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8
十月
中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

近几个月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持续加剧,目前尚未看到回稳甚至好转的迹象。

对股市压力较大的主要是对科网、教育、房地产、医疗等行业的规范整顿。

对科网平台来说,反垄断、反对资本无序扩张的规范整顿,对科网平台的短期业务增长和长期发展前景都有负面影响,科网平台很难像过去那样借助平台和资金优势向各个领域扩张、独占或者垄断市场,对科网平台限制的增加会加强行业竞争、增加其成本,降低其短期和长期盈利增长,影响资本市场原来给予企业的增长假设和估值,令公司股价向下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

对学科类教育培训业来说,限制提供学科类教育培训实际上就是对以该类业务为主的公司判了死刑,公司如果无法转营又没有其他业务,很难继续生存。

对房地产业来说,对高杠杆房企的整顿,令很多该类企业接连爆发债务危机,导致市场对高杠杆房企的信心尽失,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离开该类企业,高杠杆房企的股债都反复下跌,承受巨大压力。

对医疗业来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范围的扩大,一方面令中标产品的价格大幅下跌,压缩了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未能有产品中标的企业将面临市场的大幅萎缩,对企业营收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对缺乏独特技术、产品的企业,较为不利。

由于科网、地产、医疗都是港股的重要板块,板块受压令大市气氛谨慎,缺乏向上动力。

三驾马车各有问题

对经济而言,则主要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和投资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出口是今年表现最靓丽的部分,据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4.7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7%,比2019年同期增长22.8%。其中,出口13.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比2019年同期增长23.8%;贸易顺差2.34万亿元,同比增加17.8%。按美元计价,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2%,比2019年同期增长29.3%。其中,出口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3.7%,比2019年同期增长30.3%;贸易顺差3624.9亿美元,同比增加28.9%。

由于中国控制疫情得力,率先恢复生产,订单流向中国,造成出口较前大幅增长。相对于人民币计价出口,美元计价的出口升幅更为显著,说明同期人民币也明显升值。不过,由于能源供应紧张,近段时间中国多处地方出现拉闸限电,虽然政府要求能源电力企业全力保障供应,但预计随着逐步进入冬季能源需求高峰期,缺电情况难有根本性好转,将对出口增长形成制约。另外,随着更多国家采取与病毒共存策略,逐步放开经济后,其生产能力也将逐步恢复,削弱中国出口的竞争力。所以,中国出口的简单总结就是,情况不错,但未来有隐忧。

消费需求今年以来总体表现弱于预期,自3月以来,消费的同比增速逐月下降,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2.5%,比2019年8月份增长3.0%,较前几个月的双位数增速大幅放缓,情况令人难以乐观。

投资方面,由于今年政府总体对财务杠杆控制较严,固定投资增速逐月降低的态势十分明显,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年初最高的35%逐步降低到8.9%,回落速度相当快。房地产投资的走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走势接近,1-8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从年初最高的38.3%逐步降低到10.9%,根据目前高杠杆民企普遍现金流紧张、急于回笼资金、缩减投资的情况看,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恐将继续回落。

中央政府虽然已经敦促地方政府加快发债投资基建,尽快在今年形成实物工作量,以对冲投资放缓的形势,不过考虑到今年房地产债不断爆雷,市场情绪谨慎,发债融资能否按预想进行、投资增速能否回升尚不确定。

从目前情况看,三驾马车里面的两架(投资和消费)都难以承担拉动经济的重任,剩下的一架(出口)暂时表现尚好,但未来能否持续有不确定性。因此,经济展望的前景不够明朗。

美国经济同样不明朗

美国股市虽然表现不错,但经济形势同样不够明朗。按照美国商务部的资料,去年12月,美国就业岗位比疫情前少了约1,000万个;上周五(10月8日)的报告显示,截至9月,这一缺口缩小至约497万个。换句话说,美国的就业资料虽有进展,但仍需要想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准。不过由于通胀持续高企,联储局已没有多少缓冲空间,被迫做出艰难抉择,考虑在年底开始缩减买债规模,逐步退出宽松政策。

由于美国事实上的全球央行地位,美国缩减买债规模,资金收缩有可能对新兴市场造成冲击,虽然市场对此已有充分预期,但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另一个美国可能引发全球市场动荡的因素就是债务上限谈判,虽然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共同努力将上限问题推迟到12月,暂时避过引发危机,但问题尚未解决,不排除届时美国又会出现新一轮争论,造成全球市场动荡。

针对经济放缓情况,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一些政策调整,试图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例如7月开始降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未来资金环境仍可能进一步放松;对房地产的金融高压也稍微有些松动,据媒体报导有些银行已经加快按揭贷款的审批速度、降低按揭贷款利息;要求地方政府加快推动基建项目,在今年形成实物工作量;虽然仍然坚持对科网平台的反垄断,但也开始注意与投资者沟通,尽量减轻政策对股市的冲击。

综合而言,目前中国经济大致处于一个不确定因素仍多,政策开始边际改善,但尚未看到明显效果的阶段,股市的前景短期也不够明朗,不过考虑到港股估值较为低迷,后续政策改善力度可能逐步增强,港股低位应有一定支持。

7
十月
美国缩减买债对港股未必造成严重冲击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8月27日在一场线上研讨会上说,美联储可能会从今年开始缩减每月购债规模。他还表示,现在距首次加息的时间尚远。

 

看起来,面对持续高涨的通胀,美联储不得不面对现实,鲍威尔也将他之前高通胀只是“暂时性”的预测修改为:目前的通胀压力会持续到2022年。但他仍预计通胀最终会缓解,以呼应他此前一直重复的通胀是“暂时性”的观点。

 

从实际情况看,美国的通胀走势令人沮丧,最新公布的美国8月通胀资料显示,美国核心个人支出物价指数PCE创30年新高,同比上涨4.3%,通胀的持续高企可能迫使偏鸽的美联储做出回应,因此,尽管加息不易,但美联储从今年底开始缩减买债规模的可能性相当大。

 

