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4
一月
黑天鵝灰犀牛都在過去 港股2021年前景看好

一、黑天鵝

2020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鵝當屬新冠疫情無疑。這個年初從武漢開始大爆發的疫情,其影響的深廣遠遠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當初的想像。截至2020年12月27日,全球新冠感染人數超過8000萬人,死亡人數約176萬人,影響之大超過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球醫療水平最先進、據說對流行病發生準備最充分的美國,竟然以近1900萬人感染,超過33萬人死亡,穩穩排在了全球應對疫情榜的倒數第一。

新冠肺炎極高的傳染率和死亡率,對防疫措施不夠堅決的美國和歐洲都造成巨大衝擊,為了控制疫情,封鎖措施被迫不斷上演,經濟因而飽受摧殘。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的預測,預計2020年美國經濟將收縮4.3%,歐元區將收縮8.3%,中國將以1.9%的增長成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拜登上台利好中美關係維持平穩

不過,好消息是美歐以及中國都有疫苗已開始逐步進入市場,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民眾部分開始接種疫苗,按照現在的速度,預計隨着越來越多的民眾完成接種並形成抗疫屏障,美國和歐洲肆虐的疫情將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受控,估計2021年下半年開始,歐美經濟將逐步恢復正常。

換句話說,新冠肺炎疫情這只最肥壯的黑天鵝,目前正在度過或接近其全球發展的頂點,民眾接種疫苗後將增加所帶來的阻斷病毒傳染鏈的效果,逐漸將在控制疫情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隨着2021年第一季度接民眾種疫苗達到一個較高的比例時,病毒傳染力的拐點將會出現,肆虐歐美的疫情也將初步受控。

二、灰犀牛

擾攘幾年的英國脫歐,終於在2020年12月24日聖誕前達成協議,避免了無序脫歐這只在視線中若隱若現的灰犀牛沖出來搞得天下大亂。

雖然脫歐談判反反覆複拖拉了幾年,市場已經一定程度準備了無法達成脫歐協議造成英國硬脫歐的可能性,但如果無序脫歐真的發生,必定會對經濟、外匯、資金流動等方面造成巨大影響,對環球經濟發展不利。

三、中美關係

美國大選基本塵埃落定,雖然特朗普仍在掙扎,但用處不大,拜登當選基本已成事實。

代表著將美國短期可見利益置於其他利益之上、主張強硬壓制中國的極端派力量,將隨着特朗普明年1月總統任期到期而退出白宮,代表美國傳統路線的拜登將入主白宮。對中美關係而言,拜登上台有利於中美關係短期維持平穩。

由於拜登政府任用了大量奧巴馬政府舊人,可以大致預計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將有較多奧巴馬政府的影子,相比較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預計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直接與中國硬撞的程度將下降,將更注重政策的協調、全面以及和盟友的關係。雖然拜登未必會取消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施加的很多制裁政策,但繼續升級的可能性不大,中美關係即使無法好轉,大概率也不會變得更差。

港股明年迎牛市

四、宏觀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定調是,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基本可以肯定宏觀政策不會明顯收緊,投資者毋須擔心貨幣政策會出現大轉向,影響股市走勢。

美聯儲最近的議息聲明顯示,美聯儲仍預計維持低利率至2023年,在通脹重返正軌前不會加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美國通脹重返正軌之前,不會提前加息。另外,他重申,如有必要,美聯儲可以擴大資產購買計劃,以進一步支持經濟,並強調美聯儲有能力購買更多或更長期債券,若疫苗效果不顯著,美聯儲仍有可能加大寬鬆。若減少購債規模,鮑威爾表示,美聯儲將提前很久發出警告。

五、經濟增長

根據IMF最近的預測,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8.2%,美國經濟增長3.1%,歐元區經濟增長5.2%。簡而言之,2021年預計全球經濟都將有較好的恢復,中國相對表現更好。另據中國海關資料,以美元計價,11月中國出口按年飆升21.1%,增速為2018年2月以來最快,遠勝預期的增長12%,說明中國由於基本控制了疫情,在其他國家受疫情打擊生產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其全球出口地位在加強,進一步支持中國經濟加快恢復。

綜上所述,2021年預計新冠疫情將在上半年大致受控,中美關係進入平穩期,中美的寬鬆政策都不會有大變,全球經濟恢復增長、中國增長尤為強勁,目前所見股市的幾大影響因素都利好港股,有助於港股2021年走向牛市。

28
十二月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看2021經濟走勢

2020年已經進入倒數,對中國而言,2020年經過了嚴酷的考驗,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成績,是全球率先控制疫情並取得正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應該說,2020年中國取得的成績超乎預期,在臨近年尾的時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月16日到18日在北京召開,為2021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簡單來說,2021年中國經濟的發展要點可以大致概括為: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二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三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四是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五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六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七是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八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八大重點任務對資本市場影響

從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害是大力發展基礎科研,掌握先進科技的基礎理論制高點。由於基礎研究一般都是純理論研究,與產品、實用技術有一定距離,多數情況對資本市場沒有直接影響。

增強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這裏的要害是要補強產業鏈的薄弱位置,要通過科技攻關等方式,解決一些重要產業鏈中的卡脖子技術,提高產業鏈的安全性,讓那些試圖阻礙中國發展的力量無法通過定點攻擊中國產業鏈的薄弱環節來給中國經濟製造麻煩。對資本市場從事相關產業的企業而言,危機並存,危的一面是美國及其部分盟友可能會試圖通過制裁或者別的方式打擊相關企業;機會是,國家會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旦技術上實現突破,中國市場的廣大需求將給相關企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堅持擴大內需,要害是挖掘有效需求,通過消費升級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中國有接近世界20%的人口,有龐大的中產階級,在初步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需要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對資本市場而言,進口替代、產品品質日益提高的民族品牌等,都是擴大內需的受益者。

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要害是立足內循環,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用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吸引國際的先進技術、產品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對資本市場而言,大量外資的湧入有助於資本市場的繁榮。

種子和耕地,事關中國的糧食安全,需要高度關注。不過,香港資本市場的相關企業有限,對資本市場影響不大。

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方面與資本市場較為相關的主要是大型的互聯網平台。由於大型互聯網平台憑藉平台影響力和強大的資本力量,常常主導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容易造成壟斷,因此強化反壟斷一定程度對這些大型互聯網平台的未來發展造成了一些不明朗。

解決好大城市的住房突出問題,重點可能是大力發展租賃市場,為市民提供租金合理的住房,對聚焦大城市的房地產企業來說,過往以建房和銷售為主的業務模式可能需要調整。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害是大力發展新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等,對相關行業有利。

從產業鏈的自主可控程度較高,以及與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方向一致的角度看,光伏發電產業鏈,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在全球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

