养晦',继续闷头发展,不要与美国斗,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呢?

这个问题,如果不从“东升西降”这个角度来理解,很容易会变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把事情弄得糊涂起来。但如果把中美矛盾放在全球力量“东升西降”的背景下,一切就清清楚楚了。

二战后的全球秩序基本上就是美国为中心的秩序,苏联分裂后,美国成为全球超强,龙头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海啸美国经济遭到重创后,中国的急起直追快速拉近了双方力量的差距,令美国的心态越来越焦虑失衡。

最近两任的美国总统都说了大实话,特朗普说:美国第一,拜登说:在他治下不会让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他们两人说来说去其实就一个意思:就是美国要永远第一,不管用什么办法,总之要把中国压在美国之下。

但问题是,中国力量的快速增长是一个客观现实,中国的实际增长就是要比美国快,不管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中国快于美国的趋势不变,中国就必定会在或早或迟的未来某个时间,超过美国登顶世界,美国也将变成世界第二。不管美国愿意还是不愿意,按照之前的路径发展下去,中国超过美国差不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当前美国还无法接受的。

既无法接受中国超过美国,可自身的增长又比不上中国,这个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裂痕就这样摆在了美国面前。在美国看来,按目前中国的发展势头,靠常规的措施已经很难抑制了,要想实现压制中国、保持美国第一的愿望,就只有靠使横手、出茅招了。这就是近年中美这战、那战背后的真正原因,与中国的态度无关而与中国的发展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认为中国应该继续‘韬光养晦’的人是有些弄错美国的焦点了。 ‘韬光养晦’强调的是对外低调的态度,而态度恰恰是美国不关心或者不那么关心的;‘韬光养晦’希望保留中国发展的实际,而这恰恰是美国不能允许的。所以,‘韬光养晦’解决不了中美之间的问题,只要中国坚持发展,就一定会遇到美国的无理打压,这是美国为了继续独享霸权而必须要做的。而事情的另一面,中国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不可能放弃中国的发展,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于是,中美矛盾和美国的无理打压就在双方的坚持中变得不可避免。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改变了特朗普政府过往直接单点进攻的策略,而是邀朋唤友,搞大范围的面进攻。近来,除了用‘种族灭绝’为借口,试图组织美欧联军,用新疆棉花为着力点攻击中国外,在金融方面,美国的布局看来也大体完成。

因为拜登政府推出的1.9万亿美元的救助经济计画,以及正在讨论的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基建计画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美国自身又已债台高筑,完全靠美联储印钞解决资金缺口有可能会引发美元的大贬值,导致资金外流、甚至引发美国自身的金融动荡,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所以,美国如意算盘中的上策解决方案,很可能是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国际资金流入,用国际资金弥补美国资金需求的缺口,而不是直接诉诸印钞。当国际资金被吸引到美国,造成新兴市场资金不足时,这时候即使美国再开启印钞机,市场的负面效果也会小得多。

 

 

美国打的小算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目前的形势看,美国大概采取了以下一些手段:

首先,用大量的资金投入,造成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现象,令新的投资机会涌现,吸引国际资金流入美国经济体系;

其次,大量投入资金拉动的经济复苏,可能造成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升温的效果,使得投资者抛售美国远期国债,造成美国国债息率急升、美元转强的结果,同样起到吸引资金流入美国的效果;

第三,打压最大对手中国的上市企业,限制它们获得金融资源。例如最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通告称,已通过临时修正,以执行《外国公司责任法案》(HFCA Act)对上市公司资讯披露的要求。意味着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将面临更大的退市压力,令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普遍大跌。

第四,通过对香港和大陆的各种制裁和舆论引导,希望达到诱使资金离开中港金融市场的效果。例如去年以来,反复出现的有关香港资金外流的报导,就未必完全没有博弈考量。

简单来说,目前美国在金融领域主要有两手,一手是通过经济好、利率高,提升自身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另一手是通过打压、制裁、舆论引导等手段,打击最大对手中国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

 

 

中国反制手段

对中国而言,要反制美国的金融攻势,也要准备两手,一手是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给进入中国的国际资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增加中国对国际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二是支援中港金融市场,保持中港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吸引资金流入中港金融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对中国而言,考虑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不能仅仅关注中国自己的经济和金融状况,还必须增加一个维度,加入中美的金融和经贸博弈考量,否则,就很可能迷失焦点,造成损失。

举例来说,如果单纯考虑中国自身的经济和金融状况,由于去年疫情期间的大幅货币宽松造成的负债率上升以及考虑到2021年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前景,宏观政策从宽松转向正常和货币政策的倾向收紧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考虑到中美之间的金融博弈,以及美国试图通过打压中港金融市场来达到自身吸引国际金融资源的目的,宏观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转向就必须谨慎,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有可能形成美国在努力打压中港金融市场,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因为收紧过急造成对中港金融市场的较大打击,客观上变成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帮美国打压的忙,完全偏离了中国货币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的目的。

