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1
六月
「推动股市走强」是大选前美国的主要工作

美国的新冠疫情统计数字最近又在转差,截至香港时间6月7日,美国的新增感染病例数连续两天出现反弹,分别为2.47万例(6月5日)和2.27万例(6月6日);感染总数接近200万,死亡病例接近11万。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疫情数字出现反弹之际,因美国黑人佛洛德被白人员警跪杀引发的大规模示威游行骚乱,几乎可以肯定将对疫情的发展造成进一步不利影响。因为防控疫情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社交距离、尽可能减少聚集、平时尽量戴口罩等,但大规模游行和骚乱却很难保持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距离,也难免有很多人不戴口罩,于是,病毒传播的环境变得更为有利,更多的人将受到感染也就很难避免。

看起来,美国似乎正羞羞答答走在'群体免疫'的道路上,近几天感染人数反弹几乎没有人关注,感染人数接近200万,死亡病例接近11万,也不见有媒体重点报导,美国上下对当下疫情正表现出一种近乎麻木的态度,看不出有尽力抑制疫情扩散的想法。

当然,对特朗普来说,'群体免疫'比抑制疫情毕竟要容易和轻松得多,只要把新冠疫情当作大号流感,轻症不予理会,只收治重症病人,集中精力恢复经济,经济的资料就会好得多,就业也会好得多,至于那些防护能力低、抵抗力差的穷人、老人,他们的生死,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按照目前的各种迹象,我们估计,即使未来疫情出现反复,美国也有很大的可能不会再次暂停经济,而会对疫情听之任之,不让疫情妨碍经济。因此,美国的未来经济展望可能较之前乐观,疫情引发的不确定性较前下降。

 

 

美国当前面对的另一个大麻烦是黑人佛洛德被跪杀引发的全国骚乱,这个骚乱的直接起因是美国实际存在的对黑人和少数族裔的种族歧视。美国虽然在主流意识形态上推崇平权、反对种族歧视,但在实际生活中,种族歧视广泛存在,黑人无辜被杀的情况屡见不鲜,每次都是抗议一阵之后,社会重归平静,但问题依旧,从来没有真正解决。

日积月累之下,不满的冰山越来越大,加上新冠疫情冲击,黑人和少数族裔受害最大、死亡比例最高,又面临广泛的失业威胁,种种矛盾交织,绝望和不满借佛洛德被杀这个机会爆发出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回响。

面对社会乱局,美国社会在如何应对上陷入分裂,以特朗普总统为代表的右翼鹰派,主张强力镇压,而以社会左翼为代表的平权派,则倾向同情和支持示威者。 6月6日,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佛洛德被杀十几天来参与人数最多的游行活动。当天上午,上万民众从不同地方出发,高喊口号向林肯纪念堂、国会山、白宫等地行进。由于担心发生骚乱,白宫周围竖起了黑色围栏。

面对社会混乱,特朗普总统急于平息事态的算盘恐怕不易打响,长期积累的矛盾也很难有什么立即见效的灵丹妙药,估计美国社会混乱的情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对特朗普总统的选情不利。

根据媒体披露,新冠疫情在美国爆发以来,为了转嫁矛盾,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全国委员会定下了一条向中国'甩锅'的锦囊妙计,按照这条'妙计',总之一切都是中国的错,美国所有的问题只要怪罪中国就可以了。

特朗普总统在过去一段时间坚定实施了这个策略,不过,把疫情怪罪于中国,大量的科学家不同意;宣称美国的疫情是中国传过去的,也被病毒溯源的事实屡次打脸。假话说多了难免穿帮,现在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把美国的问题怪罪中国不是事实,纯属美国的宣传,特朗普总统‘甩锅’中国的妙计,明显有些难以为继了。

因为美国的'甩锅'中国政策,中美关系正处于较为紧绷的状态,近期中国人大决定在香港实行港区国安法,美国不顾自己有20部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的现实,无视中国在香港捍卫国家安全的主权,声称要取消香港的特殊地位,对香港和内地实行制裁,令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

总体来看,美国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差不多可以说完全失败,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是全球之冠;跪杀黑人引发的社会不稳,特朗普的应对进退失据,广泛为人诟病;甩锅中国的策略应用到现在,又被人看破手脚,难以取信于人;反对中国在香港实行港区国安法,又令中美关系更加紧张。盘点一下,在年底就要大选之际,特朗普手里的成绩单亮点相当有限。

 

 

考虑到能宣传的成绩不多,特朗普最看重的经济自然就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如果在大选前经济和股市没有起色,凭着这张样样都不行的成绩表,特朗普的选举之路基本就可以断定走到头了。因此,为了竞选连任,不顾一切恢复经济,推动股市上涨,可能是特朗普手里唯一可能成功的选项。

美国劳工部6月5日公布5月份非农就业职位增加250万,扭转4月破纪录的骤降2069万,亦好过市场预期的减少800万。就业资料刺激当天的美股三大指数全面做好,纳指一度升至9845点历史高位,道指大升800多点。不过美国劳工部却在稍晚时候承认,5 月非农资料有「统计错误」。主要是因为在统计的过程中,误将放「无薪假」的劳工计入「由于休假等其他原因缺勤」,在纠正统计错误之后,估计美国5 月失业率将升高约3 个百分点,即美国5 月失业率真实数字可能为16.3%,而非13.3%;4 月的统计也出现同样错误,修正后的4 月失业率可能接近20%。

 

 

好于预期的失业资料公布后,兴奋的特朗普总统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他说,就业资料之所以如此亮眼,是因为美国经济本就非常强韧。而且这还是在许多州没有重启经济的情况下发生的,「我认为接下来几个月也会很好」,「明年将会是我们经济上最好的年份之一。」

综合各方面情况,由于其他方面短期能取得较明显成绩的可能性都相当低,对特朗普选举的帮助不大,经济牌和股市牌可能是特朗普选举唯一能打的牌,。因此,为了营造一个较好的选举氛围,特朗普很可能会:一、全力启动经济,不理会疫情的反复,务求经济资料能有较好的恢复;二、全力推动股市上涨,务求在选举前,大致保持股市的强势。

10
六月
前方阵雨转阴

中国人大拟通过在香港实施国家安全法律,美国假定如果实施将做出强力反应,结果人大在上周四(5月28日)选举通过有关港区国家安全的预算,美国再次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反制措施延至香港时间周六(5月30日)凌晨,才由先前报道记者会宣布。

记者会原定凌晨2点发表,实际花费了大约50分钟,大约发表了约8分钟的个性,讲完后也没有接受记者提问,有些意兴阑珊,所宣布的制裁措施重点是:

将展开取消香港特殊费用的程序
取消引渡协议和双重用途技术的出口管制的特殊费用;
修改美国国务院对香港的旅行建议;
取消香港作为独立关税区的费用;
制裁直接或间接侵犯香港自治,自由的中国和香港官员。
暂时被认定为有损美国国家安全的中国公民入境
中国研究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行为
宣称世卫已成为中国的傀儡,随之退出世卫
不过,路透社文章报导以“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转变的这场记者会。早前受压的期指和中概股同时记者会后迅速反弹,也说明市场认为这些制裁措施的实际影响有限。

 

 

香港商界普遍认为制裁措施对香港的影响不大,因为美国的高科技产品本身输入香港的管制就很严格,优惠不多,而且香港可以从欧洲日本等地取得类似产品;对个人的旅游限制或冻结财产,对经济基本无影响;限制香港对美出口,对香港打击不大,因为香港对美出口很小,而且美国对香港出口顺差很大,互相限制出口对美国不利;不让中概股在美上市,中概股可以来香港挂牌,对香港有利美国不利;退出世卫,纯粹是恼羞成怒的情绪反应,除了搞坏美国形象,不会对中国构成任何伤害。

所以,如果仅限于此这个层次的制裁,港股确实就没什么好担惊受怕的,制裁造成的风险并不严重。

以目前市场的讨论看,能够对港股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构成构成干扰影响的转变,主要与联系汇率,以及会否限制香港使用美元有关。

不过在我们看来,影响联系汇率以及限制香港使用美元,都是说易行难的想像。理论上的可能是存在的,但实际上的可行性却非常低。

 

 

首先,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实质内容是:三家发钞银行可以按7.8重置兑1美元的汇率以美元向金管局购买抵销证明书,发行相应的债务;或者相反,以拒绝证明书按7.8重置兑现1美元的汇率退回等值美元。

这个过程本身并不需要美国批准,因为美元是自由兑换货币,理论上谁都可以拿某种货币换美元,换来的美元也可以自由使用,美国无法禁止。如果强行禁止所有的美资银行不许用美元换取,只会令美元与补偿的交易转移到其他银行;如果强行限制中资银行不许使用美元结算,同样也只会让美元兑付置换的交易转移到其他银行。所以,看不出来美国可以用什么办法限制赔偿与美元的交易;

实际上,如果不计代价,美国理论上也可以限制所有在香港的金融机构使用美元结算,但是,这个措施首先将严重打击美国在港金融机构的利益,第二将严重打击其他国家在港金融机构的利益,带来广泛的反美情绪和去美元化,对美国不利;

第三,降低与美元挂钩实际上辅助强化了美元的全球货币汇率,但重组并不一定只能与美元挂钩,取代除美元外,可以选择与欧元挂钩,与一揽子货币挂钩等,如果美国强制替代与美元脱钩,离开美元只会给香港增加一定困难,并非不可克服,却会令美元的全球货币大幅增长下降。

中国2020年几乎可以肯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是全球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了追求更好的回报,无法替代因此,即使美国失去理智,不计代价,一定要限制香港使用美元,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美元丢掉了市场份额,明显丧失了全球影响力,却无法给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局部造成致命伤害。

所以,虽然看起来美国似乎在制裁方面有很多牌可以打,仔细分析有用又能用的牌并不多。中国人大通过港区国安法草案,逼着美国掀开手上的底牌,给美国造成了很大的选择困难:强烈反应,给中港造成很大的伤害,不会给美国加分,因为市场原本就预期美国力量替代,理应占有优势,中国面对美国压力的反击反而更可以显示中国政府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美国必须要强烈反应,却雷声大,雨点小,出台的制裁措施力度有限,不能给中港造成很大的困难,造成美国失分,说明美国的力量没有想像中强大;如果美国仅仅嘴喊强烈反应,最后却无所作为,美国就会成为大家眼里的「纸老虎」。

 

 

大致而言三个选择中甚至对美国最有利的结果也不会给美国加分,应付不好却会给美国减分。现在底牌掀开,美国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事实证明美国做法的确没有更多,更好的牌,因此,美国对香港的现实威胁下降,港股面对的一大风险可能已经过去。

总体来看,中国疫情严重,经济正在有序恢复,未来经济看好,中国的主要疫情风险基本过去;现在港区国安法通过,美国的制裁落地,杀伤力有限,美国制裁的主要风险也基本过去;未来虽然不能排除美国疫情再次转变趋缓严重,以及美国制裁力度严重上升的风险,但暂时来看,除非疫情再有反复,美国也未必会再次暂停经济,而美国的制裁力度严重上升的可能性相当低,港股今年的主要风险可能已基本过去。

不过,尽管美国的制裁受制于条件,可能不能随意加热,但中美博弈的大势未来难以有根本好转,双方在各方面的对抗将成为常态,中美关系前瞻仍乌云密布。

28
五月
黑云压城城不摧 短空长多利香港

5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公布了一个重磅提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这个草案授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切实防范、制止和惩治任何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以及外国和境外势力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事务的活动,并将有关法律列入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实施。

预计在本次会议的最后一天5月28日,大会将对本草案表决,表决通过后,特区国安法理论上就已经制定,只要人大常委会将完成具体内容的法律放入基本法附件三,并在香港公布就正式生效。

 

 

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是香港回归史上一项最重大的事件,可以说是香港回归以来的一个政治转捩点。在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前,香港基本没有法律可以制止和打击损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在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后,所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可能受到严惩。

毋庸讳言,自回归以来,由于国家安全方面相关法律的缺失,以及特区政府自身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为基本法23条立法,香港的外部势力和反中抗共力量十分活跃,他们利用种种手段阻碍特区政府施政,抵制特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推动本地意识形态向自决、港独方向发展,给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现在中央政府通过人大立法方式弥补这个漏洞,做法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计,使得他们之前准备的各种对抗手段统统变得失去作用,也使他们今后继续在香港进行破坏国家安全的活动面临重大危机。

因此从本港倾向自决、港独的反对派,到美英等希望利用香港抑制中国发展的外部势力,都感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巨大威胁,穷途末路,他们很可能要尽全力做出反抗。

从本地反对派的角度看,他们反抗的手段主要有两类,一是将人大立法污蔑为破坏一国两制、损害香港高度自治等;二是继续去年以来黑暴势力发动的动乱,通过打砸、放火、破坏交通、损毁公共设施等行动破坏社会秩序,试图给人大施加压力。

不过,他们这两类手段的效果恐怕都有限,譬如宣传说人大破坏一国两制、损害香港高度自治,这个论述本身就没有什么道理。保卫国家安全属于中央的固有权力,香港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怎么能够反对国家保卫自己的安全呢?完全说不通;再者,去年以来的黑暴动乱,将香港搞得七痨八伤,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香港近期经济表现差不多是有记录以来最差,满街吉铺,大量失业,饭都要没得吃了,还要再去打砸破坏,民意自然很难像去年一样支持。另一方面,去年以来,特别是警队高层换人以来,黑衣暴徒的中坚分子被抓了不少,勇武暴徒有所减少,再加上警方加强打击力度,因此再度爆发类似去年规模的动乱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5月24日下午黑暴势力号召在港岛大游行,有线民在连登网站呼吁要100万人上街游行,结果从游行开始的下午一点计算,至傍晚时分最多时大约只有数千人,证明黑暴的动员能力确实大不如前。

