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
八月
美國大選前影響港股的幾個確定特點

特點一、美國將不斷地從各方面向中國施壓

從今年二月美國限制中國駐美國記者簽證開始,美國將對中國施壓的領域從經濟推展到政治和軍事,而且做法越來越無底線。之前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雖然不講道理,但總算還有貿易不平衡一類的藉口;打擊中國通訊公司,勉強也可以和國家安全拉上關係;唯獨最近要求中國關閉駐休斯頓領事館,開始連合理的藉口也懶得找,美國不同官員給出的關閉理由各不相同,說明根本沒有認真討論;最近美國限制tiktok和威信,說這些企業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完全是欲加之罪,根本不具備說服力;美國衛生部長訪台,以及向臺灣出售F16戰鬥機,則是公然違背中美建交時美國不與臺灣發生官方關係和不向臺灣出售進攻性武器的承諾。

從美國這些挑釁的發展勢頭來看,基本方向是攻擊面越來越廣,行為越來越不講道理。由於美國疫情扔處失控狀態,經濟形勢相當惡劣,可見的成績有限,預計特朗普為了競選連任,將繼續其無下限攻擊中國的策略,力求挽回目前對其不利的選舉局面。

 

 

特點二、美國有實質打擊力的招數越用越少,邊際影響力下降

回顧特朗普上臺以來的中美博弈,開始階段以關稅施壓為主。由於美國是中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因此增加關稅確實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了即時的負面影響。不過由於中美之間的貿易互補關係,美國需要大量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產品,因此關稅加到一定的程度,再加可能會令美國消費者的受損更大,使得關稅難以持續上調。

關稅戰後繼乏力後,美國攻擊的重點又轉向以5G為代表的科技打壓。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利用中興通訊的一個小疏忽指控中興通訊虛假陳述和違反與美國達成的和解協議,並以此為由進行封殺,結果一擊得手,中興通訊被迫向美國繳交巨額罰款並接受美國的苛刻條件;之後美國的打擊重點轉向世界5G行業的龍頭公司華為,不過美國對華為的封殺明顯不大順利。在美國的幾輪封殺措施沒有結果後,美國極其無理、霸道地要求全球企業只要在生產線上使用了美國哪怕一顆螺絲釘,向華為銷售產品就需要美國批准。這樣極端、不講道理的限制確實對華為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卻沒有根本性影響,華為仍然正常運營,並正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環節;最近美國對中國有全球影響力的一些互聯網企業如tiktok、微信,以及未來可能對阿裡巴巴等進行封殺,除了對tiktok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外,對騰訊、阿裡的影響都較為有限。

美國還在政治領域無事生非,例如限制中國記者簽證、關閉中國領事館、制裁幾個中國官員、派軍艦到南海演習、派衛生部長訪台等,但目前看來其作用主要限於政治宣示,對中國的實際影響不大。

從各方面看,美國打壓中國的措施,正從早期的有一定實質影響向近期的立場宣示為主、實際影響有限轉變。

 

特點三、特朗普將盡力維持美股強勢

年初開始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根本性地改變了美國的選舉形勢,給本來看好的特朗普造成了極大困難。新冠疫情造成美國感染人數超過500萬(截至8月16日),死亡人數接近17萬,抗疫成績全球倒數第一,而且是遙遙領先的倒數第一。數千萬人失去工作,由於疫情始終無法受控,經濟恢復遙遙無期。

到目前為止,特朗普執政期間在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取得的成績都乏善可陳,因此,維持一個強勢的股市,儘量爭取更多人的支持,是特朗普的必然選擇。

 

 

特點四、中國將聚焦自身的穩定發展

中美之間的大勢正從過去的合作為主走向現在的對抗為主,不管中國願不願意,美國已經選擇了與中國對抗,而且正在採取各種措施強化對抗。美國共和、民主兩黨雖然在大部分問題上經常南轅北轍,但在打壓中國方面有高度共識,中美之間以對抗為主、合作為輔的關係未來可能長期化。

面對這種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必須儘量減低外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國內經濟的自身健康發展為主,避免中國經濟因外界環境變化而出現大的波動。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按中央的戰略部署,未來中國經濟將走出一條以科技創新引領,國內經濟迴圈為主、國際經濟迴圈為輔的新路。

特點五、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領先全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月發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下跌4.9%,中國是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當中,唯一仍預期有正增長的經濟體,增長預計為1%,全球經濟增速將為大蕭條以來最差。

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綜合採購經理指數(PMI)來看,從3月至7月,指數已經連續5個月處於高於50的擴張區,說明中國經濟正在穩定復蘇,特別值得高興的是,互聯網、高科技等領域增速持續快於經濟增速,說明中國經濟結構正在改善,科技引領的新經濟正在中國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對港股而言,特點一、二結合將令股市不時出現壓力,不過壓力相對有限,不至於構成對港股的根本性衝擊;特點三將為港股營造一個相對穩定有利的外部環境,對港股相對有利;特點四、五結合將對港股帶來長期支持,推動港股向上。

綜合而言,美國大選前的港股之路仍不平坦,以震盪向上機會較高。

13
八月
對美國無理挑釁的應對

截至昨日,美國新冠疫情感染人數已超過500萬,死亡人數超過16萬,感染人數略超過全球感染總數的四分之一,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均成為遠超他國的全球第一。

面對這樣疫情失控、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的惡劣情況,越來越多的選民開始表達對當政特朗普政府的不滿,因黑人被白人警員跪殺引發的廣泛「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反政府騷亂至今無法平息,一心想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靠常規手法很可能難以扭轉當前的不利局面,因此,一向離經叛道的他再出奇招,指望通過加強向中國挑釁來爭取支持,贏得大選。

 

美國對中國多番挑釁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在向中國無理挑釁方面動作多多:

2020年2月,美國宣佈把5家中國媒體列為「外國使團」,5月10日,又宣佈所有中國記者的工作簽證將由過往的無期限大幅縮減至90日;

7月,美國在中國南海舉行了兩次雙航母演習,並在7月13日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否認中國對南海的主權主張;

7月21日,美國限期3天要求中國關閉駐休斯頓領事館;

7月2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加州尼克森總統圖書館,發表了被外界稱為「新鐵幕演講」的對華政策演說;

8月5日,蓬佩奧在記者會上宣佈美國建立「乾淨網路(Clean Network)」的五大措施,並點名包括華為、中移動(941)、百度在內的7家中國科技公司,禁止更多來自中國的應用程式,進一步限制中國公司進入美國的雲端系統;8月6日,特朗普發佈行政命令,45天後禁止美國居民與中國短片平台抖音海外版TikTok或其母公司位元組跳動,以及與騰訊(700)旗下的微信進行任何交易;

8月7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包括特首林鄭月娥在內的11名中港官員,他們在美國的資產及利益,不論是直接及間接持有、持有50%或以上,一律遭到凍結及必需通報財政部轄下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同時禁止美國境內人士與制裁對象有交易。

