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
四月
疫情冲击出口,政府需考虑加大刺激经济力度

截至3月29日,中国大陆疫情已基本受控,但尚有零星本土感染者出现,主要的传染风险已经变为境外输入为主,不过在3月28日起暂停外籍人士入境后,预计境外输入病例也将大幅下降,也就是说,在目前全球疫情爆发之际,中国可能成为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反观外围,欧美疫情恶化情况则正在加剧,美国确诊人数超过12万,意大利确诊人数超过9万,西班牙确诊人数超过7万,德国确诊人数接近6万,法国确诊人数接近4万......大体而言,在这些国家中,每隔几天病例数就会增加一倍,医疗系统已基本不堪重负,不少医护被感染,死亡病例正迅速增加,防控疫情的困难越来越大。

 

 

从疫情的发展过程来看,欧美政府在对抗疫情方面确有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是始终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即使到了现在,疫情已经大幅扩散,大量病人死亡、很多医护被感染的的时候,仍然患得患失,不能全心抗疫。


在疫情仅仅在武汉大规模爆发的时候,据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国会爆料,2月份他与G7财长开会时,欧洲国家根本不把疫情当一回事,意大利代表还说「那是黄种人才会得的病,跟我们没关系」,美国特朗普总统也一再把新冠疫情说成大号流感,完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医疗体系上、物资上做提前准备,普通民众也基本没有防疫的意识。

在疫情逐步在欧美国家扩散爆发时,很多政治偏执、把意识形态放在首位的人,仍然拒绝学习中国成功抗击疫情的经验。中国经验里面有一条就是为了切断新冠病毒的传染路径,要对人员自由流动进行冻结,对严重的疫情热点城市进行封城管理,务求将传染源固定下来,尽快被确定、暴露、隔离和治疗,这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基本避免了疫情在中国的大规模不受控地传播(除了未防备情况下的武汉)。

 

但在欧美的一些政治偏执者看来,这是‘专制’和‘自由’的对决,个人的出行自由不应被限制,即使是为了民众的生命安全。虽然最后,欧美国家也不得不在疫情的威胁下封城或者封闭某些区域,但是,过程的拖拉和犹豫,民众的不配合已经造成了病毒的大规模扩散,令封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经验的另一条就是民众在生活中佩戴口罩,新冠疫情是一个呼吸系统的传染病,病毒是通过进入被感染者的呼吸系统发挥作用,因此,用口罩保护自己的呼吸系统,既是为己也是为人,病人戴口罩可以减少病毒的排出,正常人戴口罩可以减少受感染的机会。

 

 

可这一条简单、且行之有效的经验同样在欧美国家无法很好地推行,欧美国家普遍的认知是病人才戴口罩,亚裔人士为保护自己和别人戴口罩常常要被攻击。政府可能出于物资不足或认识问题或者别的考虑不愿鼓励民众戴口罩,民众又麻痹大意,令病毒的传播更加容易。直到最近,部分欧洲国家队口罩的重要性才似乎有所认识,据报道,法国已向中国订购了10亿只口罩。法中两国之间将搭建起“空中桥梁”,通过56次来回航空运输完成交运工作。不过,在病毒已经大规模扩散的今天,迟来的口罩可能已经无法抑制疫情的大爆发了。

根据欧美国家明显较为迟缓和不够有力的防疫措施,欧美国家的疫情高峰可能在未来一两个月陆续到来,而且由于病毒可能已经广泛传播,即使疫情高峰来到,欧美未来疫情发展也未必会如中国一般很快下降。

如果疫情还将在高位运行一段时间,欧美国家的经济就很难快速恢复,特朗普总统(3月24日)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称,希望美国在复活节时重回正常生活并复工。不过从目前的疫情走向看,他的希望恐怕要落空,而他也在3月29日改口说,复活节复工只是一种意愿,又宣布将美国的‘居家令’延长到4月底。从各方面情况看,疫情短期的走向大概率还将继续恶化。

 

如果欧美经济都大幅放缓甚至衰退,对中国的出口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就目前情况看,除了医疗物资、日常生活用品和线上业务等行业受影响不大,其他行业都将不同程度受到负面冲击。基于出口可能有较大跌幅,一些投行已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大幅调低,目前最新的预测大概徘徊在1.3%到3%之间,显示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压力。

在这种经济可能大幅度放缓,失业率展望不乐观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可能需要增加逆周期调节的力度,从增加投资和鼓励消费两方面入手,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努力营造一个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局面。

26
三月
美股、港股及A股

之前的两周,是美股创造历史的两周,美股历史上的5次熔断,就有4次发生在这两周,网上流传一个关于美股大跌的笑话,就形象地说明了近端时间美股波动的疯狂程度:
“3月8日,巴菲特:我活了89岁,只见过一次美股熔断。
3月9日,巴菲特:我活了89岁,只见过两次美股熔断。
3月12日,巴菲特:我活了89岁,只见过三次美股熔断。
3月16日,巴菲特:我活了89岁,只见过四次美股熔断。
3月18日,巴菲特:我太年轻了……”
美股和欧股的疯狂波动,造成了全球的资金链紧缩,金融机构纷纷降低杠杆、回避风险,令市场沽压大增;基金投资者大量赎回,基金被迫抛售,又进一步增大了沽压;投资机构大量亏损,为增持现金,应付风险,抛售连同避险资产在内的所有资产,令所有资产类别都相继大跌;由于美元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为保持流动性、回避风险的资金大多流向美元,导致美元大升。即使在上周,美联储连同西方国家主要央行和其他一些央行,采取诸如增加美元兑多种货币的货币互换、利用各种途径放松银根、降息等措施,但直到上周五,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也只是稍微舒缓,市场的紧张情绪尚未有根本性改变。