2021年的宏觀經濟政策,中央強調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也就是說,基本可以排除政策大轉彎,財政政策方面的投入還是會比較積極,貨幣政策有可能會收緊,但是收緊的力度將會相當有限,而且收緊的過程中還需要觀察經濟是否能夠承受,不會太急。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來看,中國經濟2021年繼續保持良好反彈勢頭基本可以確定,宏觀政策將繼續支持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弱點也會逐步予以補強,經濟發展前景正面。

內外形勢對港股有利

外圍方面,由於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對中國的態度傾向於既合作又鬥爭,與現任總統特朗普的單向鬥爭不同,因此預計中美關係在特朗普離任後有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緩和。雖然拜登未必會取消特朗普施行的一些針對中國的政策,但最低限度不會再將中美博弈升級,對中美關係保持平穩有利。

綜合而言,短期港股的最大風險仍是特朗普不時推出的打擊中國企業的政策,展望明年,中美關係有望相對平穩,加上中國經濟持續反彈,內外形勢都對港股有利;不過,仍需關注中國或者美國的貨幣政策會否有較快收緊,令市場出現動蕩。

18
十二月
救經濟須加快加大內地疫苗使用力度

香港經濟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從年初至今,香港共計有四波疫情,除了第二波和第三波之間(4月下旬到6月上旬)一段時間疫情較為平穩、新增感染人數較低之外,其他時間疫情都是反覆發作,防疫措施鬆鬆緊緊,受影響的相關行業始終難以正常經營。

經過接近一年的疫情煎熬,很多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關頭。如果說今年早些時候,雖然疫情影響同樣嚴重,但企業還有些老本可吃,房地產業主也在早期給過一些租金優惠,政府也有一些救助企業和經濟的財務支持等。企業雖然生意受較大打擊,但靠著這些臨時措施,大多還能勉強生存。不過,時間拖到現在,老本已經吃得七七八八,房地產業主由於各種原因,大多不願再給予租金優惠,政府的主要資助計劃已經到期,如果生意再無法恢復的話,很多企業的破產就迫在眉睫了。

 

香港經濟嚴重困難

不巧的是,屋漏偏遭連夜雨,就在受影響企業水深火熱、指望靠年底的業務旺季能夠讓它們鬆一口氣的時候,第四波疫情的爆發基本粉碎了他們的希望。由於政府防疫措施存在一些漏洞,加上氣溫下降有助於病毒傳播,香港疫情從11月下旬開始進入了第四波高峰期,日新增感染人數多天超過100,無源頭感染個案連續多天居高不下,政府被迫再度收緊防疫措施,餐廳6點後禁止堂食,遊戲機中心、浴室、健身中心、遊樂場所、公眾娛樂場所、派對房間、美容院、夜店或夜總會、卡拉OK場所、麻將天九耍樂處所、按摩院、體育處所和泳池須停止營業。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日前在電台節目表示,政府禁止晚市堂食後,業界生意大跌,現時業界整體生意大幅下跌70至90%,即使部分餐廳轉做外賣生意,最多只可令生意回復約25%,而酒樓及婚宴場地等大型食肆,其生意額更跌至零。黃家和表示,疫情下已有約2300間食肆結業、數萬名員工失業,擔心年底前會再有約千間餐廳停業或結業,同時更會影響相關行業,包括供應商等。根據政府數據,餐飲業在10月份的失業率達14.8%,屬各行業最高,他預料本月行業的失業率,可能會進一步上升至15.5%,甚至16%,影響全行約20多萬名從業員。

餐飲業只是受疫情打擊行業的一個縮影,其他受打擊嚴重的行業,例如旅行社、跨境交通、酒吧、美容健身、浴室、卡拉OK等,無一不是處在搖搖欲墜的邊緣。像旅行社,疫情發生後基本是零業務,政府剛剛想推行本地游和與新加坡的旅遊氣泡,剛一起步就又被打斷,如果沒有政府的財務資助,相關行業大規模倒閉恐難避免。

俗話說,長貧難顧,如果叫政府長期支持個別行業,確實存在一定困難;但沒有生意,坐食山崩,行業恐怕無法生存。要有生意,前提條件就是要控制疫情。據統計,香港第三季度的GDP構成中,內部消費約佔62%。如果單看零售,疫情前遊客相關零售約佔總零售的40%。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有足夠的內部消費,香港經濟就可以大致穩住陣腳、不至於暴跌;有足夠的遊客,香港零售就可以恢復活力。但要想有活躍的內部消費和足夠的遊客,首先要控制疫情。像現在這樣,店鋪開不了幾天就要關門休息,無法正常經營,內部消費如何可以恢復?疫情不受控,無法取得內地信任,與內地無法通關,遊客又從何而來?

客觀來看,恢復內部消費和遊客消費都依賴於控制疫情,但特區政府恰恰在控制疫情上成效有限。當然,如果與歐美等疫情嚴重爆發地區相比,香港的疫情控制可以算做得不錯;但與周邊的內地和澳門相比,香港的防疫就難免讓人覺得效果不佳。

大致而言,與內地相比,香港的防疫措施失之於「遲」和「鬆」。「遲」就是反應慢,譬如內地早就實行隔離酒店和對高風險地區來人專車接送隔離了,但香港直到最近才確定實行類似措施。「松」就是執行防疫措施不嚴格,例如早期從高風險地區的回港人員,隔離的管理相當鬆散,高危人員可以隨便出入市區也沒人管,香港疫情的反覆爆發,相當程度與防疫措施的「遲」和「松」有關。

回顧香港疫情爆發接近一年的經歷,事實上,根據香港政府的防疫表現,很難徹底控制疫情。更不必諱言,香港的抗疫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摻雜了明顯的政治因素。譬如說,內地防疫的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全面檢測,找出那些帶病毒者,然後隔離消滅病毒。但是在香港,很多人出於政治立場的原因抗拒全面檢測,最後導致中央花了很大精力和代價的協助香港全民檢測計劃執行效果不佳。所以,以香港政府目前的政治決心、能量和採取的防疫措施,以及社會上一些人出於政治原因的抗拒,香港能夠完全控制疫情的機會不大。

 

控制疫情只能靠疫苗

既然過去的經驗證明香港政府的抗疫措施成效有限,那麼目前而言,唯一可以盡快控制疫情的手段就只有靠疫苗了。

日前林鄭特首表示,本港採購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政府已與兩間疫苗製造商達成預先採購協議,其中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inovac)將向本港供應750萬劑以滅活技術生產的疫苗,首批100萬劑疫苗最快下月送抵本港。復星醫藥、德國BioNTech和美國輝瑞藥廠也會提供750萬劑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首批100萬劑預料最快明年首季到港。此外,政府快將與英國阿斯利康藥廠達成協議,採購 750萬劑該藥廠與英國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不可復制性病毒載體疫苗,最快明年下半年供港。

考慮到輝瑞的疫苗保存要求高,供應時間晚,特區政府應該把取得疫苗的重點放在內地疫苗上。根據媒體資料披露,目前內地國藥的滅活疫苗,和內地科興生物的滅活疫苗,都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第三期臨床測試,測試所在的地區如印尼、阿聯酋等都已確認疫苗的效果不錯並訂購和註冊相關疫苗。

從香港經濟的角度看,晚一天控制疫情,經濟就要承受多一天痛苦。因此,為了減少香港經濟受到的傷害,特區政府必須早日獲得盡量多的疫苗以完全控制疫情。從盡早供應的可能性和使用的難度看,特區政府不應該搞平均主義,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有可能更快和更大量為香港提供疫苗的內地身上。

按照特區政府的披露,目前其接種疫苗計劃差不多涵蓋了明年整年,也就是說,最快要到明年尾甚至後年才可能完全控制疫情。按這個計劃,香港經濟最少還要繼續煎熬明年大半年、甚至一年,才會有轉機,已經水深火熱的經濟還經得起這樣的煎熬嗎?