8月9日,美國衛生部長率團訪問台灣,這是自1979年以來,美國最高級別的行政官員訪台。

 

挑釁相當無底線

從美國的這些動作來看,美國的挑釁是全方位的,包攬了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挑釁相當沒有底線、完全不講規則和道德,例如關閉中國領事館、限制中國記者在美國的停留,除了蠻橫霸道,看不出有任何能服眾、讓大家理解的理據;封殺TikTok和微信,說這些應用軟體影響了美國的安全,完全是「莫須有」的罪名。至於特朗普提出要收取TikTok賣給美國公司的大部分款項,已經是赤裸裸的強盜嘴臉,連遮羞布也不要了;美國衛生部長訪台,打破了中國和美國建交時關於美國不與台灣發生官方關係的默契,是對台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釁,有可能引發武力衝突,相當危險。

那麼,美國做出這些粗暴無理、沒有底線的行為,惡化中美關係,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

在我們看來,美國或者特朗普政府主要的目的可能有兩個:

首先,通過將中國塑造為美國的敵人,凝聚內部團結,增加特朗普的支持度,幫助特朗普贏得大選;

其次,通過與中國形成清晰的切割和對立,逼迫盟友、中間勢力站隊,跟隨美國圍堵中國,改變目前美國僅靠一己和少數盟友之力與中國博弈的局面。

目前來看,起碼在美國大選之前,特朗普政府的對華策略是大致確定的,就是無理挑釁,升高與中國的對抗程度,拉盟友和中間勢力站隊,形成對中國的圍堵。

 

針鋒相對的利與弊

對美國的這個策略,中國可以有兩個對策:

第一個對策是針鋒相對,對美國的任何挑釁都進行對等反制。

這個對策的好處是有相當的民意支持,在美國傷害中國利益的時候,同樣對美國利益造成傷害。作為受到挑釁和打壓的一方,中國人民願意為了自身的尊嚴和長遠利益,承受一定的短期損失,其目的是希望通過對等反制給美國造成大致相當的損失,讓美國的極端力量承受壓力,理性力量擴大,令中美關係可以回到正軌。

壞處是美國政壇的反華力量目前佔據主流,其中的極端派正力求通過挑釁→中國反制→加強挑釁→雙方更加對立的模式割裂曾經較為密切的中美關係,並通過壁壘分明的對立,拉攏和逼迫盟友和中間力量站隊,形成類似冷戰對蘇聯的對中國圍堵圈。

如果中國採取針鋒相對的對策,中美緊張關係螺旋上升的可能性很高,對立強度達到一定的程度,中美之間的各種聯繫將可能被迫中斷,美國的盟友甚至中間力量就要被迫選邊,美國極端力量與中國切割、圍堵中國的圖謀就可能得逞。

採取針鋒相對策略的另一個不足是,只能視美國的挑釁被動反應,美國作為發起挑釁的一方,將較為容易預判中國的回應,並制定相應的策略,對中國不利。在有些情況下,對等反制可能也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傷害,例如美國封殺華為,如果中國對等封殺蘋果的話,就會傷及中國大量在蘋果代工廠工作的普通勞動者。

 

自身綜合利益最大化 恢復主動權

第二個對策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自身綜合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不跟著對手的步子走。

這個對策簡而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節奏辦事,不必然對挑釁做對等反制。好處是脫離了你打我一拳,我必須踢你一腳的框框,恢復了自身行動的主動權,可以按綜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選擇反制或不反制。同時,也不必然要在對手挑釁的領域反制,完全可以自由選擇一個讓對方受損較大、己方相對佔優的領域進行反制。例如美國無理封殺中國的TikTok,TikTok雖然未必能夠改變被迫離開美國市場的命運,但可以用法律手段與美國政府對抗,如果可以在全世界面前彰顯美國無視規則和道德的強盜嘴臉,美國即使能夠對TikTok造成重大傷害,也要付出重大信譽和軟實力代價。

在當前美國試圖切斷與中國的聯繫,發動對中國圍堵的情況下,中國完全可以發揮大市場的吸引力,用進一步開放吸引更多的國家和企業與中國做生意、搞互利共贏,用開放對抗美國的切割,如果中國可以進一步融入世界,而美國又強行與中國切割,其結果就將是美國自己與世界切割而不是美國所期望的圍堵中國。

 

聚焦國內市場 減少對美市場依賴

美國想與中國切割,這是不以中國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必須準備應付中美關係的進一步破壞。從這個角度看,把中國經濟的立足點放在國內市場上,減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是降低中國經濟未來風險的一個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中國以進一步開放和互利共贏應對美國的強行切割,對中間勢力和美國的盟友將更具吸引力。如果美國強逼本可以與中國合作、互利共贏的國家放棄自身利益,跟隨美國圍堵中國,本質就是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為敵,即使這些國家不敢公開反對美國,也必定不會真心跟著美國走,美國的圍堵策略就會註定失敗。

當然,如果不針鋒相對、反制美國的每個挑釁,可能有一部分民族情緒強烈的中國民眾會不滿意,需要注意。

綜合而言,美國似乎正採取用無理挑釁升高與中國的對立,逼迫各利益相關方與中國切割的策略,為了不讓其目的得逞,中國的較好應對似應是不隨之起舞,按自己的節奏辦事,用進一步的開放吸引中間力量,以打破美國的圖謀。

7
八月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會議內容中有幾句話對未來有深遠影響,必須認真領會。

一句是:“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這句話的宏觀含義就是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以往的經濟運行方式,可能都面臨一些根本性的改變,不能用臨時應付一下,期望困難很快過去的心態來應對,例如對中國外部環境有重大影響的中美關係,恐怕困難就不是短期可以克服的,不管誰當總統,中美之間的對立、鬥爭都將較長時間存在。過去全球化順利發展時形成的經濟運行模式,可能也要考慮做出相應改變,以應對發生了根本變化的國際環境。

 

 

另一句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句話裡有兩個概念,國內和國際迴圈。

國際大循環基本是改革開放以來實際奉行的主要經濟發展戰略,1987年, 中國計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建, 在新華社內部刊物《動態清樣》上發表文章《走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王建所提出的國際大循環戰略, 其目的是通過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 為重工業發展取得必要的資金和技術, 再用重工業發展積累的資金返回來支援農業, 從而通過國際市場的轉換機制,溝通中國農業與重工業的迴圈關係。這個戰略隨後迅速被官方認同, 進而成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的觀念基礎。

不過,不管現在中國主觀上是否仍想繼續推行國際大循環這個以出口為主的經濟發展戰略,客觀上隨著抑制中國成為美國最重要長期戰略的逐漸清晰,以及美國在全球範圍打壓中國的努力,中國繼續進行國際大循環的客觀環境已經迅速惡化,中國必須要考慮較少地依賴國際市場以發展自身經濟。