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美股和欧洲股市的大跌是符合逻辑的,因为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大概率会继续扩散,欧美经济承受的打击也会继续加大,而且欧美经济都有约70 -80%的比重是服务经济,需要人和人的接触来进行,所以新冠疫情大量限制人群聚集的特点对欧美经济将带来更沉重的打击,欧美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以美国经济为例,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相当依赖资产增值所形成的财富效应,财富增长带动消费进而带动经济,一旦资产价格大跌形成负财富效应,财富缩水带来消费下降进而带来经济萎缩,美国经济恐怕短期很难重回增长。

不过即使欧美经济前景暗淡,但在两周内连续经历4次股市下跌熔断,这样的猛烈程度仍然出乎市场预料,所有资产类别包括避险资产全部下跌并非市场的理性反应,主要还是由于市场的迅速下跌带来了资金链紧缩,引发了资金向美元方向的挤兑。如果要市场恢复有序运行,目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缓解资金挤兑,避免投资者纯粹因为资金紧张而进行抛售。

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的前景较为明朗,疫情已基本受控,目前的新增病例主要都与境外回流的人员相关,看起来,只要控制住境外的输入病例,中国的疫情基本可以不再反复。同时前一段深受疫情打击的经济近来明显恢复,根据最新的资料,上市公司的复工率已超过98%,全国的发电量也超过去年同期,说明经济在生产这一面已有较好恢复,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推动内需的恢复。相对来说,目前比较确定的是:生产大致恢复,国家将推动投资和内需来拉动经济;比较不确定的是:欧美带动的经济放缓乃至衰退对中国经济究竟有多大的负面影响。

在欧美经济前景暗淡,中国经济前景相对明朗的背景下,截至上周五,美股、港股和A股走出了不同的走势:

 

美股道指走势:


 
港股恒指走势:
 


上证综指走势:


从走势看,美股大幅下跌的起点始于2月19日,道指这天的高点是29409.09点,截至3月20日,道指最低为18917.46点(3月18日),比跌势起点的高位下跌10491.63点,跌幅约35.7%;同期港股恒指最高为2月20日盘中高点27767.28点,最低为21139.26点(3月19日),最高最低相差6628.02点,跌幅约23.9%;同期上证综指则在初段下跌后,于3月5日创出疫情后反弹的新高3074.26点,最低也仅略微跌破内地疫情爆发时的低点(2685.27点)至2646.8点,最高最低相差427.46点,跌幅约13.9%。

比较三个市场的总体最大跌幅,可以看到:港股跌幅约为美股跌幅的66.9%,A股跌幅约为美股跌幅的38.9%。

如果将美股的跌幅分为3月9日开始的恐慌性抛售前后的两个阶段,可以大致计算出,在三月9日前,道指下跌相对有秩序时,高低相差4728.08点,跌幅约16.1% ;同期港股最多跌1777.87点,跌幅约6.4%;上证综指则基本没有下跌,反而在3月5日创出反弹新高;

比较这段时间三个市场的跌幅,A股基本没受美股影响,港股跌幅约为美股跌幅的39.8%,影响也较为有限;

而在3月9日之后阶段,与3月6日收市价(25864.78点)比较美股最多跌6947.32点,跌幅约26.9%;港股最多跌5007.41点,跌幅约19.2%;上证最多跌387.71点,跌幅约12.8%。

比较各个市场最大跌幅,港股跌幅约为美股跌幅的71.3%,A股跌幅约为美股47.6%。

从2月下旬以来三个市场的表现看,可以大致做如下总结:美股对港股仍有较大影响,对A股影响较小;在不发生资金挤兑,市场交易有序进行时,美股对A股基本没影响,对港股影响也有限;在发生恐慌性抛售、资金挤兑时,美股对A股的影响仍相对有限,对港股则有较大影响。

如果这个现象以后继续有效,则判断美股对港股影响的关键,就在于判断美股未来会否继续发生资金挤兑,如果资金挤兑继续,则美股对港股的影响就较大;否则,美股对港股的影响则下降。不过,上面推论能够成立的前提,是中国经济在政府的刺激下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并维持不太低的经济增速;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在欧美拖累下大幅放缓,经济前景恶化,A股和港股就未必能够走出较为独立的走势。

19
三月
疫情肆虐下的政治偏执将断送更多无辜者的生命

自新冠疫情在中国爆发开始,国内外都有一些人不是将关注点聚焦在如何抗击疫情、挽救更多民众的健康方面,而是热心于将事件政治化,希望利用疫情谋取某种政治利益。典型的例如有些言论试图将武汉爆发的疫情与中国人或者中国的政治体制联系起来,以说明中国人或者中国的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希望诱导世界与中国隔离,破环中国的发展。

从中国抗击疫情发展的过程来看,在前期,确实存在政府有关方面处于种种考虑试图淡化疫情、应变慢、医疗资源不足等种种问题,但自武汉封城开始,政府的强力反应、全国各省市和解放军的积极支援、集全国之力的应急物资供应等措施,迅速稳定、并逐渐控制了疫情,令中国的抗击疫情工作稳步走向胜利。

 

但是某些心怀偏见的人士,却对中国抗击疫情总体取得巨大成功的成绩视而不见,片面将目光集中在抗疫工作可能存在不足的方面,例如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宣传中国是疫情的源头,并将世卫命名的新冠疫情称为武汉肺炎或者中国肺炎,试图将中国标签为引起瘟疫的罪魁祸首,即使现在随着已披露的病毒基因测序增多,表明中国的病毒基因类型和世界其他国家发现的基因类型有较大差异,未必存在直接关系;以及美国可能存在更早期的、混在流感病例中的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且由于美国发生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时间可能早于武汉病例,逻辑上不可能是由中国输入等资料。因此,新冠病毒究竟起源于何处,从已有的证据来看,并不肯定;

 


再如对中国为遏制病毒传播采取的强力封城措施,有很多政治偏执的人认为这些措施侵害了人权,在他们眼里,即使是为了公共安全,也不能限制每个人的出行自由。可是,不限制每个人的出行自由会导致病毒广泛传染、疫情爆发,引起更多无辜者的死亡,面对这样难以兼顾的难题,难道生命安全不比个人的出行自由更重要吗?