要想讓經濟早一些恢復,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爭取內地可以盡早、盡大量地提供疫苗給香港,協助香港盡早控制疫情。

香港可能有一部分人由於政治原因,不信任內地疫苗,對於這些人,不必強求。他們願意等,可以等到輝瑞或者阿斯利康的疫苗到港再考慮接種,只要內地有足夠的疫苗供港,香港也有足夠多的人接種,就有可能形成防疫屏障、大幅降低病毒的傳染風險,讓疫情處於可控的狀態。為了鼓勵市民盡早接種疫苗,政府也可以考慮推出「安全碼」之類的電子程式,讓已接種疫苗的人有個電子安全標誌,並對於有電子安全標記的人適當放寬防疫要求,以盡快控制疫情、恢復經濟。

總之,面對香港經濟的嚴重困難,政府必須更積極一些,加快加大內地疫苗的使用力度,否則,恐怕難以扭轉香港經濟進一步惡化的勢頭。

10
十二月
對中美關係有重要影響的三句話

特朗普要走了,拜登要來了,已基本成為定局,雖然特朗普至今仍不接受敗選。

特朗普和拜登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拜登是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副總統,有長期的體制內工作履歷,是一個美國傳統的精英官僚,他準備任命的官員,有很強的奧巴馬政府色彩,是一個傳統套路的政府,執政風格相對可預測。而特朗普則是一個反傳統的政治素人總統,靠著基層白人對於生活日益艱困的憤怒上臺,沒有什麼政府工作經驗,和傳統的官僚精英格格不入,任用的官員相當多都有較為鮮明的偏激特點,執政風格以善變、不重視承諾、不尊重盟友、沒有底線、重視短期有形利益、美國利益優先而著稱。

現在相對可預測的拜登要來了,相對難以預測的特朗普要走了,一些人開始希望中美關係能回到過去大致友好相處的狀態,不要再針鋒相對,要多合作、少對立。中國的老話,合則兩利,鬥則兩傷,中美兩個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的大國,為什麼就一定要互鬥,而不能合作互利呢?

這樣的看法無疑是合乎邏輯的,也符合一般人的認知,但卻不是從美國精英層的角度看問題。在美國精英層看來,中國增長得快,美國增長得慢,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合作互利表面看很好,但卻無法改變中國發展快、美國發展慢的狀態,如果允許中國一直比美國發展得快,那麼美國第一的位置遲早要讓給中國,而讓出第一的位置是美國無論民主、共和兩黨,還是草根和精英暫時都無法接受的,因此,順理成章,抑制中國發展,讓中國的發展慢下來,而不是與中國合作共贏就成為了美國的主流共識。這一點,不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都不會改變。與特朗普相比,拜登可能改變的是抑制中國的手段,不再像特朗普那樣橫衝直撞、不講究策略地直接打壓,而更可能採用傳統的、依靠組織盟友共同圍堵、表面相對溫和、實際圍堵更嚴的策略。

對中國而言,對於打壓手段不斷變化、抑制中國原則始終不變的美國及其一些鐵杆盟友,有三句話對於確立與美國相處的原則有一定參考意義。

 

 

第一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管喜歡不喜歡,都要坦然面對。

中國一直都是要和美國友好相處的,可是美國不願意,非要打壓中國,中國也只能坦然面對。美國及其一些鐵杆盟友,要怎麼做,要採取什麼策略抑制中國,這方面,中國沒有多少發言權。中國雖然不希望美國採取與中國敵對的策略,但中國說了不算,苦口婆心講半天,美國也不一定聽得進去。當然,中國的願望還是要講的,要讓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都知道,中國是不希望有紛爭的,也是願意與大家合作互利的,但講完了,美國聽不聽得進,聽得進多少,都不是中國關心得了的事情。

美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一定要打壓中國、與中國為敵,不是中國的錯,中國人民求發展沒有錯,任何人都無權剝奪中國發展的權利。不管美國是什麼態度,願意還是不願意合作,中國的日子都得繼續過下去,中國不能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美國對中國採取某種策略上。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管不了美國的事情,美國也同樣管不了中國的事情,中國沒有必要為了美國的這個意見那個意見、高興或不高興,而改變自己的發展步伐。

譬如說,最近中國的青年畫家烏合麒麟畫了兩幅有關澳洲特種部隊殺害無辜阿富汗平民的電腦畫,經發酵後,引起了軒然大波,澳洲、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紛紛站隊指責中國,中國有必要顧忌他們的態度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要有道理,為什麼要顧忌別人的態度而沉默?再比如,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一些之前跳得很高的反中亂港分子逐步受到了法律制裁,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又紛紛站隊聲援那些亂港分子,妄圖給中國和香港特區施加壓力,對於這些包藏禍心的意見,同樣應該不予理睬,中國土地上的事情,只能也只應該由中國人民做主。

 

 

第二句,“中國人民有這麼一條,和平是贊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幹。”

這是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在1953年講的,背景是經過了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武器裝備遠處劣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把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戰線從入朝時的鴨綠江邊,推回到了三八線,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平心而論,新中國是不願意與美國發生衝突的,1950年,剛剛從戰爭廢墟中誕生的新中國只有1歲,正在修生養息,醫治戰爭創傷。與強大的美國相比,新中國就像個嬰兒,工業基礎基本為零,稍複雜一些的武器裝備基本都不能製造,面對美國的飛機、軍艦、坦克、大炮,志願軍只有可憐的輕武器,而且主要來自繳獲日軍和國民黨軍的萬國造,所以,新中國是真的不想與美國發生武裝衝突,因為物質上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但是,不願意就能避免衝突嗎?顯然不行。新中國幾次三番明示暗示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不得越過三八線攻擊北朝鮮,否則中國將要出手干預,但是美國置若罔聞,完全不將中國利益放在眼裡,就是要把戰線壓到鴨綠江邊,逼著新中國派遣志願軍入朝。

今天的中國同樣如此,中國並不願意與美國發生衝突、打各種‘戰’,但是如果美國不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非要突破中國的底線,把中國的和平善意當成軟弱可欺,那中國同樣只有迎戰一條路。不管美國打的什麼‘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用毛澤東主席的話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第三句,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這是國家領導人反復強調的要點。中國是個大國,人口約占世界的18%,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2020年可能成為全球最大零售市場。這些因素決定了,外力很難對中國構成根本性影響,決定中國成敗的只能是中國自己。