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中美關係惡化背景下的產物,為了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平穩發展,有必要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使得國際環境惡化不至於對中國經濟構成嚴重的負面衝擊。當然,國內大循環為主,並不是排斥國際大循環,中國的對外開放要繼續擴大,要在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基礎上,把國際大循環搞得更好,讓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經濟上的含義就是,要擴大內需,讓更多的企業直接面對國內的消費市場而不是國際市場,用廣大的國內市場吸引國內企業和外資,通過內資外資的良性競爭,促進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所以,順利實施國內大循環戰略的關鍵是擴大內需,建立一個擁有巨大規模的內需市場,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吸引力;對資本市場的含義就是,內需概念將會受益。

 

 

第三句是:“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

按照政府的思路,成功實施國內大循環戰略,其路徑不是傳統的‘舊基建’,而是要調整產業結構,限制低技術、過剩的傳統產業發展,更多依賴科技創新帶動經濟。也就是說,新經濟、互聯網、數字經濟、高端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醫療養老等,將是帶動內需、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主力。

宏觀來看,這是一次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是一次從‘外向型經濟’向以‘內向型經濟’為主運行模式的轉變,在這個新戰略下,出口的重要性將會相對下降,內需的重要性將會大大上升,對資本市場來說,新戰略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出口概念的衰落和內需概念的崛起,而內需概念的核心又是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經濟。

 

7
八月
未來中美關係惡化可能主要局限在政治領域

7月21日,美國政府突然要求中國於72小時內關閉中國駐休斯頓領事館,按照其國務卿蓬配奧的說法,美國下令關閉中國領事館是因為持續存在的北京盜竊美國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不過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史迪威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中國休士頓領事館是中國發展留學生間諜、獲取經濟和軍事情報的「司令部」。

看起來,蓬配奧和史迪威的說法不大一緻,一方面說明美國政府內部的協調可能存在問題;另一方面顯示美國政府處理問題似乎越來越隨意,在關閉領事館這麼敏感的問題上,完全沒有詳細討論,連理由都沒想好就匆忙做出了決定。

與美國要求關閉中國駐休斯頓領事館對等,中國政府也於24日宣佈,要求美國同樣在72小時內關閉駐成都領事館,中國外交部表示,美國突然要求中方關閉駐休士頓總領事館,“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及中美領事條約有關規定,嚴重破壞中美關係。中方上述舉措是對美方無理行徑的正當和必要反應,符合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符合外交慣例。”

應該說,關閉中國駐美領事館是特朗普政府一個預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怪招,政治含義濃厚、問題的層級很高,不過實際的影響相對有限,符合特朗普目前又要做出對華的強硬姿態,又要小心儘量不要搞亂經濟、搞垮股市的心態。

同樣在對話強硬的方向,蓬配奧於7月23日在加州的尼克森總統圖書館,發表了被外界視作是開啟新一場冷戰的新鐵幕演講。美國前總統尼克森1972年訪華,開啟了中美交往的新一頁,蓬配奧選擇在以其名字命名的圖書館發表演講,似乎意在表達美國對華政策的轉向。

 

 

作為美國最高層級的外交官,蓬佩奧在演講中呼籲世界各國「改變」中國共產黨。「我們,世界上的自由國家,必須以更加有創意和自信的方式,促使中國共產黨改變其行為,因為北京的作為威脅了我們的人民與繁榮。」蓬佩奧將矛頭直接指向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黨並不代表中國人民。

雖然美國政府中的一些人念念不忘想組織盟友搞與中國的新冷戰,不過迄今為止,這個想法似乎實行得不大順利。在蓬配奧所謂的新鐵幕演講之前,美國副總統彭斯就在2018年10月4日發表過一個被很多人稱為「鐵幕演說」的演講,號召要圍堵、打擊中國,結果到現在過了差不多兩年,彭斯的鐵幕圍堵看來效果不佳,要換蓬配奧來搞新鐵幕了。按照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智慧:「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彭斯的第一鼓不行,換了蓬配奧的第二鼓恐怕效果還不如第一鼓。

從美國最近的動作可以看出其政策考量的一個大概脈絡,首先,特朗普政府仍想利用對華強硬來爭取支持,但是基於對美國經濟和股市的關注,其強硬暫時主要局限在政治領域;其次,美國似乎改變了過去籠統針對中國的策略,希望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分開,以集中力量對付中共。

不過美國這個新策略看來仍是閉門造車的產物,完全脫離了中國實際,隻是反映了自己的一廂情願,註定要失敗。

 

 

即使不看美國哈佛大學最近發表的有關中國人民對政府支持度的民調(2003至2016年,8次民調,沿岸城市和內地的32,000人受訪,中央政府2016年的支持度為超高水準的95.5%),就看最近中國政府要求關閉美國駐成都領事館時的群眾自發反應,大量群眾興高采烈圍觀美領館撤走,個別人甚至放起了鞭炮,自媒體圈子基本沒有人替美國說話,這樣的現實足以說明美國的希望不過是自我滿足的白日夢。

南海方面,美國最近派遣兩艘航母到南海水域流連,尼米茲號航母指揮官科克少將在聲明中表示:"尼米茲號和裡根號在南海執行任務,在國際法允許的範圍內,強化我們對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平洋、一個根據國際秩序規則,以及我們對盟友及區域夥伴的承諾。"美國的盟友英國和澳洲也計畫和實際派遣軍艦在南海航行,澳洲駐聯合國代表團還發表聲明,拒絕承認中國隊南海的主權。

看起來,目前美國在南海的策略一方面是帶頭在南海挑戰中國的主權,另一方面是鼓勵盟友一起挑戰中國主權,不過從效果看,東南亞國家的反應似乎普遍不太積極,美國的五眼聯盟裡隻有英國和澳洲態度相對積極。

由於中國的陸基導彈已經基本可以覆蓋南海,而且超高音速的新型導彈攻擊航母基本無法防禦,因此如果美國在南海與中國爆發軍事衝突,將面對中國陸基導彈、陸基飛機和海軍的聯合進攻,而美國僅靠航母作戰勝算很低。日韓的基地在中國導彈的覆蓋範圍內,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同意美軍使用基地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僅就南海的軍事實力對比而言,對中國有利對美國不利,故此美國敢在南海軍事冒險的可能性很低,更大的可能是虛張聲勢,鼓勵盟友而不是自己冒險。

 

 

整體來看,貿易戰打了一年半,終於達成了一個首階段協議,美國的關稅牌基本打完;科技牌限制華為已經差不多到了美國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可做的也不多;軍事牌由於在中國周邊美國的軍事實力不佔優勢,美國未必敢打;因此最可能打的,對美國而言有形象又不易造成實際損失的主要就是政治牌了,換言之,在選舉前形勢多變、特朗普急於爭取支援的情況下,中美政治領域的對立仍可能加劇。