从外部势力的角度看,英国虽然也希望向中国施加压力,但力量有限,只能由前港督彭定康等牵头发起,联络全球23国近200位政治人物连署,谴责中国政府推出「港版国安法」破坏香港高度自治,其行动主要以舆论施压为主。

 

 

相对而言,美国可能采取的实质行动较多,大致而言可能有以下一些:

 动员国际舆论谴责中国违反一国两制;
 发布香港人权报告,并对某些内地和香港官员予以一定制裁,例如限制其进入美国、冻结其在美资产等;
 推动国际评级机构将香港财政评级降级;
 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等;
舆论指责中国破坏一国两制没有多少说服力,因为没有国家会不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美国自己保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就有很多部。

对内地与香港个别官员的个人制裁影响也不大,无非就是相关人等不去美国,不在美国留有资产等,对经济基本无影响。

评级机构将香港财政降级,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对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影响较大,但降级并不影响香港的财政实力,对香港政府融资的影响也不会太大,而且香港政府有大量财政储备,短期并无太大融资需求,属于心理影响大于实质影响;取消独立关税区,对内地基本无影响,因为内地商品的进出口本身并没有享受什么额外优惠,对于香港本地的进出口可能有一定负面影响,转口业务也可能受打击,也有一些外资可能因此外流,不过香港是美国少有的贸易顺差地区,美资在香港也有大量资产,取消独立关税区造成的结果将是两败俱伤,并不是只打击香港,利弊权衡未必对美国单方面有利,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综合美国的反制手段看,各种手段暂时很难对香港和内地经济造成实质打击,主要影响在心理层面,可能有些外资会受负面的舆论环境影响而外流,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不过,长远来看,国安法实施的结果是反中抗共势力、外部颠覆势力受打击逐渐低沉受控,其造成的客观后果是反对派将减少出于政治目的而阻挠特区政府施政,香港政治上的纷争将会减少,政府的施政将会较为顺利,与内地的经贸合作、融入大湾区都会更加顺畅,对营造一个安定、有序、前途光明的营商环境有利,实际上会吸引更多没有政治目的、单纯为了经济发展的企业来港,长远对香港有利。

短期来看,「港版国安法」的实施,将造成本地反对派和美英势力的强烈反弹,对社会秩序和投资者心理都有不利影响,如果美国实施一些制裁,增加前景不明朗,可能会导致部分资金外流,因此短期香港的金融市场将面对一定压力。

长期来看,「港版国安法」实施,将有利本港的秩序恢复、减少政治争拗,稳定营商环境;更重要的是,过去因为政治原因,存在人为阻挠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和融入大湾区的阻力,该法实施后,预计类似阻力将大幅下降,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更好合作和融入,将带给香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给香港创造新的投资机遇,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

简单总结就是,香港金融市场短期有一定压力,但长期前景稳定、明朗。波折之后,香港的未来反而更加光明。

21
五月
香港旧路已断 前路茫茫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5月11日表示,政府将开立一笔54.25亿港元支出提供予海洋公园,资助公园营运1年、偿还海洋公园的商业贷款,及清缴完成海洋公园大树湾发展项目所需的费用,希望尽快获得立法会通过。否则,如果没有任何新资金支持,不论公园会否重开,预计于今年6月破产。

香港国泰航空公布,国泰航空与国泰港龙航空于4月份合共载客13729人次,较去年同月下跌99.6%。 4月份的收入乘客千米数按年减少99.3%。国泰预料5月每日平均载客量将会维持在大约500人次,而商务及休闲旅游在可见未来仍会严重受压。今年截至4月为止,国泰航空与国泰港龙航空已录得未经审核的亏损45亿港元。据消息指,亏蚀不断的国泰继早前宣布高层减薪及放无薪假后,拟再次推出新一轮减省成本方案,包括要求全体员工减薪,减幅介乎两至三成。

海洋公园与国泰航空,是香港经济全盛时期的名片,是镶嵌在香港这颗明珠上的璀璨钻石,曾经协助香港在全世界散发出夺目光彩。曾经过去的很多年,海洋公园是内外游客的必到之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曾于2012年获颁全球最佳主题公园大奖。那时候,内地来香港的商务人士、旅行团再到后来的自由行,基本上来香港必去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去太平山顶看香港全景;二是去海洋公园看海洋动物、表演和玩机动游戏。海洋公园的入园人数也于2014年达到了历史最高780万人次的水准。

同样香港过去的骄傲国泰航空,曾经于2003、2005、2009、2014年期间4度赢得世界航空业权威机构Skytrax的「年度最佳航空公司」大奖,亦被Skytrax评为「五星级航空公司」之一,长期位列全球航空业前茅。以香港这样一个狭小的弹丸之地,产出了一家如此出色的航空公司,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几乎是在一瞬间,这两家曾经如此辉煌的企业就完成了从明星到失败者的转变。如果从时间线上来看,海洋公园与国泰航空开始走入下降通道,都始自2015年。而从2014年9月底开始,香港发生了一件震惊全球的重大事件,就是为反对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31日做出的有关香港行政长官普选和2016年立法会选举办法的决定,香港反对派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占领中环运动,这场以瘫痪香港交通为手段、意图逼使人大撤回831决定的运动共持续了79天,虽然运动本身以失败收场,但运动对香港与内地关系的长期恶化有深远影响。

 

 

问题:香港曾经的骄傲连生存也成了问题

从时间上看,海洋公园与国泰航空在2014年的占领中环运动后,业务就开始走下坡,2019年以反修例为名爆发的黑暴运动,造成内地商务、旅游人士的大量减少,又给了它们以重重一击,再加上今年一月开始的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经济陷于停顿,这两家香港曾经的骄傲就连生存也成了问题。

熟悉香港政治的人都知道,2019年6月爆发、绵延至今的以反修例为名的黑暴运动,其实是2014年占中运动的延续,证据就是在政府撤回修例建议后,运动不仅没有停止,其政治诉求继续升级为要求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双普选,与2014年占中要求人大撤回831决定一脉相承。

海洋公园与国泰航空的衰落,某种意义上展示了香港经济面对的困境,2019年6月以来的黑暴肆虐,叠加今年的新冠疫情打击,香港经济已经七痨八伤,首季经济收缩8.9%,为有记录以来最大跌幅,渣打银行预计香港经济全年将收缩7.2%,也是记录之最。经济深度衰退,复苏不见曙光,香港如何才能走出衰退泥淖,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立即回答的严重问题。

