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
四月
疫情衝擊出口,政府需考慮加大刺激經濟力度

截至3月29日,中國大陸疫情已基本受控,但尚有零星本土感染者出現,主要的傳染風險已經變為境外輸入為主,不過在3月28日起暫停外籍人士入境後,預計境外輸入病例也將大幅下降,也就是說,在目前全球疫情爆發之際,中國可能成為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

反觀外圍,歐美疫情惡化情況則正在加劇,美國確診人數超過12萬,意大利確診人數超過9萬,西班牙確診人數超過7萬,德國確診人數接近6萬,法國確診人數接近4萬..... .大體而言,在這些國家中,每隔幾天病例數就會增加一倍,醫療系統已基本不堪重負,不少醫護被感染,死亡病例正迅速增加,防控疫情的困難越來越大。

 

 

從疫情的發展過程來看,歐美政府在對抗疫情方面確有不足之處,最大的問題是始終對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即使到了現在,疫情已經大幅擴散,大量病人死亡、很多醫護被感染的的時候,仍然患得患失,不能全心抗疫。


在疫情僅僅在武漢大規模爆發的時候,據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在國會爆料,2月份他與G7財長開會時,歐洲國家根本不把疫情當一回事,意大利代表還說「那是黃種人才會得的病,跟我們沒關係」,美國特朗普總統也一再把新冠疫情說成大號流感,完全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從醫療體系上、物資上做提前準備,普通民眾也基本沒有防疫的意識。

在疫情逐步在歐美國家擴散爆發時,很多政治偏執、把意識形態放在首位的人,仍然拒絕學習中國成功抗擊疫情的經驗。中國經驗裡面有一條就是為了切斷新冠病毒的傳染路徑,要對人員自由流動進行凍結,對嚴重的疫情熱點城市進行封城管理,務求將傳染源固定下來,盡快被確定、暴露、隔離和治療,這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基本避免了疫情在中國的大規模不受控地傳播(除了未防備情況下的武漢)。

 

但在歐美的一些政治偏執者看來,這是‘專制’和‘自由’的對決,個人的出行自由不應被限制,即使是為了民眾的生命安全。雖然最後,歐美國家也不得不在疫情的威脅下封城或者封閉某些區域,但是,過程的拖拉和猶豫,民眾的不配合已經造成了病毒的大規模擴散,令封閉的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經驗的另一條就是民眾在生活中佩戴口罩,新冠疫情是一個呼吸系統的傳染病,病毒是通過進入被感染者的呼吸系統發揮作用,因此,用口罩保護自己的呼吸系統,既是為己也是為人,病人戴口罩可以減少病毒的排出,正常人戴口罩可以減少受感染的機會。

 

 

可這一條簡單、且行之有效的經驗同樣在歐美國家無法很好地推行,歐美國家普遍的認知是病人才戴口罩,亞裔人士為保護自己和別人戴口罩常常要被攻擊。政府可能出於物資不足或認識問題或者別的考慮不願鼓勵民眾戴口罩,民眾又麻痺大意,令病毒的傳播更加容易。直到最近,部分歐洲國家隊口罩的重要性才似乎有所認識,據報導,法國已向中國訂購了10億隻口罩。法中兩國之間將搭建起“空中橋樑”,通過56次來回航空運輸完成交運工作。不過,在病毒已經大規模擴散的今天,遲來的口罩可能已經無法抑制疫情的大爆發了。

根據歐美國家明顯較為遲緩和不夠有力的防疫措施,歐美國家的疫情高峰可能在未來一兩個月陸續到來,而且由於病毒可能已經廣泛傳播,即使疫情高峰來到,歐美未來疫情發展也未必會如中國一般很快下降。

如果疫情還將在高位運行一段時間,歐美國家的經濟就很難快速恢復,特朗普總統(3月24日)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稱,希望美國在復活節時重回正常生活並複工。不過從目前的疫情走向看,他的希望恐怕要落空,而他也在3月29日改口說,復活節復工只是一種意願,又宣布將美國的‘居家令’延長到4月底。從各方面情況看,疫情短期的走向大概率還將繼續惡化。

 

如果歐美經濟都大幅放緩甚至衰退,對中國的出口將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就目前情況看,除了醫療物資、日常生活用品和線上業務等行業受影響不大,其他行業都將不同程度受到負面衝擊。基於出口可能有較大跌幅,一些投行已將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大幅調低,目前最新的預測大概徘徊在1.3%到3%之間,顯示中國經濟將面臨巨大壓力。

在這種經濟可能大幅度放緩,失業率展望不樂觀的形勢下,中國政府可能需要增加逆週期調節的力度,從增加投資和鼓勵消費兩方面入手,大力推動經濟發展,努力營造一個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局面。

26
三月
美股、港股及A股

之前的兩周,是美股創造歷史的兩周,美股歷史上的5次熔斷,就有4次發生在這兩周,網上流傳一個關於美股大跌的笑話,就形象地說明瞭近端時間美股波動的瘋狂程度:
“3月8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一次美股熔斷。
3月9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兩次美股熔斷。
3月12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三次美股熔斷。
3月16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四次美股熔斷。
3月18日,巴菲特:我太年輕了……”
美股和歐股的瘋狂波動,造成了全球的資金鏈緊縮,金融機構紛紛降低杠杆、回避風險,令市場沽壓大增;基金投資者大量贖回,基金被迫拋售,又進一步增大了沽壓;投資機構大量虧損,為增持現金,應付風險,拋售連同避險資產在內的所有資產,令所有資產類別都相繼大跌;由於美元主要國際貨幣的地位,為保持流動性、回避風險的資金大多流向美元,導致美元大升。即使在上周,美聯儲連同西方國家主要央行和其他一些央行,採取諸如增加美元兌多種貨幣的貨幣互換、利用各種途徑放鬆銀根、降息等措施,但直到上週五,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也只是稍微舒緩,市場的緊張情緒尚未有根本性改變。

從經濟的基本面來看,美股和歐洲股市的大跌是符合邏輯的,因為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大概率會繼續擴散,歐美經濟承受的打擊也會繼續加大,而且歐美經濟都有約70-80%的比重是服務經濟,需要人和人的接觸來進行,所以新冠疫情大量限制人群聚集的特點對歐美經濟將帶來更沉重的打擊,歐美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極大;而且以美國經濟為例,美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相當依賴資產增值所形成的財富效應,財富增長帶動消費進而帶動經濟,一旦資產價格大跌形成負財富效應,財富縮水帶來消費下降進而帶來經濟萎縮,美國經濟恐怕短期很難重回增長。

