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3
十二月
強迫總是不行的

1927年9月,開國領袖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在國民黨的打擊下失敗。僅僅一周,原有5000多人的起義部隊,只剩下不足1000人和48匹馬,部隊中彌漫著一片失敗主義氣息,不少意志不堅定的人,紛紛想找機會離開。據親歷者的回憶,那時,逃亡變成了公開的事,投機分子紛紛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準備上哪兒去?’等,起義隊伍遇到了嚴峻的生存挑戰。

 

起義失敗了,隊伍剩下不足20%,前路茫茫還要面對國民黨的圍剿,按一般人的思路,這時候應該一個人也不許跑,已經剩下不到20%了,再讓大家隨便跑,那隊伍不就徹底散架了嗎!

 

可是,領導起義的毛澤東的回答卻和常人所想不同,面對人心渙散的局面,毛澤東的選擇是:參加革命,完全是自願。願留者留,不願留者,根據路途遠近,發3至5元(銀元)路費。後來,有幾十人選擇領路費離開隊伍,但是,隊伍卻因此純潔了,凝聚力也大大加強了。

 

以後,共產黨領導的隊伍一直堅持了這個原則,願來者歡迎,願走者歡送,還要發給路費。這個原則,從後來的事實看,對於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很有好處。與這個原則做法相反的國民黨軍隊,就是嚴防逃跑離隊的。國民黨的兵源主要靠抓壯丁,當官的基本把士兵當成自己的私產,逃跑就意味著私產的損失,自然要嚴加防範,一旦發現,輕則各種刑罰,重則直接殺死,以警戒其他士兵。

 

按這兩種不同原則帶兵的國共兩黨軍隊,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後戰場上,發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由於日軍兵力有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交通線,因此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就廣泛地深入敵後,把主力部隊分散成一支支小隊伍,在日軍無法佔領的農村發動群眾、擴大隊伍、建立抗日政權。這個做法很有成效,共產黨控制的地盤一天天擴大,隊伍也越來越多。於是,國民黨也想學習,同樣派隊伍去開展敵後遊擊戰,發展自己的勢力。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大相徑庭。國民黨派往敵後的部隊,或投降於日軍,或被迫退出。總之,到抗戰結束的1945年,國民黨在敵後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真正有實力的武裝。

 

國民黨在敵後發展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關鍵的一條就是無法做到分散遊擊,因為一分散,不用日軍打,國民黨的軍隊往往就自己逃亡了。於是不敢分散,只能集中較大的部隊與日軍硬打,但這種戰法,面對戰力較強的日軍,自然就悲劇居多了。而共產黨的隊伍就沒有這個顧慮,普遍的情況是,出去一小隊,發展回來一大隊。到抗戰結束,當初兩三萬人的八路軍新四軍,加上各種武裝已經發展到百萬之眾。

 

靠自願的共產黨軍隊從兩三萬壯大到上百萬,靠強迫的國民黨軍隊進入敵後的六七十萬軍隊最後基本啥都沒剩,這個巨大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願與強迫的天壤之別。

 

以反修例為名發動的黑暴動亂,在中央政府祭出「國安法」這一利器之後,表面上基本消停了。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有些不死心的敵對分子潛伏下來伺機再度作亂,另外部分對「國安法」心懷不滿的人,則考慮移民他去。

近日有個新聞,醫管局16日公佈,將會協助員工置業,推出低息貸款計畫,只要服務滿三年,便可申請,貸款額暫定是三至四年的年薪,上限為五百至六百萬元,借貸利息低至1%,貸款年期不超過二十年。原因呢,據說是因為在移民潮下,醫管局人手流失問題日益嚴重。實事求是地講,選擇移民他去的醫護中,恐怕有相當部分是對「國安法」和中央全面管治權心懷不滿,對這些人,置業優惠有多大的吸引力首先就成問題;其次,對於不認同中央管治權,不考慮國家安全利益的人,又有沒有必要想盡辦法挽留他們呢。

 

按照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不自願,靠勉強、強迫或者利誘的辦法想長期留住人是不容易的。國民黨的軍隊,威逼利誘樣樣齊全,但是一到了敵後,就是沒有凝聚力,就是維持不下去,錢給得再多也沒用。留得住人,留不住心,一時留住了,長期也無法持續。而且,勉強留人還有一個壞處,就是會毒化環境、破環團結,心懷不滿者散佈的負面言論和做出的破壞可以讓一個集體離心離德、失去戰鬥力,最後得不償失。

 

所以,勉強留人,既無必要,也未必是好事。還是應該遵循自願原則,想走的就讓別人走,但同時也應該讓想來的人能來。譬如香港醫護界,就應該放開懷抱,讓各地合資格願意來港工作的醫護能夠來,不要為保護自身利益,人為設置障礙,影響服務市民。否則,就是有意製造困難,將小團體的利益淩駕於社會整體利益之上,應該為社會所反對。

近幾年來,為了打壓中國,美國強迫許多國家和企業在中美之間二選一站隊,同樣是一種將自身願望強加於人的惡劣行為,難以持久。

 

如同所有的強迫行為一樣,美國憑藉超強國力,壓迫其他國家和企業限制與中國的生意往來,漠視了其他國家和企業的自身願望和利益,將他們在不自願的情況下綁上美國圍堵中國的戰車,長期來看,是不可能成功的。

 

 

因為只有自願,才會有持續堅持的動力,這是規律,是人性的普遍情況。靠強迫,即使一時勉強遵守,一旦強迫的力量下降或者自身反抗的力量增強,就會想要擺脫被強迫的狀態。近日阿聯酋暫停採購美國軍機,又一次證明了強迫難以持久。阿聯酋14日突然宣佈暫停採購美國F-35戰機的軍購案,以抗議華府因擔憂中國「間諜活動」所訂定的嚴格條件。這項龐大軍購案涉及全球最尖端F-35戰鬥機、「死神」無人機和其他先進軍需品,總值二百三十億美元。

阿聯酋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希望與中美都保持友好合作關係,這是大多數國家的常見心態。美國卻偏要強迫它,於是遭遇阿聯酋暫停採購的反擊,讓美國進退兩難。美國的困境凸顯了美國靠強迫他人實現自己企圖的策略違反了客觀規律,長遠必定失敗。

 

再強大的力量,靠強迫都難以持久。這個規律告訴我們,要想將一件事做好,主要還是要依靠自願。

17
十二月
港股2022走勢有望好轉

市場的走勢常常是出人意料的,港股尤其如此。身處中美兩大勢力的夾縫之間,中資外資對港股都有一定影響力,但又都沒有絕對影響力,於是中外各種因素都在港股有所反應,而反應的程度卻又不確定,有時中國因素的影響大一些,有時美國因素的影響大一些,令港股走勢更加難測。