在香港经济面临重大压力的时候,中美关系又正在恶化。美国工业与安全部15日宣布新规,要求厂商将使用了美国的技术或设计的半导体晶片出口给华为时,必须得到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证,即使是在美国以外生产的厂商也不例外。这意味着,无论是否美国企业,只要在产品中使用了美国技术,向华为出口时都需要许可证。也就是说,美国可能将有能力禁止台积电向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供货,给华为造成重大困难。

据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引用消息称,如果美国进一步限制华为的供应链,中国将启动“不可靠实体清单”,限制或调查包括高通(Qualcomm)、思科(Cisco)和苹果在内的美国科技公司。中国还将暂停购买波音公司生产的飞机,以反击美国的进攻。

从中美双方近年的互动看,由于美国试图强行抑制中国的发展,中美走向一定程度的脱钩已难以避免,未来中美之间合作的空间将进一步受限,对立程度将进一步升高,面对这种尖锐对立的局面,一向游走于中西之间、左右逢源的香港,很可能将丧失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和西方之间连络人的角色,被迫重新选择自身的立场和定位。

 

 

回顾:往日优势不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香港一直都扮演着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视窗的角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的视窗角色更加重要,逐渐成为了外资进入中国前的一个中转站,和中国资金走向世界的桥梁。 1997年回归之后,中国加大了对香港的支持力度,在各项惠港政策的推动下,香港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如果总结香港过去的成功经验,有两条非常重要,一是来自内地的支援,并为内地提供向外发展的各种服务;二是利用自身属于英美法系,熟悉西方市场的独特优势,吸引希望进入内地市场的外资进驻香港,将香港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和服务中心。

但是,2014年占领中环运动之后,香港与内地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日益严重,已经开始对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合作造成障碍;2019年6月开始的反修例运动又进一步将这种对立推高到前所未见的程度,使得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任何支持都可能面临内地民意的强烈反弹。实事求是地看,现在的香港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无条件获得来自内地的全力支持了。

另一方面,香港过去作为一个西方资金进入内地的跳板,以及中西方合作的前沿,也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与西方国家的紧密联系,对香港经济的发展同样有重大帮助。然而,随着美国对中国遏制的升温,中美之间的对抗程度越来越高,合作空间越来越小,连带中国与大量西方国家的合作障碍也在增加。长期依赖于中国和西方合作,并从中获利的香港,面对变化了的中美关系,原有的模式恐怕也无法继续了。

香港过去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内地与西方国家的支持在未来都将面临一定困难。从美国近期的动向看,美国支持香港的反对派与特区政府对抗,通过香港人权法案干涉香港事务,已经有将香港作为与中国政府博弈场所的迹象。如果中美博弈继续恶化,香港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必定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障碍。

 

 

展望:关键词是大湾区

原来的路恐怕走不下去,新的路又在哪里呢?

据统计,2019年中国国内零售总额为411649亿元,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375.57亿美元,根据国家外汇局2019年中美汇率资料推算,2019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约为6.8985:1。按此计算,去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美国少2703.32亿美元,差距略高于4%。据IMF最近的预测,美国2020年GDP增​​速为-5.9%,中国为1.2%,差距为7.1%,假定零售总额大致与GDP同比例变化,即是说,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最近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接受访问时也表示,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香港背靠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理论上,只要香港愿意更好地融入大湾区,与内地经济有更紧密的结合,完全有机会走出新路,重塑辉煌。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香港经济恐将长期低迷。

14
五月
美国甩锅中国政策有陷入混乱的迹象

 

从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的新增新冠感染人数来看,疫情在美国尚未受控,每天的新增感染病例大致在2-3万之间震荡,虽然比最严重时期每天超过3万例新增感染略微下降,但也仅限于此,只能说目前的疫情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缓慢下降的平台期,虽未见再度恶化,但离开完全可控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更不幸的是,疫情似乎还在向纵深发展,最新的消息是特朗普总统的一名贴身保镖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副总统彭斯的新闻秘书也确认感染,负责保护特朗普的特勤局据报有最少34人确诊感染。

除了疫情尚未受控,美国最近公布的经济资料也相当暗淡,据劳工部发布的非农就业报告,美国4月非农暴减2050万人,4月失业率跳升10个百分点至14.70%,为1940年代以来最高水准;但低于预期的减少2200万人,失业率也略低于预期的16%。不过,很多专家估计美国失业率尚未见顶,未来失业率很可能超过20%,而第二季度的经济可能会收缩30-40%。

 

 

面对经济急剧收缩的困境,如果迟迟无法令经济恢复运转的话,高企的失业率将导致大量的美国家庭生活困难,政府的救助又无法完全弥补失业造成的损失,时间一旦拖长,可能会有生活无着的人铤而走险,造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失业时间延长会造成劳动技能下降,令部分临时失业的人变成长期失业。

我们在4月中的博文«美国或强启经济有利市场短期反弹»中提出:“放任经济在疫情冲击下停顿,会严重打击美国的经济实力,造成无法承受的后果,也会令政府投入海量资金的救市努力功败垂成。为了避免这种极端恶劣的情况,强行在疫情未受控情况下重启经济,很可能会成为特朗普政府的唯一选择。”

当然,在目前这种疫情仅仅稍微平稳,还在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下重启经济,自然有可能带来疫情的反复,令社会在防控疫情和恢复经济中进退两难,最终造成经济无法全面恢复、疫情也无法有效控制的困难局面,代价很大。

反观中国,目前疫情只对个别地方尚存零星影响,各地经济恢复的进度大多较为理想,特别是最近公布的4月进出口资料大出市场的预料,出口资料好得出奇。原本根据市场主流估计,3、4月由于欧美疫情进入爆发期,需求下降,对中国的出口将造成严重打击。比如市场预计中国3月出口(美元计)同比将下降14%,实际仅下降6.6%,大幅好于预期,部分人对此的解释是,3月出口资料好于预期主要是因为1、2月中国封城造成了订单履行的推迟,并非是需求尚好;不过现在4月出口(美元计)同比上升3.5%,市场预期下降15.7%,资料较之3月更好,再用出口订单推迟到4月交货的理由来解释就难免显得牵强,整体来看,中国出口的韧性很可能好于预期,市场主流的之前的估计可能太悲观了。

如果观察另一个出口大国韩国的同期出口资料变化,可以看到,韩国3月出口同比减少0.2%,4月出口则大跌24.3%,说明4月确实是对出口影响较大的一个月,而中国能在出口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逆势增长,足以说明中国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并不容易被一些负面因素打垮。考虑到未来欧美逐步重启经济,有助于外需一定程度的恢复,对中国的出口有利,因此中国出口压力最重的阶段有可能已经过去。