當前世界正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財富和權力正由西向東轉移,原有的世界秩序正在動搖,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面對複雜局面,中國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自身的穩定和發展,不要讓外界的混亂和噪音引發自身的混亂、打斷自身的發展。只要自己的事情辦好了,國家始終處於穩定發展的軌道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有了保障。

觀察美國此次總統大選可以看到,目前美國內部的分裂相當嚴重,抗疫不利導致美國超過28萬人死亡(截至12月6日資料)的特朗普總統仍有接近一半的選民支持,說明特朗普白人優先的種族主義傾向有相當強大的群眾基礎。由於支持特朗普的選民與支持拜登的選民立場差異極大,在大量的問題上都缺乏共識,很難相信他們可以拋棄分歧團結在新總統拜登的旗下共同發展,加上特朗普一直堅稱拜登陣營靠舞弊偷走了選舉勝利,因此更大的可能是支持特朗普的選民與支持拜登的選民繼續對立,令美國的發展舉步維艱。

事實上,最近美國制裁中國企業、試圖限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限制中共黨員及其家屬的簽證措施等,一方面顯得雜亂無章,甚至有些荒唐(看不到限制中共黨員及其家屬簽證的意義何在);另一方面,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說明兩黨在重大政策議題上缺乏共識、無法推進,因此只好選擇相對爭議較少的壓制中國議題下手,實際上反映出美國政府治理國家能力的衰退。

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就是立於不敗之地;對於事情找上門來,不逃避不害怕,不存幻想、堅決迎戰,只有這樣,才能減小可能受到的損失,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

3
十二月
「清零」只屬口號 經濟好轉望天打卦

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針對新冠疫情,首次提出本港或會再次推行大規模的社區檢測,務求達至「清零」目標,期望可早日符合恢復兩地人員往來。消息一出,社會普遍感覺振奮。對比內地和澳門已經基本控制了疫情的事實,香港疫情不斷反復、對社會和經濟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現狀,實在不能令人滿意。隨著政府的第二期保就業計畫到期,受疫情打擊的重災區,如旅遊、零售、餐飲等,如果繼續現在基本沒有遊客的樣子,恐怕大量倒閉就難以避免。

要想這些受打擊嚴重的企業可以勉強維持不倒閉,政府或者要繼續給予一定資助,或者就要想辦法控制疫情,令香港和內地可以儘快通關,解決沒有遊客、沒有生意的難題。

施政報告提出的「清零」目標,原本帶給社會一些可以早日與內地通關的希望,不過林鄭特首在之後的記者會上卻又給這個希望澆了一瓢冷水,她表示,推行全民強制檢測不能保證達到2019冠狀病毒病個案「清零」的目標,那只是口號式的建議,實際推行會出現問題。

看起來林鄭特首口裡的大規模社區檢測,主要是指有需要時會在爆發地點進行大規模強制檢測,而不是對全部香港居民進行強制檢測。按她的解釋,上次進行普及社區檢測計畫動員大量人手,兩星期內為逾170萬人檢測。即使效率增加一倍,為全港700萬人進行檢測也需要四星期。其間香港市民、企業、金融服務業能否忍受與世隔絶的生活成疑問,即使願意接受,但香港不似內地實行社區管理系統,日常生活供給會是另一問題。針對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認為香港應做全民檢測,林鄭特首進一步明確表示,這不可行,香港沒有大陸的體制優勢,認為大陸民眾相對服從。

雖然同樣實行一國兩制的澳門可以做到「清零」,但從林鄭特首的回應來看,香港推行強制性全民檢測的可能性很小,隱藏在社區內的感染者難以被全部發現,「清零」也就基本不可能。

既然「清零」基本不可能,以「清零」為前提的通關也就事實上不大可能,因為大陸不會願意承擔從香港輸入疫情的風險,於是不同程度依賴遊客為生的旅遊、零售、餐飲等行業也就難以好轉。旅遊、零售是香港其中一個支柱性行業,這個行業陷入嚴重困難,即使金融行業表現尚好,進出口受內地帶動也有一定恢復,整體香港經濟仍將陷入嚴重衰退。

 

 

香港「清零」可能要等疫苗上市

從樂觀一些的角度看,香港疫情「清零」可能要靠疫苗上市才能實現。據報導,內地進展最快的國藥開發的疫苗已經向國家藥監局申請正式上市,最快可能今年底投入使用,即使初期疫苗供應有限,香港未必能獲得分配,預計最遲在明年第二季香港也有機會得到一定疫苗供應,也就是說,疫情在明年下半年受控的機會較大。

從疫情受控以及與內地恢復通關的可能時間表看,除非香港能儘快獲得足夠疫苗,否則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最快恐怕也要等到明年第二季度,甚至可能等到明年下半年。也就是說,旅遊、零售、餐飲等相關行業的好轉,恐怕還要再等一段時間,今年底和明年第一季度可能才是這些行業最困難的日子。

美國和歐洲的疫情數字仍維持在相當高水準,不過到目前為止,金融市場對疫情快速反彈的態勢反應不大,股市仍大緻維持在相對高位震盪。

 

 

中東地緣風險升溫

金融市場的另一個潛在風險因素是,伊朗首席核科學家法克裡紮德11月27日遇刺身亡,遇刺事件發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以東一個城鎮,法克裡紮德乘坐的車輛遭到襲擊,有目擊者稱聽到巨響和槍聲。報導指他和多名保鏢受傷送院,惟法克裡紮德其後證實不治。事件發生後,伊朗外長紮裡夫稱事件顯示與以色列有關。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揚言會向行兇者及幕後黑手採取報復行動,總統魯哈尼也指一定會在適當的時候回應。

事件雖然到現在為止沒有人承認責任,也沒有證據顯示與以色列或美國有關,但伊朗很明顯將暗殺歸咎於以色列和美國,如果伊朗向以色列和美國展開報復行動,有可能引發中東大亂。

不過,由於相對更敵視伊朗支持以色列的特朗普總統的任期將于明年一月屆滿,繼承奧巴馬路線對伊朗相對更溫和的拜登即將成為美國總統,伊朗也有較大的可能靜觀其變,暫時不採取大規模報復行動,而是等待拜登上臺,和美國緩和關係,減輕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壓力。

綜合而言,香港經濟乃至美國和歐洲經濟都有較大的機會受疫情影響再度受壓,目前來看疫情擴大對金融市場影響不太大,伊朗的首席核科學家被暗殺,雖然有機會觸發中東亂局,但伊朗從大局考慮有較大的機會選擇口頭譴責為主,因此,風險因素雖有但不算嚴重,金融市場可能出現調整但未必會有重大調整。