资本市场已经对缩减买债的前景做出反应,美股三大指数道钟斯、纳斯达克、标普500均从9月初开始走弱,目前最大跌幅约在5-8%之间,考虑到美股较高的估值,如果美联储收水消息持续发酵,不排除美股后市仍有机会出现较大调整。

 

历史上,美联储作为对全球影响最大的央行,其放水收水对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影响巨大,过去每一轮的美元货币政策松紧周期,都造成了新兴国家资本市场的巨大波动,港股也常常被牵连。不过对现在的港股而言,由于中国经济和政策周期已经明显与美国出现差异,美股后市如果出现较大调整,却未必会对港股带来严重负面冲击。

 

进入今年第三季度以来,由于中国政府监管政策的加强,不少港股上市的重磅企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港股恒指也从6月初29000多点的水准跌到现在约24000多点的水准,最多时跌幅接近20%;而重灾区恒生科技指数,第三季度最大跌幅接近30%,如果从年初算起,恒生科技指数至今的跌幅已经超过40%。

 

从监管政策的指向看,中国政府的强监管主要落在对社会民生影响较大的领域,例如科网、教育培训、医疗、房子等,不过截至到目前,这些领域监管强度最高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

 

科网平台的整顿主要集中在反垄断,保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由于科网平台资金雄厚,常常凭借资本力量将其他小竞争者赶出市场,造成垄断,公司也常常利用规模庞大的优势地位,给基层员工以较为苛刻的待遇,对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在相关整顿政策出台并加强执行后,行业的情况已有明显好转,垄断已经基本被打破;

 

教育培训行业的整顿主要集中在限制资本力量过多介入学科类教育培训,因为学科类教育培训异化了义务教育的本来目的,把培养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异化成为一切为了考试,家庭和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和各种资源,却不能让孩子有健康、全面的发展,而是变成了考试机器,对教育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对减轻家庭负担不利。近年来,持续高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成本,已经影响到婴儿出生率和社会需求,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限制学科类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出台后,相关行业受到巨大打击,存在的问题得到明显纠正;

 

医药行业的整顿主要是利用集中采购的方式降低民众的医疗成本,凡是政府统一采购的药品、医用耗材等,全都大幅降价,让民众得到了实惠,相关政策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市场已经基本适应;

 

房地产的调控主要是坚持“房住不炒”,限制金融资源过度流向房地产,降低行业杠杆过高、风险较大的情况,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高杠杆房企普遍遇到现金流压力,被迫积极出售房屋或其他资产,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初步得到扭转。

 

由于行业整顿,叠加上半年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压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下降,股市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6月以来加速下跌,9月份资料已经跌穿了50的盛衰分界线,跌入了收缩区间,说明制造业的压力持续加大。

 

针对经济和股市面对的较大压力,政府政策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开始有意识地舒缓压力。例如对于行业监管,证监会已经牵头与国际投资者沟通,说明监管是为了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也强调以后政策出台要做好部门协调和与市场的沟通工作;对于房地产,央行三季度例会报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暗示对房地产的金融高压政策可能边际放松。对于经济放缓,央行于7月15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8月9日央行发表2021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援经济高品质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说明货币政策转向宽松。

 

虽然近期因为减碳造成的多地拉闸限电情况对经济有一定负面影响,不过据报导政府已经要求能源国企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今冬供电和石油供应稳定,预计电力短缺情况将有所缓解。

 

从监管、货币政策和能源供应等几个对经济和股市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看,最困难的时候基本都已经过去,监管政策进入稳定期,货币政策和对房地产的金融高压开始边际宽松,减轻了经济和股市面临的压力。

 

从宏观方向看,美国受制于通胀压力,宽松货币政策已基本走到尽头,需要逐步收紧货币政策,虽然由于负债过高和就业尚未完全恢复,美国政策收紧的空间很有限,但其指向无疑是倾向紧缩;中国则从监管到货币政策基本已经走过了收紧阶段,未来指向明显是倾向宽松。

 

虽然中国经济放缓的势头尚未扭转,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强,未来的展望倾向改善。由于中美政策的不同步,未来的经济和股市走势也有较大机会不同步,美国货币政策收缩对中国的影响下降,对港股的冲击可能有限。

4
十月
房地产的下行势头初步形成

最近最大的好消息莫过于孟晚舟终于可以离开加拿大回国,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孟晚舟应该没有认罪,而是在中国的坚持和给予美国的压力下,美国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用了个暂缓起诉的名目,加拿大法院因此中止了引渡聆讯,允许孟晚舟自由离开。

简单总结,孟晚舟引渡案件的解决,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孟晚舟可以在不认罪的情况下离开加拿大,是中国国家意志和实力的胜利。如果中国经济不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或者中国不敢和美国斗争,那么孟晚舟的无罪获释是难以想像的;其次,孟晚舟事件的解决,为中美关系搬开了其中一块最大的绊脚石,减少了中美改善关系的障碍。联系到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近日受访表示,她计画率领美国企业的行政总裁代表团前往海外,包括中国,寻找商机并讨论长期存在的贸易问题。看起来,中美关系有可能在近期出现改善。

中美关系如果能较前改善,无疑对中国经济有一定正面作用。

内地房地产的冬天好像来了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深入,房地产行业却有全面转弱的迹象,有可能对未来的中国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冲击。

据统计,截至2021年8月,各地政府累计出台调控政策超过400项,大量的调控政策特别是金融支持的收紧,终于按下了似乎一直高昂的房地产牛头,这一回,房地产的冬天好像真的要来了。

从目前民营房地产公司对形势的回馈来看,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未来的经营策略都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过去的‘上规模、快周转’,变成了现在的‘缩小规模,尽力维持生存’,换句话说,即使现在政府再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大家对前景的预期已经改变,大部分已经吓怕了的房地产商除了加快销售、尽力回款摆脱债务压力外,基本不会再有胆量增加杠杆,重走旧路了。

也就是说,未来行业的上游,例如新增买地、开工建设等方面,大概率会慢慢萎缩,房地产业过往表现出的韧性将会下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也会下降。