不過,如果中美對立不涉經濟和軍事領域,僅主要局限於政治領域,對中國經濟的實質影響就比較有限,隻要投資者信心恢復,外資恢復流入,股市的前景依然明朗。

短線而言,中美關係的緊張令投資者避險情緒上升,外資可能流出中港股市,股市短線面臨一定壓力。

7
八月
香港疫情升溫 股市影響有限

自6月中旬,香港的疫情出現了一段明顯好景,曾連續21天本土零確診。但自7月5日開始,漸漸平復的疫情再起波瀾,第三波疫情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迅速擴大。截至7月18日下午4點,短短13天內,新增感染人數達452人,日均新增約35例,明顯快於前兩波疫情,增長勢頭至今未見減弱。而且本波疫情與前兩波相比,最不好的一點是多區同時爆發,大量個案無法追溯源頭,似乎疫情發展已趨於失控。

照正常邏輯推理,第一波疫情從武漢傳開時,大家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防疫措施也存在滯後時間差,失控的可能性最大,但實際結果,第一波疫情從1月開始傳到2月就大緻處於可控範圍,主要的新增個案大多可以追溯到明確的來源,社區無序爆發的風險並不嚴重;3月由大量回港人士帶入的第二波疫情,雖然一度導緻感染個案急升,但在政府實施一系列疏離措施後,到4月感染個案即大幅下降,同樣未見大規模社區爆發;最為奇怪的就是本波疫情,不像前兩波都有明確的感染來源,可以採取針對性措施。本波疫情是在第二波疫情基本平復,社會沒有突變的情況下突然爆發的,按正常邏輯,突然的爆發應該對應某些突然變化的情況,因為情況發生了突然變化,舊有的應對措施一時跟不上,於是疫情爆發,但在7月來看,除了七一遊行,未見社會有任何重大變化。有些人認為可能是外國回港人士將病毒帶入社區,但問題是回港人士基本都有做病毒測試,並沒有看到大量漏網病毒攜帶者流入社區的情況;其次連續21日無新增個案已超過一般病毒發作的週期,照道理社區不應該存有大量的病毒攜帶者;第三即使社區存在一些未發現的病毒攜帶者,正常情況應該可以看到大緻的傳染路徑,類似之前本港發生的多宗聚集性感染群體,很難想像病毒感染會在差不多接近的時間同時爆發,且很多看不到明顯來源。但是,不論邏輯上感覺多麼不合理,第三波疫情就在這種情況下廣泛在社區爆發了。

 

 

第三波疫情突然爆發

和北京6月11日爆發第二波疫情所採取的應對相比,香港在檢測和隔離上可能存在一定差距。北京在疫情爆發後迅速對危險區進行了隔離,所有人不得隨意進出,另外立即實行大規模檢測,以儘快發現攜帶病毒患者。在這些有力措施下,至7月6日,北京的新增病例再度下降為零,疫情得到了完全控制,所以,參考北京經驗,香港如果想要儘快控制疫情,必須在隔離措施和大規模檢測上下更大的功夫。

從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來看,由於本港在隔離和檢測方面尚存一些不足之處,因此除非獲得有效疫苗,否則疫情完全受控看來存在一定難度。更現實的場景是,疫情恐怕將一直或高或低地存在,影響香港無法順利開關,人流受到很大限制。在這種情況下,香港依賴遊客的旅遊業、餐飲業、零售業等,可能需要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苦日子,難以儘快復蘇。

由於實施‘港區國安法’,香港社會的混亂情況將得到較大的改善,前景展望明朗,因此房地產(主要是住宅)的前景較前樂觀。但受制于經濟不景,商業物業、商鋪等短期仍將受壓。

不過,鑒於與內地業務相關上市企業已經佔據港股主流,因此本港經濟的低迷,對香港股市的影響相對有限,港股將更多地反映內地經濟的狀況。

從近期公佈的經濟資料看,中國經濟恢復的速度超出市場預期,而且6月的資料明顯好於之前,說明經濟恢復的速度有加快跡象,中國經濟很可能走出V型反彈,在全球率先擺脫疫情的負面影響。

 

 

銀保監會新政策利好股市

7月17日(上週五)晚,銀保監會發佈了《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發佈中表示,險資配置權益類資產最高可占到上季末總資產的45%,其中中國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人壽、新華人壽、人保財險、太平財險等行業大中型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上限由原來的30%提高到35%。

簡而言之,該《通知》對股市的最大影響是:將有大量的保險增量資金流入股市,倘若按照最高45%的配置權益類資產測算,截止2020年3月末,險資權益類可配置資產將增加3.3萬億。

經濟向好,又有大量的增量資金入市,股市長期利好可期。

短線而言,由於中美之間博弈加劇,一些西方國家也跟隨美國對中國採取了一些制裁措施,中國面對的環境不確定性有所上升,但截至目前為止,美國及其盟友的制裁都沒有太大的實質影響,暫時也看不到他們能對內地及香港經濟造成重大傷害,因此風險不算太大。

綜合而言,僅就中國經濟、金融情況看,利好因素較多,對兩地股市上升有利;週邊雖然不確定性上升,但暫時風險不大,不過,中美博弈會否進一步升溫,乃至出現意想不到的黑天鵝,仍需小心觀察。

 

20
七月
大時代與健康牛

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內地與香港股市出於對資本市場管理措施放寬的強烈預期,在杠杆資金的推動下,走出了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俗稱‘大時代’或‘改革牛’。

當時內地A股上證綜指從2014年7月大約2000點起步,於2015年6月沖上5100多點的高位;同期恒指從大約23000多點起步,於2015年4月底沖上28000多點高位。不過,這輪杠杆資金驅動的大牛市,最後的結局並不美妙,在資金去杠杆的壓力下,上證綜指於2016年1月下旬,最低跌到2600多點的水準,略高於最高位的一半;港股恒指於2016年2月中旬,最低跌到約18500點左右的水準,比高位大約下跌35%。

A股市場最暗淡的時候,曾出現兩次“熔斷”、第九次IPO暫停,反復出現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奇觀,後來,在全國上下多部門、多機構共同參與救市的努力下,才將A股從流動性枯竭的邊緣拉起,逐步恢復活性。時任證監會主席肖鋼後來回憶說:“1月份(2015年)就是踩踏式地杠杆融資的一次預演。如果從當時就一直嚴格控制杠杆融資,那我相信,可能6月份股指沖不了那麼高,當然也跌得不會那麼慘。”

從2020年7月初開始,上證綜指從接近3000點起步,在7個交易日內,最高見3456.97點,上升約470點,升幅接近16%;同期恒指在4個交易日內,最高見26782.62點,上升約2355點,漲幅接近10%。伴隨著指數急升,A股和港股的成交量也同時放量,股市動力十分強勁,頗有‘大時代’重臨的味道。

 

 

檢討本次升市背景與‘大時代’時的不同,可以看出:

‘大時代’的背景主要是對資本市場改革紅利的預期,經濟本身仍處於下行通道,舊經濟正在放緩,新經濟未成氣候,杠杆資金雖然積極進入股市,但上市企業的整體業績仍處於減速之中,牛市的基礎不夠牢固;