今年以來,港股面臨了幾個較大的衝擊:

首先是年初市場擔心美國經濟逐步恢復導致通脹上漲,美國10年期國債息率急漲至超過年息1.7厘水準,令科技股為代表的增長股受壓,港股中的科技板塊也跟隨美股大跌。不過吊詭的是,美國3月時的通脹指數CPI同比增長2.6%,結果因為擔心通脹上升、10年期國債息率沖過1.7厘;而美國11月的通脹指數創出40年新高,同比上升6.8%,結果10年期國債息率卻跌倒不足1.5厘,市場反應的邏輯前後變化很大。

僅僅是擔心未來通脹上升,國債息率就可以急漲,通脹真的來了,國債息率卻反而下跌,僅用通脹預期已經很難解釋美國國債息率的反常變化,因為面對當前的高通脹,對未來的通脹預期沒理由反而比年初低,所以很明顯,近期的美國國債息率下降不是因為通脹預期走低,而有較大可能是純屬熱錢流動的結果。另一方面,美國國債息率在低位徘徊的現實,也說明市場並不認為美聯儲有條件較為激進地提高利率。

 

看起來,年初香港科技股帶動的股市大跌,主要還是受美國可能抽緊銀根引發的市場資金尋求避險的行為導致,和通脹的實際變化關係不大。

其次是中國政府今年推動的監管風暴,政府對科網、教育、醫療、住房等和民眾生活關系密切的各個領域不斷加強監管措施,其中一些政策留給市場消化的時間很短,對這些板塊形成了較大壓力。

大致而言,政府的強監管雖然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有利,但對受影響公司的業務增長前景確實造成了一些不利影響。如像科網平臺過去可以憑藉資金實力和影響力,不斷介入各個新領域,擴大業務規模,保持較快增長。加強監管後,所有涉嫌壟斷、靠資金實力擠壓中小企業的行為基本不被允許,科網平臺的增長前景明顯較前轉弱。再如對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監管,基本改變了行業生態,原有的業務模式幾乎無法繼續,該類企業的業務前景變得相當不明朗。

由於政府的強監管對這些港股中較為活躍板塊的打擊較大,其中一些公司股價出現嚴重下跌,帶動港股不斷下試低位。

第三是較為嚴厲急促的降杠杆令一些大型公司特別是杠杆率較高的內房板塊承受了重大壓力,不少經營較為激進的大型企業特別是大量內房企業出現債務危機,高息美元債市場大幅下挫,令很多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受到一定打擊,紛紛離場觀望,令港股進一步承壓。

總體來說,港股今年面對的幾個主要衝擊都與中美政策變化相關,與經濟的基本面關係不密切。實際上,內地和香港經濟今年表現其實並不差,內地經濟上半年恢復的速度很快,不過受制於房地產的快速降溫和寬鬆政策退出,近期中國經濟的壓力明顯增加,三季度經濟增長跌破5%至4.9%,四季度增長據一些研究機構估計可能進一步放緩,增強經濟增長動力的需求迫在眉睫。

港股2022年就將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始,一方面,屢受打擊的港股也產生了一個正面效果,就是估值偏低,恒指的市價/帳面值比例率(PB)僅1倍左右,與金融危機時的水準相若,處於歷史偏低水準,有上漲空間;另一方面,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明顯傾向放鬆,關注重點轉向穩定經濟增長,對股市有利。

12月8-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確定了2022年經濟工作的基調。其中幾句話對理解明年中國經濟的關鍵十分重要:一句是,“會議強調,明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另一句是,“會議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這兩句話,一是強調,二是要求。強調就是要突出其重要性,要求則可以看作中央對地方的指令。強調的內容就是明年要開二十大,這是明年的最重大事件,為了給二十大創造一個平穩環境,經濟上不能出問題,潛臺詞就是經濟增速不能太低;要求的內容就是將穩定經濟的任務分解到各地區各部門,要各擔其責,潛臺詞就是各方面要想辦法出政策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如果掉鏈子,把經濟搞下去了,恐怕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所以,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基本上確定了宏觀政策要朝向寬鬆,要扭轉當前這種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局面,上周央行出乎市場預料降低存准率0.5個百分點,就反映了政府重振經濟動力的努力。

國家統計局最近公佈的中國11月出廠價格指數(PPI)為12.9%,較上月的13.5%微跌;通脹指數(CPI)為2.3%,較上月的1.5%微升。由於國家的宏觀調控,近期煤價、鋼材等大宗原材料價格都出現下降,有分析認為PPI的高點已經出現,工業產品價格上漲壓力最大的階段已經過去,雖然通脹仍可能小幅上升,但通脹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說,通脹對中國放鬆銀根的掣肘不大。

相比較而言,2022年中國和美國面臨的情況正好相反,美國面對的是:股市處於歷史高位附近,估值昂貴,但由於通脹壓力較大,又必須逐步收緊寬鬆政策,美股面臨高估值和緊貨幣的不利組合;中國面對的是:股市處於歷史較低水準,為增強經濟增長動力,貨幣政策將逐步寬鬆,面臨的是低估值和寬貨幣的有利組合。而且,由於美股前景的不明朗,2022年國際資金有可能流入中國尋求回報,近期人民幣持續強勢,外資不斷流入內地股債市場,說明這個推測有一定可能性,對港股有潛在利好。

綜上所述,2021年港股跌跌不休,主要是受中美政策影響,展望2022,中國政策轉向的跡象明顯,港股將迎來低估值寬貨幣的有利組合,走勢有望好轉。

9
十二月
風險沒完沒了 黎明尚需等待

上周,本已疲弱不堪的港股再受新的衝擊,滴滴從美國退市、美國證監會新規要求中國公司必須披露其所有權結構和審計細節、中國證券業協會新規限制證券公司開展收益互換業務、恒大終於宣佈債務違約等消息,基本都是對港股有較大負面影響的不利消息,港股的困境恐將延續。

今年下半年以來,港股在中國政府強監管、降杠杆政策的壓力下持續走低,多個熱門板塊如科網、內房、教育等面臨政策環境的急速轉變,普遍遭遇重大風險,港股的估值也持續下降,已經處於全球金融風暴以來的歷史低位。

進入四季度,內地的宏觀政策開始小幅放鬆,監管的力度也大致平穩,低估值的港股走勢逐漸略有改善,從下跌轉為大幅震盪。不過,面對上周浮現的一系列壞消息,港股有較大機會再度開啟下跌尋底的過程,跌跌不休之路恐怕尚未走到盡頭。

具體而言,上述幾個壞消息的影響大致如下:

滴滴從美國退市,這個消息對港股影響有利有弊,短期影響弊大於利,長期影響利大於弊。由於滴滴目前在美股價不足上市價的一半,如果公司用市價回購退市的話,當初投資公司的投資者將面臨重大虧損,有可能引發訴訟,增加從美退市來港上市的不確定性。投資者面對不確定前景的一般反應是拋售離場,短期令公司承受更大的沽壓,對公司股價和投資氣氛都不利,間接對港股不利。長期而言,滴滴作為一家規模較大、業務獨特的公司,來港上市對吸引投資者進入港股、活躍市場、增加交投都有正面作用,對港股市場有利。

美國證監會的披露新規,實際是美國之前發佈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細化,要求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披露其所有權結構和審計細節,即使資訊是來自相關外國司法轄區(即中國法律下的受限制資訊也需披露)。路透社指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這一規則最終可能導致 200 多家中國公司被美國交易所剔除,並可能降低一些中國公司對美國投資者的吸引力。

這個披露新規明顯增大了在美上市中概股的退市風險,令投資者對相關中概股卻步,對中概股整體投資氣氛和投資者興趣有不利影響,並可能短期降低外資對中國資產的投資興趣,對港股有不利影響。當然,如果大量中概股離開美國來香港上市,長期來說,必定會加強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對港股做大做強有利。

中國證券協會限制證券公司的收益互換業務,理論上對美股和在美上市中概股有一定不利影響,對港股影響有限。《證券公司收益互換業務管理辦法》規定,自《管理辦法》發佈之日起,未取得交易商資質的證券公司不得新增收益互換業務;已實際開展業務的,應自行制定整改計畫,在一年內有序了結存量業務。收益互換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可以繞開對外匯管制、通過證券公司融資投資美股,操作上比較簡單,一些私募基金常用。現在對其加以限制,實際上是直接限制了投向美股的中國資金,讓這些資金無法再繼續投資美股。按《管理辦法》,新資金已經即時不允許投資美股,已經投入的,一年內也要平倉。對美股而言,一是少了中國的新增資金,二是存量資金也要減少,所以對美股不利。由於內地機構可以通過港股通直接投資港股,不受收益互換限制,因此,該《管理辦法》對港股影響有限。

恒大終於宣佈違約,肯定對房地產板塊有不利影響,說明高杠杆民營內房企業,離開走出困境仍有不小距離。自恒大債務危機爆發以來,恒大大股東一直在努力變現資產自救,也曾幾次避過違約危機,但現在終於違約,說明靠變現資產、賣樓化解危機並不容易。

據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消息,12月3日,中國恒大集團(上市代碼:HK03333)在香港聯交所發佈了無法履行擔保責任的公告,廣東省人民政府對此高度關注,當晚立即約談了中國恒大集團實控人許家印先生。應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請求,為有效化解風險,保護各方利益,維護社會穩定,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向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派出工作組,督促推進企業風險處置工作,督促切實加強內控管理,維護正常經營。

由於恒大規模龐大,牽連廣泛,如果失控破產,無疑將造成風險的廣泛外溢傳播,現在廣東省向恒大派出工作組,變相接管恒大,對於防範風險擴大,有序進行債務重組,有正面意義。

不過,雖然恒大正式違約的風險不至擴大,但對投資者對於陷入困境的房地產板塊的信心卻有一定負面影響,有可能未來將有更多的民營內房企業步入違約狀態,房地產行業在好轉之前可能變得更差。

綜合以上討論,短期中概股從美國退市的負面影響可能令投資者減持中國資產因而增大港股的沽壓,美國限制美資投資中概股和中國限制中資投資美股有可能代表中美一定程度的金融脫鉤,短期也對港股不利,恒大違約的靴子落地令房地產短期好轉的希望破滅,對該板塊和投資者情緒都不利,所以,短期港股走勢可能將再度轉弱。

港股的支持因素主要來自於估值較低和中國政府可能再次放鬆宏觀政策,據新華社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格奧爾基耶娃時提到,“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圍繞市場主體需求制定政策,適時降准”,就是說,中國很可能在近期再次降准,釋放流動性,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整體來看,港股面臨壓力不小,不過估值較低且可能有政策支持,也會限制港股跌幅,港股有可能以弱勢震盪的形式逐步走低。

3
十二月
變異病毒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

上週五,有關南非出現新的、傳播力超強變種病毒的消息,觸發了除中國外全球主要股市的較大調整。歐美多個國家紛紛暫停非洲7國(南非及近鄰國家)的旅客入境,最激進的以色列,已於27日宣佈關閉國境,禁止所有外國遊客入境,該項禁令可能持續14天。

從投資市場角度,投資者較為擔心的是,各國為了防控超強病毒而重新封鎖國境,令全球經濟復蘇再受嚴重打擊,導致本已困難重重的全球供應鏈,隨時有機會陷入癱瘓狀態。

在南非超強變種病毒出現前,美股已受到持續高企的通貨膨脹困擾,美聯儲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的步伐的預期升溫,美股已經面臨一定壓力,新變種病毒出現,成為壓力釋放的觸發點,引發了投資者的集中拋售,帶動了全球主要股市紛紛急跌。

不過,最新的消息似乎表明南非變種病毒沒有投資者想像的可怕,據報導,南非醫學會理事安吉麗·庫切(Angelique Coetzee)稱,感染該毒株的病例症狀“不尋常,但溫和”。而且藥廠輝瑞的CEO表示,開發對抗新變種 Omicron的新疫苗,預計100天內可交貨。

當然,目前新變種病毒的資料尚不完整,馬上得出樂觀的結論為時尚早,仍應小心謹慎。但是,不管新冠病毒如何變異,有一點卻可以相對確定,就是變異病毒對中國的影響有限。

截至到目前,可以大概將全球各國的防疫對策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多數國家採用的,以控制感染速度,儘量不讓醫療系統被感染病人擠兌崩潰為主;一類是中國採用的,以動態清零為主,一旦發現感染病人,立即追蹤、檢測、隔離,務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在病毒沒有廣泛擴散前抑制病毒傳播。

第一類防疫對策,控制疫情主要依賴疫苗,迫不得已情況下也會輔以局部封鎖等措施,不過由於病毒已深入社區難以精確追蹤,政府缺乏嚴格執行封鎖措施的能力,加上部分民眾出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抗拒接種疫苗和各種隔離措施,實際上最後都是程度不同地走向與病毒共存狀態下的自然免疫。也就是說,這類防疫對策,基本無法抑制病毒傳播,最後大概率仍會感染各種變種病毒,只能寄望疫苗有效或者大多數人感染後產生自然免疫;第二類以中國為代表的防疫政策,其核心是迅速控制傳染源,通過對傳染源的隔離,讓病毒無法廣泛傳播。理論上,這個方法對各種變異病毒都有效,最能保護民眾安全,不過需要政府有超強的執行能力,能夠迅速追蹤、檢測和隔離可能的傳染源,否則,執行環節拖泥帶水、到處存在漏洞,是不可能控制病毒傳播的。