随着中国规模数一数二的房企恒大陷入债务危机,以及一大批同样高杠杆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在债务危机边缘徘徊,市场对房地产前景悲观的看法已经成为主流,并开始逐渐表现出恶果。

据媒体报导,目前全国已经有9个城市出台了限制房屋降价的‘限跌令’,“以张家口主城区为例,已经从房价最顶峰的13000元/平方米左右,降到了均价8000多元/平方米。尤其是进入2021年下半年以来,张家口主城区和周边陆续有多个楼盘,迫于现金流和销售回款等压力,开始降到低于成本价销售。当前张家口主城区的房价,距离最顶峰的时候已经下降了近四成。”

在最近开始‘限跌’的张家口之前,已有包括岳阳、桂林、菏泽、昆明、沈阳、江阴、株洲、唐山出台了类似举措。

出台‘限跌令’的城市群在快速扩大,说明楼市降温和蔓延的速度相当快,虽然目前限跌的城市主要是一些经济实力不太强的二三四线城市,但这个势头如果不能及时扭转,降价潮有较大机会将蔓延到全国,造成全国楼市的普遍大跌。

从过去的经验看,政府指望用‘限跌令’维持楼市的大致稳定基本不大可能。因为一、如果买卖双方真心想要交易,他们可以想办法绕开‘限跌令’,让‘限跌令’仅在形式上维持;二、对于陷入债务危机的房企来说,能不能尽快回笼现金,对它们生死攸关,困难房企不大可能为了遵守‘限跌令’而放弃卖楼自救。

困难房企要卖楼自救,对前景看淡的投资者要卖楼兑现,一部分楼市的买家又会因为形势不好而观望,此消彼长之下,‘限跌令’很难有止跌的作用。即使政府真有办法阻断房企劈价卖楼,其后果也只会造成楼市冰封、没有交易,房地产商要开发、减债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政策无法阻止楼市大跌,以香港97楼市大跌的经验,将造成负资产、坏账大增,银行也会因为原有的抵押物急速缩水而被动缩减提供给企业的借贷额度或者提前催收贷款,造成金融紧缩,经济又会因为金融的突然收紧被迫收缩,形成恶性循环、十分麻烦。

香港地楼市现转势信号

常升常有的香港楼市最近也有些转势的信号,房地产股已经率先急跌。从目前情况看,在政府设法解决基层居住困难的大方向下,未来有两个趋势相对确定:

一是未来政府的土地供应将会大增,公屋、居屋等基层的住房供应将会明显加快。由于土地供应的增加,中低价私楼的供应预计也会增加,对楼市整体构成压力。

根据香港现在的土地情况,预计新界北将会是供应增加的重点区域,政府也可能会要求持有较多农地的发展商限时发展,不得囤地。另外,讨论已久的郊野公园边陲、棕地等,也可能会投入发展。

二是大湾区与香港进一步融合有可能令更多的内地资金进入香港,更多的内地人来香港居住,变相增加对香港中高价楼的支持。

从内地和香港房地产发展看,由于政府考虑民众的安居乐业,限制资源过多流入房地产,楼市未来的大方向都是向下。不过由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政府对楼市的直接干预会比较少,方法也更市场化一些,政府的目标也主要是解决基层住屋困难,不是推低楼价。

在房地产大势向下的大背景下,需要小心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冷却,造成楼市泡沫爆破硬着陆、经济遭受较大冲击。因此尽量避免顾此失彼,妥善处理,实现楼市软着陆,是兼顾各方利益的最佳选择。

24
九月
恒大危机有扩散的风险

从今年5月底媒体报导恒大控股的盛京银行因买入大批恒大债券被监管机构调查的消息曝光以来,中国恒大开始了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危机。到目前为止,危机不仅没有缓和的迹象,反而越演越烈,并有向整个房地产业扩散的可能。

 

中国恒大面对的危机,简单形容就是‘债务危机’,准确些形容就是‘因现金流快速枯竭引发的债务危机’。据媒体报导,中国政府的主管领导将恒大危机定性为‘流动性危机而非资不抵债’,不过,不管是‘资可抵债还是资不抵债’,没有现金,企业都是死路一条,有资产还是没资产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客观分析,恒大今天的困境,与中国房地产业流行的‘高地价、高杠杆、高周转’经营模式有很大的关联。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特别是民营房地产企业,主流的经营模式大概是这么个套路:一面不断地利用拍地逐步推高地价,一面将买来的土地抵押给银行获得开发贷款,由于地价的上涨,地产商利用银行的“开发贷”经常可以获得大量贷款,大幅减轻自身资金压力;建设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占用供应商和建筑商的资金获得大量无息资金,还可以通过各种非标融资或银行贷款获取资金;预售开始后,又可以通过银行按揭回笼资金;最后剩下的货尾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一类的手段变现。

 

总之,通过房地产开发各个阶段获得的金融支持,地产商通常只要用很少的钱就可以撬动巨大的资产,在整个过程中,地产商只是在买地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一旦完成买地程式,后续就基本可以依赖金融支援滚动。即使在资金压力最大的买地阶段,地产商也可以利用诸如信托、私募股权基金等成本较高的办法筹集资金,并不一定要动用多少自有资金,因此,在旧有的经营环境下,大量的房地产商为了高速发展,就形成了‘高杠杆、高周转’的特点,高杠杆也成为行业主流。

 