中国的金融政策,除了关注国内的经济和金融状况,同样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可以更好地吸引国际金融资源。在这方面,可以参考美国的经验,近年来,美国的金融市场牛气冲天,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如果按照传统的估值体系,美国股市的估值大约处于历史最高水准,照说应该也有不少泡沫,但美国政府似乎并没有像中国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股市的泡沫那么着急,没见他们有为美国股市挤挤泡沫的想法,反而看到美联储不断地呵护美股牛市。由此可见,股市是否存在泡沫、负债是否严重并非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唯一考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国际金融资源的争夺更加重要。

对中国而言,如果中港金融市场能够走出与美国不一样的节奏,稳定发展,就可以为国际资金提供一个很好的分散风险的场所。过去中国金融市场经常被人诟病的地方,一是风险较高,不够稳定;二是开放程度不够。如果中港金融市场可以提高稳定性,走出自己的节奏,不随着美国金融市场起舞,并提高对国际资金的开放程度,必定对国际资金有巨大吸引力。因为随着美国在无限制印钞的路上越走越远,其蕴含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有远见的国际资金必定需要寻找新的可以对冲美国印钞风险的投资市场。

综上所述,在美国试图打压中港金融市场的当下,中国自身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不应产生客观上帮助美国打压的效果,而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尽力保持中港金融市场的稳定,并以自身的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资源流入。

25
三月
平视美国的时代 开始了吗?

毋庸讳言,自二战以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美国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特别是苏联垮台、冷战结束后,美国更是一家独大,成为全世界的超级强权,颐指气使、如日中天。

不过‘日中则仄、月满则亏’,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过了顶点,就要走下坡路了,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美国的超强霸权也是如此,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美国斗赢苏联得到的超强地位就开始逐渐受到侵蚀,实体经济日渐衰落、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内部矛盾越发尖锐、社会不满日见累积,就像一个过了鼎盛期的运动员,身体内部积累的伤病全都开始爆发出来。而在中国崛起的反衬下,这一衰落就越发引人注意,也令美国的心态越来越趋于焦虑。

中国崛起所带来全球力量对比的东升西落,就是当下所面临的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过去,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秩序中,所有其他国家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从属地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这个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但是,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上升和美国整体实力的下降,美国继续维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困难,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追上美国已经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中美两国最近的高层对话可能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中国平视美国时代的到来。

 

 

3月18日和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冰天雪地的美国安克雷奇举行,不过,冰冷的天气似乎无法冷却话题的火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更是金句叠出、火力十足。

“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你们就没有这个地位讲这个话,因为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如果你们要跟我们好好地打交道,那么我们就相互尊重打交道。合作对双方有利,特别是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要求。”
“难道我们吃洋人的苦头还少吗?难道我们被外国围堵的时间还短吗?只要中国的制度对头,中国的人民是聪明的!要卡住我们是卡不住的。历史会证明,对中国采取'卡脖子'的办法、来打压的办法,最后受损失的是自己。”
这是多少年未曾见过的清楚表明自身立场的大白话,与过去经过修饰、磨去锋芒的外交话语完全不同,毫不隐讳地直指本质,就是要美国不要再居高临下地扮出教师爷的样子指手画脚,要谈就互相尊重地好好谈,要是不想好好谈,想用卡脖子的办法逼中国就范,那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联系到国家领导人在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所说:“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平视世界,意味着不会勉强和牺牲自身的利益或者调整自己的立场以屈从美国的要求,意味着对美国话语和价值体系的挣脱和独立,意味着无论什么事情都先从中国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出发。这个态度以及对自身的定位,对中国与国际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金融,都有深远的影响。

据3月20日中国证监会消息,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当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对美债收益率的关注超过LPR、Shibor和中国国债收益率,对境外通胀预期的关注超过国内CPI。对这种现象我不作评价,但对照新发展格局,建议大家做些思考。”

中国的企业,除了少量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市场主要在中国、客户主要在中国、经营主要在中国、融资也主要在中国,照道理其盈利水准也主要的与中国的经济环境相关,即使某些企业有一部分美元融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通常也不大。为什么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美国的利率水准、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反而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有较大影响?确实有些不好理解。

如同易主席所言,“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说到底,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恐怕还是因为有不少人过去长期‘仰视’而不是‘平视’美国造成的。实事求是地讲,在长期形成的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中,美国的各项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形成了美国主导的理论和价值体系霸权,许多研究者不自觉地陷入了美国为中心的理论和价值体系中,自动把中国放在研究体系的边缘位置,其关心美国政策和经济环境甚于关心中国政策和经济环境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看,美国能够对中国发生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流动,美国的财经政策对国际热钱的影响巨大,国际热钱受其影响进出中国金融市场,造成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是美国对中国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美国是中国的其中一个重要出口市场,美国的经状态济影响美国的需求,进而通过中国的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三是心理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情绪具有传染性,美国的金融市场全球最大、参与者最多,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会通过热钱流动和心理影响传染到中国的金融市场。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实际影响外,过度关注美国的财经政策,实际上会扭曲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正确认识,不自觉地将中国金融市场置于美国的主导之下,甚至按美国的病情给中国经济开药方,结果自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