從目前情況看,新冠病毒仍在不斷地變異中,如果變異病毒對目前的疫苗保護形成突破,或者變異病毒的致死率較高,歐美這類實行與病毒共存策略的國家就會非常麻煩,就會不斷地需要進行局部封鎖以減低病毒傳播速度,對經濟恢復和民眾生活造成很大困擾。相反,中國這種以動態清零為目標的國家,對疫苗的依賴程度不高,主要依賴政府和民眾的組織、追蹤、檢測和隔離能力,基本不可能被病毒打敗,不管病毒怎麼變異,都無法突破這個動態清零系統,因此,變異病毒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有限。

就疫情的未來發展而言,變異病毒可能帶來三種結果:

第一種,也是目前看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這個叫做Omicron的新變種病毒,雖然傳播力很強,但是殺傷力有限,也未必會帶來嚴重的後遺症,各國不必重新大規模封鎖,因此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不大;

第二種,如果Omicron以及以後的各種病毒變異,都無法擊破現在的疫苗保護,全球疫情在廣泛接種疫苗後逐步走向結束,民眾生活在明年下半年逐步恢復正常;

第三種,新冠病毒始終在不斷變異,而且變異的疫苗可以一定程度突破疫苗保護,令全球需要不斷地在研發新疫苗和局部封鎖中反復,經濟和民眾生活將受到長期打擊。

對中國來說,如果病毒不斷產生變異突破,中國的動態清零對策將較其他國家有很大優勢,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不會受到太大不利影響;如果病毒變異較少,歐美等其他國家逐步在疫苗和感染的雙重作用下實現群體免疫,中國的動態清零對策長期堅持的成本可能較高,就有必要將對策重點轉向依賴廣泛接種疫苗形成免疫屏障等較低成本做法。

對香港股市來說,如果疫情大致向第一種情況發展,港股將在短期走出恐慌回到常態;如果全球疫情向最惡劣的第三種情況發展,則中國可能繼續成為全球的供應基地、供應鏈核心,成為全球疫情下的綠洲,港股一方面會受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會受到全球市場大幅波動的影響,波動會加大。

25
十一月
僅有合作願望不足以改善中美關係

上週二中美兩國領導人舉行了廣受矚目的視頻峰會,應該說,這個峰會來之不易。今年以來,美國在新總統拜登領導下,改變了過去特朗普喜歡跟中國單打獨頭的做法,呼朋喚友、組織聯盟,企圖用聯盟的力量壓迫中國,不斷地在各種問題,例如南海、新疆、香港等方面,向中國發難,中美關係仍然困難重重。

 

不過,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繼續擴散,美國自身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難。一方面,新冠疫情使全球供應鏈受阻,美國幾個重要港口壓港嚴重,港口缺乏工人,運輸缺乏長途貨車,致使貨輪多日無法靠港,勉強靠港裝卸也十分緩慢,集裝箱堆滿碼頭又阻礙裝卸貨正常運行,各種不利因素疊加造成物流不暢,貨物無法按時抵達零售環節進入客戶手中,於是市場普遍缺乏供應,商品有漲價壓力;另一方面,美國對抗疫情以放鬆貨幣政策為主,聯邦和地方政府各種補助和救濟造成相了當多民眾收入在疫情下反而上升,於是消費基本未受影響。

 

商品供應不足和消費需求上升的結合,造成了美國較大的通脹壓力。雖然之前美聯儲一直聲稱通脹僅為暫時性,不願在經濟和就業尚未完全恢復時收緊貨幣政策,但面對美國近幾個月的通脹指數迭創新高,美聯儲也不得不稍微修改說法,承認通脹將持續更長時間。

 

理論上,美國面對持續升溫的通脹壓力可以有兩個選擇,或者收緊銀根給通脹降溫,或者壓抑進口商品價格以降低通脹。由於美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穩固,美聯儲始終不願大幅收緊銀根,因此,想辦法降低進口商品特別是中國商品的價格,就成為美國當前一個可行的努力方向。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不斷地與臺灣合流在台海方向製造事端,嘗試用小刀切香腸的方式挑戰中國政府“一個中國”的底線,中國因此持續加大了對臺灣的軍事壓力,解放軍軍機越過台海中線的規模和次數都在增加,令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大增。

 

中美領袖的視頻峰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峰會時間長達3個半小時,新華社發佈的新聞描述說:“雙方就事關中美關係發展的戰略性、全域性、根本性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充分、深入的溝通和交流。”,不過,從雙方對峰會的不同描述看,雙方關心的側重點有明顯的不同。

 

中國方面關注的關鍵字有兩個:一是“合作共贏”,二是臺灣問題。就是說,中國秉持了一貫的對美善意,希望能和美國發展一種和平的、不衝突對抗的、能夠互相有益的關係,而在臺灣方面就是一條,要求美國不要搞“以台制華”,以免引火焚身。

美國關心的關鍵字實際只有一個:就是“護欄”。說明美國又想挑事又怕真打起來的矛盾心態。在美國看來,什麼南海牌、香港牌、新疆牌,對中國的威脅都有限,臺灣問題是最能夠給中國製造麻煩的一張牌,不可能不打。但是,台海又是中國最敏感的地方,萬一分寸掌握不好真的引發與中國的軍事衝突,又對美國有害。因此,跟中國先達成建立“護欄”的共識,以後不管美國和臺灣怎麼瞎折騰,中國都不要武力相向,這大概就是美國的如意算盤。

 

從以上雙方關心的側重來看,中美都存在緩和關係的願望,但是在如何緩和上,卻沒什麼共識。中國想“合作共贏”,美國不願意,因為在美國看來,中國的發展速度遠遠快於美國,不破壞中國的發展,中國肯定會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美國,因此不能與中國搞合作共贏,支持中國更快發展;美國想搞個“護欄”,可以隨便在台海方向搞事還不用擔心風險,中國恐怕不願意,敢越過台獨的紅線就要有被武統的思想準備,這裡面沒有模糊空間,也沒有“護欄”。

 