本次升市科技、生物醫藥、新經濟明顯成為了升市的火車頭,舊經濟如金融、地產等雖然仍舊普遍表現一般,但新經濟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和體量,足以帶動市場的潮流,形成市場熱點。而且新經濟企業普遍業績都能持續快速增長,即使一時估值偏高,長遠來看,仍可能帶給投資者以合理回報;

新冠疫情衝擊之下,全球除中國以外的其他主要經濟體,基本都處於經濟嚴重收縮狀態,只有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從中國經濟的展望來看,中國經濟將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加速,向好趨勢將一直維持到2021年,企業的業績展望也同樣趨於樂觀,支持股市走強;

以‘港區國安法’通過實施為標誌,事實證明美國手中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嚴重打擊中國經濟的好牌。國安法實施以來,到目前為止,美國及其盟友所能施加給中國的反制措施,主要是對於中國相關官員的個人制裁,以及放寬給予香港人的簽證政策等,真正能影響內地與香港經濟的措施欠奉。中美博弈發展到現在的事實證明,過於擔憂美國的制裁措施可能誇大了中國經濟和股市的負面因素,不利於對市場形成正確判斷;

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放緩,逼迫全球主要央行都大幅放寬貨幣政策以支持經濟,全球低息、資金氾濫的局面可能維持頗長一段時間;

基於中國經濟恢復大致順利,其他發達經濟體經濟仍將面對一定困難,美國疫情又在擴大,因此全球範圍內,對資金較具吸引力的主要經濟體首推中國,全球資金有向中國方向流動的跡象。

 

 

經濟展望較為明朗,美國所能製造的麻煩影響趨於下降,新經濟初具規模,內地資金充裕疊加全球資金有流向中國跡象,這些利好因素足以支持一個活躍向上的股市。

當然,政府很明顯不希望看到一個瘋狂上漲、快速耗盡上漲力量的短命瘋牛,上週末,國家大基金和社保基金宣佈減持多家內地上市公司,證監會也集中曝光了一批場外配資平臺,可能代表著政府希望壓抑市場的瘋狂炒作,為股市慢牛奠定基礎。

從風險角度看,雖然一般而言美國不會冒著動搖美元根基的風險,用禁止中國金融機構結算美元的手段去打擊中港金融市場,但理論上這個可能性仍然存在,不排除當這個風險發酵到一定程度時會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大體而言,由於此次升市具備不錯的基本因素支持,因此走勢類似2014/2015年‘大時代’行情的可能性不大,由於政府的人為調控,股市有向慢牛發展的可能,不過,如果中美博弈出現一些極端情況,也有可能造成市場的動盪。

9
七月
經濟恢復明朗 資金積極流入股市

自3月疫情初步受控以來,中國經濟就開始穩步恢復,廣受關注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連續4個月處於擴張領域。國家統計局剛剛公佈的6月綜合PMI達到54.2,創今年新高,說明中國經濟的恢復速度有加快跡象。其中製造業新訂單指數為51.4,高於上月0.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表明製造業市場需求繼續恢復;非製造業新訂單指數為52.7,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表明非製造業市場需求平穩回升。

財新中國發佈的6月PMI,製造業PMI提高0.5個百分點至51.2;服務業PMI達58.4,較5月上升3.4個百分點,為2010年5月以來最高,連續兩個月處於擴張區間;綜合兩個類別的6月財新中國綜合PMI提升1.2個百分點至55.7,錄得2010年12月以來的最高值。

持續上行的PMI,加上疫情以來表現穩定的出口,證明中國經濟的韌性很強。在疫情擴散的初期,市場普遍對中國經濟較為悲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認為內部需求和出口都將受嚴重衝擊,3月以來的資料表明,這個悲觀的假設不能成立。中國由於較好的控制了疫情,國家又出臺了一些支持經濟的政策,自身的內部需求正穩定恢復;出口方面,雖然美國希望借疫情之機,推動產業鏈離開中國,削弱中國的製造業大國地位,也在國際上帶起了一些聲勢,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推動基本無效。疫情在全球的擴散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暫停,反證了中國強於他國的管理能力、防控能力,在他國陷入疫情困局、社會無法正常運行之際,只有中國能夠向全世界穩定可靠地提供醫療和其他物資,實際上對鞏固中國的製造業大國地位有利。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6月24日最新發佈的經濟預測,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活動造成的傷害比預期更加廣泛與嚴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收縮4.9%。預計2020年發達經濟體GDP增速為-8.0%,全球主要經濟體如美國-8.0%,、法國為-12.5%、義大利-12.8%、英國-10.2%、日本-5.8%。而中國將會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增長的國家,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為1%。

 

 

所以,從經濟表現來看,中國今年將在全球一枝獨秀,基本已成定局。

6月30日晚11時,「港區國安法」正式頒佈生效,市場等待已久的靴子落地,國安法生效後的首個交易日,港股以大漲作收,之前觀望結果的投資者積極入市,說明市場主流認為國安法實施令後市的不明朗有較大改善。

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全球雖然有少數國家對在香港實施國安法表達了一些不同意見,但真正採取制裁行動的只有美國,其他國家主要是口頭上做出一些政治表態,另外美英澳加還計畫放寬目前對香港的移民政策。不過,即使反應最強烈的美國,到目前為止採取的實際行動也頗為有限,僅僅是宣稱要限制涉及「港區國安法」的中共官員簽證、凍結其在美資產等,對經濟基本無影響。

再就是,美國參眾兩院正式通過「香港自治法案」,並已送交美國總統特朗普準備簽署生效。「香港自治法案」內容規定,美國國務院每年向國會提交報告,列舉「損害一國兩制」北京和香港官員和機構。法案賦予美國總統權力向相關官員和機構,實施凍結資產等制裁。香港自治法案還針對向上述官員和機構提供服務的銀行,制裁方式可包括禁止銀行入境美國、禁止銀行使用美元交易和美元結算等。不過,據報香港自治法案最終版本之銀行制裁力度有所縮減,只會在官員確認受到制裁後,再給予銀行1年寬限期準備斷絕生意往來。

另外,據媒體報導特朗普總統還在考慮2到3項針對中國的行動,可能幾天內公佈具體內容。

縱觀美國近期的反應,大致符合我們之前的判斷:就是手裡已經沒有什麼有效、好用、又不傷害自己的牌,因此反應拖拉,反制的力度也很有限。

由於歐美經濟不景氣,需要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援,因此貨幣寬鬆的局面將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根據最近公佈的美聯儲6月議息記錄顯示,美聯儲官員認為未來需要實施“高度寬鬆”的政策,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成員投票決定將6月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維持在0%-0.25%範圍內,並表示在美國經濟安然度過疫情之前,這一利率可能會一直維持下去。