但是,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房地产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援开始受“三条红线”的规管,大量高杠杆的房地产企业受制于负债率太高而无法继续获得银行融资,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始陆续暴露,不断有大型房地产企业债务爆雷出现违约,而不断出现的违约又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令很多民营房地产企业不仅在银行系统无法融资,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也因信用评级恶化、发债融资越来越难,导致现金流越来越紧。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支出有一定刚性,必须要持续投入完成房屋建设,否则楼盘就可能烂尾。因此,房地产企业的建设支出可压缩的空间不大,要想改善现金流,主要依赖融资和销售。融资常见的手段主要有银行贷款、信托非标、私募股权、理财产品、占用供应商资金等,但这些手段统统依赖行业大环境和企业自身信用,当企业出现违约危机时,一般来说,基本无法再利用常规的融资手段获得金融支持。销售则一定程度取决于市场、房屋售价和银行按揭支持,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政府有意识地限制了金融资源流向房地产市场,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展望较前转差,民众购房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为了维护房价相对稳定,许多地方又出台了限制房屋低价抛售的政策,进一步抑制了企业通过劈价销售尽快回笼资金的可能性;限制金融资源流向房地产又导致了银行按揭额度的不足,使得销售成功后办理按揭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样令销售回款困难,而且,出于对爆雷企业的担心,民众和政府都倾向于减少与这类企业交易,令问题企业的销售遭遇更大压力。

 

恒大现在面临的困难也大致如此,据今年中报数据,恒大的短期和长期银行贷款合计约5700多亿人民币,应付帐款9500多亿人民币,在踩红线被限制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又要还债又要开发,现金流变得极度紧张。由于大量占用供应商资金且有大量商业票据、理财产品无法兑付,恒大已经出现信用危机,不仅无法继续融资,而且还出现了挤兑现象,各持份者想尽办法尽快收回恒大融资,令恒大现金状况更加恶化;销售方面,受制于按揭困难、客户信心不足、地方政府限制大幅降价等因素,恒大传统劈价卖楼的算盘也打不响,靠卖楼回笼资金困难重重。虽然恒大除了房地产之外,尚有其他一些不错的资产,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产的变现也进展缓慢。

如果未来一段时间,恒大既无法获得融资,又不能通过卖楼套现还债,还无法顺利变现手头其他资产,恒大债务就有很大机会出现硬着陆,不但因其庞大规模给上下游带来重大震荡,而且可能令市场对类似‘高杠杆、高周转’模式企业的信心危机加剧,资金离开这类企业,造成大量高杠杆企业因无法融资、现金流枯竭而被迫进入挤兑模式,重演类似恒大的债务危机,对地产行业造成重大打击。

 

房地产行业上游连着政府土地销售、建筑用水泥、钢材,中间连着建造工程,下游连着装修、建材、家电、汽车等,全程牵连着金融系统,产业链很长,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房地产又是中国家庭最主要的财富储存手段,因此,如果房地产企业大量倒闭,必定引起大量上下游企业同步出现危机,其对经济的打击远远超出房地产业自身,一旦危机扩大造成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失控大跌,带来居民家庭财富大缩水和银行的大量坏账,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不可不慎。

 

如果要防止恒大债务危机的扩散传染,避免引发行业危机,较好的办法是让恒大债务实现软着陆,有序释放债务压力而不是无序爆破。

 

从目前情况看,解决恒大债务危机的关键是协助恒大获得现金,避免因现金流断裂而被迫破产,引发震荡。由于恒大债务庞大,信用风险已经暴露,除非政府救助,否则靠常规融资手段取得新资金基本不可行,因此,恒大获得现金的主要手段应该是依靠资产变现,从恒大手头的资产看,主要有三类:楼盘,土地储备和其他资产。土地储备变现需要将土地卖给其他房地产开发商,但民营房地产商目前普遍资金紧张,国企房地产商也较为谨慎,很难大量购买恒大土储,因此靠出让土地储备回笼资金的机会相对有限;加快楼盘变现的最大困难是政府对银行按揭的限制,如果可以适当放松,相信会有助于恒大的楼盘变现;其他资产的变现政府可以协助牵线和鼓励,协助恒大寻找有兴趣的买家,但基于市场经济原则,政府很难硬性要求,关键是恒大需要有足够的变现决心和价格弹性,如果抱着不愿贱卖资产的心理,变现可能就会较为困难。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恒大的债务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业有一定普遍意义。对所有高杠杆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如果无法通过融资获取资金,保持现金流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尽快通过卖楼回笼资金,从这个角度讲,政府适当放宽按揭政策有一定必要性,否则,很多高杠杆的房地产商,就会陷入既借不到钱,又卖不出钱,还要还债的死局,大面积债务危机的爆发就很有可能。

16
九月
中国新路

8月17日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至此,“共同富裕”这个敏感词汇再一次醒目地走入大众视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支持的人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如果不搞“共同富裕”,那和资本主义有什么差别;反对的人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把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放在首位,现在舍效率而重公平,是不是要搞杀富济贫?重回“大锅饭”旧路?那样的话,经济如何发展?

 

正反双方在“共同富裕”议题上的鲜明对立,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这个议题的不同理解,那么,“共同富裕”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

 

在我们看来,要理解“共同富裕”的准确含义,最好的办法是回到历史,从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里,找到“共同富裕”含义的真谛。

 

对于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国家领导人在2013年1月5日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简称:“两个不能否定”。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称‘前三十年’,其显著特点是较为平均,也常常被人诟病为“大锅饭”时期,认为会养懒人,不利经济发展。

 

不过,如果了解1949年建国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对这个说法有不同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穷二白,打了几十年仗,经济基础接近零,全国仅有的一点黄金储备,还被国民党带去了台湾。除了最简单的产品,例如桌子板凳、饭碗茶壶、磨面等,复杂一点的工业品就基本不能生产,全国建国时的钢产量大约只有15万吨左右,不及印度的零头。

 

不讨论其他因素,单就发展经济所需投入的资本来看,建国时的投入资本或者说原始积累从何而来就是个大问题,去借吧,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恨不得将新生的中国掐死在摇篮中,怎么可能借钱支援中国的发展。

 

虽然新中国与苏联关系较好,不过同样存在一些利益矛盾,苏联对对新中国半信半疑,并不积极支援中国发展,一直到抗美援朝胜利后,才开始大量援助中国。而且,以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体量,靠外援能解决多少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发展资金的来源。

 

一不能靠借,二不能学帝国主义的办法去抢,筹集发展资本就只剩下一条路,就是节衣缩食,从牙缝里省。 ‘前三十年’的艰辛背景就是这么形成的,为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国家实行了“统购统销”“人民公社”等经济制度,全中国人民都不同程度为国家的工业化贡献了力量,农民承受的负担尤重。