不過即使歐美經濟前景暗淡,但在兩周內連續經歷4次股市下跌熔斷,這樣的猛烈程度仍然出乎市場預料,所有資產類別包括避險資產全部下跌並非市場的理性反應,主要還是由於市場的迅速下跌帶來了資金鏈緊縮,引發了資金向美元方向的擠兌。如果要市場恢復有序運行,目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緩解資金擠兌,避免投資者純粹因為資金緊張而進行拋售。

相比較而言,中國經濟的前景較為明朗,疫情已基本受控,目前的新增病例主要都與境外回流的人員相關,看起來,只要控制住境外的輸入病例,中國的疫情基本可以不再反復。同時前一段深受疫情打擊的經濟近來明顯恢復,根據最新的資料,上市公司的復工率已超過98%,全國的發電量也超過去年同期,說明經濟在生產這一面已有較好恢復,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主要是推動內需的恢復。相對來說,目前比較確定的是:生產大致恢復,國家將推動投資和內需來拉動經濟;比較不確定的是:歐美帶動的經濟放緩乃至衰退對中國經濟究竟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在歐美經濟前景暗淡,中國經濟前景相對明朗的背景下,截至上週五,美股、港股和A股走出了不同的走勢:

 

美股道指走勢:


 
港股恒指走勢:


 
上證綜指走勢:


從走勢看,美股大幅下跌的起點始於2月19日,道指這天的高點是29409.09點,截至3月20日,道指最低為18917.46點(3月18日),比跌勢起點的高位下跌10491.63點,跌幅約35.7%;同期港股恒指最高為2月20日盤中高點27767.28點,最低為21139.26點(3月19日),最高最低相差6628.02點,跌幅約23.9%;同期上證綜指則在初段下跌後,於3月5日創出疫情後反彈的新高3074.26點,最低也僅略微跌破內地疫情爆發時的低點(2685.27點)至2646.8點,最高最低相差427.46點,跌幅約13.9%。

比較三個市場的總體最大跌幅,可以看到:港股跌幅約為美股跌幅的66.9%,A股跌幅約為美股跌幅的38.9%。

如果將美股的跌幅分為3月9日開始的恐慌性拋售前後的兩個階段,可以大致計算出,在三月9日前,道指下跌相對有秩序時,高低相差4728.08點,跌幅約16.1%;同期港股最多跌1777.87點,跌幅約6.4%;上證綜指則基本沒有下跌,反而在3月5日創出反彈新高;

比較這段時間三個市場的跌幅,A股基本沒受美股影響,港股跌幅約為美股跌幅的39.8%,影響也較為有限;

而在3月9日之後階段,與3月6日收市價(25864.78點)比較美股最多跌6947.32點,跌幅約26.9%;港股最多跌5007.41點,跌幅約19.2%;上證最多跌387.71點,跌幅約12.8%。

比較各個市場最大跌幅,港股跌幅約為美股跌幅的71.3%,A股跌幅約為美股47.6%。

從2月下旬以來三個市場的表現看,可以大致做如下總結:美股對港股仍有較大影響,對A股影響較小;在不發生資金擠兌,市場交易有序進行時,美股對A股基本沒影響,對港股影響也有限;在發生恐慌性拋售、資金擠兌時,美股對A股的影響仍相對有限,對港股則有較大影響。

如果這個現象以後繼續有效,則判斷美股對港股影響的關鍵,就在於判斷美股未來會否繼續發生資金擠兌,如果資金擠兌繼續,則美股對港股的影響就較大;否則,美股對港股的影響則下降。不過,上面推論能夠成立的前提,是中國經濟在政府的刺激下能夠保持基本穩定,並維持不太低的經濟增速;如果未來中國經濟在歐美拖累下大幅放緩,經濟前景惡化,A股和港股就未必能夠走出較為獨立的走勢。

19
三月
疫情肆虐下的政治偏執將斷送更多無辜者的生命

自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開始,國內外都有一些人不是將關注點聚焦在如何抗擊疫情、挽救更多民眾的健康方面,而是熱心於將事件政治化,希望利用疫情謀取某種政治利益。典型的例如有些言論試圖將武漢爆發的疫情與中國人或者中國的政治體制聯繫起來,以說明中國人或者中國的體制存在嚴重問題,希望誘導世界與中國隔離,破環中國的發展。

從中國抗擊疫情發展的過程來看,在前期,確實存在政府有關方面處於種種考慮試圖淡化疫情、應變慢、醫療資源不足等種種問題,但自武漢封城開始,政府的強力反應、全國各省市和解放軍的積極支援、集全國之力的應急物資供應等措施,迅速穩定、並逐漸控制了疫情,令中國的抗擊疫情工作穩步走向勝利。

 

但是某些心懷偏見的人士,卻對中國抗擊疫情總體取得巨大成功的成績視而不見,片面將目光集中在抗疫工作可能存在不足的方面,例如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宣傳中國是疫情的源頭,並將世衛命名的新冠疫情稱為武漢肺炎或者中國肺炎,試圖將中國標籤為引起瘟疫的罪魁禍首,即使現在隨著已披露的病毒基因測序增多,表明中國的病毒基因類型和世界其他國家發現的基因類型有較大差異,未必存在直接關係;以及美國可能存在更早期的、混在流感病例中的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且由於美國發生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時間可能早於武漢病例,邏輯上不可能是由中國輸入等資料。因此,新冠病毒究竟起源於何處,從已有的證據來看,並不肯定;

 


再如對中國為遏制病毒傳播採取的強力封城措施,有很多政治偏執的人認為這些措施侵害了人權,在他們眼裡,即使是為了公共安全,也不能限制每個人的出行自由。可是,不限制每個人的出行自由會導致病毒廣泛傳染、疫情爆發,引起更多無辜者的死亡,面對這樣難以兼顧的難題,難道生命安全不比個人的出行自由更重要嗎?