中国从疫情大规模爆发到现在疫情基本受控,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阻断病毒传染的路径,中国政府通过强有力的管控系统,承受了经济暂时停顿的压力,用封城、停止人员流动的办法,让传染源停顿下来、固定下来,然后在流动基本固定的时间里,让感染了病毒的人发病暴露出来,暴露一个、隔离一个、治疗一个,传染源被逐步清除,社会大规模感染的风险就下降了、疫情就受控了;香港和新加坡人口密集,到目前为止,疫情也被控制得很好,虽然不断有新病例出现,但疫情始终没有大规模在社区传播,所有的传染都大致可以追踪到几个重要的密集接触点,市民在社会中活动感染疫情的机会并不高。香港和新加坡抗疫基本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公共卫生做得不错,市民有意识地减少大型聚会、减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出行佩戴口罩,人和人之间注意保持距离,接触外界后勤洗手等,这些措施迄今也有效地减少了病毒在社会上的大规模传播。

从这些成功的抗疫经验看,任何社会都不应该受制于僵化、极端的政治观念,把个人的出行自由看得高于一切,不敢果断地限制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就很难控制病毒随人员流动造成的大规模传染。一些国家前期由于种种顾虑,不敢或不愿停止人员的大规模流动,现在已经造成了病毒在社会的广泛传播,造成了更多无辜者的健康受损甚至死亡,如果一种政治理念会对社会带来更多的生命损失,这种政治理念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香港和新加坡的抗疫经验说明,戴口罩和避免参加人群密集的活动,即使不能消灭疫情,却可以有效地减弱病毒的感染能力,使疫情不至失控。但是,有些政治偏执者却认为,停止人员聚集、戴口罩乃至为避免传染封锁社会某个部分的措施,是中国的做法,如果效仿了这些做法,就意味着专制战胜了自由。即使不讨论中国是否是一个专制的体制,作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难道明明有可以救更多的人办法,只因为做法来自中国,就宁肯看着自己的人民步向病痛甚至死亡也不可以采用吗?

 

 

另外,中国为了挽救受病毒感染的普通民众的生命,付出了经济暂停、个人无法自由出行、全国投入了巨大的经济资源等代价,可以说,中国政府为了挽救受感染民众的生命和健康确实做到了不惜代价;反观欧美等大部分号称的民主国家,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反应都很难令人满意。如果说中国政府有些官员在早期试图淡化疫情,那欧美大部分国家恐怕直到现在都还在试图淡化疫情,还在将新冠疫情视为大号流感;在一些看起来已经基本无法遏制疫情的国家,政府的态度实际上已经基本放弃,既不主动检测、主动隔离,也不主动治疗,基本是一副听天由命的态度,如果民众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主要依靠自己的免疫功能了。
对普通人而言,任何一种体制,都应该以让民众获得更好的生活、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也应该把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如果某些人或者政府为了某种政治理念,牺牲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12
三月
欧美中国不同步 市场前景不悲观

截至3月8日中午12点的前24小时,中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出现了决定性好转,这一天,全国新增感染人数仅46例,其中41例出现在武汉,湖北除武汉以外的新增病例为零,全国除湖北以外的感染人数为5例,不过这5例中含香港2例,其他地方3例(北京2例、甘肃1例)都是境外输入。也就是说,不计武汉、香港和境外输入病例,全国新增感染人数为零。

随着新增感染人数的稳步下降,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基本取得决定性胜利,离开全面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当然,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接近胜利的时候越要小心,不能大意导致功亏一篑,特别是在境外输入病例威胁日益上升的今天,还要小心境外输入病例造成的二次传播,全力争取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不过,在中国抗疫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欧美的疫情爆发似乎已经难以避免,截至3月8日前的24小时,义大利新增感染1247例,法国新增304例,德国新增77例,美国新增112例,义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多个城市封城。

由于欧美抗击疫情采取措施的力度有限,也很难限制各国之间的人员流动,看起来,病毒在欧美的蔓延势头已很难遏制,情况很可能在3、4月进一步恶化。

 

 

在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和欧美抗疫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有些市场人士对内地A股和港股的走势缺乏信心,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 中国经济受疫情冲击很大,一季度经济增长资料较差,难以支援股市;
 疫情扩散后全球经济可能衰退,中国将受负面拖累,影响股市前景;
 内地部分企业(例如科创类)的估值偏高,市场难以支持,面临较大压力;
 欧美市场下跌带来的资金收缩,会带动资金回流欧美市场,不利新兴市场。
我们认为,上述观点的逻辑存在两个较明显的不足,首先是忽略了欧美和中国因疫情步调不同而造成的经济上的节奏差异,忽略了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后即将出现的快速反弹;其次是忽略了疫情对欧美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同冲击,因为中国经济中实体经济仍占有相当主要的部分,不同于欧美经济中服务业占绝对优势,而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部分,其实恰恰是人员密切接触的服务经济。

 

 

我们将中国和欧美受疫情冲击造成的不同结果进行了简单对比如下:

疫情方面:
中国疫情,已经进入扫尾阶段,不出意外的话,武汉的疫情将最快在本月、最迟4月结束,全国其他地方疫情基本在本月结束;
欧美方面,正逐步进入爆发期,义大利是第一个爆发的欧洲国家,由于欧美之间难以限制人员流动,欧洲其他国家的疫情大概率将陆续在本月或下月爆发。美国也开始进入爆发期,大规模传染很可能在本月或4月出现。根据欧美国家目前将新型肺炎以'大号流感'视之的态度,疫情有较大的可能将持续发展,难以很快受控,目前只能寄望夏天的高温会自动限制病毒的传播,改善疫情。

经济方面:
中国经济,预计3月底基本可以接近全面复工,如果没有境外输入病例引发较大规模二次传播,在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将在二季度开始强劲反弹;
欧美经济,随着疫情的扩大,未来将逐步进入困难时期,如果疫情大规模爆发引起经济运行的部分中断,欧美经济很可能大幅放缓甚至进入衰退。