 

为什么要搞“统购统销”“人民公社”?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是个农业国,筹集资本只能靠搜集农业剩余。但是怎么才可以较有效率而不是高成本地搜集农业剩余,就只能靠组织起来的新制度。因为如果不用类似“人民公社”的集体将农民组织起来,国家就要直接面对每个个人,如果国家靠和每个个人直接交易来截取农业剩余,其成本就会高得难以想像,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农业税,中国的农业税在2006年取消,取消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征税的成本要超过征税的所得,将农业税纯粹变成了一个养活征税部门和相关官员的税种。

 

“人民公社”建立后,就可以以集体的身份与政府及其所属企业交易,由国家统一收购和销售的“统购统销”制度也就具备了可行性,国家用较低的价格从“人民公社”等集体收购农业产品,再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品销售给他们,一来一去就可以利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较高效率地搜集农业剩余,筹集到投资工业的原始资本。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的收入都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活的程度,形成了生活水准较为平均的客观现象,另外,由于建国后医疗卫生水准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急速下跌,导致人口快速增长,从1949年到1970年,人口由建国时的5.4亿人增长到8.3亿人,二十年左右净增2.9亿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作岗位的不足交织在一起,政府只好要求企业在实际工作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扩大招工,产生了所谓‘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的“大锅饭”现象,一定程度造成了人浮于事的新问题。

 

实事求是地看,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也有一些负面影响。不过全国人民的共同艰苦付出和努力创造了巨大成绩,到1978年,新中国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已经初步建成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雄厚基础。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从来没有追求过绝对平均主义,之所以那段时间给人留下“大锅饭”的印象,有其不得已的历史原因。随着工业基础逐步建立,节衣缩食搞建设的时代过去,经济也在改革开放后走向“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新阶段,经济迅速发展,人群的收入差距也迅速拉大。现在,国家推动“共同富裕”,不是要消灭差距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对凭借资本力量控制各行各业的资本无序扩张加以限制,让各个市场经济参与的主体可以公平竞争;受限制的,是那些凭借资本或者其他优势巩固自己的地位,不需要经过公平竞争和努力就可以“躺赢”的经营模式;受鼓励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公平竞争的经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仍然允许创造价值、诚实劳动的合法“先富”,但同时鼓励“先富”回馈社会,带动大家走向“共同富裕”。

 

“前三十年”的奋斗,创造了巨大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节衣缩食搞建设的原则下,民众的生活普遍较为艰苦;为筹集资本发展工业,所有人都成为所在单位和集体的螺丝钉,较为缺乏个人自由;为维持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水准,社会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养懒人”问题,影响一些人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工业基础已初步建立,“统购统销”“人民公社”等低成本筹集农业剩余举措的必要性下降,加上旧有体制存在已久的一些弊病的显性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发展的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效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创造了惊人的财富和发展速度,到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多个领域已经进入或接近全球一流水准,中国发展的势头相当强劲,已经动摇了长期固有的美国独大的全球基本格局。

 

但是,中国的高速发展、效率优先同样带来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看,一味追求效率,不关注和改善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遇到了严重问题。社会基层和中产的逐渐贫困化,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导致社会的总需求不足。在需求不足情况下,为了维持经济的增长,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政府投入增加,由于社会对立,又无法向富裕阶层大量加税来增加收入,收入赶不上支出增长,于是出现大量赤字。大量赤字无法弥补,于是只好大量印钞,由央行给政府财政融资。但是,印钞不可能无限,因此,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靠印钞拖延问题的办法不可持续,必定在未来某个时间爆发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讲,认为提高效率有助经济发展的观点是短视和有害的,即使单纯提高效率在短期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但长期来看,只注重效率所造成的贫富分化,却必定会在未来反噬经济和社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的动荡。

 

因此,在已经具备较好的物质基础的现在,强调“共同富裕”,把公平放在效率的前面,虽然短期会因为关注重点的改变而引起一些阵痛,但长期而言,却更能兼顾二者,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有利。

 

“前三十年”中国经济中公平或者平均的色彩很浓,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强调效率的色彩很浓,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足。现在,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把公平和效率统一起来,既要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也要允许差别,允许个人凭能力合法致富,是一条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新路。

 

与单纯强调公平或者单纯强调效率相比,“共同富裕”的新路包含着对过去探索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保留了其中的优点,改善了其中不足,必将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全人类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9
九月
港股大概率见底 前景尚存隐忧

港股今年2月以来的辗转下跌,大致受制于三个因素:

 

一、美国通胀预期上行带来的利息上升担忧

 

今年2月春节后,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复苏和拜登政府的经济刺激计画将带来通胀上升,令美国十年期债息急升,在低息、资金宽松情况下升势凌厉的科技股遭受较大压力,市场焦点转向经常性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和再通胀的受益股,例如上游原材料、大宗商品等,之前带动港股升市的火车头科技股熄火。

 

科技股普遍出现较大跌幅,令高涨的市场情绪冷却,资金倾向回避风险,造成港股出现持续下跌。

 

二、内地货币政策收紧

 

由于内地疫情控制得力,中国经济得到了较好恢复,2020年中国经济成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进入2021年,中国经济已基本恢复正常,于是为应对疫情而推出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今年上半年开始逐步退出。

 

自今年2月以来,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持续下降,增速下滑的势头直到最近的7月资料仍未见改善。货币环境的逐步收紧,造成了资金紧张,股市也相应受压。