中國從疫情大規模爆發到現在疫情基本受控,取得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阻斷病毒傳染的路徑,中國政府通過強有力的管控系統,承受了經濟暫時停頓的壓力,用封城、停止人員流動的辦法,讓傳染源停頓下來、固定下來,然後在流動基本固定的時間裡,讓感染了病毒的人發病暴露出來,暴露一個、隔離一個、治療一個,傳染源被逐步清除,社會大規模感染的風險就下降了、疫情就受控了;香港和新加坡人口密集,到目前為止,疫情也被控制得很好,雖然不斷有新病例出現,但疫情始終沒有大規模在社區傳播,所有的傳染都大致可以追蹤到幾個重要的密集接觸點,市民在社會中活動感染疫情的機會並不高。香港和新加坡抗疫基本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公共衛生做得不錯,市民有意識地減少大型聚會、減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出行佩戴口罩,人和人之間注意保持距離,接觸外界後勤洗手等,這些措施迄今也有效地減少了病毒在社會上的大規模傳播。

從這些成功的抗疫經驗看,任何社會都不應該受制於僵化、極端的政治觀念,把個人的出行自由看得高於一切,不敢果斷地限制人員的大規模流動,就很難控制病毒隨人員流動造成的大規模傳染。一些國家前期由於種種顧慮,不敢或不願停止人員的大規模流動,現在已經造成了病毒在社會的廣泛傳播,造成了更多無辜者的健康受損甚至死亡,如果一種政治理念會對社會帶來更多的生命損失,這種政治理念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香港和新加坡的抗疫經驗說明,戴口罩和避免參加人群密集的活動,即使不能消滅疫情,卻可以有效地減弱病毒的感染能力,使疫情不至失控。但是,有些政治偏執者卻認為,停止人員聚集、戴口罩乃至為避免傳染封鎖社會某個部分的措施,是中國的做法,如果效仿了這些做法,就意味著專制戰勝了自由。即使不討論中國是否是一個專制的體制,作為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難道明明有可以救更多的人辦法,只因為做法來自中國,就寧肯看著自己的人民步向病痛甚至死亡也不可以採用嗎?

 

 

另外,中國為了挽救受病毒感染的普通民眾的生命,付出了經濟暫停、個人無法自由出行、全國投入了巨大的經濟資源等代價,可以說,中國政府為了挽救受感染民眾的生命和健康確實做到了不惜代價;反觀歐美等大部分號稱的民主國家,到目前為止他們的反應都很難令人滿意。如果說中國政府有些官員在早期試圖淡化疫情,那歐美大部分國家恐怕直到現在都還在試圖淡化疫情,還在將新冠疫情視為大號流感;在一些看起來已經基本無法遏制疫情的國家,政府的態度實際上已經基本放棄,既不主動檢測、主動隔離,也不主動治療,基本是一副聽天由命的態度,如果民眾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主要依靠自己的免疫功能了。
對普通人而言,任何一種體制,都應該以讓民眾獲得更好的生活、以人民的福祉為目標,也應該把民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如果某些人或者政府為了某種政治理念,犧牲民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12
三月
歐美中國不同步 市場前景不悲觀

截至3月8日中午12點的前24小時,中國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出現了決定性好轉,這一天,全國新增感染人數僅46例,其中41例出現在武漢,湖北除武漢以外的新增病例為零,全國除湖北以外的感染人數為5例,不過這5例中含香港2例,其他地方3例(北京2例、甘肅1例)都是境外輸入。也就是說,不計武漢、香港和境外輸入病例,全國新增感染人數為零。

隨著新增感染人數的穩步下降,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全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已基本取得決定性勝利,離開全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了。當然,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接近勝利的時候越要小心,不能大意導致功虧一簣,特別是在境外輸入病例威脅日益上升的今天,還要小心境外輸入病例造成的二次傳播,全力爭取抗擊疫情的全面勝利。

不過,在中國抗疫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歐美的疫情爆發似乎已經難以避免,截至3月8日前的24小時,義大利新增感染1247例,法國新增304例,德國新增77例,美國新增112例,義大利的米蘭、威尼斯等多個城市封城。

由於歐美抗擊疫情採取措施的力度有限,也很難限制各國之間的人員流動,看起來,病毒在歐美的蔓延勢頭已很難遏制,情況很可能在3、4月進一步惡化。

 

 

在中國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和歐美抗疫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有些市場人士對內地A股和港股的走勢缺乏信心,他們的主要觀點是:
    中國經濟受疫情衝擊很大,一季度經濟增長資料較差,難以支援股市;
    疫情擴散後全球經濟可能衰退,中國將受負面拖累,影響股市前景;
    內地部分企業(例如科創類)的估值偏高,市場難以支持,面臨較大壓力;
    歐美市場下跌帶來的資金收縮,會帶動資金回流歐美市場,不利新興市場。
我們認為,上述觀點的邏輯存在兩個較明顯的不足,首先是忽略了歐美和中國因疫情步調不同而造成的經濟上的節奏差異,忽略了中國經濟在二季度後即將出現的快速反彈;其次是忽略了疫情對歐美經濟和中國經濟帶來的不同衝擊,因為中國經濟中實體經濟仍佔有相當主要的部分,不同于歐美經濟中服務業占絕對優勢,而疫情衝擊最嚴重的部分,其實恰恰是人員密切接觸的服務經濟。

 

 

我們將中國和歐美受疫情衝擊造成的不同結果進行了簡單對比如下:

疫情方面:
中國疫情,已經進入掃尾階段,不出意外的話,武漢的疫情將最快在本月、最遲4月結束,全國其他地方疫情基本在本月結束;
歐美方面,正逐步進入爆發期,義大利是第一個爆發的歐洲國家,由於歐美之間難以限制人員流動,歐洲其他國家的疫情大概率將陸續在本月或下月爆發。美國也開始進入爆發期,大規模傳染很可能在本月或4月出現。根據歐美國家目前將新型肺炎以‘大號流感’視之的態度,疫情有較大的可能將持續發展,難以很快受控,目前只能寄望夏天的高溫會自動限制病毒的傳播,改善疫情。

經濟方面:
中國經濟,預計3月底基本可以接近全面復工,如果沒有境外輸入病例引發較大規模二次傳播,在國家刺激經濟政策的推動下,經濟將在二季度開始強勁反彈;
歐美經濟,隨著疫情的擴大,未來將逐步進入困難時期,如果疫情大規模爆發引起經濟運行的部分中斷,歐美經濟很可能大幅放緩甚至進入衰退。

由於中國是實體經濟大國,實物生產的比重高,相對而言實物生產不像服務經濟需要經常與大量外來人員接觸,受疫情打擊會較小,生產恢復會較快;而歐美經濟都極度依賴服務經濟,在疫情打擊下,人員聚集受限,服務經濟承受的打擊更大,恢復也更慢。