26
十一月
疫情反彈勢頭迅猛 短期港股有機調整

隨著天氣漸漸入冬,氣溫下降,病毒的感染能力明顯提高。最近,美國的日新增感染人數迭創新高,直逼20萬大關,截至11月22日,美國累計感染人數已超過1200萬,死亡人數已超過25萬;歐洲方面,在多國相繼採取封鎖措施後,法國、西班牙日新增感染人數已較高峰出現明顯回落,英國、德國也出現回落勢頭,義大利還在高位附近徘徊,看起來,歐洲的疫情感染高峰可能已經受控;亞洲方面,原本疫情控制情況較好的日本、南韓最近感染人數快速反彈,已創出近期新高,香港的情況也相當惡劣,之前本地新增感染人數一直維持在低個位數,但從20日開始情況似有失控跡象,20日新增感染個案為26例,21日增至43例,22日增至68例,增長速度很快。內地疫情也出現反彈,近日內蒙古、上海、天津等地均有低個位數病例出現,說明疫情在冬季擴散的能力明顯增強。

總體來看,目前歐洲方面疫情出現一些緩和,美國方面情況仍在惡化,亞洲日韓等地疫情快速反彈,考驗政府的抗疫能力,中國大陸則剛出現反彈苗頭,需要高度警惕,香港本地疫情有失控可能,需要政府加大檢測力度、提高抗疫水準。

 

 

從對經濟的影響看,美國方面雖然不會進行全國性封鎖,特朗普政府也反對用封鎖的辦法抗擊疫情,但部分情況嚴重的州可能將自行收緊抗疫措施,例如紐約由於感染人數反彈,已經停止了面授課,因此,短期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較大機會將呈現加速態勢,雖然樂觀一些看,今年底或者明年初,美國有可能有疫苗可以進入市場,部分人可以接種疫苗,令疫情逐漸受控,但從當前的疫情發展來看,美國在情況好轉之前,大概率先要變得更壞。

中國大陸疫情雖然也出現反彈跡象,不過根據過去發生小規模疫情擴散時,中國政府所表現出的強大管理和反應能力來看,中國內地的疫情預計將很快受控,不至於對經濟造成大的困擾。

香港受制於各種政治力量對抗疫措施看法不一,政府又缺乏足夠的政治決心和能量推行一些較有爭議的抗疫手段,導致社會始終無法徹底控制疫情,現在疫情明顯出現快速反彈,如果政府不能採取斷然措施,有較大的可能疫情仍難以完全受控,香港短期與內地通關無望,香港經濟也難有大的起色。

我們之前一直預判特朗普對選舉結果的否認和抵抗只會是茶杯裡的風波,掀不起大浪。其背後的根本原因是,特朗普對大選腐敗和被操縱的指控,已經傷及美國民主制度的可信性。如果特朗普的指控成立,就意味著美國的大選本質上是可以被各種非法手段操控的,其結果也是不可信的,這樣一來選舉就失去了其本來意義,必然導致現行選舉制度的崩潰。

按照這個邏輯發展下去,特朗普對大選腐敗和被操縱的指控,其進攻的方向就不是或不僅是民主黨,而主要是美國現行的民主選舉制度,其傷害的對象是包括民主和共和兩黨的整個建制派,因為兩黨都依賴現行選舉制度為生,如果現行制度崩潰,兩黨都將損失重大利益。

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是共和黨裡面的建制主流,也不可能支持特朗普對整個選舉制度的攻擊,據傳媒報導,特朗普的團隊希望在共和黨控制州議會的州份,由州議會指定支持特朗普的選舉人來逆轉戰局。但包括賓夕法尼亞、密西根、亞利桑那、佐治亞在內的多個關鍵州議會中的共和黨領袖表示,他們沒辦法任意指定選舉人。也就是說,在特朗普和制度之間,這些共和黨的領袖選擇了制度,而不是特朗普。

即使未來特朗普還會試圖採取各種手段來逆轉大選結果,但我們估計,其效果將很有限,特朗普很有可能將隨著12月14日的選舉人投票結果而被迫接受敗選。

綜合而言,現在美國大選雖然仍有一些不明朗,但帶給市場的風險已經不大,無需過於擔心;需要小心的是,疫情擴散可能對短期的經濟前景有不利影響,考慮到美股的累計升幅較大,不排除美股有調整的可能,對港股造成拖累。

 

 

另外,最近內地一些國企信用債出現違約現象,對市場情緒也有一些負面影響,不過國家金融委在11月21日的第四十三次會議上,再次強調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預計信用債違約對投資者信心僅會有局部影響,市場整體風險仍然可控。

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疫苗有可能在年底或者明年初投入使用,對股市長期走好有利;但港股短期調整的風險有所上升,主流資金可能流向一些估值合理、增長前景明朗的公司以回避風險。

19
十一月
咬定青山不放鬆 任你東西南北風

11月15日,經歷8年“長跑”,覆蓋中國、東盟、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15國,佔據全球GDP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簽了。

這個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雖然經歷了印度中途退出等波折,終於在參與國的堅持和努力下,成功簽署了。協定以工業產品為主,整體的關稅廢除率達91%。除各國允許的部分保留專案外,關稅廢除率達整體項目9成以上,逼近「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水準。只是,在特朗普政府到處退群的影響之下,曾經如日中天、奧巴馬政府為了圍堵中國苦心孤詣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被縮水成了日本主導的CPTPP,如今的影響力已經遠遜中國參與的RECP,奧巴馬圍堵中國的美夢在特朗普的破壞下,成為泡影。

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可以視作中國突破美國發起的貿易圍堵的勝利,奧巴馬政府想用TPP限制中國,特朗普政府想用貿易戰直接打垮中國,他們都沒有成功。TPP之前與RCEP幾乎在同一時間段提出,可以視為中美各自的一套地區經濟發展藍圖。現在的結果是,特朗普中止了TPP,TPP被迫縮水成了CPTPP,而RCEP卻已經簽訂,美國的計畫失敗了,中國的計畫成功了。即使拜登上臺,美國再想重啟TPP也已經時過境遷。首先,美國要再推TPP,基本不可能直接答應CPTPP的條款,因為其商討並沒有考慮過美國的利益,必須重新談判,耗時日久;其次,對於RECP的參加國來說,有了RECP,再參加TPP的吸引力和急迫性都將大打折扣。美國試圖利用TPP為基礎,壓制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已錯失了最重要時機,基本不大可能會成功。

RCEP大約涵蓋了世界人口、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固的腹地,對於“一帶一路”戰略而言,RCEP將成為重要的基礎,為中國制定貿易規則爭取主動權。

RECP成功簽署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定的按照既定目標推進,即使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挫折,不折騰、不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只要堅持和努力,總有取得成功的一天。

 

 

近期另一件影響全球的大事,就是美國的大選亂局,有可能快要落幕了。上週五(11月13日),一直指控民主黨大選舞弊,不承認失敗的特朗普總統,首次改變了說法,他在白宮記者會表示,沒有人知道未來將由哪個政府執政,稱「時間會說明一切」。有關言論被美國傳媒視為特朗普或在暗示自知連任無望。