由于中国是实体经济大国,实物生产的比重高,相对而言实物生产不像服务经济需要经常与大量外来人员接触,受疫情打击会较小,生产恢复会较快;而欧美经济都极度依赖服务经济,在疫情打击下,人员聚集受限,服务经济承受的打击更大,恢复也更慢。

进出口方面:
中国出口,可能受全球经济放缓的负面影响,但部分行业,例如医疗物资、生活日用品、食品饮料等,却可能因为外部的需求上升而受益。譬如美国政府已在3月5日批准,对从中国进口的100多种医疗产品,包括口罩、净手湿巾、检查手套等医疗相关产品,共计100多项,免除进口关税,这种与贸易战以来美国不断增加中国商品关税做法相反的措施,说明美国社会急需该类物资;
欧美进口,虽然总体需求会因经济放缓甚至衰退下降,但基本的生活用品、医疗物资等需求却具有相当刚性,不仅不会下降,反而大概率会增加;

综合起来,中国出口总体会受负面影响,但部分受益行业会有结构性增长。

金融方面:
中国金融,政府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在放松银根,刺激经济,由于经济展望较为明朗,各方面对经济复苏前景较有信心,因此金融市场较为稳定,资金环境也相对宽松;
欧美方面,疫情加剧经济放缓、股市大跌会带来金融收缩,但央行迅速降息放松银根又对冲了流动性风险,中长期而言,美联储降息带来的资金宽松、美元下跌,将驱使新一轮资金流入新兴市场。

实际上,在全球疫情扩散的背景下,中国的环境相对稳定、前景较为明朗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对外吸引力,部分旅居国外的华侨和留学生近期的热门话题就是尽快逃离所在的欧美国家,赶快回国,以免疫情爆发时被封在当地,一旦医疗资源紧张,染病后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如果未来欧美疫情持续扩大,经济前景不明朗,华人的资金有机会回流中港,外资也可能进入中国金融市场避险,对中港金融市场有利。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大致有下面的总结:
 一季度经济资料较差并不代表全年也会较差,中国经济大概率将在二季度快速反弹;
 疫情扩散虽然会影响中国出口,但由于外部对防疫物资和生活日用品等方面的需求增长,总的影响有限;
 虽然内地创科类企业的高估值,但创科属于国家推动经济转型、资源流入的方向,不一定意味着较大风险;
 欧美股市下跌造成的金融收缩,将被央行的金融宽松、降息政策所抵消,由于本土经济放缓,投资管道有限,且央行宽松后资金充裕,欧美资金有较大的机会未来回流新兴市场。
简要而言,港股短期面临的负面因素主要是:受欧美疫情扩散、股市大跌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避险情绪升温、投资者抛售股票带来的金融收缩;港股中长期面临的正面因素主要是:中国抗疫基本胜利,政府刺激经济,未来经济展望明朗;美联储减息放松银根、美元贬值,造成资金充裕、外资流入中港股市。

在短期利淡,中长期利好的因素作用下,港股的前景并不悲观。

5
三月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对股市的影响

截至3月1日11点半,全国新增新冠病例确诊数为579例,不过病例主要集中在武汉,仅武汉一市就新增565例,湖北省除武汉外其他地方,仅新增5例;全国湖北以外,如果不计台湾新增的5例,仅新增4例,其中北京的2例还是境外输入,全国湖北以外实际新增仅有辽宁的1例和香港的1例。由于武汉处于封城之中,传染源已无法扩散,所以,未来只要把武汉的感染病例基本收治,全国的疫情基本就过去了,所以,钟南山院士认为4月底基本可以控制疫情。

同时在境外,韩国新增376例,意大利新增133例,法国新增27例,德国新增33例,美国新增6例,西班牙新增17例等等,全球各大洲都有病例出现,新冠疫情在全球扩散的趋势看来已经基本确定。

根据目前的情况,全球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中国政府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动员资源的能力,也基本不具备对社会的细致网格化管理的手段,医疗资源普遍不足,因此,大部分的国家可能只能采取介于主要靠个人加强卫生管理、自主隔离,以及有限度封闭主要疫区和取消一些大型活动之类的措施。不过考虑到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仅靠这类不严格的抗疫手段,疫情基本不可能很快受控,因此,新冠疫情有很大的可能将在全球很多国家陆续爆发。

疫情将在中国逐步受控,和在全球逐步爆发,很可能就是下一阶段疫情的主要模式。与前两个月的中国爆发,世界旁观的模式差不多反转了180度,新的模式必然带来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将会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和中港股市,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前段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采购经理指数(PMI)已有明显表现,2020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36.3%、35.5%和34.1%,比上月下降14.1、14.6和14.5个百分点,大企业表现稍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表明受疫情冲击,非制造业经济总体回落明显。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双双降至有记录以来最低点。

总体来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行业,提供卫生健康与医疗保障的医药制造业,表现均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准,受影响相对较小。同时新订单指数下降幅度小于生产指数,说明需求尚好。服务业中,金融业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电信、互联网软体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虽有所回落,但在云办公、线上教育和远端医疗等新业态新技术的支撑下,表现明显好于服务业总体水准。

简单总结就是,经济整体滑落情况严重,但部分行业受影响较小。

 

从股市表现来看:

港股表现:

美股表现:

 

港股恒指1月下旬受内地疫情爆发影响而大跌,从最高点29174.92点跌至最低26145.49点,最大跌幅3029.43点(约10.4%);同期美股也受影响下跌,不过跌幅相当有限,美股道指从前期高点29373.62点跌至最低28169.53点,最大跌幅1204.09点(约4.1%)。

美股当时跌幅较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因为当时的主流看法认为中国发生的疫情对美国经济影响不大,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依然良好;其次是美国金融市场有一定避险作用,在中国经济面临风险时,部分资金选择离开新兴市场流入美国金融市场避险。

近期由于疫情在欧洲和美国都有扩散迹象,美股和欧洲股市都承受了较大压力,美股从最高点29568.57,跌至最低24681.01点,最大跌幅4887.56点(约16.53%);同期港股最大跌幅仅2066.16点(约7.4%)。

从投资者关心的角度看,在疫情作用下,未来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将会有什么变化?