進出口方面:
中國出口,可能受全球經濟放緩的負面影響,但部分行業,例如醫療物資、生活日用品、食品飲料等,卻可能因為外部的需求上升而受益。譬如美國政府已在3月5日批准,對從中國進口的100多種醫療產品,包括口罩、凈手濕巾、檢查手套等醫療相關產品,共計100多項,免除進口關稅,這種與貿易戰以來美國不斷增加中國商品關稅做法相反的措施,說明美國社會急需該類物資;
歐美進口,雖然總體需求會因經濟放緩甚至衰退下降,但基本的生活用品、醫療物資等需求卻具有相當剛性,不僅不會下降,反而大概率會增加;

綜合起來,中國出口總體會受負面影響,但部分受益行業會有結構性增長。

金融方面:
中國金融,政府已經通過各種手段在放鬆銀根,刺激經濟,由於經濟展望較為明朗,各方面對經濟復蘇前景較有信心,因此金融市場較為穩定,資金環境也相對寬鬆;
歐美方面,疫情加劇經濟放緩、股市大跌會帶來金融收縮,但央行迅速降息放鬆銀根又對沖了流動性風險,中長期而言,美聯儲降息帶來的資金寬鬆、美元下跌,將驅使新一輪資金流入新興市場。

實際上,在全球疫情擴散的背景下,中國的環境相對穩定、前景較為明朗已經呈現出一定的對外吸引力,部分旅居國外的華僑和留學生近期的熱門話題就是儘快逃離所在的歐美國家,趕快回國,以免疫情爆發時被封在當地,一旦醫療資源緊張,染病後就只能聽天由命了。如果未來歐美疫情持續擴大,經濟前景不明朗,華人的資金有機會回流中港,外資也可能進入中國金融市場避險,對中港金融市場有利。

 

 

根據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大致有下面的總結:
    一季度經濟資料較差並不代表全年也會較差,中國經濟大概率將在二季度快速反彈;
    疫情擴散雖然會影響中國出口,但由於外部對防疫物資和生活日用品等方面的需求增長,總的影響有限;
    雖然內地創科類企業的高估值,但創科屬於國家推動經濟轉型、資源流入的方向,不一定意味著較大風險;
    歐美股市下跌造成的金融收縮,將被央行的金融寬鬆、降息政策所抵消,由於本土經濟放緩,投資管道有限,且央行寬鬆後資金充裕,歐美資金有較大的機會未來回流新興市場。
簡要而言,港股短期面臨的負面因素主要是:受歐美疫情擴散、股市大跌帶來的心理衝擊,以及避險情緒升溫、投資者拋售股票帶來的金融收縮;港股中長期面臨的正面因素主要是:中國抗疫基本勝利,政府刺激經濟,未來經濟展望明朗;美聯儲減息放鬆銀根、美元貶值,造成資金充裕、外資流入中港股市。

在短期利淡,中長期利好的因素作用下,港股的前景並不悲觀。

5
三月
新冠疫情全球擴散對股市的影響

截至3月1日11點半,全國新增新冠病例確診數為579例,不過病例主要集中在武漢,僅武漢一市就新增565例,湖北省除武漢外其他地方,僅新增5例;全國湖北以外,如果不計臺灣新增的5例,僅新增4例,其中北京的2例還是境外輸入,全國湖北以外實際新增僅有遼寧的1例和香港的1例。由於武漢處於封城之中,傳染源已無法擴散,所以,未來只要把武漢的感染病例基本收治,全國的疫情基本就過去了,所以,鐘南山院士認為4月底基本可以控制疫情。

同時在境外,韓國新增376例,意大利新增133例,法國新增27例,德國新增33例,美國新增6例,西班牙新增17例等等,全球各大洲都有病例出現,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的趨勢看來已經基本確定。

根據目前的情況,全球的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具備中國政府抗擊疫情的決心和動員資源的能力,也基本不具備對社會的細緻網格化管理的手段,醫療資源普遍不足,因此,大部分的國家可能只能採取介於主要靠個人加強衛生管理、自主隔離,以及有限度封閉主要疫區和取消一些大型活動之類的措施。不過考慮到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僅靠這類不嚴格的抗疫手段,疫情基本不可能很快受控,因此,新冠疫情有很大的可能將在全球很多國家陸續爆發。

疫情將在中國逐步受控,和在全球逐步爆發,很可能就是下一階段疫情的主要模式。與前兩個月的中國爆發,世界旁觀的模式差不多反轉了180度,新的模式必然帶來新的特點,這些新特點將會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和中港股市,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前段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月採購經理指數(PMI)已有明顯表現,2020年2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35.7%,比上月下降14.3個百分點。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36.3%、35.5%和34.1%,比上月下降14.1、14.6和14.5個百分點,大企業表現稍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29.6%,比上月下降24.5個百分點,表明受疫情衝擊,非製造業經濟總體回落明顯。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雙雙降至有記錄以來最低點。

總體來看,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的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等行業,提供衛生健康與醫療保障的醫藥製造業,表現均高於製造業總體水準,受影響相對較小。同時新訂單指數下降幅度小於生產指數,說明需求尚好。服務業中,金融業繼續保持在擴張區間,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電信、互聯網軟體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雖有所回落,但在雲辦公、線上教育和遠端醫療等新業態新技術的支撐下,表現明顯好于服務業總體水準。

簡單總結就是,經濟整體滑落情況嚴重,但部分行業受影響較小。

 

從股市表現來看:

港股表現:

美股表現:

 

港股恒指1月下旬受內地疫情爆發影響而大跌,從最高點29174.92點跌至最低26145.49點,最大跌幅3029.43點(約10.4%);同期美股也受影響下跌,不過跌幅相當有限,美股道指從前期高點29373.62點跌至最低28169.53點,最大跌幅1204.09點(約4.1%)。

美股當時跌幅較小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因為當時的主流看法認為中國發生的疫情對美國經濟影響不大,美國經濟增長前景依然良好;其次是美國金融市場有一定避險作用,在中國經濟面臨風險時,部分資金選擇離開新興市場流入美國金融市場避險。

近期由於疫情在歐洲和美國都有擴散跡象,美股和歐洲股市都承受了較大壓力,美股從最高點29568.57,跌至最低24681.01點,最大跌幅4887.56點(約16.53%);同期港股最大跌幅僅2066.16點(約7.4%)。

從投資者關心的角度看,在疫情作用下,未來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將會有什麼變化?