看起來,今年‘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是大概率事件,‘未來美聯儲貨幣政策高度寬鬆’也是大概率事件。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意味著全球資金充裕,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意味著中國經濟對全球資金有強大吸引力,因為資金需要尋求回報,而宏觀上全球只有中國經濟有更多的投資機會。因此,貨幣寬鬆加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在邏輯上代表著資金將向中國方向流動,改變疫情危機時資金流向美元避險的流向。

上週四五,經滬深股通流向內地A股的資金遠超正常水準,港股的成交也遠高於正常日均水準,有可能代表著在上述邏輯正在發揮作用,外資開始較大規模流入中港股市。

 

 

從風險角度看,美國對個人層面的制裁對經濟和股市影響不大;對進出口層面的制裁也難有大作為,因為中美貿易戰打了一兩年,中國經濟並沒有受太大影響;對中資金融機構的制裁,例如禁止它們使用美元交易和美元結算,對金融機構有一定影響,但一來根據報導制裁有一年寬限期,沒有即時影響;二來個別金融機構受到制裁,對全域的影響也有限。因此,總的來看,制裁會帶來局部影響,難有整體影響,但對相關金融機構要小心。

綜上所述,中港股市的前景都較為正面,外資有可能較大規模流入,股市面對的整體風險有限。

6
七月
美國復蘇之路進入曲折區

6月25日,美國參議院通過《香港自治法案》,呼籲制裁支持中國限制香港自治的人或公司。6月26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說:「今天,我宣佈對所有要為損害香港高度自治負責及有份參與的現任和前任中共官員,實施簽證限制...特朗普總統承諾會懲罰打壓香港自由的中共官員,今天,我們據此採取行動。」不過,他沒有在聲明中點名針對哪些官員。

作為反制「港區國安法」的具體措施,這個反制的力度明顯不怎麼樣,符合社會主流關於反制將會'雷聲大、雨點小'的預判。

內地環球日報在27日的社評"美國在各種混亂和不確定中隨波逐流"中評論道:"就像在香港問題上,他們拿限制中國官員的簽證來抖威風,我們完全可以開懷大笑,嘲弄它的虛張聲勢。"

在有關美國對香港和內地的制裁手段方面,我們之前的博文曾有過多次討論,基本的看法是:美國手裡沒什麼牌了,唯一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是禁止香港和內地公司使用美元結算。但這張牌和以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牌不同,很可能是一張'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臭牌,會給美元已經開始動搖的全球結算貨幣地位以致命一擊,嚴重損害全球對美元的信心,對美國的傷害遠大於其收益。因此實施的可能很小,無需過於擔心。

 

 

近期美國的疫情明顯出現反彈,截至6月27日連續3天,日增新感染病例都超過4萬例,創出了疫情在美國爆發以來的新高。

我們在之前的博文"「推動股市走強」是大選前美國的主要工作"裡曾經預判美國政府將會不顧疫情反復,強行推動經濟恢復,這個判斷已經為美國政府高官的表態所證實。不過,美國實行的是聯邦制的體制,各州也有頗大的權力,未必完全遵照聯邦政府的意思。我們在上期的博文"港股風大雨大,但不確定性下降"裡也提出我們的擔心:"如果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越來越高,特朗普政府能否頂住壓力,堅持把恢復經濟放在第一位,仍存一定不確定性。"

看起來,我們的擔憂正在變成現實,據媒體報導,至上週末美國至少30個州份疫情出現反彈,11個州暫停重啟經濟。紐約州、新澤西州、康乃狄克州此前宣佈新規,要求疫情高風險州的來客自行隔離14天,如果被發現未遵守隔離規定,政府將執行強制隔離。

看來,雖然特朗普政府仍在全力推動美國的經濟重啟,不過各州的態度明顯參差,很多州基於疫情反彈原因,並不跟從聯邦政府的指示,因此,美國的經濟恢復可能面臨暗湧,正在進入混沌迷茫的曲折區。

目前情況對股市不利的一面是:市場前期在美國政府政府大力救市、美聯儲瘋狂放水出下現的強勁反彈,很可能高估了經濟恢復的程度,實際上在疫情出現反復的阻撓下,即使特朗普政府全力推動、不肯再暫停經濟,但各州政府在提升抗疫力度的同時,卻無可避免地將阻礙經濟復蘇,經濟實際恢復的力度必將比市場的樂觀預期大打折扣,因此,美股基於經濟重啟順利的假設而出現的強勁反彈,很可能難以繼續。

對市場有利的一面是:特朗普總統為了競選連任,需要一個強勁的股市來凝聚支持者,他不會接受再次全國性暫停經濟,因此美國經濟不會如同之前那樣完全凍結,換句話說經濟不至於太差;其次他大概率會對美聯儲施加盡可能大的壓力來促使美聯儲保持貨幣寬鬆,甚至進一步放鬆銀根,以支持股市,從這個角度看,美股又很難走入一個單邊下行的通道,預計後市以寬幅震盪的機會較高。

 

 

對港股而言,即使美股出現較大調整,基於美聯儲的貨幣寬鬆政策,市場資金廣泛收縮的機會並不大。如果資金面可以保持寬鬆,沒有資金從香港大量流走,預計港股受美股的影響就相對有限。

考慮到中國經濟恢復的進展良好,經濟資料穩步好轉,香港國安法帶給市場的衝擊已基本過去,如果週邊資金寬鬆的格局不變,港股後市仍以震盪上行機會機會較高。

26
六月
港股風大雨大,但不確定性下降

上周發佈了一些重要消息,可能對未來市場走向構成較大影響。

6月20日(上週六),為時3天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結束,萬眾矚目的「港區國安法」草案初次審議結束,預計該法案將很快獲得通過。據披露的主要內容,國家將在香港設立「國安公署」,統籌香港國安相關事務,且具有特殊情況下的執法權;該法律解釋權屬於人大常委會,現行本港法律與國安法不一致之處,以國安法為准;國安案件的審理法官由行政長官從裁判官、區域法院法官、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法官、上訴法庭法官以及終審法院法官中指定若干名法官負責處理。

簡單的直觀解讀:國家將直接管理香港與國家安全相關的事宜,過去特區政府處理該類問題時面對的本地反對力量掣肘,未來將很難再起到作用,國家力量可以相對不受干擾地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國安法律的解釋權歸於人大常委會,剝奪了反對力量利用本港現有法律體系阻撓國安執法的手段;審理國安案件的法官由特首指定,令本港現行司法系統無法再利用安排法官人選來影響案件的審理結果,可以更好地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

6月19日(美國時間上週五),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通過網路對哥本哈根民主峰會就「中國挑戰」主題發表講話,他表示非常密切注意香港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是否在自由公平的情況下進行,能令外界知道中共對尊重香港自由的意向,各界都應該密切注意。蓬佩奧說:「特朗普總統已經非常明確地表明瞭這一點。」「若中共對待香港,如同對深圳和上海一樣,我們將一視同仁。」「任何美國和香港之間獨特協議,都與我們與北京的協議是單獨且不同的,我們將撤出其中的每一個(和香港的協議)。」

 

 