特朗普过去之所以认为与中国打贸易战很容易赢,可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一旦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足够高的关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减少,将对中国出口构成重大打击,而中国经济极为依赖出口,一旦出口大幅萎缩,中国经济就可能出现严重问题,为了避免经济的严重问题,中国只能向美国屈服。

不过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各国的经济表现,却证明了特朗普这个假设存在明显错误。目前的资料表明美国的关税无法对中国出口构成致命打击,加关税确实导致了中国对美出口的下降,如4月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3%,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并不必然代表总出口的下降,实际上4月中国出口反而上升了3.5%;另一方面,过去美国向中国施压时美国经济增长较为强劲,美国相对有较多的资本可以用于与中国的博弈,但现在,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以来最差的时期,失业率高企,困难重重,经济可能要几年时间才能恢复,即使有心打击中国,能用的力量也非常有限。

 

 

自新冠疫情在美国大爆发以来,美国为了掩盖抗疫不利的失误,特朗普也为了竞选连任,选择了一条向中国甩锅,推卸自身责任的道路,之前美国从特朗普以降的各色人等,纷纷按照编好的剧本,诬蔑病毒是中国制造和泄露、中国政府有意隐瞒等,要向中国追责、索赔。

结果在大量国际正义专家、学者的理论否定,和越来越多在​​多个国家发现与武汉无关的早期病例下,谎言越来越无法继续下去。而且美国一面从中国进口大量医疗和民生物资,一面又在积极鼓动与中国的敌对,自身的行为也充满了矛盾。

最近,美国的一些行为与之前立场有明显不同,不知是否出于调整以前政策的考虑:

首先,特朗普似乎已经放弃了因为之前声称中国隐瞒疫情,而要加征关税惩罚中国的想法,最近不再提起加征中国商品关税;

其次,中美负责贸易谈判的高级官员5月8日通话同意,双方应努力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创造有利氛围和条件,推动取得积极成效;

第三,据媒体报导,近期美国共和党六名参议院议员发联名信表示,限制向中国出口晶片将会伤害美国的晶片制造商。他们敦促美国总统特朗普应当避免这一行为;

第四,美国商务部起草一份新规,允许美国公司在制定 5G 网路标准规范与华为展开合作,大大不同于之前限制与华为一切往来的态度。

从这些资讯看,美国似乎开始认识到过往政策对中国的打击有限,部分政策可能反而对美国造成更大伤害,因此,美国存在部分调整甩锅中国、敌视中国政策的可能,对中美关系趋向略微稳定有利。

8
五月
美国进入选举模式 中美冲突可能增加

截至5月3日下午,美国的新冠感染人数已超过110万人,死亡人数超过6.6万人;欧洲的几个大国,西班牙、义大利新冠感染人数都超过20万,死亡人数均超过2.5万人;英国感染人数接近20万,死亡人数接近3万;法国、德国感染人数都超过15万,法国死亡人数接近2.5万,德国比较好一些,死亡人数接近7000。

与之对比,最早爆发疫情的中国,在对病毒毫无认识、遭到突袭的情况下,新冠感染人数接近8.4万,死亡人数仅略高于4600人。

欧美和中国同遭病毒袭击,中国第一个被袭,毫无准备,欧美遇袭时间大概在中国之后一个多月,照道理,有更多的准备时间,目睹中国疫情的严重程度,也应该对病毒的危险性有一定认识,可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却暴露出毫无准备,医疗物资不足,防控不严,导致病毒大范围传染,大量病人死亡,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很多地方需要牺牲老人治疗的情况,令人对欧美的疫情防控,进而对其社会管理体制,产生了一些质疑。

特别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号称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医疗体系,却完全无法控制疫情的传播,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令人震惊,远远超出全球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一向被美国抹黑为专制、落后的中国相比,差距大到好像两国分处不同世界,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自我开脱的理由来解释。

 

 

不巧的是,今年又恰好是美国的大选年,现任总统特朗普将要竞选连任。本来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是打经济牌,利用过去两年美国经济增长情况良好的优势,将自己包装为懂经济、可以带领美国重新伟大的总统,争取连任成功。可新冠疫情一来,为防控疫情社会陷入半停顿状态,经济遭受巨大打击,按照最近的新增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计算,美国的失业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预计失业率将由3月的4.4%急升至4月的20%,已经接近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水准,而且未来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攀升;综合多家投行估计,美国第二季度经济有可能收缩30-40%。经济非常困难,对特朗普寻求连任十分不利。

面对经济困局以及可能对竞选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来看特朗普主要采取了两方面对策,一方面是强行启动经济,希望减小经济的损失,尽快恢复经济、让更多的人有工作,以提升其支援率。不过,强行启动经济后患甚多。我们在之前的博文«美国或强启经济有利市场短期反弹»里提出:“以美国目前尚未控制传染源头的现状,解除居家隔离令大概率将令疫情转趋恶化。不过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之下的无奈选择,疫情未受控情况下强启经济,带来的后果将是疫情不断反复,难以真正受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将随疫情变化时重时轻、始终无法消除。”;

另一方面则是甩锅中国,希望通过攻击中国、将美国疫情的责任归咎中国来摆脱困境,媒体披露的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全国委员会向各竞选团队发送的备忘录就清晰表明了这一点,备忘录标注日期为2020年4月17日,长57页,给出三大攻击路线:一是批评中国掩盖疫情等;二是指责民主党对手对华立场软弱;三是强调自己会找中国讨说法等。其中,备忘录建议,当被问到“这难道不是总统特朗普的错?”的问题时,不要为特朗普辩护,把矛头指向中国。

就目前情况看,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基本与备忘录的建议策略相符,美国政府正带头抹黑中国隐瞒疫情、不透明等等,声称要中国为疫情造成的损失负责,并也在积极煽动其他国家跟随。 4月30日,特朗普声称看过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的证据,同时扬言会增加对华征收的关税。 5月1日,他再称会考虑对中国采取报复手段,而加征关税无疑是一种选项。

看起来,为了转移国内对政府抗疫不利的压力,以及制造新的议题甩锅中国,特朗普是有可能再次撕毁中美经贸协定,掀起新一轮贸易战的。

不过,特朗普再打贸易战与之前相比也有不利的地方,首先就是目前美国经济正处水深火热之中,加征关税会进一步打击已经疲弱的经济,特朗普一向以擅长搞经济自诩,经济如果迟迟不能有起色,对他选举未必有利;第二,美国对抗疫情需要大量中国的医疗物资,掀起新一轮贸易纠纷,会否影响中美在医疗物资方面的合作,也需要考虑;第三,上周五美股出现大跌,虽然美股大跌的部分原因可能与公司业绩有关,未必全都因为特朗普的加征关税言论,不过,一向重视股市表现的特朗普,肯定需要考虑加征关税对股市的打击,股市表现也可能限制其政策冒险的空间。