中國經濟方面,相對比較確定的有下面幾點:
    中國經濟一季度的表現將受嚴重負面影響,增長速度將大幅低於預定目標;
    國家已經採取和將要採取的財政、金融等支持經濟措施,將支持經濟在二季度以後快速反彈,全年經濟增長資料受影響不會太大;
    經濟出現結構性分化,受疫情影響較小的行業,例如食品飲料、醫療物資、線上和雲端商務等表現較好。國家重點推動的方向,例如科技創新、5G資訊裝備等、基建、公共醫療設施等,將會在結構分化中受益;
    疫情在全球的擴散導致外需情況不明朗,有較大可能出口整體有一定下降。
全球經濟方面,下面幾點發生的可能性較大:
    全球其他國家基本無力採取中國的強力阻斷疫情措施,疫情擴散的機會很大;
    由於抗疫措施的力度有限,其對經濟的衝擊將不會類似中國的急劇衝擊而會相對溫和。但不嚴厲的措施很難快速控制疫情,因此疫情在國外前期將會表現為對經濟影響較小但時間較長的模式,除非疫情大規模爆發令情況失控;
    不嚴厲的措施對需求造成的衝擊相對會較小,對中國出口的負面影響也較小;
    疫情將增加對醫療物資、家庭生活用品、食品飲料等的需求,對部分中國企業有利,但對出口總體不利。
綜合起來就是:中國經濟的展望較為明朗,歐美經濟的展望則面臨較多不確定性;疫情對中國出口整體不利,但部分行業會受益;中國政府的推動對某些行業較為利好,股市應有結構性行情。

 

 

另一個投資者關心的問題是,美國經濟前景不明朗導致的美股大跌,對港股和A股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從近期美國大跌,港股和A股的表現來看,美股大跌對港股A股有負面影響,但由於中國經濟的未來展望較為明朗,這種負面影響又較以前下降。事實上如果純看走勢,目前港股A股已可以消化一部分美股大跌的負面影響,走出相對獨立的行情。

從美股的過往表現看,美股走強除了美國經濟相對較好的因素外,很多時候都受惠于金融市場動盪時的避險資金湧入。現在在美國自身也成為風險源頭、避險作用下降的情況下,A股和港股能否提供給避險資金一個新的選擇,吸引一部分避險資金的流入,值得關注。不過就目前的情況看,人民幣匯率大致穩定,說明資金既沒有離開中國也沒有大量湧入,A股和港股要想成為國際資金的另一個避險選擇,尚需努力。

總結起來就是,港股和A股已大致能走出半獨立於美股的行情,美股對A股和港股的牽引作用下降,無需過於擔心。

3
三月
屋漏偏逢連夜雨 樓市復蘇希望恐成空

我們在去年11月中的博文「香港經濟的首個階段性低點可能在明年春節後出現」裡,曾經預判:“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判斷,本港經濟的各種負面因素可能在明年春節後集中爆發,香港經濟的階段性低點有可能在明年中出現。”

 

現在來看,這個預判發生的可能性越來越高,香港經濟開始進入最艱難的時期。雖然香港經濟從去年下半年的‘反修例抗爭’開始後就一直表現疲軟,經濟陷入負增長,但香港畢竟是一個較為富裕的地方,社會積聚了大量財富,所以雖然經濟已經陷入了衰退,但在社會層面上的感受並不強烈,很多抗爭人士還不停把‘攬炒’掛在嘴邊,似乎並不在意經濟的困境,還有大把財富可以消耗。

 

不過,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到半年,經濟惡化對社會的衝擊可能將遠大於去年下半年,大量市民將會切身感受到經濟不景對生活帶來的衝擊。

 

據媒體報導,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2月22日出席電臺節目時形容,現時企業結業及裁員的情況與去年底的情況相比「差好多」。他預料本港的失業率會惡化得好快,雖然未必會去到2003年發生沙士時的水準,但短期內失業率很難避免會達到4%至5%。他還透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的300億元抗疫基金,主要用以支援企業,有助疫情後的經濟復蘇。本週三(26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會有更多支援措施。多個建制派政黨都指出,疫情已令飲食、旅遊、交通等行業受嚴重影響,希望政府審時度勢,不斷推出措施救港。

 

 

在我們看來,香港社會主流包括香港政府一直低估了這次經濟不景對香港社會的殺傷力,大部分人簡單地拿SARS發生時的香港經濟表現來和現在類比。他們簡單地認為,SARS發生後香港經濟很快出現V型反彈、快速恢復,因此這一次香港經濟同樣將在疫情後快速恢復。

 

對於這種主流看法,我們持懷疑態度,我們認為,這一次香港面臨的情況與當年SARS發生時相比較,有兩個根本的不同:首先是當年SARS發生時,香港社會十分團結,上下一心共同抗疫,支持政府推動經濟復蘇。但這次新冠疫情是在反修例動亂後發生的,社會嚴重分裂。對立程度之深,已經無法簡單彌合。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任何重大推動經濟復蘇的決策,都難免受到各種政治力量的掣肘,阻礙經濟快速復蘇;其次,SARS後香港經濟的快速恢復,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地開放自由行,大量內地居民的湧入,刺激了旅遊、零售、餐飲、賓館酒店、房地產等行業發展,造成了經濟的快速反彈。但這次的反修例抗爭中含有很大程度抗拒大陸、與內地隔絕的思想,這種情緒和思想已經引發了大量內地民眾對香港的反感,這種反感必定對中央政府出臺支持香港的政策造成負面影響,限制內地支持香港經濟的力度,對香港經濟恢復不利。

 

未來香港經濟面臨的情況很可能是:香港內部,政府受制於社會政治上的分裂,無法推出任何支持經濟的重大政策,唯一能做的就是派糖,試圖減輕社會痛苦;香港外部,由於內地民情對出臺支持香港政策的普遍負面反應,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的力度有可能受限。如果香港經濟真的陷入這種內無動力、外乏支持的狀況,香港經濟憑什麼可以快速恢復呢?