中国经济方面,相对比较确定的有下面几点:
 中国经济一季度的表现将受严重负面影响,增长速度将大幅低于预定目标;
 国家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财政、金融等支持经济措施,将支持经济在二季度以后快速反弹,全年经济增长资料受影响不会太大;
 经济出现结构性分化,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行业,例如食品饮料、医疗物资、线上和云端商务等表现较好。国家重点推动的方向,例如科技创新、5G资讯装备等、基建、公共医疗设施等,将会在结构分化中受益;
 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导致外需情况不明朗,有较大可能出口整体有一定下降。
全球经济方面,下面几点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 全球其他国家基本无力采取中国的强力阻断疫情措施,疫情扩散的机会很大;
 由于抗疫措施的力度有限,其对经济的冲击将不会类似中国的急剧冲击而会相对温和。但不严厉的措施很难快速控制疫情,因此疫情在国外前期将会表现为对经济影响较小但时间较长的模式,除非疫情大规模爆发令情况失控;
 不严厉的措施对需求造成的冲击相对会较小,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也较小;
 疫情将增加对医疗物资、家庭生活用品、食品饮料等的需求,对部分中国企业有利,但对出口总体不利。
综合起来就是:中国经济的展望较为明朗,欧美经济的展望则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疫情对中国出口整体不利,但部分行业会受益;中国政府的推动对某些行业较为利好,股市应有结构性行情。

 

 

另一个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是,美国经济前景不明朗导致的美股大跌,对港股和A股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近期美国大跌,港股和A股的表现来看,美股大跌对港股A股有负面影响,但由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展望较为明朗,这种负面影响又较以前下降。事实上如果纯看走势,目前港股A股已可以消化一部分美股大跌的负面影响,走出相对独立的行情。

从美股的过往表现看,美股走强除了美国经济相对较好的因素外,很多时候都受惠于金融市场动荡时的避险资金涌入。现在在美国自身也成为风险源头、避险作用下降的情况下,A股和港股能否提供给避险资金一个新的选择,吸引一部分避险资金的流入,值得关注。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人民币汇率大致稳定,说明资金既没有离开中国也没有大量涌入,A股和港股要想成为国际资金的另一个避险选择,尚需努力。

总结起来就是,港股和A股已大致能走出半独立于美股的行情,美股对A股和港股的牵引作用下降,无需过于担心。

3
三月
屋漏偏逢连夜雨 楼市复苏希望恐成空

我们在去年11月中的博文「香港经济的首个阶段性低点可能在明年春节后出现」里,曾经预判:“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判断,本港经济的各种负面因素可能在明年春节后集中爆发,香港经济的阶段性低点有可能在明年中出现。”

 

现在来看,这个预判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高,香港经济开始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虽然香港经济从去年下半年的'反修例抗争'开始后就一直表现疲软,经济陷入负增长,但香港毕竟是一个较为富裕的地方,社会积聚了大量财富,所以虽然经济已经陷入了衰退,但在社会层面上的感受并不强烈,很多抗争人士还不停把'揽炒'挂在嘴边,似乎并不在意经济的困境,还有大把财富可以消耗。

 

不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到半年,经济恶化对社会的冲击可能将远大于去年下半年,大量市民将会切身感受到经济不景对生活带来的冲击。

 

据媒体报导,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2月22日出席电台节目时形容,现时企业结业及裁员的情况与去年底的情况相比「差好多」。他预料本港的失业率会恶化得好快,虽然未必会去到2003年发生沙士时的水准,但短期内失业率很难避免会达到4%至5%。他还透露,立法会财委会通过的300亿元抗疫基金,主要用以支援企业,有助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本周三(26日)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会有更多支援措施。多个建制派政党都指出,疫情已令饮食、旅游、交通等行业受严重影响,希望政府审时度势,不断推出措施救港。

 

 

在我们看来,香港社会主流包括香港政府一直低估了这次经济不景对香港社会的杀伤力,大部分人简单地拿SARS发生时的香港经济表现来和现在类比。他们简单地认为,SARS发生后香港经济很快出现V型反弹、快速恢复,因此这一次香港经济同样将在疫情后快速恢复。

 

对于这种主流看法,我们持怀疑态度,我们认为,这一次香港面临的情况与当年SARS发生时相比较,有两个根本的不同:​​首先是当年SARS发生时,香港社会十分团结,上下一心共同抗疫,支持政府推动经济复苏。但这次新冠疫情是在反修例动乱后发生的,社会严重分裂。对立程度之深,已经无法简单弥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重大推动经济复苏的决策,都难免受到各种政治力量的掣肘,阻碍经济快速复苏;其次,SARS后香港经济的快速恢复,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地开放自由行,大量内地居民的涌入,刺激了旅游、零售、餐饮、宾馆酒店、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造成了经济的快速反弹。但这次的反修例抗争中含有很大程度抗拒大陆、与内地隔绝的思想,这种情绪和思想已经引发了大量内地民众对香港的反感,这种反感必定对中央政府出台支持香港的政策造成负面影响,限制内地支持香港经济的力度,对香港经济恢复不利。

 

未来香港经济面临的情况很可能是:香港内部,政府受制于社会政治上的分裂,无法推出任何支持经济的重大政策,唯一能做的就是派糖,试图减轻社会痛苦;香港外部,由于内地民情对出台支持香港政策的普遍负面反应,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的力度有可能受限。如果香港经济真的陷入这种内无动力、外乏支持的状况,香港经济凭什么可以快速恢复呢?