宏观来看,新冠疫情对过去形成的全球化模式可能有负面影响,疫情之后,一些主要国家可能会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改变过往的全球化模式,将经济安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考虑,全球化可能一定程度会被区域化代替,几个主要国家例如中美,将更注重在本地区的发展和经济整合,以减低安全风险。在这个背景下,中美经济走向一定程度的脱钩很难避免,中国经济也将把更大的注意力转向国内和亚洲区,中美之间的矛盾有可能更具对抗性,对全球的稳定不利。

由于中美之间的矛盾未来可能趋于尖锐化,中国将更加重视国家安全,过往中美之间博弈较为激烈的两个点:香港和台湾,有可能都会面对更大的压力。美国可能会尽力利用台湾、香港给中国制造难题,挑战中国国家安全;中国则可能在政策上进一步收紧香港的安全空间,堵塞漏洞,对台湾也可能采取更加强硬、更不妥协的政策,压缩其生存空间。

综合而言,新冠疫情可能提前引发了中美之间的新一轮博弈,增加了股市前景的不确定性,台湾、香港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有较大可能将面对更严峻的形势。

4
五月
市场可能在5、6月间出现转折

自新冠疫情爆发开始,年初表现不错的港股明显走弱,春节后市场憧憬在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封城、暂停社会活动等措施后,中国将可以很快控制疫情,重启经济,港股因此出现反弹。 2月下旬后,疫情开始在美国、欧洲蔓延,美股持续狂跌,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美股道钟斯指数从高位约29000点,跌倒最低约18213点,跌幅超过10000点(约37 %)。

美股的急剧跌幅引发全球资金大规模收缩,金融机构纷纷降低杠杆、追收贷款、试图控制风险,投资者在恐慌情绪下大举抛售资产,到后来在资金链条紧绷、投资者被迫斩仓的情况下,所有类别资产(不管是风险资产还是避险资产)全面暴跌,港股也在资金收缩、外资流走的背景下跟随暴跌,美联储和各国央行为了避免金融市场崩溃,纷纷出手、大规模放松银根以支持市场。

美股:道指一个月跌约37%

在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启动无底线救市模式,在3月底推出2.1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以及之前的4万亿美元援助企业贷款后,美股资金紧张的情况舒缓,投资者情绪也有所好转,市场出现大幅反弹,美股从3月下旬低位18213点反弹至4月中旬的最高约24264点,最多上涨6051点(收复了略多于一半跌幅),幅度约33%, 港股恒指也跟随反弹,不过反弹幅度从最低点21139点算起,至高位约24666点,最多上涨3527点(同样收复了略多于一半跌幅),幅度约17%。

反弹至四月中旬,市场似乎陷入了没有明确方向的困境。

周边方面,美国政府和美联储虽然仍在大力救市、支持经济和金融市场,最近又通过了4840亿美元的新一轮援助法案,但效果已不如开始阶段明显,股市反应不大。目前股市利好因素方面,美国和欧洲的疫情似乎进入了缓慢下降的平台期(不再恶化,好转幅度也不大),美国政府和欧洲一些政府正在积极考虑放松防控疫情禁令,尽快恢复经济,特朗普已经极力敦促各州在5月重启经济,未来欧美经济有望有一定恢复,对股市有利;利淡因素方面,二季度经济资料估计会比较差,目前的市场对企业盈利的下调未必充分反映了潜在的风险,另外目前欧美疫情尚未受控,未被隔离的带病毒者众多,5月复工、放松防控措施、增加人员聚集后,有很大可能引发传染情况加剧,造成疫情的反复,最后又会阻碍经济发展。

 

 

港股:可能再次受压

港股方面,利好因素主要是:中国疫情基本受控,经济逐步恢复正常,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说明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将会更加进取,对推动经济发展有利,对股市有利;利淡因素主要是:疫情冲击下周边经济普遍较差,影响中国出口,出口行业二季度仍将受到较大打击。如果欧美国家疫情发生反复,全球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资金离开新兴市场,港股也可能再次承压。

目前来看,利好利淡因素交织,未来变化趋势尚不明朗,市场可能横行震荡,等待趋势出现。不过,5、6月可能是几个重要因素逐渐清晰的关键时期,后市有可能随之而变,需要小心观察。

首先是美国5月的复工,美国5月逐步复工固然对经济恢复有利,但是复工会否引起疫情的反复?而疫情反复后又会否再次令美国经济出现某种程度的暂停?暂时没有答案,需要用复工后疫情变化的事实来回答。如果疫情基本没有加速上升、扩大,继续保持缓缓下降的平台,那就说明复工的风险不大,以后复工的进度可以加速,美国经济就可能出现较快的恢复,美股就可能继续反弹;如果疫情发生反复,感染人数加速上升,那就说明现在条件下的复工风险较大,复工的进度就可能很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经济低迷的状态就不知要持续多久,对股市不利。而美国复工对疫情变化造成的影响,预计复工后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大致表现出来,因此,5、6月是美国疫情和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其次,按照目前的时间安排,人大常委会在4月底前召开,预计全国人大将在5月底前召开,虽然中央政治局会议已原则确定了用更大的力度刺激经济,但具体政策推出仍需要全国人大通过,所以,中国刺激经济政策推出的高潮可能以5月全国人大会议为标志,会议前刺激政策预期会逐渐升温,会议后政府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政策的落实推行。对金融市场来讲,投资者对刺激政策的憧憬可能在会议前逐渐加强,有利股市气氛;而在会议后,由于政策推出到变成现实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股市有可能暂时失去动力,进行调整。

从美国复工重启经济和中国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这两个对后市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看,5、6月都是关键时期,这两个重要因素都将在5、6月逐步明朗,令股市的方向逐渐清晰。

23
四月
吹响全面推动经济发展的号角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这是中国在疫情基本受控,复工复产取得一定进展,但国内国外都对疫情打击下经济发展莫衷一是、看法分歧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会议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分析了形势,基本确定了全年接下来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众说纷纭的时刻一锤定音,把各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何可以尽快推动经济发展、完成今年经济发展目标的方向。

除开在防控疫情方面要继续巩固成绩,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外,会议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明确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说,中央没有因为疫情对一季度经济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而放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经济增长方面而言,通俗意义上就是2020年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专家测算,要实现不变价格计算GDP翻一番的目标,20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应低于5.5%,由于中国经济首季GDP增长为-6.8%,因此,要想全年平均达到5.5%的经济增速,接下来的三个季度经济必须高速反弹。简单计算可以知道,后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必须平均接近10%,才可能保证全年经济增长回到5.5%以上((10%+10%+10%-6.8%)/4=5.8%) 。

 

 

要想达到如此强劲的经济增长,在当前这个疫情肆虐全球、出口受到严重打击的时候,困难很大,市场主流也倾向于认为今年能达到5%以上增长速度的可能性较低。从资料来看,虽然3月的出口资料按年仅下跌3.5%,但很多机构认为这个资料可能受1、2月中国经济部分暂停导致的订单推迟影响,未必反映真实的出口状况,3月开始欧美经济受疫情打击很大,很可能会令二季度出口大幅下降,全年出口跌幅可能会在10%到20%之间。