簡單的直觀解讀:這個態度看起來比特朗普5月29日(美國時間)發表的對中國人大通過國安立法草案時的態度軟弱,特朗普當時宣佈了一些將要採取的制裁措施,但看蓬配奧19日演講的意思,即使中國最近完成港區國安立法,美國也未必會有即時反應,可能要看看9月立法會的選舉情況後再做決定。從媒體20日披露「港區國安法」主要內容,美國一直沉默的反應看,美國拖後、甚至最後僅有表態式制裁的可能性不小。

6月20日(上週六),香港反對派為了反對國安法立法,由“中學生行動籌備平臺”及“200萬三罷工會聯合陣線”舉辦的6.20三罷‘公投’20日在港九多個地點舉行,推動以罷工罷課罷市表態反對即將“殺到”香港的「港區國安法」。

按發動者之前的設定,發動罷工需要有6萬工會會員參加投票,並有60%以上票數支持;發動罷課需要有1萬以上學生參加投票,其中網上和票站各5000人以上支援才啟動罷課。投票結果顯示,工會發動的罷工公投僅不足9000人參與,遠低於設定門檻,罷工無法啟動;罷課公投的總參與人數雖然超過1萬,但票站投票人數不足4000人,同樣低於設定門檻,罷課也無法啟動。

簡單的直觀解讀:經過反對派近2周的大力推動,反對派的整體士氣依然低迷,無法凝聚抗爭共識,實現其罷工罷課罷市的目標。‘公投’的失敗,證明現在反對派的動員力量已經無法與去年發動反修例運動時的全盛期相比,大規模的群體抗爭的勢頭正逐步走低。

6月18日(上週四),印度總理莫迪在全國跨黨派會議上首度澄清,沒有解放軍進入印度邊境,印軍據點也沒有遭攻佔。自中國和印度邊境部隊15日(上週一)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流血衝突,造成至少二十名印度官兵喪生,令中印關係急速惡化後。莫迪總理的澄清有令事件降溫的作用,不過此言與印度外交部早前聲稱「解放軍先行越界」的說法不一。

簡單的直觀解讀:看起來各執一詞的中印邊境衝突,確實是因印方越線進入中國的實控區引致;印度軍方策劃越線行動時印度政府未必知情,莫迪總理應該沒有參與或支持這一行動。

 

 

綜合以上消息,可以得到以下幾個初步結論:

    香港的亂局即將結束。

香港過去的亂局能夠長期持續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對犯法和煽動、鼓勵犯法的懲罰太輕。社會上存在廣泛的對犯法者的同情,本地的司法體系由於種種原因,又無法全力打擊犯法者。部分掌握一定權力的人,甚至成為犯法者的保護傘。久而久之,在犯法沒有多少成本的不正常環境下,犯法或者敢於犯法的人就越來越多。

「港區國安法」通過由國家直接打擊危害國家安全者,解決了特區政府過去執法過於寬鬆的問題,相信對有心犯法者有足夠的阻嚇力。

    美國的制裁難有大的影響。

我們在6月上旬的博文「前方陣雨轉陰」裡詳細分析過特朗普宣稱將要推出的針對人大通過「港區國安法」的制裁措施,總的結論是美國的制裁「雷聲大、雨點小」,聽著挺多,實際基本都沒大用,或者僅對個別人、小部分人有些作用,對香港和中國整體無大影響。

蓬配奧的新態度可以說部分佐證了我們的判斷,如果美國手裡有強而有力的手段,自然不應該拖到9月看立法會的選舉情況。拖到9月看情況再決定是否制裁而不是立即反制「港區國安法」,只能說明美國手裡的牌有限,擔心一旦打完,以後就無牌可打了。因此,從各種跡象看,美國宣稱制裁影響最大的階段已過。

    反對派未來不易發動大規模抗爭 

20日的三罷公投在全力催穀下無法達到最低門檻,與之前反對派的大規模抗爭行動相比,一浪低於一浪的態勢明顯,如無意外情況導致情勢出現根本性變化,抗爭走下坡的趨勢有較大可能持續。

    中印關係可能恢復平靜

雖然中印邊境衝突確認造成印方的嚴重傷亡,但首先、看來中方並未越界,道理上佔優勢;其次莫迪總理的態度明顯是不希望事態升級;第三、中印軍事實力差距較大,印度軍方沒有理由擴大事端。因此,預計中印之間的緊張關係將逐步緩和。

大體而言,影響港股的幾個不明朗因素:本地社會抗爭、美國制裁、中印關係緊張等,都在向好的方向轉變,內地經濟恢復也在加速中,短期的內外因素都對港股有利。

 

 

不過,美國的新冠感染人數最近持續上升,6月20日新增感染病例3.25萬,接近前期高點。雖然我們預計特朗普為了選舉,不會再暫停經濟,美國經濟將持續恢復。但如果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越來越高,特朗普政府能否頂住壓力,堅持把恢復經濟放在第一位,仍存一定不確定性。

18
六月
從「五胡亂華」到種族騷亂

「五胡亂華」大約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一個時期,以匈奴、羯、氐、鮮卑、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為主的全面反叛,把中國帶入了一個各種勢力紛紛割據、互相攻伐的大亂之中,以這五個少數民族為主的割據勢力,前後共建立了大約16個國家(即五涼、四燕、三秦、二趙,成漢、胡夏共十六國),俗稱「五胡十六國」。

根據「晉書」記載,這段歷史可以大致概括為:“大凡劉元海以惠帝永興元年據離石稱漢。後九年,石勒據襄國稱趙。張氏先據河西,是歲,自石勒後三十六年也,重華自稱涼王。後一年,冉閔據鄴稱魏。後一年,苻健據長安稱秦。慕容氏先據遼東稱燕,是歲,自苻健後一年也,俊始僭號。後三十一年,後燕慕容垂據鄴。後二年,西燕慕容沖據阿房。是歲也,乞伏國仁據桴罕稱秦。後一年,慕容永據上黨。是歲也,呂光據姑臧稱涼。後十二年,慕容德據滑台稱南燕。是歲也,禿髮烏孤據廉川稱南涼,段業據張掖稱北涼。後三年,李玄盛據敦煌稱西涼。後一年,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稱涼。後四年,譙縱據蜀稱成都王。後二年,赫連勃勃據朔方稱大夏。後二年,馮跋殺離班,據和龍稱北燕。提封天下,十喪其八,莫不龍旌帝服,建社開祊,華夷鹹暨,人物斯在。或篡通都之鄉,或擁數州之地,雄圖內卷,師旅外並,窮兵凶於勝負,盡人命於鋒鏑,其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載,抑元海為之禍首雲。”