三、内地逐步扩大的行业整顿

近两年,中国政府为了民众的安居推动“房住不炒”,房地产业遇到了持续调控,融资管道收紧,大量的房地产企业遇到了现金流无法持续的问题,相关企业受到了一定打击。 2020年以蚂蚁集团上市暂停为标志,行业整顿扩大到了科网平台,至今已有大量科网平台公司被调查、要求规范经营并受到处罚。到今年7月,行业整顿进一步扩大到学科类教育培训行业,为了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全面发展,消除不公平现象等,国家基本禁止了学科类的培训,相关企业受到严重打击。最近,对文化、娱乐行业的整顿也全面加强,许多过去活跃的明星、知名人物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加上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对医药领域的整顿,内地的行业整顿几乎波及了与民生相关的所有领域,特别是对互联网平台和教育领域的整顿,对相关上市公司造成了巨大冲击,例如一些教育培训类上市公司,股价最大跌幅高达9成左右。

 

大量受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的大幅下跌,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一定打击,增加了前景的不明朗,对股市有一定负面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这些压制港股的因素出现不同程度好转,后市前景逐步改善。

 

由于中国经济近月的增长动力逐步放缓,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15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了1万亿长期资金。 8月9日央行发表2021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援经济高品质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从央行的态度和行动来看,基本可以确认上半年的货币收紧过程结束,未来货币将趋向宽松,不过宽松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对政府支援领域的结构性宽松,另外,宽松的幅度也会有一定限制,需要满足“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两个条件。也就是说,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扭转经济减速的压力,保持经济的正常增速,货币宽松的幅度大致会维持在正常经济增速加通胀率的水准。

 

8月30日,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会议指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稳步向好。”“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

 

我们理解,“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的含义,就是前一阶段的规范整顿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虽然整顿仍将长期进行,但规模和力度都会较前一阶段和缓。 “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的含义,就是不能只关注监管规范的一个方面,必须同时关注发展,如果没有发展只有监管是不行的。

 

根据以上精神,预计因为监管规范导致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将会有明显改善,投资者对规范整顿影响市场的担忧将逐步缓解。

 

美国的通胀虽然维持较高水准,但是美国经济动力开始有减弱迹象,8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23.5万人,大幅不及市场预期的73.3万人,创2021年1月以来最小增幅。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尽管最近仍然预期可能今年缩减买债规模,不过考虑到德尔塔病毒在美国的扩散以及经济增长动力下降,美国的退出宽松之路有较大可能并不平坦,其缩减买债的行动对新兴市场特别是对中港股市的冲击,很可能小于市场主流的预期。

 

综合考虑以上影响港股走势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对中港股市有利;监管规范取得初步成功未来的力度可能较为和缓同样对中港股市有利;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是对中港股市的潜在威胁,但基于其自身的困难,这个收水威胁最终结果可能不如预期,因此,从政策的角度看,港股的最坏情况已过,未来逐步好转的可能性较大。

 

现在仍不明朗的是,投资者今年以来备受打击的投资情绪何时能够好转,以及美联储未来真正采取的收水力度。估计这些不明朗仍将持续影响港股,令股市处于一种虽然见底,但仍受不明朗压制的状态,未必可以很快重回升轨。

2
九月
美国影响力的黄昏

在内地、香港广为人知的“小燕子”赵薇,据媒体消息,出现异常情况。 《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画皮2》、《虎妈猫爸》等影视剧封面及介绍里将她除名,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下架,网路视频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已搜不到她的名字,只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果未予显示”的提示。

 

除赵薇外,一些曾经在娱乐传播领域混得风声水起的名人,例如高晓松、郑爽、赵丽颖、霍尊、林心如等,也各自都有一些不利消息传出,特别是郑爽,已被国家税务总局确认,由上海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日前依法作出对其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2.99亿元人民币的处理处罚决定。

 

看势头,混乱已久的娱乐圈这一次恐怕很难轻松过关或者只损伤点皮毛,不经历伤筋动骨的根本性改革,整顿可能难以结束。

“小燕子”赵薇发迹于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担任编剧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该剧共拍了三部,第一部在1997年由台湾怡人传播和湖南华夏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湖南经济电视台旗下)合作拍摄,是一套资本运作下由两岸三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该剧走戏说历史、轻松娱乐路线,播出后相当火爆,扮演其中主角的“小燕子”赵薇也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红起来的“小燕子”后来嫁给了神秘富豪黄有龙,进军资本市场,成为了阿里影业的重要股东,也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好朋友,她曾经因为身穿日本军旗装在内地掀起轩然大波,旗下艺人张哲瀚也因曾到靖国神社拍照而被舆论批评为“精日”(精神日本人),2016年7月还发生了由她执导的电影《没有别的爱》启用“台独”艺人戴立忍事件。从她的经历看,“小燕子”可以说与资本、“精日”、“台独”的纠葛不浅。

 

从广义上讲,“小燕子”赵薇的发迹与影视界学习美国或者西方文化娱乐造星经验的大环境紧密相关,没有娱乐圈向美国或者西方影视文化学习的环境,就很难有娱乐至上、在资本操作下联合拍摄的两岸三地合作作品《还珠格格》,也就很难有“小燕子”赵薇的今天。

 

与“小燕子”赵薇的情况类似,在中国娱乐圈可能有一大批人同样受益于这个向美国或者西方影视文化学习的大环境,这些受益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占领了萤幕,引领了风潮,名利双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是,日中则昃、月满则亏,随着美国国家治理混乱,不择手段打压中国的真面目越来越广为中国人民所知,一个一切向美国学习的时代过去了,随之过去的还有向美国学习时代弄潮儿的好日子,现在他们纷纷跌下了潮头,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了。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向美国学习是全方位的,从经济、金融、教育到娱乐,几乎涵盖了全部主要领域,特别是在金融方面,从金融理论、资本市场的建立、到美资在中国的投资,美国都是当时中国学习的榜样,美国也因此获得了远超其真实力量的影响力。

 

表面上,中美之间的对抗是从2018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而明显加剧的,随着美国对中国的策略从接触和遏制并重转向遏制压倒接触,中美的分歧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公开化。但是,真正代表着中美之间彻底分道扬镳、各走各路的标志却是8月17日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从根本上来说,美国的标志就是:丛林法则下的个人奋斗,追求的是个体富裕而不是共同富裕。大家在同样的机会下竞争,成败生死各安天命。美国从来不强调共同富裕,美国崇尚的自由资本主义,实际上就是鼓励差别、令贫富越来越分化的主义。现在中国强调共同富裕,强调先富要带动后富,达到“全体人民的富裕”,实际上是走上了与美国完全相反的道路。