大致而言,即使二季度乃至全年的出口情况较之悲观预期为好,对拉动经济增长也不会有正面影响,只是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没那么大而已,因此,要想中国经济能够强劲反弹,主要只能依靠全面启动国内市场的内需,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大幅增加投资力度。

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要国家投入相应的资金,会议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援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我们理解“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就是指政策力度要比政府原来设想或拟定的更大,简单说就是刺激政策要加码,国家未来还将推出更多、更有力的刺激经济政策;部分用于投资的资金来源是提高国家的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专项债,把以前闲置的资金拿出来用等;银行系统则要保持资金充裕,简单说就是金融环境要宽松一些,不要让企业处于贷款难的状态,另外就是要降低利息,减轻企业负担,会议特别强调了要把资金用于支援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有利。

投资方面,会议指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社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这里面包含的投资方向是:老旧社区改造,用于提升人民的居住水准、改善居住环境;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方面的投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5G相关、物联网、人工智慧、大资料、新能源汽车、城际交通等;这些方向将会是未来国家资金重点投入的领域。

 

 

消费方面,会议指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扩大居民消费,就是要全面刺激居民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增加公共消费,将可以改善此次新冠疫情爆发情况下各地所暴露出来的一些短板,例如公共卫生设施和资源不足,基层管理存在的问题,环保方面的不足等。

除了全面刺激各种消费外,传统上中国刺激消费有有几个重点,其一是汽车消费,其二是房地产,其三是电器。汽车和电器消费国家有较大可能仍将继续鼓励、支援产品更新换代,例如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等;对房地产,为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政策应该不会全面放松,但是考虑到房地产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会议也明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因此,房地产可能会是一个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边际放松,国家不会进行全面刺激的行业。受益于资金宽松、利率下降、政策的限制有所放松的大环境,房地产行业的前景较前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望好转。

从本次会议精神看,中央并没有因为疫情冲击而降低目标,反而是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来回应挑战,虽然会议并没有明确指出经济增长目标是否还维持5.5%,但决心强力推动经济发展的立场相当清楚。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中国要想按原计划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确实难度很大,大量的机构对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预期也不乐观。但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即使最后无法达到最理想结果,结果也一定会远远好于悲观预期。

16
四月
美国或强启经济 有利市场短期反弹

截至到4月13日中午,全球新冠感染人数已超过185万,美国感染人数超过55万,死亡人数超过2.2万;除了义大利、西班牙、法国这三个死亡人数已经过万的国家外,英国的死亡人数也快速上升至超过1万的水准。

稍微令人感到安慰一些的消息是,美国新增感染病例似乎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或者略微下降期,连续两天的新增病例都低于3万,如果能够持续,说明美国采取的居家隔离措施开始见效,病毒的扩散速度受到一些抑制;另外欧洲几个疫情大国的新增感染病例同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在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后,疫情发展的势头有所好转。

不过现在的难题是,虽然疫情发展的势头略有好转,但情况仍十分严重,死亡人数仍然在快速增加,要想疫情基本受控,看来仍是遥遥无期。另一方面,为抗击疫情采取的居家隔离令,又严重打击了经济,投行摩根斯坦利3月下旬预测美国第二季经济可能收缩30%,美联储前主席耶伦最近估计,美国的失业率将达到12-13%的水准,并将继续上升,而最近三周美国的初请失业救济金人数累计超过1500万,验证了美国经济正在急剧恶化。

美国是一个在储蓄习惯上和中国相差极大的国家,不像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未雨绸缪、再穷也要准备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据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公共政策研究所2019年的报告,大约53%的美国家庭没有应急储蓄,也就是说,遇到疫情这样的突发灾害,大多数美国家庭没有政府资助,靠自己是没有余钱应对的。吃饭、房租、供楼开支等,都不可能停,没有钱,吃不上饭、供不起楼,甚至影响到银行供楼贷款的安全,将对社会带来极大的隐患,必须尽快解决。但是,俗话说‘长贫难顾,救急不救穷’,美国政府可以在疫情紧急的时候大量印钞救助美国人,但长期能靠政府印钞解决问题吗?答案显然是不行,如果不能迅速启动经济,美国大多数家庭的苦日子和社会动荡恐怕难以避免。

美国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金融市场大跌造成的负财富效应,将严重打击消费,拖累经济;美国的退休养老金,也有相当部分投资在股市,金融市场的大跌,将直接造成其退休保险金的减值,带来大量退休人员的生活困难,影响深远。

 

 

金融市场在美国地位极其重要,与经济和消费密切相关。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大跌,支持股市和经济,美国政府、美联储推出了天量的资金救市,美联储声称为了稳定市场可以提供无限量的资金。继美国政府在3月底推出了总值2.2万亿美元的救市计画后,美联储4月9日又宣布,将提供2.3万亿美元的贷款支援企业、家庭、州和地方政府,这样史无前例的救市规模,可见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的巨大压力。

如果经济一直无法重启,没有投资和消费,单靠印钞支持,无法想像美联储要印多少钱才能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而且无节制印钞蕴含着巨大潜在风险,有可能危及美元的信用、令通胀压力大增,甚至动摇美国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并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不迅速重启经济,企业的盈利状况、财务状况就将继续恶化,上市公司的估值就会越来越昂贵,风险也会越来越大,投资者将更没有信心,政府投入救市的资金就会事倍功半,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放任经济在疫情冲击下停顿,会严重打击美国的经济实力,造成无法承受的后果,也会令政府投入海量资金的救市努力功败垂成。为了避免这种极端恶劣的情况,强行在疫情未受控情况下重启经济,很可能会成为特朗普政府的唯一选择。在我们看来,特朗普政府近日放风说计画5月1日解除全国居家隔离令,并非一个可进可退的试探,而是一个可能性很高的真实意图。

当然,以美国目前尚未控制传染源头的现状,解除居家隔离令大概率将令疫情转趋恶化。不过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之下的无奈选择,疫情未受控情况下强启经济,带来的后果将是疫情不断反复,难以真正受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将随疫情变化时重时轻、始终无法消除。

 

 

对香港股市而言,特朗普强行启动经济却可能带来短期利好。虽然我们认为在疫情未受控情况下强启经济将对防控疫情不利,将令病毒有机会进一步扩散,最终延长疫情受控的时间,最后经济付出的代价不见得会比较小。但对投资者而言,重启经济却带有疫情减弱、经济将恢复正常的暗示,会鼓励投资者建立疫情即将过去,企业盈利也将快速恢复的憧憬,改善投资者信心和市场气氛,有利股市短期反弹。