從峰會情況看,中美在各種問題上的分歧仍大,雙方關係不易有大的改善。當然,與特朗普時代相比,美國的態度多少有了一點進步,比如願意與中國談了,也表態說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等,但是,這點進步實際是被中國逼出來的,因為貿易戰打了三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不跌反升,事實證明美國打敗了;美國過去想和平演變中國,改變中國體制,想了幾十年也試了幾十年,結果中國的體制不但沒有改變,反而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事實證明美國同樣失敗了。所以,美國的這點進步,不過是對事實的承認而已,談不上有多大善意。

 

基於這個中美有緩和的願望,但在具體問題上缺乏共識的邏輯,中美之間各個具體問題如何處理,恐怕沒有一個通用的公式,都要進行各自的利弊分析,譬如緩解美國的通脹壓力,其中一個辦法就是降低或取消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由於降低關稅既可以降低美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又可以增加中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對雙方都有利,因此有可能實現。但是,美國主動降低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中國如果沒有對等的行動,無疑會損害美國霸權的形象,所以美國又有些猶豫。

綜合而言,中美關係似乎已經度過了階段性低點,雙方(特別是美國)都展現了願意和談的姿態,不過由於缺乏具體共識,轉好的動力不足,可能在低位徘徊一段時間。

18
十一月
苦盡甘來 港股後市漸趨樂觀

上周港股及內地股市最引入注目的行情就是房地產板塊的突然大漲,儘管房地產政策從9月底央行會議提出“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開始,不時有些調控邊際放鬆的消息,央行官員也承認過去部分金融機構對於監管規則有些誤解,變相承認前段時間有些金融機構政策掌握過嚴,不過,整體而言,這些政策小幅改善對內房二級市場的股債影響不大,甚至有些素質較好的大型內房股債反而進一步下跌。
然而上週三開始的內房股債反彈卻相當普遍和有力,不像是持續下跌後的短暫技術性反彈,結合市場上有些金融機構開始實質性放鬆對內房板塊貸款的消息,有可能是之前政策層面的改善現在終於落實到資金層面,內房企業的資金面開始有實質性改善,造就了處於恐慌狀態的內房股債出現強力反彈。

如果內房企業的資金面出現實質性改善,就意味著自9月底政策開始轉向內房出現政策底後,現在市場已經見到了資金面實際改善的市場底,內房板塊最難熬的日子可能已經過去,之後的走勢有望改善。

不過,內房板塊底部可能已經出現與內房回到從前卻不是一碼事,按照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前司長盛松成的說法,雖然調控須有所放鬆以滿足開發商合理的資金需求,但是房地產調控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亦不會再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在這一點上,房地產企業不應該抱有幻想。就是說,“房住不炒”是要繼續堅持的,內房高負債經營這條路是走不下去的,現在調整的是政策節奏,只是不希望因為政策太急促造成內房的普遍債務危機而已。

按照這個邏輯,政策放鬆的目的是避免內房普遍債務危機,因此,經營較好的內房企業只要順應政策方向逐步減債,內房再出現類似前段時間普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現在遭到拋售的內房美元債,有望在未來逐步回穩。

今年下半年以來困擾股市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科網等板塊的加強監管,科網、教育、醫療等板塊都深受打擊,不過,近來加強監管政策明顯進入平穩期,特別是最近政府開始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為受到嚴重打擊的教科類培訓行業注入利好,雖不知實際有多大影響,但對市場情緒有鼓舞作用。另一方面,一度離開科網板塊的外資,近來紛紛回流,說明外資認為這些板塊的監管風險下降。

除了加強監管和嚴管內房這兩個對股市影響最大的負面因素之外,影響港股的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中美經濟和宏觀政策變化方向。

中國經濟近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速下降和上游原材料漲價壓力較大。中國三季度GDP增速為4.9%,低於二季度的7.9%,也低於市場預期的5.2%,展望第四季,考慮到房地產經營活動放緩、投資和消費的內需偏弱、以及缺煤缺電有所緩解但難以根本消退等,一些分析機構擔心四季度經濟同比增速可能進一步“破4”。在經濟增長動力下降的同時,反映上游原材料價格的10月採購經理指數PPI創13.5%的26年新高,反映通脹壓力的指數CPI也較上月上漲0.7%,同比上漲1.5%,顯示通脹壓力有所加大。

好消息是,隨著中國政府打壓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工業品影響較大的鐵礦石、動力煤等大宗商品紛紛暴跌,一定程度緩解了上游漲價壓力,反映工業生產成本的指數PPI可能見頂,而隨著天氣好轉、蔬菜價格回落,通脹指數CPI也缺乏持續上漲的基礎,因此,通脹前景對政府政策的掣肘不大,考慮到中國經濟壓力較大,宏觀政策進一步支持經濟的可能性增加,對港股後市有利。

美國方面,美國10月的通脹指數CPI達到6.2%,創下了1990年以來的30年新高,也是通脹率同比連續第五個月超過5%,通脹壓力相當大。由於美國通脹一定程度由供應鏈的混亂引發,而全球供應鏈的恢復需時,因此,預計美國通脹有機會在高位持續一段時間,難以迅速改善。

面對較高的通脹壓力,美聯儲11月初的議息會議結果顯示,由於擔心過快收緊貨幣政策影響經濟和就業恢復,美聯儲明顯不願積極收緊寬鬆政策,短期基本沒有加息的可能,因此,預計美國的貨幣環境短期不會有明顯惡化,美股暫時難有重大危機。

綜合以上討論,港股最困難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嚴監管大概率見頂,中國的宏觀政策可能繼續改善,美國暫時不易有重大威脅,港股前景轉趨明朗,有可能在年底前走出一波上漲行情。

11
十一月
美聯儲議息結果預示美股泡沫不易爆破

美國時間11月3日,美聯儲議息結果公佈,如同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從本月開始減少買債,規模為150億美元,之後逐月以類似幅度減少,至明年中完全停止。

 

不過,對市場主流預期的停止買債後開始加息,2022年可能加息兩次的看法,美聯儲卻態度模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我們認為可以保持耐心,如果需要做出回應,我們也毫不猶豫」。縮減買債「並不意味著任何有關我們利率政策的直接信號」。他還說:「我們認為現在不是加息的好時機,因為我們希望看到勞動力市場進一步癒合」。

 

鮑威爾的意思很清楚,美聯儲雖然縮減買債了,但是如果你們馬上聯想到加息,那就是你們想多了,反正在美聯儲眼裡,縮減買債和加息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很明顯,美聯儲不情願甚至是有點抗拒加息,但是,如果要拖延加息,能控制美國高企的通脹嗎?