對於金融市場而言,最惡劣的一種情況就是特朗普不承認失敗,發動鐵杆支持者鬧事,引發美國大規模騷亂甚至內戰,造成市場動盪。現在他的態度軟化,雖然沒有明確承認失敗,但暗示了失敗的可能,說明特朗普已不大可能鐵心鼓動鐵杆支持者大規模鬧事反抗對他不利的選舉結果,即使他還會拖延、玩一些花招或者採取一些法律抵抗手段,但只要行動局限在現行制度的框架內,對市場就難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美國的疫情失控越演越烈,最近幾天的感染人數屢創新高,徘徊在15萬之上,截至香港時間11月15日,累計感染人數已接近1100萬,死亡人數接近25萬。雖然特朗普政府基本不可能再度全面暫停經濟,但疫情嚴重的州有可能採取一些疏離措施以控制疫情,對經濟恢復不利。

另外歐洲方面由於疫情快速反彈,已經有一些國家開始實施部分封城措施,不過從目前金融市場的反應來看,市場似乎已經對疫情在冬季大規模反彈有一定心理準備,目前投資者心態較為平穩,金融市場表現仍然較為強勢。

 

 

從港股的基本面來看,本地經濟短期難有起色,失業率可能進一步惡化,旅遊、零售、建造、餐飲屬於重災區,但由於本地經濟在港股比重越來越小,對股市的影響不大。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復蘇,歐美疫情再次擴大令經濟恢復有一定困難,生產能力不足,導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升溫,進一步支援中國經濟增長。美國大選的混亂狀況有機會快將結束,市場面對的不確定性下降。整體而言,基本面對港股較為有利。

風險方面,特朗普政府在任期的最後,雖然有可能展現最後的瘋狂、進一步挑戰中國底線,例如美國國務卿蓬配奧最近聲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由於特朗普自顧不暇,其政府已經處於看守政府狀態,未必有能力推動針對中國的大型敵對行動,因此,這些所謂的敵對行動可能大多屬於‘雷聲大雨點小’的姿態,未必有多大實際影響。

近十年來,美國從奧巴馬的拉盟友圍堵中國到特朗普的直接打壓中國,策略不斷變化、目的始終如一,就是限制中國發展,把中國的發展壓制到美國的掌控之下,但到目前為止,結果基本表明,美國的打壓效果有限,中國的發展勢頭越來越難以阻擋。事實證明,部分人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缺乏信心是沒有根據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經得起考驗。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向好,短期風險不大,對港股走強有利,但也要密切關注美國權力交接、疫情發展等方面會否出現意外,對股市造成衝擊。

12
十一月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 港股前景趨於明朗

11月8日,拜登宣佈勝出美國總統大選,多國領導人向他表示祝賀。儘管現任特朗普總統仍在發動法律訴訟試圖挽回敗局,不過看來希望渺茫。

終於,全世界都可以松一口氣,這場醜陋的美國總統選舉泥漿摔跤總算走到了盡頭。面對大選中的各種抹黑、謊言、污蔑、陰謀、對立等互相敵對的行為,新當選總統拜登在勝選發言中說:沒有紅色或藍色的州,只有團結一致的美國。

雖然每個當選的總統都希望當選後社會團結,大家共同努力建設國家,但是,美好的願望常常不等於現實,以美國社會當前的分裂之巨、對立之嚴重,修補撕裂、團結社會恐怕很可能只是拜登的一廂情願,持續的對立和鬥爭可能才是未來美國社會的常態和主流。

新冠疫情今年初在美國爆發以來,由於種種原因,美國政府反應遲鈍、處置緩慢、防疫措施拖泥帶水,造成了新冠疫情在美國的廣泛傳播,截至11月8日,美國病毒感染人數已接近1000萬,死亡人數接近24萬,11月7日單日感染人數創約12.7萬人新高,超過中國疫情發生以來的全部感染人數。

新冠疫情的失控造成了美國社會大量的人命和財產損失,激起了全社會的強烈憤怒,也對原本處於有利競選位置的特朗普總統的競選工程造成致命打擊。為了轉移社會焦點,特朗普政府一方面試圖通過抹黑中國轉移視線;另一方面則試圖通過抹黑、散佈競選對手拜登黑材料的方法打擊對手。當特朗普競選形勢不利時,他一方面攻擊對手大選作弊;另一方面試圖用法律訴訟的辦法扭轉局面,整個大選中完全看不到一絲一毫的君子之爭,看到的只是毫無底線、為求勝利無所不用其極的醜陋對決。

 

 

這場醜陋對決帶給美國的傷害是巨大的:

首先,特朗普對美國大選作弊的攻擊動搖了世人對美式民主的信心。過去,美國一向以全球民主教師爺自居,到處輸出美式民主,宣稱美式民主是全世界最好的制度。現在,美國一場混亂的大選證明,即使是在美國,選舉照樣可以是混亂和醜陋的,一點不比其他第三世界國家高明,選舉過程中充滿了陰謀和惡意攻擊,後續影響可能帶來社會的進一步對立和分裂,制度的弱點暴露無遺。

其次,特朗普的言行裡,有鮮明的反科學、反智色彩,他排斥醫學專家,無視病毒的傳染性,輕視隔離和戴口罩等行之有效的抗疫手段,一定程度造成了美國疫情廣泛傳播;相對而言,民主黨新當選總統拜登更尊重科學,願意聆聽專家意見,更重視防疫措施。但事實上,在此次選舉中,二人都有龐大的支持者群體,拜登以約7500萬票的歷史新高成為美國下屆總統,而特朗普同樣以約7100萬票成為歷來得票最多的落選總統。拜登和特朗普完全對立的抗疫立場卻能獲得幾乎同等的支持,說明美國社會的分裂已經難以調和,南轅北轍的雙方已經缺乏妥協的基礎,未來的團結將會非常艱難;

第三,即使在疫情已經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面前,排斥醫學專家、輕視防疫的特朗普仍然獲得了美國接近一半選民的支持,這種現象只能說明一點,就是美國社會存在龐大的反科學、反智的人群,對這些人來說,一些類似迷信的理念,例如戴口罩是懦夫行為、會妨礙個人自由等,明顯高於對科學、對理性的信仰。試問,在當下這樣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相信迷信而不是科學,社會如何可以發展?