 

所以,我们的看法是,这一次香港经济可能将无法快速恢复,经济不景气将较社会主流的判断长得多,抗争人士追求的'揽炒'可能就在眼前,香港市民要有过一段时间苦日子的思想准备。

 

政府虽然推出了300亿抗疫基金试图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不过这种做法对恢复经济的帮助不大,对于陷入困境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意能回来,如果生意不能回来,给些资助或者减低些成本没有多大的意义,最多不过苟延残喘多几个月而已。

 

 

我们去年判断很多生意受冲击较大的企业将在农历新年的旺季后结业,当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认为生意不会很快回来,所以困难企业在前途无望时会选择赚完旺季的钱后关门,以减少损失。现在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不仅生意没有好转,而且在政府近乎封关3个月的政策影响下,旅游客人几乎绝迹,与游客相关行业的生意一落千丈,虽然政府有些资助措施,很多地产业主也愿意减免几个月的租金,不过正如前面所说,如果生意不回来,减免又有多大作用?更大的问题是,政府能一直支持?地产业主能一直减免租金吗?

 

答案显然是不行,如果到年中,政府和地产业主的短期支持措施带来的正面效应过去,而游客又未如政府和社会预想般回来,香港经济才会进入最困难的时期,社会才会承受最严重的冲击。

 

基于‘反修例抗争’对内地与香港关系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我们倾向于认为,疫情过后内地游客的恢复将较为缓慢,也就是说,游客相关行业的恢复同样将十分漫长。

 

如果疫情过去经济无法迅速恢复,更多的企业将在耗尽资源、又看不到前景的情况下选择结业,也就是说,香港的失业率恐怕有机会进一步上升。

 

香港楼市过去能维持长期上涨主要依赖几个重要支持因素:低息环境、大量刚需造成的供不应求,以及内地资金进入楼市。但未来其中部分因素可能有变。如果失业率持续上升,将对楼市带来两个结果:首先是刚需将减少,因为失业将导致无力供楼,有需求没有钱等于没有需求,所以失业上升将导致刚需减少;其次是楼市的投资者有可能在经济前景暗淡、刚需下降、楼市前景不明的情况下,选择沽出投资单位,退出楼市观望,导致供应增加需求减少。这两个结果都将一定程度改变香港楼市的供求关系,削弱楼市的支持力量。另外‘反修例抗争’带来的社会混乱,有可能打击内地资金进入香港楼市的热情,导致内地资金的减少,进一步减少香港楼市需求。

 

未来支持香港楼市的几个重要因素,除了低息环境依然存在外,楼市供不应求的程度、以及进入楼市的内地资金都可能下降,加上经济不景本身带来的投资回报下降、资金紧张等负面因素,香港楼市有可能扭转之前的长期上涨,进入一轮下跌周期。

20
二月
新增感染继续好转 市场展望渐渐明朗

截至2月15日,全国新增新冠感染人数继续好转,湖北以外每日新增病例数已连续下滑12天,新增确诊人数已跌穿200为166人;湖北新增感染人数也连跌三天,为1843人。

在湖北采取应收尽收原则向疫情发起总攻后,疫情受控的迹象开始显露,大量前期受医疗资源所限无法收治的被感染者集中入院隔离治疗,减低了病毒继续扩散的机会,如果未来湖北新增感染者不再出现大规模反弹,则说明感染源已基本暴露,只要继续小心围堵,疫情基本受控的可能性很大。

接下来需要小心的就是,随着全国企业的逐步复工,大规模人员流动的恢复,病毒会否借机再度扩散,掀起新一轮疫情爆发高潮?

理论上看,只要这个企业复工引起的大规模人员流动期能够平安度过,疫情不再发生大规模扩散,大致就可以说,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基本被控制住了,未来只要继续小心围堵,疫情大概率将逐步过去,社会恢复正常运行。

所以,政府下一步的防疫重点,就是防止病毒在人员返城复工的过程中再度大规模扩散,从常理推测,以中国政府在此次对抗疫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强大管治能力而言,疫情再次大规模扩散的机会并不太高,因此,我们对全国疫情在2月基本受控仍然持谨慎乐观态度。

 

 

基于疫情展望露出曙光,以及严厉封堵对经济的损害较大。与我们上期博文「疫情好转迹象出现经济是未来关注重点」里的预判一致,从全国情况看,政府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从前一阶段的防控疫情为主,转移到现在的防控疫情与发展经济并重的阶段,国家领导人要求“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援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企业合理资金需求,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特别是对重要物资生产企业、短期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要在贷款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要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组织重点行业农民工及时返岗复工,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解决好相关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最大限度稳定企业用工。”

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通知,对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发改委也公布了“在继续加强疫情科学防控的同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的九大措施。

随着政府推动复工政策实施,全国企业正在逐步复工,担忧经济将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心理将会慢慢转弱,对经济的展望也会摆脱悲观,投资者避险情绪将会减退,有利于股市恢复稳定。

从近期港股走势看,前期政府推出的刺激经济和金融宽松等政策,有效地缓解了疫情对股市的负面冲击,改善了市场的悲观情绪,令股市在大幅下跌后出现了快速反弹,不过从低位算起,港股到上周高位已大约反弹了1800点,暂时受制于28000点左右的阻力,有一定调整压力。

 

 

从经济的基本面看,经济展望最困难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疫情有受控迹象,企业正在陆续复工,扣除假期因素,经济受冲击的时间可能仅维持1个多月左右,配合政府推出的刺激经济政策,中国经济有望尽量限制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全年经济的大致平稳。

港股的短期走势将受经济基本面展望好转和股市累计反弹幅度较大、有一定调整压力两个因素的影响,有较大的可能将震荡上行。不过,疫情的发展仍有不确定性,如果疫情出现较大的反复,或者周边出现影响股市的重大负面因素,港股的走强未必可以持续。

17
二月
疫情好转迹象出现 经济是未来关注重点

根据国家卫健委资料,全国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的趋势图有明显见顶回落迹象:

 

 

重灾区湖北以外资料,出现了五连降。资料显示:2月8日0—24时,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509例,连续第5日下降。而过去5日这一资料分别为:890例(3日)、731例(4日)、707例(5日)、696例(6日)、558例(7日)。