 

所以,我們的看法是,這一次香港經濟可能將無法快速恢復,經濟不景氣將較社會主流的判斷長得多,抗爭人士追求的‘攬炒’可能就在眼前,香港市民要有過一段時間苦日子的思想準備。

 

政府雖然推出了300億抗疫基金試圖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不過這種做法對恢復經濟的幫助不大,對於陷入困境的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生意能回來,如果生意不能回來,給些資助或者減低些成本沒有多大的意義,最多不過苟延殘喘多幾個月而已。

 

 

我們去年判斷很多生意受衝擊較大的企業將在農曆新年的旺季後結業,當時判斷的主要依據是認為生意不會很快回來,所以困難企業在前途無望時會選擇賺完旺季的錢後關門,以減少損失。現在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不僅生意沒有好轉,而且在政府近乎封關3個月的政策影響下,旅遊客人幾乎絕跡,與遊客相關行業的生意一落千丈,雖然政府有些資助措施,很多地產業主也願意減免幾個月的租金,不過正如前面所說,如果生意不回來,減免又有多大作用?更大的問題是,政府能一直支持?地產業主能一直減免租金嗎?

 

答案顯然是不行,如果到年中,政府和地產業主的短期支持措施帶來的正面效應過去,而遊客又未如政府和社會預想般回來,香港經濟才會進入最困難的時期,社會才會承受最嚴重的衝擊。

 

基於‘反修例抗爭’對內地與香港關係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我們傾向於認為,疫情過後內地遊客的恢復將較為緩慢,也就是說,遊客相關行業的恢復同樣將十分漫長。

 

如果疫情過去經濟無法迅速恢復,更多的企業將在耗盡資源、又看不到前景的情況下選擇結業,也就是說,香港的失業率恐怕有機會進一步上升。

 

香港樓市過去能維持長期上漲主要依賴幾個重要支持因素:低息環境、大量剛需造成的供不應求,以及內地資金進入樓市。但未來其中部分因素可能有變。如果失業率持續上升,將對樓市帶來兩個結果:首先是剛需將減少,因為失業將導致無力供樓,有需求沒有錢等於沒有需求,所以失業上升將導致剛需減少;其次是樓市的投資者有可能在經濟前景暗淡、剛需下降、樓市前景不明的情況下,選擇沽出投資單位,退出樓市觀望,導致供應增加需求減少。這兩個結果都將一定程度改變香港樓市的供求關係,削弱樓市的支持力量。另外‘反修例抗爭’帶來的社會混亂,有可能打擊內地資金進入香港樓市的熱情,導致內地資金的減少,進一步減少香港樓市需求。

 

未來支持香港樓市的幾個重要因素,除了低息環境依然存在外,樓市供不應求的程度、以及進入樓市的內地資金都可能下降,加上經濟不景本身帶來的投資回報下降、資金緊張等負面因素,香港樓市有可能扭轉之前的長期上漲,進入一輪下跌週期。

20
二月
新增感染繼續好轉 市場展望漸漸明朗

截至2月15日,全國新增新冠感染人數繼續好轉,湖北以外每日新增病例數已連續下滑12天,新增確診人數已跌穿200為166人;湖北新增感染人數也連跌三天,為1843人。

在湖北採取應收盡收原則向疫情發起總攻後,疫情受控的跡象開始顯露,大量前期受醫療資源所限無法收治的被感染者集中入院隔離治療,減低了病毒繼續擴散的機會,如果未來湖北新增感染者不再出現大規模反彈,則說明感染源已基本暴露,只要繼續小心圍堵,疫情基本受控的可能性很大。

接下來需要小心的就是,隨著全國企業的逐步復工,大規模人員流動的恢復,病毒會否借機再度擴散,掀起新一輪疫情爆發高潮?

理論上看,只要這個企業復工引起的大規模人員流動期能夠平安度過,疫情不再發生大規模擴散,大致就可以說,本次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基本被控制住了,未來只要繼續小心圍堵,疫情大概率將逐步過去,社會恢復正常運行。

所以,政府下一步的防疫重點,就是防止病毒在人員返城復工的過程中再度大規模擴散,從常理推測,以中國政府在此次對抗疫情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強大管治能力而言,疫情再次大規模擴散的機會並不太高,因此,我們對全國疫情在2月基本受控仍然持謹慎樂觀態度。

 

 

基於疫情展望露出曙光,以及嚴厲封堵對經濟的損害較大。與我們上期博文「疫情好轉跡象出現 經濟是未來關注重點」裡的預判一致,從全國情況看,政府的態度已經很明顯從前一階段的防控疫情為主,轉移到現在的防控疫情與發展經濟並重的階段,國家領導人要求“積極推動企業復工複產。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援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複產,保持產業鏈總體穩定。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企業合理資金需求,防止出現資金鏈斷裂。特別是對重要物資生產企業、短期受疫情衝擊較大企業,要在貸款利率、期限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政策。要加大企業複產用工保障力度,組織重點行業農民工及時返崗復工,用好用足援企穩崗政策,解決好相關企業用工難、用工貴問題,最大限度穩定企業用工。”

2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通知,對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複產工作做出安排部署。發改委也公佈了“在繼續加強疫情科學防控的同時,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的困難和問題,有序推動企業復工複產,儘早恢復正常生產。”的九大措施。

隨著政府推動復工政策實施,全國企業正在逐步復工,擔憂經濟將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心理將會慢慢轉弱,對經濟的展望也會擺脫悲觀,投資者避險情緒將會減退,有利於股市恢復穩定。

從近期港股走勢看,前期政府推出的刺激經濟和金融寬鬆等政策,有效地緩解了疫情對股市的負面衝擊,改善了市場的悲觀情緒,令股市在大幅下跌後出現了快速反彈,不過從低位算起,港股到上周高位已大約反彈了1800點,暫時受制於28000點左右的阻力,有一定調整壓力。

 

 

從經濟的基本面看,經濟展望最困難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疫情有受控跡象,企業正在陸續復工,扣除假期因素,經濟受衝擊的時間可能僅維持1個多月左右,配合政府推出的刺激經濟政策,中國經濟有望儘量限制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全年經濟的大致平穩。

港股的短期走勢將受經濟基本面展望好轉和股市累計反彈幅度較大、有一定調整壓力兩個因素的影響,有較大的可能將震盪上行。不過,疫情的發展仍有不確定性,如果疫情出現較大的反復,或者週邊出現影響股市的重大負面因素,港股的走強未必可以持續。

17
二月
疫情好轉跡象出現 經濟是未來關注重點

根據國家衛健委資料,全國新增確診和疑似病例的趨勢圖有明顯見頂回落跡象:

 

 

重災區湖北以外資料,出現了五連降。資料顯示:2月8日0—24時,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509例,連續第5日下降。而過去5日這一資料分別為:890例(3日)、731例(4日)、707例(5日)、696例(6日)、558例(7日)。