平视美国对金融市场的意义,就在于摆脱美国的牵制,把中国的财经政策和经济环境作为研究的主要方面,而把美国的相应领域作为研究的次要方面,不能本末倒置,只有这样,中国金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

25
三月
风向有变化迹象 焦点逐渐向经济转移

美国时间3月12日(周五),美国十年期国债息率再度突破1.6厘的心理关口,达到1.625厘的高位,但市场反应与3月8日美债近期首次突破1.6厘时的表现有些不同。

美国时间3月8日,美国十年期国债息率近期首次突破1.6厘至1.603厘水准时,代表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大跌310.99点,而代表传统经济的道钟斯指数则大涨306.14点,形成一个科技股与传统经济股背道而驰的大分叉;而3月12日美国十年期国债息率涨至1.625厘水准时,代表传统经济的道钟斯指数走势与3月8日的走势类似,继续上涨293.05点;但代表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走势却与3月8日走势有明显不同,纳斯达克指数仅下跌78.81点,如果细看全天走势,可以看到纳指仅仅在早段最多跌240点左右,之后走势稳步向上,全天形成了一个开低走高的小阳烛,说明市场早段的恐慌沽盘已经被消化,十年期国债息率上升对科技股形成的沽压明显缓解。

如果看回市场舆论,虽然主流舆论仍然认为十年期国债息率上升意味着未来通胀上升和实际利率上涨,通胀上升有利能源、商品等大类资产,利率上升有利金融股等的利息收入,对旧经济股有利。而高增长的科技股当前盈利规模普遍低于旧经济类公司,融资也较多,实际利率上涨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和未来长期盈利折现下降都对企业估值有负面影响,因此国债利率上涨对科技股不利。

 

 

但是,上周五科技股走势明显较前转强,部分大型投行和机构投资者也开始有些不同声音发出。如德意志银行量化指标显示,债券与科技股之间的相关系数自2015年来为零。金融和能源板块与债券收益率的正相关系数最高,公用事业和房地产板块与收益率的负相关性最高。德意志银行量化策略师Andreas Farmakas表示,科技股与美国国债缺乏直接而持续的联系。实际上,这些股票过去常常随国债收益率上升,因为国债收益率上升被视作经济强劲信号,而这可能有利于企业盈利。

Mediolanum International Funds股票主管Terry Ewing认为,“许多科技公司将在未来很多年中继续受益于热门题材,这将带来巨大的利润增长。”他还认为,“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某个时候,投资者应该开始考虑转向更高品质的股票,而不是跟复苏周期相关的股票。”

摩根士丹利则认为,中国股市在美债收益率上升的环境下更具有弹性。由于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相对独立,因此可以规避各种波动。

从市场走势和上述与主流不同的言论看,国债利率急涨带给股市的影响与之前相比,开始有些分化。

在我们看来,通胀上升和经济强劲都可能带来利率上升,但不同的是,单纯通胀上升带来的资金收缩、利率上升对股市不利;而经济强劲带动的利率上涨,起码在利率上升不多的早期阶段,由于企业盈利增长快,足以消化利率上升的负面影响,反而可能带动股市上涨。

 

 

从目前美国国债收益率快速上升的背后原因看,对未来再膨胀的担忧带动国债息率上升与经济预期强劲复苏带动国债利率上升两种解读同时存在。市场主流倾向于认为,对大量投放货币刺激经济将引发较高通胀的担忧推升了国债息率,令实际利率快速上升,因而导致了近期市场的大幅波动,特别令高增长的科技股备受压力;而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官员则认为,国债息率上扬是市场人士预期经济复苏转强,而非通胀疑虑升温,更不认为市场正预期长期通胀将升穿联储局设定的目标。也就是说,在美国财金官员眼中,国债利率上升是美国经济转好、企业盈利能力改善的证明,不仅不需要担忧,反而是好事,说明企业的经营好转,可以承受较高利率。

简而言之,根据上述两种不同解读,预判的股市走势将完全不同。如果市场的焦点关注在实际利率上升所造成的对企业盈利和估值的损害上,股市就会承受压力,出现动荡;反之如果如同美国的财金官员所言,市场的焦点转向经济复苏带给企业的盈利增长上,股市则可能继续上涨。

从上周五美国国债息率急升而旧经济股上升、科技股表现冷静的情况看,市场的关注焦点有向盈利增长方向转移的迹象,对港股后市恢复稳定有利。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