通過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粗淺結論:

一、美國社會的現行制度與美國社會的現狀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相適應,如果對立雙方的矛盾繼續激化,美國下次大選的混亂程度可能還會加劇,甚至有引發內戰的危險;
二、美國社會內部的對立已經極其嚴重,基本失去了妥協基礎,雙方立場南轅北轍,未來矛盾緩和相當困難,更大的可能是進一步惡化;
三、美國社會反智、反科學的基礎龐大,他們會破壞或者阻撓美國的科學進步,造成美國社會的內耗、分裂和逐漸落後。
那個曾經胸懷寬廣、勇於進取、尊重科學的美國可能已經成為過去,按照現在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內耗、分裂將越演越烈,衰落難以避免。

拜登出任總統後,由於民主共和兩黨的尖銳對立,可以預見,除了在兩黨有共識的方面,例如遏制中國等,拜登政府會原則延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外。在其他沒有或者共識不大的方面,拜登都很可能改變特朗普的政策方向,就對股市的影響而言,拜登政府可能會採取下面一些政策:

一、中美貿易戰不會再升級,拜登政府甚至可能減免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特朗普政府施加的關稅;
二、美國不會再減稅,但由於民主黨可能無法控制參議院,而共和黨不會同意加稅,因此如果民主黨不能一統眾議院和參議院,加稅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美國大概率將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計畫,但由於共和黨阻撓,規模可能會較民主黨原來建議的版本縮水;
四、增加開支又無法加稅,政府赤字擴大,需要美聯儲增加放水支持,因此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可能進一步放鬆,美元可能偏軟,資金外流。
總結起來就是,拜登上任後,美國雖然遏制中國的大方向不變,但具體手法可能改變,將更多的恢復奧巴馬時的傳統做法。表面上中美矛盾會出現一些緩和,貿易上的衝突會減少;由於美國經濟難以擺脫疫情影響好轉,政府的刺激力度可能會增強,貨幣寬鬆導致資金外流,對中港股市有利。

 

 

宏觀而言,美國大選的最大風險是拜登勝選而特朗普不接受,支持特朗普的激進分子鬧事導致美國內亂。但現在來看,由於共和黨主流不支持特朗普關於大選舞弊的指控,特朗普的反擊大概率只能依靠法律訴訟或者直接訴諸激進勢力鬧事,基於社會整體對激進勢力鬧事已有所警惕,激進勢力未必有能力製造社會大亂,而如果僅依靠法律訴訟,則對社會整體影響不大,因此大致而言,目前美國選舉中最令人擔憂的社會大亂風險可能已經過去。

對中港股市來說,中國經濟正在加速恢復,中美貿易衝突有望緩和,美國出現大規模內亂機會不大,內外環境都對中港股市有利,中港股市後市看好。

5
十一月
香港的三種定位和後果

10月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發表,涉及港澳僅一句話“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與四中全會公報中涉及港澳臺的內容有一個段落相比,內容自然是減少了,當然也有一種解釋說,內容減少是因為四中全會的公報中有涉及國家安全的部分,而現在港區國安法已經建立,無需再討論國家安全了,因此內容就相應有所減少。

不過不管怎麼解釋,內容減少是不爭的事實,是否代表香港重要性的下降則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在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對五中全會公報的解讀中,他肯定了香港的優勢指出,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經濟發展有良好的基礎,獨特的優勢。並進一步指,在“十四五”時期,中共中央將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

其中,“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看作是對香港的要求或給香港的任務,“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則主要是對香港的支持,更多的是惠港政策範疇。

所以,拋開惠港的部分,相對而言,對香港更重要的,其實是如何可以高品質完成中央對香港的要求或者交給香港的任務。

但是在我們看來,要想高品質完成中央對香港的要求,首先要解決的其實並不是具體如何才能做好的問題,而是要搞准香港在中西方之間的定位,這個定位前提解決不好,完成任務恐怕就無從說起了。

在中美當前以及未來相對長一段時間對抗大於合作的背景下,香港在中美以及更廣闊一些的中西之間如何定位關係到香港的前途,必須認識清楚,否則香港社會必定陷於內耗之中,逐漸衰落。

大致而言,在中美或者中西之間,香港可以有三種定位,分別對應不同的前途。

 


第一種,跟著美國或者西方走,做他們的爛頭卒,反中亂港。
必須承認,香港存在不少持這種思想的人,他們受西方長期對中國抹黑、惡意攻擊的影響,簡單認為西方民主、中國專制,西方文明、中國落後,所以要唯西方馬首是瞻。西方輿論說中國不好,那中國自然就是不好的,要保護香港,就要拒絕與大陸的交往、合作。因為香港已經回歸了中國,中央政府對特區政府有領導權,所以特區政府就是港共政權,就要抵制甚至打倒或者推翻它。去年下半年爆發的、以反修例為藉口的黑暴浪潮,表面上雖然是反對修例,實際上到最後,反對派提出的訴求核心卻是試圖推翻人大的831決定,通過所謂的‘雙普選’奪取香港政權。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破壞社會的安寧和秩序,打砸搶燒,市民有不同意見就可能被‘私了’毆打,交通設施、道路等被大規模破壞,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可以發展經濟?

從更深一層看,美國試圖全面打壓中國,阻斷中國的發展,是中國最大的對手。和美國綁定、成為他們的過河卒子,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破壞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政府怎麼可能會接受,又怎麼可能會容許?

所以,做敵對勢力卒子這條路,首先會破壞特區和其他市民的利益,其次必定不會為中國政府所容忍,只能落得破壞、被打擊、再破壞、再被打擊,走向滅亡的結果。

對香港而言,這是一條死路,除了把香港變為戰場,損害全香港市民的利益之外,看不到任何希望。

 

 

第二種,在中美或者中西之間,騎牆、左右逢源。

這種思想同樣在香港廣泛存在,歷史上,作為中西交匯之地,西方進入中國的橋頭堡,香港長期依靠遊走在中西之間獲利。但是現在,在中美對立日益嚴重、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全面打壓的時候,這樣的騎牆空間是否存在也大成問題。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美國已經終止了對香港的特殊待遇,也對一些香港的主要官員進行了制裁,並要求香港生產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從9月25日起產地必須標示為‘中國製造’,也就是說,不管香港如何想與美國緊密合作,美國的態度已經變了,美國現在已經將香港視為與內地其他地方無多大差別的一個地區,不再給香港左右逢源的空間。

所以,這條路在過去中美關係較為緩和、雙方較為合作的時候,中美都能給予香港一定活動空間,確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中美關係嚴重惡化、美國試圖全面圍堵中國的現在,實際上已經不可行,即使中國仍願意給予香港與以往相同的活動空間,在美國及其盟友盡力壓縮香港的活動空間後,這條路已經缺乏走通必需的條件。

 

 

第三種,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國家共同發展、共用繁榮。

如果說過去一些人對中國經濟能否在美國打壓下繼續發展持懷疑態度,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信心不足的話,那麼經過兩年多的中美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衝擊的考驗,繼續保持這種懷疑就顯得多少有些落後現實了。

事實上,經過兩年多的貿易戰,中國的出口並沒有像悲觀主義者預期的那樣受到重大打擊、出現大幅倒退,相反,中國的出口截至2020年9月,前三季度的表現是增長1.8%,完全消化了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打擊,進出口總值也增長0.7%,在主要經濟體中首先轉正。反觀發起貿易戰的美國,今年1-8月,美國貿易總額同比下降了15.1%,貿易逆差增長5.7%。美國想要縮減的貿易逆差毫無起色,想要打擊的中國出口卻繼續增長,美國的目的一個也沒有達到,可以說是全部失敗。