簡單翻譯就是:劉元海(匈奴人,本名劉淵,因要避唐高祖李淵的諱,所以稱他的字‘元海’)在晉惠帝永興元年在離石(今山西呂梁)建立漢國。之後9年,石勒(羯人)在襄國(今河北邢臺)建立趙國。在石勒後36年,割據河西(今甘肅一帶)的張重華稱涼王。之後一年,冉閔(漢人,曾頒佈著名的«殺胡令»,三天內殺胡人二十多萬)在鄴(今河北邯鄲地區)建立魏國。之後一年,苻健(氐人)在長安建立秦國。慕容氏(鮮卑人)先在遼東(今東北、朝鮮一帶)建立燕國,在苻健稱天王一年後,慕容俊也僭號稱帝。後三十一年,後燕的慕容垂在鄴稱帝。之後二年,西燕的慕容沖在阿房宮稱帝。這一年,乞伏國仁(隴西鮮卑人)在桴罕(今甘肅臨洮西南)建立西秦。之後一年,慕容永在上黨(今山西長治一帶)自立為西燕皇帝……這段紛紛建國亂戰的歷史共136年,劉元海大概可以稱為禍首。

掀開「五胡亂華」序幕的劉元海是南匈奴的後裔,南匈奴在西漢宣帝時,被北匈奴郅支單于擊敗,呼韓邪單于為了自保,引領族眾向南靠近漢朝邊塞,並遣子入漢朝作為人質,對漢稱臣,欲借漢朝之力保全自己。到了東漢末年,為了平定黃巾起義,當時的羌渠單于派兒子于夫羅率兵援助漢朝,不巧正碰上羌渠被國人所殺,於是,于扶羅帶領的兵眾順勢留駐在漢朝,自稱為單于。緊接著董卓叛亂,于扶羅率兵攻擊、劫掠太原、河東,最後駐紮在河內。于扶羅死後,他的弟弟呼廚泉繼位,任命于扶羅的兒子劉豹爲左賢王,劉豹就是劉元海的父親。後來,魏武帝曹操將呼廚泉的兵眾分爲五部,任命劉豹爲左部帥,其餘部帥也都由劉姓擔任。

匈奴雖然分為五部駐紮,不過基本都在山西境內,接近中國的心腹要害位置,西晉時有識者開始擔心一旦情勢有變,會對國家不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江統所寫的「徙戎論」。「徙戎論」有一部分總結了戎狄不宜使之居於心腹之地的理由: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至於蕃育眾盛,則坐生其心。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輒為橫逆。而居封域之內,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為禍滋擾,暴害不測。此必然之勢,已驗之事也。”

簡單翻譯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些戎狄(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心態和文化,不與我們華夏相同。過去趁他們衰弱的時候,把他們遷到京畿不遠的地區,政府官員和百姓,都輕視他們,欺侮他們,使他們的怨恨深入骨髓。等到他們人口繁衍增多,實力增強,便心生反叛之念。以他們貪婪兇悍的本性,加之積壓的憤怒,一有機會,就會發動叛亂。他們居住在國家核心區域內,沒有關隘的阻擋,隨時可以襲擊沒有防備的老百姓,搶奪散在田野、民間的糧食,所以容易造成嚴重禍患,危害程度不可預測,這是必然的趨勢,也是已經驗證的事實。

 

 

江統的「徙戎論」晉惠帝不能採納,之後不到十年,「五胡亂華」就開始了,證明了江統的遠見卓識。

從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內附漢朝算起,到劉淵西晉時反叛建立漢國為止,共歷時約350年。350年的時間,漢人與匈奴之間的民族融合基本毫無進展,依然是互不信任,匈奴人一旦看見有機可乘,照樣是毫不猶豫的反叛自立。

江統總結遊牧民族時說:“其性氣貪婪,兇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為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簡單說就是,戎狄的民族特性兇悍貪婪,弱的時候就老老實實,強的時候就會反叛,沒有恩義可言。

西晉之所以會發生「五胡亂華」的悲劇,其背景是「八王之亂」後,漢人實力大減,胡漢之間的強弱之勢逆轉,給了胡人反叛之機。晉惠帝時,司馬氏分封的八個藩王,為了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十幾年互相殺下來,漢人被殺得越來越少,於是原本居於少數民族從屬地位的內附遊牧民族,其影響力和相對實力就有了較大的上升。本來作為人質呆在晉朝朝廷的劉淵,也是借著朝廷力量下降的時機,謊稱要回去組織匈奴軍隊前來助戰,結果一走了之,整合匈奴五部,建立了漢國,開啟了亂世。按倡議叛亂的匈奴左賢王劉宣等的議論:“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複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複業,此其時矣。”,大概意思就是,魏晉以來,匈奴單于只有虛名,沒有土地,現在機會來了,要興邦建國。

從南匈奴內附向漢稱臣到「五胡亂華」的歷史來看,不同民族之間的長期矛盾是很難解決的,民族的融合非常困難。多民族國家內,如果占主導地位的優勢民族實力衰退,少數民族實力上升,那就很有可能發生內亂。

用中國的歷史經驗觀察美國當前的種族騷亂,同樣可以看到,作為多民族的國家,美國國內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也十分困難,民族之間到現在依然界限明顯,雖然表面上主流社會推崇民族平等的價值觀,但實際上民族之間事實的不平等長期存在,且十分嚴重。

引發此次社會騷亂的白人員警跪殺黑人事件,就反映了黑人白人之間長期存在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和白人販賣黑奴的不光彩歷史結合起來,新仇舊恨混雜在一起,有些像江統所說:“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更加激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憤怒。

南匈奴歷經300多年不能與漢民族融合,西方白人販賣黑奴至今也大約有400年歷史,黑人與白人依然涇渭分明;西晉「八王之亂」後,漢人實力大減,無力壓制境內胡人,導致胡人紛紛反叛。現在美國和西方各國,都存在生育率過低,白人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下降,其他族裔比例上升的問題,實際上就代表著白人和其他族裔實力的此消彼長。

 

 

歷史上,美國和西方黑人與白人有販賣黑奴的舊恨,有個黑人富豪說,美國白人應該賠給黑人14萬億美元的賠償,以補償黑人的損失;印第安人也與美洲、澳洲等地白人有殺人奪地的舊恨;這些往日的仇怨,加上平時處於弱勢地位感覺受壓迫的新仇,在白人實力占壓倒性優勢的時候,很難大規模、充分表現出來,但如果白人的相對實力持續下降,會不會也像「五胡亂華」時的西晉,族群之間的矛盾完全爆發,曾經受侵害的少數民族要借機算算舊賬或者趁勢謀取利益,卻並非可以輕易論定之事。

從「五胡亂華」的歷史經驗看,族群矛盾不易解決,擁有一個佔有壓倒性優勢的主體民族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關鍵,美國當前的整體實力較之以前有明顯相對下降,按媒體報導,國內的主體民族白人所占的人口比例,已經從10年前的約80%下降到目前的低於60%,預計到2045年白人比例將低於50%,因此,白人與其他族裔之間的實力對比未來可能發生根本變化,長期被壓制的民族之間矛盾有可能逐漸上升,社會矛盾趨於尖銳。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的社會矛盾的改善前景並不樂觀。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