 

按鮑威爾的說法,供應限制比預期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但「像大多數預測機構一樣,我們繼續認為,充滿活力的經濟將適應供需失衡局面。」如果把鮑威爾容易讓人迷糊的專業術語換成大白話,意思就是,美聯儲雖然承認了美國的通脹形勢較其過去的看法更惡劣,但依然沒有改變其認為美國通脹屬於短期或暫時性的核心觀點。

 

當然美聯儲的觀點也不能說沒有道理,因為當前美國的高通脹確實相當程度與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混亂,美國港口積壓嚴重,致使貨物無法順利進入零售環節和民眾手中有關。

 

按照美國藥廠輝瑞(據報導,該公司研發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有效減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住院和死亡風險)董事戈特利布接受媒體訪問時的預言,美國的疫情會在明年1月結束,抗病毒口服藥物,則是突破性感染的後盾,避免染疫之後造成死亡或重症的情況發生。

 

如果美國的疫情能夠在明年1月結束,供應鏈逐步恢復正常,照道理港口積壓這個影響通脹的重要因素將在明年某個時間消失,對於緩解美國的通脹形勢應該有些作用。不過,單單考慮供應鏈因素可能忽視了美國多種因素作用下的工資上漲以及全球上游資源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導致對未來通脹的低估。

 

在我們看來,不管美聯儲內心是否真的相信通脹僅僅是暫時性,美聯儲都不大容易走向加息。其原因有二:一是加息可能刺破估值處於歷史高位附近的美股泡沫,導致依賴股市繁榮帶動的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二是美國超過28萬億美元的天量國債,任何一點利息的小小上漲,都可能意味著未來巨大的利息支出增加,對美國財政的可持續不利。因此美國利率的長期低迷有其必然性,不易被通脹波動的短期變化所影響。

 

既要維持股市繁榮以支持經濟、帶動就業,又要顧忌天量國債帶來的還本付息壓力,還要儘量控制通脹,這幾個互相矛盾的目標逼得美聯儲只能在中間走鋼絲,儘量把政策變化弄得小一些,以便幾個目標都照顧一下,就像現在這樣。

 

我們之前也討論過,看起來現在的美聯儲,內心似乎是把經濟或者就業放在首位,而把通脹壓力放在第二位。在這個優先次序下,如果抑制通脹壓力的政策有可能傷及股市和經濟、影響就業,那麼美聯儲的政策選擇就會儘量減輕抑制通脹政策的力度,以維護股市和經濟。

 

如果我們這個推測正確,那麼鮑威爾低估通脹壓力,不願明言未來加息的言論就很好理解,因為不管未來通脹高低,其實美聯儲都是不願意加息的,鮑威爾雖然擔心通脹上升,但相比較而言,他更擔心的是美股會因為美聯儲政策過於嚴厲而大跌。

 

根據這個推測,美股因為美聯儲收緊寬鬆政策而產生的壓力不會太大,美股很難因此造成泡沫爆破。

 

有些投資者根據過去美元漲跌週期的歷史經驗認為美國將積極收緊銀根,主動刺破股市泡沫,造成全球股市大跌,以達到方便美元資金收割全球資產的效果。但我們認為,現在的美國經濟實力較之過去已經有較大程度削弱,加之債臺高築,刺破股市泡沫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的傷害可能要遠大於其潛在收益,美聯儲應該沒有多少主動刺破泡沫的動力。

 

如果排除美國因收緊寬鬆政策造成美股大跌進而拖累全球股市的風險,考慮到在美國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控制新冠疫情以及美國眾議院通過基建法案等利好因素,儘管美國經濟有減弱跡象、通脹前景也並不樂觀,美股仍有望保持大致穩定。

 

對港股來說,如果美股可以保持大致穩定,則未來港股走勢主要受中國經濟和貨幣政策影響。近來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下降的勢頭已經十分明顯,政策邊際改善的跡象也已經出現。展望未來,本周召開的中共中央六中全會值得密切關注,留意政策支持經濟的力度會否進一步增強,以及對各領域監管政策變動的方向。

 

如果中國政府支持經濟的力度明顯增強,監管政策保持大致穩定或者邊際放鬆,則港股目前的疲弱走勢有望改善。

4
十一月
台海危機這頭灰犀牛會否沖向世界

最近,美國的對華政策似乎有些精神分裂,一面是美國財政部長、貿易代表積極與中國溝通,似乎要改善中美經貿關係,白宮也確認兩國領導人將會在年底前舉行視像會議;另一面是在香港牌、新疆牌後繼乏力之際,美國在台灣方向的冒險越來越激進,台海出現危機的可能性明顯增加。

 

盤點起來,最近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動作:

一是拜登口頭回應美國將介入保衛台灣。10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出席一個電視節目,被記者問到如果台灣遭到中國攻擊,美國會否保衛台灣。拜登表示:“會,我們對此有承諾。”雖然後來白宮一名發言人似乎試圖澄清拜登的發言,表示美國“並不是在宣佈任何政策變化,我們的政策沒有改變。”但是,拜登的表態明顯違背了美國長期以來有關“一個中國”的政策承諾,也違背了美國自己在台灣問題上保持戰略模糊的政策,是典型的‘踩紅線’行為,反映了美國越來越急迫的焦慮和試圖遏制中國的冒險心態;

 

二是蔡英文披露有美軍駐台協助台軍訓練。10月28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專訪中首次證實有美軍在台灣協助台軍訓練。她說,台灣有美軍訓練官員的存在,“數目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多。”她還表示,對美國協防台灣有“信心”。蔡英文的表態,看上去是對之前美國傳媒報導有美軍駐台的呼應,同樣是嚴重衝擊“一個中國”底線的‘踩紅線’行為,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評論說:“中方堅決反對美方與台灣地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反對美方干涉中國內政。美軍近來多次在台灣海峽大秀肌肉挑釁攪局,向台獨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威脅台海地區和平穩定。”

 

三是支持台灣參加聯合國。10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美國支援台灣參與聯合國系統,台灣已經成為一個民主成功故事,美國鼓勵所有聯合國成員和美國一起,支援台灣參與聯合國系統及國際社會,共同解決全球所面臨的問題。美國國務院官員則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當使用”聯合國2758決議來排除台灣的國際參與。

 

眾所周知,聯合國是一個主權國家參與的組織,身為中國一個地區分裂政權的台灣當局,當然沒有資格參與聯合國,這是一個簡單的常識。現在美國公然挑戰這個常識,一方面顯出了美國幾乎無牌可打的窘態;另一方面,則說明美國只求打壓中國的無底線行為,已經到了完全不要臉面的程度。

 

整體來看,美國夥同台灣當局最近的這些操弄,全都是嚴重衝擊“一個中國”底線的行為,是主動地挑釁,不過會不會造成台海危機爆發,則很大程度決定於中國政府的應對。

 

10月29日,解放軍戰機再次進入了台灣西南空域,據媒體報導,根據廣播記錄,台灣空軍罕見被記錄到不是“驅離解放軍戰機”,而是被“解放軍戰機”先播放了驅離廣播。解放軍針對台灣空軍軍機的近距離廣播,內容為“台灣地區飛機,台灣地區飛機,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你已危及我飛行安全,立即離開,立即離開!”