新冠疫情之下,中國經濟二季度恢復增長,三季度增長加速,經濟復蘇勢頭非常穩固,而美國最近的病毒感染人數屢創新高,完全處於失控狀態,預計經濟將進入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迷,歐洲的情況也和美國接近,疫情失控,經濟很難恢復。環顧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基本走出了疫情,恢復了增長,顯示了中國強大的管控和恢復能力。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未來一段時間,歐美都將深陷疫情帶來的困境,全球經濟的主要動力將要靠中國提供。對香港而言,不管歐美願意或不願意,它們都將自顧不暇、無法提供帶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只有中國,才既有意願、也有能力帶動香港發展。

總結以上討論,跟著美國走、成為美國打壓中國的棋子,肯定是一條死路,香港不能走;騎牆、左右逢源,雖然理論上有一定可行性,但在中美對立加劇的現實下,實際上不具備施行的基本條件;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國家一起發展,大約是香港重拾動力的唯一出路。但是要走這條路,那些抗中拒中的思想必須要被拋棄,那些極端反對派的立場恐怕也要調整,否則,思想上抗拒,行動上陽奉陰違、甚至暗中搗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國家共同發展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香港也將失去未來。

29
十月
大變局下的中國道路

10月23日,國家領導人在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的大會上發表講話,以史喻今,在多方面清晰表達了在新的國際大變局底下,中國的底線和未來發展方向。

“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杆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歷史經驗反復說明,對於侵略者而言,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投降和妥協是沒有出路的,沒有勝利,失敗者就將失去一切。

鴉片戰爭,中國是有道理的。一個國家,當然有權力禁止毒品,保護自己的利益。但是,這個道理在英國的大炮打擊下,卻無法成立。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藉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鴉片戰爭開始。結果,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31年918事變,日本侵略中國,強佔東三省,中國是有道理的。日本人怎麼可以用一個‘中國軍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的理由佔領整個東北,公理何在?但日本就是占了,而且事變前美國國務卿與日本駐美大使出淵勝次達成一項秘密諒解:美國保證不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日本則保證其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應限於錦州以北。中國的利益就這樣被悄悄出賣了。後來國際聯盟派出調查團調查事變始末。1932年10月2日發表李頓報告,指出日本發動的事變是侵略中國的行為。但有什麼用呢?日本還不是照樣佔領東三省?

抗美援朝,1950年底時美國和聯合國軍差不多佔領了整個朝鮮,兵鋒已經直達鴨綠江邊。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鴨綠江邊開始,一步步把美軍和聯合國軍打回了南邊,最後戰爭雙方對峙在三八線附近,美國不得已吐出了曾經佔領的土地,以三八線分界,與中國和北朝鮮簽訂了停戰協定。試想,沒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浴血奮戰、英勇犧牲和取得的偉大勝利,美國及聯合國軍可能接受現實,願意按三八線停戰嗎?毫無疑問,如果沒有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強大進攻和防禦能力,並被美國和聯合國軍認可和尊重,和平是不可能得到的,戰爭就還將繼續。

在美國把中國當成主要競爭對手,並通過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等進行全面打壓之際,中國人民中同樣存在是用妥協求和平還是以鬥爭求和平的分歧。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旗幟鮮明地回答了這種分歧,那就是面對壓力,要堅決鬥爭,以武止戈、以鬥爭求和平。

在這個精神的指導下,妥協、退讓、害怕鬥爭的思想應該被拋棄,對於來自美國及其一些盟友的壓力,要敢於鬥爭、敢於勝利,不怕他們的威脅和進攻,兵來將擋、水來土屯,來而不往非禮也,你敢進攻,就要讓你付出代價。

 

 

在貿易領域,經過中國的堅決鬥爭,美國已經露出了失敗的跡象。

今年中國上半年的出口,同比僅下降3%,而且從4月起,已經連續實現正增長。到今年9月,前三季度我國貨物出口增長1.8%;進口下降0.6%;貿易進出口總值23.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7%。一、二、三季度進出口增速分別為-6.5%、-0.2%、7.5%,反彈勢頭強勁;即使美國重點打擊的對美出口,今年前三季度,對美出口增長1.8%,自美進口增長2.8%,中美貿易實現同比增長2%

再看試圖通過貿易戰改善逆差狀況的美國,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今年1-8月,美國貿易總額同比下降了15.1%,貿易逆差增長5.7%。其中8月貿易逆差為671億美元,創14年來最高記錄,7月逆差也創12年記錄。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將自身打出了貿易規模縮小,逆差擴大的尷尬現象,可見美國這個通過加征關稅縮小貿易逆差的藥方,根本無助於解決美國的問題。

中國的進出口都在健康增長,美國的逆差卻越來越大,從這個現象只能得到一個結論:美國的貿易戰打傷了自己,卻對中國傷害不大,純屬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在抗擊疫情方面,中美差距更大到好像不處在同一個世界。中國已經基本擺脫了疫情困擾,恢復了正常生活,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出行人潮人山人海,到處都是爆滿景象。即使偶然有個別地方小規模突發疫情,但政府反應迅速,都能第一時間廣泛檢測,撲滅傳染,讓疫情始終處於可控狀態;而在美國,政府已經基本放棄了疫情防控,至10月27日約22.5萬人因為疫情失去了生命。10月23日,美國單日新增感染人數創出了約8.38萬人的新高,白宮幕僚長梅多斯在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路訪問時承認,政府不會控制疫情,也就是說,普通美國老百姓面對疫情,只能自求多福了。

由於有效的疫苗未必可以在年內推出,目前進展最快的中國疫苗即使年內有望推出,美國又因為政治原因未必願意採用,因此美國的疫情在今年冬天繼續惡化的可能性很大,進一步打擊美國已經深受疫情困擾的經濟。

臺灣方面,美國和台獨實力勾結,仍在嘗試突破一個中國的底線,中國政府也已明確地加大了對臺灣的軍事壓力,不承認所謂的台海中線,不斷有軍機越過所謂台海中線進行演習,如果美國夥同台獨勢力敢於繼續在台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相信美國和台獨勢力必將付出重大代價。

 

 

“以戰止戰、以武止戈”是對付侵略和壓迫的有效策略,可以讓侵略者和壓迫者腦子清醒一些,不要犯無法挽回的錯誤。而中國政府之前提出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則可以讓中國經濟的發展以我為主,不易受外界環境變化的衝擊。

一方面是通過對無理壓迫和打壓的堅決鬥爭,讓攻擊者付出沉重代價,讓他們知道中國人民不好欺負,因而減少或制止他們的無理衝動和對中國的無理打壓;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擴大內需,讓內迴圈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體,擺脫對外部環境的依賴。發揮中國廣大市場的優勢,把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和技術都吸引到中國來,把中國經濟的命運真正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的手中,內固根本,外抗打壓,就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