从逻辑上看,未来全国疫情趋向好转的可能性相当大,因为疫情已经在武汉和湖北部分地区爆发,国家也把抗疫的主力放在湖北,在采取集中收治和隔离措施后,湖北地区出现大规模二次感染的机会并不大,风险反而在其他省市,主要是据媒体报导春节前有约500万人离开武汉,如果不防备,这些人中的带病毒者有可能在其他省市引发大规模感染,造成疫情在全国的扩散和反复。

不过从最近的资料看,这个全国扩散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小,因为从1月23日武汉封城算起,到现在已经超过了两个星期,时间已经超过了病毒的潜伏期,之前感染病毒者理论上应该已全部发病,也就是说传染源已经全部暴露,传染源已全部暴露和近期感染人数持续下降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大致可以得出疫情没有发展到无序传播、各地采取的阻断传染途径措施大体有效、未来疫情有望好转的结论。

如果疫情在湖北和湖北以外都开始受控,那么可以说,疫情扩散最危险的阶段就基本过去了。

 

 

如果疫情逐步受控,下一步全国的重点将从过去的防控疫情为主,转移到防控疫情和恢复经济并重阶段,要想办法尽力减少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由于此次疫情严重打击了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对其他行业大多也有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一季度经济减速基本已成定局。政府为支持经济,有可能将从财政和货币政策两个方向发力,力争全年经济保持大致稳定。

从财政政策角度看,政府政策可能主要集中在:
1. 对受影响较大行业进行减税降费,减轻其成本压力;
2. 对受影响较大的地方政府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其财政状况;
3. 扩大对公共医疗、卫生防疫,以及基建等的投资,补齐短板、拉动经济。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政策可能主要集中在:
1. 放松银根,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
2. 引导利息下降,减轻企业运营成本;
3. 延长受影响企业的贷款期,提高银行对小微企业坏账的容忍度,支持经济;
4. 直接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以及必要时由人民银行收购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减低商业银行面临的坏账风险。
政府采取支持经济的措施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将会减小,根据2003年SARS疫情的经验,疫情对全年经济的冲击不大,当然由于目前中国经济服务业占比较高、经济受影响程度可能会较以前大,但预计此次疫情影响的时间较短,综合考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控。在资本市场方面,基于资本市场总是在向前看的特点,由于未来疫情展望可能趋于好转,股市的表现有望摆脱疫情的短暂冲击,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不过,内地经济虽然有望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出现较快的回稳,本港经济的前景却较为暗淡,除金融业外(因为本港股市大约有70%以上的公司业务来自于内地,与本地经济关系不大,更多反映内地因素),本地的旅游、零售、餐饮、住宿、商铺、房地产等,预计都将受到较长期的负面影响,很难快速恢复。

参考SARS时期经验,本港经济从低迷中恢复的动力来源于内地开放自由行,自由行直接带动了当时受打击最严重的旅游、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间接带动了商铺、房地产等,经济活跃又带来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造成了香港经济的快速恢复。但以本港目前表现出的社会状况,社会严重分裂,很多人政治立场先行、高度政治化、社会充斥反中与内地隔离的情绪,特区政府很难做出任何推动经济的重大决策,中央政府也很难再像当年一样推出类似自由行等支持香港的政策,所以本港经济有较大可能将在社会分裂和内耗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地的经济力量缓慢复苏,由于香港是一个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必须依赖对外提供服务发展经济,在现在这种广泛试图与内地隔离的情绪下,对外提供服务的空间将大为缩窄,香港经济自然缺乏动力。

所以,香港经济在有任何实质性好转之前,恐怕将先进一步恶化,疫情导致的经济放缓,和没有方向、内耗不断、缺乏决心的香港社会结合,大概率将导致经济放缓加剧、企业破产和失业率快速上升,大量行业受到冲击,不景气逐步蔓延到全社会的状况。

综上所述,目前整体来看,疫情有望趋向好转,股市有望摆脱疫情困扰,内地经济将逐步恢复,但本港经济却可能加速下滑。

6
二月
恐慌止于智者

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内地疫情的顶点将于本周出现。
这个判断可能和很多人的认知不同,在香港,很明显社会恐慌的气氛仍在扩散,不过,这种扩散更多来自舆论和心理层面,并没有看到很强的理据支持。

如果从1月23日政府采取强力措施'武汉封城'算起,至2月2日共历时10天,根据专家意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般大约1周内发病,最长不超过14天,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封城阻断病毒传染途径措施有效的话,在'封城'前被感染的病人,基本上在2月6日(本周四)前将全部表现症状,之后再出现的被感染者,就是'封城'措施后发生的,基于阻断人流将极大地削弱病毒传染,因此,没有理由认为严控交通之后的被感染人数仍将大幅增加。

也有些人说,媒体报导在'武汉封城'前已有500万人离开武汉,他们可以在全国造成新一波广泛传染,但就目前全国防控疫情的力度看,武汉外流人员能够大量感染新人群的时间窗口并不长,全国大部分地区严控传染的措施最多较武汉晚2-3天,据此推断,外地被感染人数的高峰最多比武汉晚2-3天出现。

综合湖北和其他省区疫情蔓延情况,可以大致得到一个粗略判断,第一阶段疫情的顶点很可能在本周出现,最近两天疑似病例人数增加有所放慢可以作为一个判断的参考。

最近两天疑似病例人数增加有所放慢

有人担心疫情第一阶段的顶点过去后,还可能有第二或第三阶段的反复?不过根据SARS的经验,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在全面提高防疫意识,注重切断传染途径后,病毒的传染力应会大幅下降。

 

 

根据专家的总结,这个新型病毒引起的疫情,至今表现出两个特点,其一是传染性明显强于SARS;其二是致死率明显低于SARS,也就是说,即使不幸被感染,受感染者能够康复的概率也较SARS为高,无需过于恐慌。