從邏輯上看,未來全國疫情趨向好轉的可能性相當大,因為疫情已經在武漢和湖北部分地區爆發,國家也把抗疫的主力放在湖北,在採取集中收治和隔離措施後,湖北地區出現大規模二次感染的機會並不大,風險反而在其他省市,主要是據媒體報導春節前有約500萬人離開武漢,如果不防備,這些人中的帶病毒者有可能在其他省市引發大規模感染,造成疫情在全國的擴散和反復。

不過從最近的資料看,這個全國擴散的風險已經越來越小,因為從1月23日武漢封城算起,到現在已經超過了兩個星期,時間已經超過了病毒的潛伏期,之前感染病毒者理論上應該已全部發病,也就是說傳染源已經全部暴露,傳染源已全部暴露和近期感染人數持續下降兩個因素結合起來,大致可以得出疫情沒有發展到無序傳播、各地採取的阻斷傳染途徑措施大體有效、未來疫情有望好轉的結論。

如果疫情在湖北和湖北以外都開始受控,那麼可以說,疫情擴散最危險的階段就基本過去了。

 

 

如果疫情逐步受控,下一步全國的重點將從過去的防控疫情為主,轉移到防控疫情和恢復經濟並重階段,要想辦法盡力減少疫情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

由於此次疫情嚴重打擊了旅遊、交通、餐飲、住宿、娛樂等行業,對其他行業大多也有程度不同的負面影響,一季度經濟減速基本已成定局。政府為支持經濟,有可能將從財政和貨幣政策兩個方向發力,力爭全年經濟保持大致穩定。

從財政政策角度看,政府政策可能主要集中在:
1.    對受影響較大行業進行減稅降費,減輕其成本壓力;
2.    對受影響較大的地方政府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改善其財政狀況;
3.    擴大對公共醫療、衛生防疫,以及基建等的投資,補齊短板、拉動經濟。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政策可能主要集中在:
1.  放鬆銀根,緩解企業資金緊張的狀況;
2.  引導利息下降,減輕企業運營成本;
3.  延長受影響企業的貸款期,提高銀行對小微企業壞賬的容忍度,支持經濟;
4.  直接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以及必要時由人民銀行收購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減低商業銀行面臨的壞賬風險。
政府採取支持經濟的措施後,疫情對經濟的負面衝擊將會減小,根據2003年SARS疫情的經驗,疫情對全年經濟的衝擊不大,當然由於目前中國經濟服務業占比較高、經濟受影響程度可能會較以前大,但預計此次疫情影響的時間較短,綜合考慮,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可控。在資本市場方面,基於資本市場總是在向前看的特點,由於未來疫情展望可能趨於好轉,股市的表現有望擺脫疫情的短暫衝擊,回到正常的軌道上。

 

 

不過,內地經濟雖然有望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出現較快的回穩,本港經濟的前景卻較為暗淡,除金融業外(因為本港股市大約有70%以上的公司業務來自於內地,與本地經濟關係不大,更多反映內地因素),本地的旅遊、零售、餐飲、住宿、商鋪、房地產等,預計都將受到較長期的負面影響,很難快速恢復。

參考SARS時期經驗,本港經濟從低迷中恢復的動力來源於內地開放自由行,自由行直接帶動了當時受打擊最嚴重的旅遊、零售、餐飲、住宿等行業,間接帶動了商鋪、房地產等,經濟活躍又帶來大量人流物流和資金流,造成了香港經濟的快速恢復。但以本港目前表現出的社會狀況,社會嚴重分裂,很多人政治立場先行、高度政治化、社會充斥反中與內地隔離的情緒,特區政府很難做出任何推動經濟的重大決策,中央政府也很難再像當年一樣推出類似自由行等支持香港的政策,所以本港經濟有較大可能將在社會分裂和內耗的情況下,主要依靠本地的經濟力量緩慢復蘇,由於香港是一個服務業為主的城市,必須依賴對外提供服務發展經濟,在現在這種廣泛試圖與內地隔離的情緒下,對外提供服務的空間將大為縮窄,香港經濟自然缺乏動力。

所以,香港經濟在有任何實質性好轉之前,恐怕將先進一步惡化,疫情導致的經濟放緩,和沒有方向、內耗不斷、缺乏決心的香港社會結合,大概率將導致經濟放緩加劇、企業破產和失業率快速上升,大量行業受到衝擊,不景氣逐步蔓延到全社會的狀況。

綜上所述,目前整體來看,疫情有望趨向好轉,股市有望擺脫疫情困擾,內地經濟將逐步恢復,但本港經濟卻可能加速下滑。

6
二月
恐慌止於智者

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內地疫情的頂點將於本周出現。
這個判斷可能和很多人的認知不同,在香港,很明顯社會恐慌的氣氛仍在擴散,不過,這種擴散更多來自輿論和心理層面,並沒有看到很強的理據支持。

如果從1月23日政府採取強力措施‘武漢封城’算起,至2月2日共歷時10天,根據專家意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一般大約1周內發病,最長不超過14天,也就是說,如果政府封城阻斷病毒傳染途徑措施有效的話,在‘封城’前被感染的病人,基本上在2月6日(本週四)前將全部表現症狀,之後再出現的被感染者,就是‘封城’措施後發生的,基於阻斷人流將極大地削弱病毒傳染,因此,沒有理由認為嚴控交通之後的被感染人數仍將大幅增加。

也有些人說,媒體報導在‘武漢封城’前已有500萬人離開武漢,他們可以在全國造成新一波廣泛傳染,但就目前全國防控疫情的力度看,武漢外流人員能夠大量感染新人群的時間窗口並不長,全國大部分地區嚴控傳染的措施最多較武漢晚2-3天,據此推斷,外地被感染人數的高峰最多比武漢晚2-3天出現。

綜合湖北和其他省區疫情蔓延情況,可以大緻得到一個粗略判斷,第一階段疫情的頂點很可能在本周出現,最近兩天疑似病例人數增加有所放慢可以作為一個判斷的參考。

最近兩天疑似病例人數增加有所放慢

有人擔心疫情第一階段的頂點過去後,還可能有第二或第三階段的反復?不過根據SARS的經驗,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在全面提高防疫意識,注重切斷傳染途徑後,病毒的傳染力應會大幅下降。

 

 

根據專家的總結,這個新型病毒引起的疫情,至今表現出兩個特點,其一是傳染性明顯強於SARS;其二是緻死率明顯低於SARS,也就是說,即使不幸被感染,受感染者能夠康復的概率也較SARS為高,無需過於恐慌。