 

近年来,美国的道路已经日益显示出其衰败。没有能力解决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中产阶级逐渐滑向贫困,政府为了保障基层的福利,需要越来越大的开支,但政府的收入远远无法赶上开支增长,对高收入人士提高税率弥补赤字又困难重重,于是政府只能依赖印钞暂时度过危机。但是长期而言,印钞并不能解决基层收入下降的问题,印钞带来的财富效应只对有资产的人有利,对穷人不利,客观上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令问题更难解决。理论上,美国的贫富分化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看不到解决的希望,但是不解决,只靠印钞却又必定无法持续,因为即使强如美国也是不可能无限印钞的。

 

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说过:“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道路变了,所有的东西都要随之而变。因此,我们看到了从房住不炒、限制资本无序扩张、整顿科网平台、关注民生、到整顿娱乐圈不正之风的一系列举措,所代表的就是更加关注公平,就是与过往学习美国道路的决裂。

 

过去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美国在中国获得了超过其实力的影响力,现在中国选择走自己的路,虽然仍然会向美国好的地方学习,但是却不再会不加分别的盲目学习,这就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将会向其真实实力回归,随着中美实力的此消彼长,这种影响力将会日趋下降。

 

对投资者来说,中国把未来的发展重点转向“共同富裕”,股市的投资逻辑也要随之调整,要更加关注公平、民生和科技发展,警惕对社会整体利益有害的畸形发展。随着中国更加强调走自己的路,相应未来中港股市中外资的影响力将会下降,与美资或者其他外资关系紧密的企业的发展前景可能会较以前平淡,过往外资相对内资的优势可能降低。

26
八月
阵痛是成长的代价

 

最近一段时间,行业整顿的大浪打到了投资者身边,过去仅仅在政府档或领导人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概念和原则终于具象到了具体的企业,一大批在过去较长时间引领风骚的上市公司受到明显冲击,股价大幅下跌,相当多的投资者损失巨大,投资信心动摇,股市风声鹤唳,仅计上周,香港恒生指数最大跌幅接近2000点,超过了7%。
 
上周的跌市中,市场大跌时常常伴随着交易量的明显放大,说明有不少投资者对后市已经失去信心,正在斩仓出局,那么,后市真的就趋向悲观吗?
 
在我们看来,虽然资本市场为整顿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长期来看,行业整顿对经济和社会都是有利的,会令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均衡、更可持续,股市的大跌,特别是近日的大跌,已经有些不理性的恐慌状态,大概率只是暂时现象,调整完成之后,股市上涨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中国政府最近两年的行业整顿,从房地产扩展到互联网平台再到教育培训等,其背后的逻辑其实相当清楚,就是更加关注基层的民生,更加关注结构性问题,更加关注公平。
 
‘房住不炒’,是希望按住房价持续上涨的牛头,让普通人住有所居,不要把一辈子的收入都变成为房子奋斗,生活在房子重压之下,无法兼顾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如果调控成功,更多的资源可以投入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部分,例如高科技;普通人也不必受房子压迫成为房奴,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健康发展,民众的生活品质自然会更高,社会需求自然会更旺,经济发展自然更可持续。
 
对互联网平台的整顿,是希望避免让互联网平台凭着资金实力和已经形成的生态圈,搞垄断经营,排斥甚至扼杀其他存在竞争关系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如果互联网企业规模无序增长,最后可能会凭着‘大到不能倒’而绑架国家经济,造成经济畸形发展,留下发展隐患。通过反垄断和规范互联网平台经营等措施,一方面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留出空间,令经济可以更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令行业的竞争更加公平,互联网企业无法凭资金和政策优势搞不公平竞争,不能再走法律空隙,基层员工也可以获得更公平的报酬和福利待遇。
 
对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整顿,直接的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财务负担。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其实除了令学生更加适应考试外,很难看到有别的好处。但是其造成的负面效果却十分明显,学科类培训由于考试需要的刚性,实际上最后变成逼迫大量的家长和学生主动或被动的参加,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家长节衣缩食以支付培训费用的畸形行业繁荣,一方面孩子课业负担过重,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演变成家长为比人跑快一步,比拼支持培训财力,富裕家庭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不公平现象。间接还造成了因为生活压力过大,许多年轻父母不愿生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整顿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孩子能够有时间全面发展,让家长可以有更多的资源照顾生活的其他方面,对孩子身心健康、释放家庭各方面消费需求、提高生育率都是有利的。
 
如果认真研究这些行业整顿背后的逻辑,必须承认,整顿都是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的,也会令经济的发展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行业整顿不仅不会破坏反而会增加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失去信心的观点缺乏依据。
 
但是,对经济长期前景更有信心并不代表阵痛就会很快过去,阵痛会如何发展变化在较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如何应对。
 
8月17日国家领导人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指出:“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以经济高品质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
 
从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可以看到,政府对解决金融风险的指导方针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而不是停下来、不发展解决问题’,这个方针的实质,就是要求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因此可以相信,在今年的余下时间,政府将会利用各种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货币政策将趋向宽松,财政政策将趋向积极,为股市回稳奠定基础。
 
证监会8月20日召开2021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下半年工作重点,其中包括:“更加突出稳预期,完善资讯沟通和政策协调机制,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努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稳预期”直接针对投资者对后市信心不足的恐慌心态,意思是证监会将花更大的精力恢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具体方法一是要改善与市场的资讯沟通,尽量避免简单粗暴、令市场准备不足的情况;二是出台政策前,要进行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避免在其他部门不知道、没准备情况下出台政策;三是要注意防止风险的蔓延传染,一个风险引发另一个风险,总体目标就是要维护市场平稳,避免市场出现类似之前的暴跌。
 
在政府明确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又注重政策协调以及与市场沟通的情况下,估计投资者的信心恐慌有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一定恢复,股市也将恢复稳定。
 