 

解放軍戰機的這個動作,明顯是在過去巡航台海空域基礎上的再次升級。如果回顧過去一段時間解放軍對台美合流搞台獨的反應,可以大致看出逐步升級的軌跡。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解放軍戰機基本不會主動越過台灣海峽中線,但自2019年之後,這個默契開始被打破,2020年8月美國衛生部長阿紮訪台,以及9月美國負責經濟、能源和環境事務的副國務卿克拉奇赴台參加李登輝葬禮,打破美國現役政府官員不訪台的慣例後,解放軍戰機越過台海中線開始成為常態,而且機群在台灣西南區域出現的規模越來越大,實戰味道越來越強。這次主動驅離台軍軍機,是一個反客為主的升級,心態上已經將台海西南區域當作了中國控制的空域。

 

從台美與解放軍近年互動的歷史看,雙方都是在採取‘切香腸’戰術,都是在逐步升級應對,台美從美國官員訪台、到承認美軍駐台、再到鼓吹台灣加入聯合國,是在逐步升級;解放軍從偶爾越過台海中線,到經常性越過,規模也從小到大,再到現在主動驅離台軍軍機,同樣是在逐步升級。

 

所以,從對壘雙方的過往行為模式分析,雙方有較大可能仍會延續這種模式,就是說,台海局勢仍可能進一步升級,但是離開出現重大危機甚至戰爭的臨界點,可能還有一段距離。

 

另一方面,從內地調整產業結構、轉向內迴圈,逐步補強產業鏈短板、維護經濟和產業鏈安全,以及軍事和社會心理準備等角度看,如果再有一段時間的調整,各方面的準備將會更完善些。而且台灣地理位置靠近大陸的特點也決定了,不管台灣和美國鬧得再凶,只要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不答應,台獨始終不可能成真。因此,在準備較為完善,各方面代價較小的時候完成統一,符合中國的利益。

 

從目前情況看,台海緊張升溫,但沒有大的危機出現的機會較高,對資本市場的潛在衝擊有限。不過,中國經濟持續放緩,美國通脹高企,年底前可能開始收緊寬鬆政策的可能性較大,股市的展望依然不夠明朗。

中國最新公佈的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49.2%,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繼續低於臨界點,製造業景氣度有所減弱。除大企業還保持略微擴張外,中小型企業的收縮較為明顯。非製造業指數為52.4%,雖然仍處擴張區,但較上月也明顯下降。整體來看,經濟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進入第四季度以來,經濟面臨的不利因素有所增多,疫情在多地出現反彈、能源供應緊張影響生產、上游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有一定不利影響、通脹壓力有所上升等,都令經濟增長動力減弱,因此,為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政府加大政策刺激力度的可能性較大。

 

綜合而言,未來一段時間影響股市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放緩的壓力與政策支持之間的博弈,由於不確定性較多,短期港股不易走出確定方向。

28
十月
中美之間的雞同鴨講

國家領導人2017年11月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會談時指出:“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表明了中國希望與美國和平相處的願望。

2019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闡述中國對外政策的《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白皮書說,中國無意挑戰美國,也不想取代美國;明確了中國對美的政策意圖。

近年來中國政府的各級領導強調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言論更常見得難以統計,不過,這些中國政策意圖的宣示似乎對美國沒有起什麼效果,美國就是鐵心認定中國是美國的最大挑戰,就是一門心思要打壓中國。

特朗普擔任總統時代,他的前首席策略師班農在《烈焰與怒火:特朗普白宮內幕》一書中表示,美國的真正敵人是中國,特朗普政府的主要官員基本都將中國視為對美國的威脅,也正是在特朗普手上,美國開啟了試圖徹底壓倒中國的貿易戰。

拜登擔任總統後,將中國視為威脅的基調基本不變,美國一方面糾集盟友在各個領域圍堵中國,另一方面還推出了一個全面梳理遏制中國手段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很明顯,中國反復多次無意挑戰美國的政策宣示,基本沒有緩和美國對中國的敵意。

在我們看來,中國說無意挑戰美國,和美國認定中國是美國的威脅,看似雙方說的是同一樣東西,其實他們關注的焦點根本不同,基本是在兩層沒有交集的邏輯上自說自話。

中國所說的無意挑戰美國,關注的焦點是在意願上,所說的是中國沒有挑戰美國、取代美國的主觀故意,我們根本沒那麼想;美國所說的中國是美國的威脅,關注的焦點是在實際利益和影響力上,中國規模越來越大了,需要的資源更多了,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更密切了,科技發展越來越接近美國了,對外投資的能力更強了,對全球事務的發言權更大了,過去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金融和國際秩序方面的影響力極其強大,現在中國起來了,很多國家就可以選擇和中國合作和聽中國意見,這樣一來,不管中國有沒有挑戰美國的主觀故意,中國越來越發展的事實本身,就造成了美國某些方面利益的受損和影響力的相對下降。也就是說,在美國看來,不管中國有沒有挑戰美國的主觀意圖,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美國利益的挑戰,是對美國的威脅,因此必須予以遏制。

客觀地看,中國說的是真話,中華民族從歷史上就是一個和平內斂的民族,中國確實沒有一個挑戰和取代美國的計畫;但美國的擔憂同樣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中國的強大和影響力的上升,客觀上就是會造成美國全球影響力相對下降的結果。

對美國來說,中國怎麼想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中國停止發展,最好發展倒退,這樣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就會停止甚至下降,美國就可以永葆霸權;對中國來說,中國無意於稱霸世界,中國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和平發展的權力。中國不偷不搶,憑什麼不可以自己努力發展!