对中国经济而言,美国尽快强行启动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需求,对中国的出口有利。而且中国3月份的社会融资资料显示,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85万亿元,远高于1.8万亿元的路透调查中值,创下同期历史新高;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而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1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远超路透调查中值的2.8万亿元。由于社会融资规模一向是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社融规模的大涨,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将有强力反弹。

另一个对金融市场利好的消息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其他非OPEC产油国,包括俄罗斯,4月12日同意在5月和6月每日减产970万桶原油,等于全球供应约10%,以稳定油价。虽然这个减产协议在目前这个经济衰退、石油需求锐减的环境下,未必足以支援油价,但能达成协议本身说明各方愿意合作,对于恢复投资者信心,仍有正面影响。

另外最近有新闻报导美国和日本鼓励在中国的企业离开中国,政府并会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这个消息我们认为对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意愿没有根本性影响,无需过于担心。因为中国在产业集群、熟练工人、海量工程师、完善的基础设施,本身市场广大等方面都有难以比拟的优势,企业从经营角度出发,需要一个长期稳定、有利可图的经营环境,很难仅仅因为一些搬迁成本方面的补贴就贸然采取行动。而且在新冠疫情肆虐,经济前景不明朗,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态度也会趋向保守,一般都不会愿意在这个时候做出任何新的变动、或做出新的投资。

综上所述,美国很可能会在5月、疫情尚未受控时强行启动经济,这个举措可能会延长疫情受控时间,但对金融市场却可能带来短期利好,有利市场反弹。

 

15
四月
中国经济能够在周边衰退情况下保持稳定吗?

截至4月5日中午,全球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已突破120万,美国已成为全球疫情首位,确认感染人数超过31万,死亡8496人,而且特朗普总统预告说,未来两周死亡人数还将大幅增加;欧洲方面,义大利、西班牙感染人数都超过12万,德国、法国感染人数都接近10万,义大利和西班牙的死亡人数都已超过1万,法国、英国死亡人数也正在快速攀升。

从全球疫情扩散的势头看,还在加速恶化中,短期受控的机会不大,因此,指望疫情受控、经济有较快恢复的可能性看来渺茫。


 


美国最近公布的资料,初请失业救济人数急剧上升,连续两周大幅增长,两周合计失业人数约1000万,说明经济正在迅速恶化;另一个有关就业的重要指标,3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大跌70.1万,远超专家普遍预测的10万,也印证了经济正在恶化。由于资料尚未反映近两周的大规模失业,预计4月的非农就业人数还将继续狂跌。

疫情继续扩散,失业大增,说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加深。美国经济的构成中,消费大约占80%的比重,居家隔离和失业对消费的打击巨大,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对有些行业(例如旅游、航空、文娱等)甚至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现在,疫情已从一个单纯的公共健康问题,演变成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非常麻烦。即使美联储可以通过大规模放松银根缓解企业的现金流不足问题,却无法解决部分企业营业额大幅下降、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问题,简单来说,如果经济不能很快恢复,企业可以很快恢复正常营运、产生收益,单靠美联储的借贷维持,短期虽不至于因现金枯竭而破产,长期却不可能有效。

最近几天,之前一直拒绝戴口罩的欧美诸国,现在似乎开始有些转变,奥地利、捷克已强制全面戴口罩,美国也半推半就,变相鼓励市民戴口罩。本来口罩是一个减轻疫情扩散的有效手段,中国和东亚区域的成功抗疫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出于各种考虑,欧美诸国对此一直有些抗拒,现在虽然迫于现实开始接受,不过为时已经有些偏晚,疫情的大规模传染已经发生,戴口罩可能只能起一些延缓病毒传播速度的作用了。

如果用欧美诸国对戴口罩抗疫的反应做例子,可以看出他们的基本态度其实都是消极跟在疫情发展的后面,都是被疫情发展逼着走,实在不行了才采取一些措施。这个被动跟随的策略很明显无法控制新冠这个有超强传染力的凶险病毒,最多只能部分熨平疫情的高峰,因此除非立刻出现新冠特效药,否则大部分国家的疫情恐怕都将长期化,全球有较大的可能明年才有机会出现根本性好转。

如果欧美疫情延续至年底是一个最可能发生的场景,那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放缓,出口大幅下降,部分企业的全球产业链布局遇到较大困难,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而欧美诸国在经济衰退时有可能进一步印钞、放松银根,对中国的金融又会有什么影响?需要认真研究。


 


目前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大约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偏向悲观,一种偏向乐观。

偏向悲观的观点认为:虽然中国疫情基本受控,但全球产业链的关联程度很深,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全球产业链,因此欧美国家的衰退,必将通过全球产业链的作用影响中国经济。一方面全球需求大幅下降将直接冲击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欧美和受疫情打击国家部分企业的停工停产又会通过影响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冲击中国企业的生产,因此,欧美国家的衰退将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偏向乐观的看法认为:疫情将造成欧美国家总的需求下降,但对医疗物资的需求将上升,另外日常生活用品有一定的需求刚性,需求也会大致平稳甚至因囤积抢购而增加需求,一些其他的出口国也可能因为疫情的打击部分停工停产而降低出口能力,导致一部分其他出口国的订单流向中国(因为现在全球只有中国基本摆脱疫情、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因此外部需求降低对中国出口的冲击未必有想像中大。

第二,虽然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介入很深,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是全球产业门类最全,相对自我配套能力最强的地方,受全球产业链限制的方面相比其他国家要小一些,寻找替代方案的能力也要强一些,这种能力会减轻中国受全球产业链部分发生断裂的负面冲击。

第三,中国自身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中央政府有较为强大的财力,有能力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增长,对冲出口需求放缓对经济的冲击。

 

 

总括而言,在偏乐观者看来,出口下降的负面冲击未必有悲观者预期那么大,中央政府也不会坐视经济走软,必将采取刺激经济的行动,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致稳定。

事实上,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央政府已采取了多项措施支持经济,最新的举措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决定于2020年4月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并下调金融机构在人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人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厘下调至0.35厘。

我们认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经济有较大机会避免悲观者预期的恶劣情况,保持经济的大致稳定。

欧美经济如果继续恶化,进一步放松银根在所难免,譬如美国正在讨论新一轮刺激经济方案,不过在我们看来,疫情不大致受控,社会就无法摆脱一定程度隔离、半停工等状态,经济也就无法恢复,刺激经济政策就难以发挥完全作用。也就是说,今年内欧美有较大可能处于一种:疫情一直存在,经济持续低迷,政府不断印钞、增加刺激力度的状态。

如果未来某个时候欧美经济持续低迷,但展望转趋稳定,风险有所下降,投资者风险胃纳上升,加上货币宽松、利率偏低,资金就可能离开美元流向新兴市场寻找回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也可能是唯一已基本控制疫情的国家,有较大可能受惠。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