從治療的角度看,據報導有幾種藥物對病情有一定作用,但尚未確定有針對性藥物。

目前一般認為,該病毒主要依賴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限制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減少人群之間的接觸,並注意勤洗手和佩戴口罩,理論上看,隻要人人都注意減少被傳染機會,疫情就有可能被早日控制。

以目前的數字,截至2020年2月2日18時,全國累計確診病人14483例,疑似19544例,總計34027例,死亡304例,死亡率占總確診人數的2.1%;如果假定到疫情受控時,最終的確診人數是目前確診人數的4倍,則本次新型病毒的感染人數將達到57932。

 

 

對比美國的流感情況,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報告估計,2019年10月1日到2020年1月25日,美國大約有1900-2600萬人感染流感,18-31萬人因流感住院,1-2.5萬人死於流感;如果僅用美國流感住院人數與我們假設的最後新冠狀病毒感染人數相比,美國的流感重症感染人數要遠高於我們的假定最終確診數據,如果計算重症死亡率,美國流感的住院死亡率約為5.56%,同樣遠高於目前中國新型病毒的感染死亡率。所以,從數據上看,新型冠狀病毒並不見得比流感病毒更危險。

中國大概率推出逆週期政策刺激經濟

武漢開始爆發的疫情無疑對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了一定衝擊,美國也帶頭禁止來自中國的訪客入境,進一步向中國施加壓力,為對沖內外壓力,維護經濟和金融穩定,中國政府大概率將推出一些逆週期政策刺激經濟。例如2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消息稱,為維護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和貨幣市場平穩運行,2020年2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將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確保流動性充足供應。

我們認為,類似的政策還將陸續有來,政府將努力維護經濟和金融的穩定,務求打勝這場對抗疫情的戰役。

如果疫情如我們預期在本周到達頂點,則未來的疫情展望將轉趨樂觀,配合政府放鬆銀根等逆週期支持經濟舉措,港股和內地股市有望很快找到底部並展開反彈。

31
一月
難得的好時光

從2018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就像個陰魂不散的幽靈,總是纏繞著中港股市,時好時壞的消息不斷地折磨投資者,市場稍有好轉,就可能有壞消息接踵而至,令股市不得安寧、很難形成持續向好的勢頭。

終於,本月13-15日,按中美雙方各自披露的消息,磨人的日子走到盡頭,中美在經貿領域經過長期博弈後,美國暫時放棄不切實際的要求,雙方同意在美國華盛頓簽署首階段貿易協定。

首階段貿易協定簽署後,由於特朗普將把精力集中轉向年內的美國總統選舉,因此我們預期特朗普將不會像前兩年那樣,再度挑起與中國的重大爭端,以免分散精力、增大選舉的不確定性。如果局勢向我們推斷的方向發展,估計2020年中美關係將較前兩年穩定,中美經濟上的衝突也會較少,對中國經濟穩定、內地和香港股市走好有利。

首階段貿易協定避開了中美之間的核心分歧:國企補貼、產業政策等涉及中國經濟主權的內容,只是將難題推後,並沒有解決問題。不過,按中美兩國目前的各自立場,我們認為即使雙方開始第二階段談判,這部分核心分歧能夠達成一致的可能性也並不大,換言之,中美第二階段協定並不容易達成,很可能會長期拖延、遙遙無期。不知道是否由於預見到第二階段協議的難度很大,特朗普已經於1月9日表示,美中貿易談判第二階段「馬上開始」,不過任何協議都要等到總統大選結束,也就是2020年11月以後才有可能簽署。從特朗普給出的時間來看,第二階段貿易談判在年內給中美關係製造新障礙的機會不大,特朗普並不想急於求成,已經做好了將這個燙手山芋拖到下任的準備。

 

 

經歷了半年多的社會動亂後,本港的社會終於有些平靜下來的跡象。反對派發動的元旦大遊行之後,最近的兩個週末社會都沒有像過去一樣,爆發較大規模的混亂,社會大致平靜,少數黑衣暴徒的破壞行為,波及的範圍和時間都很有限,沒有太大的反響;激進反對派聚集的網上論壇如連登等,又突然大量傳出勇武派(暴力型反對派)紛紛退出的貼文,看起來,不管是時間長了、累了;還是政府打擊力度加強、風險上升;還是經濟來源被警方掐斷;還是受反對派中的‘和理非’誤解、抵制等等原因,總之反對派抗爭的人心有些散了,願意出來鬧事的人少了,動亂對社會的衝擊力度明顯下降。

不過,雖然動亂對社會的直接衝擊可能隨著動亂步向衰落而即將過去,但動亂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不會立即消失。受動亂打擊最嚴重的旅遊、零售等行業,復蘇需時。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遊客可能也要在社會完全恢復平穩後的幾個月後才會重臨;轉口物流業,尚未見轉機。受動亂影響轉移到其他口岸的業務,有部分恐怕再難回流;專業服務業,和經濟活躍程度密切相關,經濟如果不能很快復蘇,提供服務的專業服務業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春節後很多業務復蘇無望的小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必定會影響商鋪、寫字樓、住宅市場和內部消費,香港經濟可能進一步惡化。

1月3日美國無人機襲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凱西姆·蘇萊曼尼將軍,相當突然。消息一出環球金融市場大震,投資者普遍擔心美伊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影響中東地區的穩定,進而影響全球石油供應。

不過就最近幾天美伊之間的互動來看,形勢並未向最壞的方向發展,雙方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大,雙方到目前為止的反應大致符合我們上篇博文「伊朗高官被殺引發市場大規模持續動盪的機會不大」裡的預判,美伊都無大打之心,都只想借這件事做個姿態給國內看,中東局面基本處在可控的範圍內。

 

 

近期中國公佈的經濟資料大體穩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12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50.2,與11月持平,優於外界預期的50.1,已是連續兩個月持續站在50榮枯線之上;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降至53.5,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遜於市場預期的54.2;通貨膨脹指數CPI為4.5%,與上月持平,通脹水準沒有進一步升高,豬肉價格上漲帶動通貨膨脹上升的壓力下降。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得到階段性緩解,香港社會大致恢復平靜,中東局勢有驚無險,中國經濟基本保持穩定,這些因素都對港股走強有利。雖然本港經濟仍處於困局之中,未來可能進一步轉差,但暫時其對股市的影響有限,大致而言,短期港股可能進入了一個沒有重大負面因素困擾的安穩時段,投資者入市漸趨積極,港股後市有望再創新高。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