所以,中美雖然在是否威脅對方上雞同鴨講,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對話。但是,在是否允許中國持續發展問題上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要中國放棄發展的權力不可能,要美國坐等中國發展、忍受霸權逐步衰落同樣不可能。因此,中美之間的根本矛盾將長期存在,直到美國不得不接受中國崛起、美國霸權衰落那一天。

從這個意義上講,幻想中美可以和睦相處、回到從前是不現實的。如果中美關係在鬥爭中有時可以有一定好轉,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某些情況下美國的敵視中國政策付出的成本太高、獲得的收益太少,導致自身利益受損,不得不改弦更張。比如最近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宣稱考慮取消一部分中國商品關稅就是如此,這並不代表美國對中國態度轉向友好,而是因為美國國內的通脹太高,給中國商品加稅對美國不利而已。

包括最近成為熱點的臺灣問題,美國在香港牌、新疆牌基本失敗後,又試圖在臺灣問題上給中國製造麻煩,10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出席一個電視節目時,被記者問到如果臺灣遭到中國攻擊,美國會否保衛臺灣。拜登表示:「會,我們對此有承諾。」不過,白宮隨即再度澄清,拜登總統並未宣佈任何政策改變,美國的政策也沒有改變。

在我們看來,美國當然不願意中國統一臺灣,統一意味著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進一步上升,是對美國霸權和聲譽的極大損害,不到最後關頭,美國是不會輕易放棄臺灣的,這就是美國為什麼一再聲稱要支持臺灣的主要原因。但是,如同美國考慮削減一部分中國商品關稅一樣,美國又不必然直接介入保衛臺灣,是否介入臺灣防衛的根本考量,還在於美國在這中間的利益計算。

眾所周知,美國保持全球霸權的基礎依靠三樣東西:美軍、美元和高科技,其中美軍又是最重要的基礎,美元能夠全球通行,有賴於美國軍事的強大,足以震懾任何敢於反抗的力量;美軍對高科技的需求,又帶動了美國的科技產業。如果沒有強大美軍威懾,美國的金融霸權和高科技必將受到極大的損害,美國的霸權將很難繼續。

辯證地看,美軍既是美國最強的那個點,同時也是最弱的那個。說它強,是其裝備全球最先進,戰爭經驗最豐富;說它弱,是因為美軍無法承受大型的失敗,美軍如果遭遇嚴重的失敗,有很大可能將失去威懾的信譽,其霸權的基礎將被徹底動搖。

由於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體經濟全球最大,具備長期戰爭潛力;臺灣海峽靠近中國,離美國本土很遠,美國可以投射過來的軍事力量有限,僅就台海而言,中國可以動用的軍事力量並不弱於美國,而且中國為了統一的戰爭意志也遠高於美國的干涉意志,因此,美國在台海並無勝算。

如果美軍既不能承受大型的失敗,而在台海又沒有多少勝算,那麼美國在台海的最佳策略是嚇阻中國,而不是直接介入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不論中國最後以何種方式統一臺灣,不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都相對更為符合美國的的利益,不至於讓美國因為軍事失敗而導致霸權崩潰。因此,中美在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有限。

簡而言之,中美關係是複雜的,在多個層面都存在激烈博弈。但是,決定中美關係走向的根本,還是雙方各自的國家利益。

21
十月
內房現金流緊張狀態可能邊際好轉

今年以來,以恒大爆雷為開始、花樣年躺平為高潮,內房板塊、特別是民營內房企業承受了極大的現金流收緊壓力,代表投資者對內房企業償債能力看法的內房美元債市場,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恐慌的一輪拋售潮,大部分的民營內房美元債都遇到不同程度的拋售,許多高杠杆房企的美元債直接跌到接近違約水準。

 

雖然“房住不炒”作為國家政策已經提出來一段時間,但過去幾年,金融機構其實並未給予高杠杆房企較大的減杠杆壓力,例如恒大,其杠杆幅度在過去幾年不僅未降,反而自2017年後又開啟了高杠杆多元化的狂奔。但今年以來,內房企業面對來自監管和金融機構的壓力明顯加大,直接導致了高杠杆內房企業的融資困難,爆發債務危機。

 

高杠杆內地房企的資金來源一向是依靠兩個方面,一是融資,例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各種貸款發債,發股集資等;二是銷售,由於近年來內地房產總體銷售較好,房地產企業經常可以通過銷售回籠大量資金。

 

不過今年以來,融資和銷售這兩個方面都遇到很大困難,受制於三道紅線,很多高杠杆房企無法從金融機構取得貸款,現金流緊張、債務風險加大又使得投資者擔憂加劇,令企業從資本市場融資也基本不可行;金融機構對買房按揭審批收緊、放款放慢,令銷售回款明顯慢於預期,融資和銷售回款同時遇到困難造成很多高杠杆內房企業現金流斷裂,出現債務危機。

 

簡單來說,部分民營內房企業過去的高杠杆高周轉模式本身蘊含巨大的財務風險是問題的主因,但政策的較為急速收緊則是引發危機的誘因,如果政策方面維持收緊,房地產市場面臨的壓力就很難舒緩。

 

10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舉行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統計資料新聞發佈會,房地產的金融政策出現微調。央行認為,部分金融機構對於30家試點房企“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存在一些誤解,將要求“紅檔”企業有息負債餘額不得新增,誤解為銀行不得新發放開發貸款,企業銷售回款償還貸款後,原本應該合理支持的新開工項目得不到貸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業資金鏈緊繃。

 

簡單來說,央行的意思就是過去有些金融機構一刀切對高杠杆房企不貸款是對政府政策的誤解,該放的貸款還是要放,不放是不對的,即金融機構對房企的貸款將較前放鬆。另一方面,據媒體報導,監管機構已經在9月底要求部份主要銀行加快上個季度抵押貸款的審批速度,允許銀行在四季度加快對個人抵押貸款的發放。而且銀行可以向監管機構提交新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RMBS)的發行計畫,以釋放更多個人按揭貸款額度(此前人行據悉從4月份開始控制了RMBS的發行以降溫樓市)。

 

從央行的政策取向看,央行對高杠杆房企在銷售和融資兩方面遇到的困難都有所回應,相關企業面臨的資金困難將有所舒緩,監管政策對高杠杆房企最嚴厲的階段可能已經過去。

 

不過,政策環境有所改善並不意味著房地產可以回到從前再次大加杠杆,央行指出,房地產調控總基調不會改變,仍會堅持房住不炒和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是做好房地產金融工作的長期遵循。也就是說,雖然貸款政策有所放鬆,但是不會全面放鬆,不宜期望太高。

 

中國的通脹情況也是近期市場較為關注的方面,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反映通貨膨脹的指數CPI為0.7%,略低於預期,但反映生產者出廠價格的指數PPI同比大幅飆升,達到10.7%,兩者之間出現10個百分點的剪刀差,PPI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新高。

 

據分析,PPI大幅上漲主要是受煤炭和部分高耗能行業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隨著冬季能源需求高峰的來臨,能源價格維持高位的可能性較大,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可能擴大。雖然工業品價格上漲到目前為止尚未推動通貨膨脹明顯上漲,不過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存在,令貨幣政策難以大幅寬鬆。

 

綜合而言,中國經濟面對的影響因素複雜,經濟增長動力不足需要政策的支援,但受制於各種影響因素,宏觀政策仍是以穩為主,貨幣政策傾向轉為放鬆,但力度可能有限。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