从治疗的角度看,据报导有几种药物对病情有一定作用,但尚未确定有针对性药物。

目前一般认为,该病毒主要依赖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限制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减少人群之间的接触,并注意勤洗手和佩戴口罩,理论上看,只要人人都注意减少被传染机会,疫情就有可能被早日控制。

以目前的数字,截至2020年2月2日18时,全国累计确诊病人14483例,疑似19544例,总计34027例,死亡304例,死亡率占总确诊人数的2.1%;如果假定到疫情受控时,最终的确诊人数是目前确诊人数的4倍,则本次新型病毒的感染人数将达到57932。

 

 

对比美国的流感情况,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最新报告估计,2019年10月1日到2020年1月25日,美国大约有1900-2600万人感染流感,18-31万人因流感住院,1-2.5万人死于流感;如果仅用美国流感住院人数与我们假设的最后新冠状病毒感染人数相比,美国的流感重症感染人数要远高于我们的假定最终确诊数据,如果计算重症死亡率,美国流感的住院死亡率约为5.56%,同样远高于目前中国新型病毒的感染死亡率。所以,从数据上看,新型冠状病毒并不见得比流感病毒更危险。

中国大概率推出逆周期政策刺激经济

武汉开始爆发的疫情无疑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美国也带头禁止来自中国的访客入境,进一步向中国施加压力,为对冲内外压力,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中国政府大概率将推出一些逆周期政策刺激经济。例如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2020年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开展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确保流动性充足供应。

我们认为,类似的政策还将陆续有来,政府将努力维护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务求打胜这场对抗疫情的战役。

如果疫情如我们预期在本周到达顶点,则未来的疫情展望将转趋乐观,配合政府放松银根等逆周期支持经济举措,港股和内地股市有望很快找到底部并展开反弹。

31
一月
难得的好时光

从2018年3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就像个阴魂不散的幽灵,总是缠绕着中港股市,时好时坏的消息不断地折磨投资者,市场稍有好转,就可能有坏消息接踵而至,令股市不得安宁、很难形成持续向好的势头。

终于,本月13-15日,按中美双方各自披露的消息,磨人的日子走到尽头,中美在经贸领域经过长期博弈后,美国暂时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双方同意在美国华盛顿签署首阶段贸易协定。

首阶段贸易协定签署后,由于特朗普将把精力集中转向年内的美国总统选举,因此我们预期特朗普将不会像前两年那样,再度挑起与中国的重大争端,以免分散精力、增大选举的不确定性。如果局势向我们推断的方向发展,估计2020年中美关系将较前两年稳定,中美经济上的冲突也会较少,对中国经济稳定、内地和香港股市走好有利。

首阶段贸易协定避开了中美之间的核心分歧:国企补贴、产业政策等涉及中国经济主权的内容,只是将难题推后,并没有解决问题。不过,按中美两国目前的各自立场,我们认为即使双方开始第二阶段谈判,这部分核心分歧能够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也并不大,换言之,中美第二阶段协定并不容易达成,很可能会长期拖延、遥遥无期。不知道是否由于预见到第二阶段协议的难度很大,特朗普已经于1月9日表示,美中贸易谈判第二阶段「马上开始」,不过任何协议都要等到总统大选结束,也就是2020年11月以后才有可能签署。从特朗普给出的时间来看,第二阶段贸易谈判在年内给中美关系制造新障碍的机会不大,特朗普并不想急于求成,已经做好了将这个烫手山芋拖到下任的准备。

 

 

经历了半年多的社会动乱后,本港的社会终于有些平静下来的迹象。反对派发动的元旦大游行之后,最近的两个周末社会都没有像过去一样,爆发较大规模的混乱,社会大致平静,少数黑衣暴徒的破坏行为,波及的范围和时间都很有限,没有太大的反响;激进反对派聚集的网上论坛如连登等,又突然大量传出勇武派(暴力型反对派)纷纷退出的贴文,看起来,不管是时间长了、累了;还是政府打击力度加强、风险上升;还是经济来源被警方掐断;还是受反对派中的'和理非'误解、抵制等等原因,总之反对派抗争的人心有些散了,愿意出来闹事的人少了,动乱对社会的冲击力度明显下降。

不过,虽然动乱对社会的直接冲击可能随着动乱步向衰落而即将过去,但动乱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会立即消失。受动乱打击最严重的旅游、零售等行业,复苏需时。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游客可能也要在社会完全恢复平稳后的几个月后才会重临;转口物流业,尚未见转机。受动乱影响转移到其他口岸的业务,有部分恐怕再难回流;专业服务业,和经济活跃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如果不能很快复苏,提供服务的专业服务业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春节后很多业务复苏无望的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必定会影响商铺、写字楼、住宅市场和内部消费,香港经济可能进一步恶化。

1月3日美国无人机袭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凯西姆·苏莱曼尼将军,相当突然。消息一出环球金融市场大震,投资者普遍担心美伊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影响中东地区的稳定,进而影响全球石油供应。

不过就最近几天美伊之间的互动来看,形势并未向最坏的方向发展,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双方到目前为止的反应大致符合我们上篇博文「伊朗高官被杀引发市场大规模持续动荡的机会不大」里的预判,美伊都无大打之心,都只想借这件事做个姿态给国内看,中东局面基本处在可控的范围内。

 

 

近期中国公布的经济资料大体稳定,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12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50.2,与11月持平,优于外界预期的50.1,已是连续两个月持续站在50荣枯线之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3.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逊于市场预期的54.2;通货膨胀指数CPI为4.5%,与上月持平,通胀水准没有进一步升高,猪肉价格上涨带动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下降。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得到阶段性缓解,香港社会大致恢复平静,中东局势有惊无险,中国经济基本保持稳定,这些因素都对港股走强有利。虽然本港经济仍处于困局之中,未来可能进一步转差,但暂时其对股市的影响有限,大致而言,短期港股可能进入了一个没有重大负面因素困扰的安稳时段,投资者入市渐趋积极,港股后市有望再创新高。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