不过,监管政策对受监管行业的长期前景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受影响企业的股价走势未必可以很快恢复,投资者应及时根据情况修正自己的投资策略,把投资重点转向受政策支持的硬科技领域。
19
八月
监管冲击最大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

「滴滴」因为涉嫌资料安全问题,导致相关部门决定在内地下架其打车软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基本宣判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业务寿终正寝;恒大系上市公司陷入债务危机,现金流极度紧张、法律纠纷不断。这三个事件可能代表着本次监管风暴冲击市场的顶点,直接带来了在美上市中概股普遍大跌、学科类培训股崩盘、恒大系股债双杀的结果。

 

在二级市场上,相关企业的投资者自然损失惨重,大机构也纷纷与中概股割席,近期炙手可热的美国女股神木头姐,其旗舰方舟基金持有的中概股从大约占比8%降至近乎清仓;阿里巴巴的重量级投资者美国资管巨头贝莱德,已沽出超过1300亿港币的阿里股票,近乎清仓;著名的互联网投资者日本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8月11日表示要暂停投资中国,他说:“在形势更加明朗之前,我们想静观其变。一两年后,我相信新规则将创造一个新局面。”

 

应该说,这一轮由房地产开始,逐步蔓延到科网、教育等领域的整顿、规范行动,对市场的影响之大,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预期,虽然整顿对中国经济的长远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但阵痛不小,加上之前部分政府部门的决策可能未充分考虑对股市的影响,出台得较为急促,未能与市场进行有效沟通,更加剧了阵痛,造成部分投资者存在一定恐慌,部分机构出于各种考虑清仓中资股现象。

内地监管冲击可能逐渐弱化

 

不过,中国的传统智慧相信“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顶点,常常就要向另一个方向转化。在我们看来,监管对股市造成的冲击可能已到顶点,接下来,监管的冲击可能将逐渐弱化,股市也可能重新走稳。

 

有几个迹象可能反映出这种变化,一是据报导,在中办、国办有关校外培训的意见发布后,相关股票大跌,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连夜召集国际大投行开会,解释政策、安抚市场情绪,说明政府关注市场动向,不希望投资者恐慌;二是内地权威媒体新华社下属的经济参考报8月3日发表了一篇名为《网游对未成年人影响触目惊心 “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文章,矛头直指腾讯、网易等游戏巨头。文章发出后,港股、A股市场游戏股集体暴跌。游戏龙头腾讯、网易、中手游等跌幅一度超过10%,中手游跌幅最高超过20%。但到了当天中午,该篇文章就在官网和官方公众号删除,后来文章虽然又再出现,不过已经删去了最刺激的语言,标题也改为《网路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有些人认为,文章的调子从激烈改成较为平缓,是网路巨头公关的结果,说明资本的力量太大。但我们认为这个看法夸大了资本的力量,因为蚂蚁集团上市功败垂成的前车之鉴就说明,在中国资本的力量并不足以影响国家政策,如果国家认为需要严厉打击游戏,资本是无能为力的,现在批评的调子从激烈改为平缓,只能说明国家并不希望看见游戏行业被打死,而只是希望其发展更符合社会利益;三是恒大的债务危机事件,据媒体报导中央已经将事件定性为现金流问题而非资不抵债,又责成广东省政府牵头协助恒大出售资产解决危机,另外有消息说最少三家银行已经将恒大的到期或即将到期债务展期,虽然这些消息尚未得到确认,但方向大致相同的消息反复出现,说明消息为真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政府决定出手协助恒大解决债务危机,则说明政府看重经济和资本市场稳定,并不希望危机蔓延和扩大。

 

这几个迹象表现出的背后逻辑相当一致,就是一、监管仍然要继续进行;二、政府开始较为关注市场的反应,不愿意因监管引起市场的恐慌和风险的蔓延和扩大。

 

这个逻辑对投资者来说可能有两个含义,一是相关受监管行业的前景短期恐怕还很难好转,受影响企业的股价走势不易转强;二是政府会注意不让风险和受监管企业的困难扩散,虽然受监管行业可能继续走弱,但资金可能在国策受益股、整顿受损股、新旧经济等板块间流动,股市整体未必会走弱。

内地经济增长动力放缓

 

经济方面,7月中国制造业继续扩张,但扩张势头进一步放缓。 8月2日公布的2021年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下降1百分点至50.3,为2020年5月以来最低。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统计局公布的7月制造业PMI录得50.4,较6月下降0.5个百分点,为2020年3月以来最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3%,略低于上月0.2个百分点。另外,8月9日发布的中国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1%;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年增9%,超过8.8%的预期中值,追平5月才创下的逾12年半高点。

 

从资料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仍在放缓中,通货膨胀的压力有限,不过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因此,今年余下的时间政府有可能继续维持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未必会减息,但再次降准的可能性不小,也就是说,未来的货币政策环境有较大机会对股市友好。另外,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即未来基建方面有望加速,支援经济增长。

 

随着几项严厉的整顿政策出台及其对股市造成的巨大冲击,政府有较大可能会总结经验教训,在未来的整顿中,更关注政策的力度、节奏以及对市场的影响,会尽量缓和政策对股市的冲击,令投资者心态逐步恢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放缓,通胀压力不高,中国政府可能会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对股市恢复稳定有利。

做好自已保持吸引力是上策

 

风险方面,即使政府关注政策对股市的影响,调整未来整顿相关政策出台的节奏和力度,但投资者的信心很难即时恢复,而且对相关行业的整顿预计仍将继续一段时间,令相关行业的前景暂时难言明朗,投资信心较为薄弱的情况有较大可能会继续困扰市场。另外,美国通胀高企,会否在年底前开始逐步缩减买债计画,造成美元资金供应减少,令新兴市场资金回流美国,也是另一个潜在的风险。

 

不过,考虑到中国疫情控制得力,出口旺盛,贸易顺差较大,有能力实施更加独立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因此,即使美国开始退出QE,引诱全球资金回流美国,只要中国坚持以相对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支援经济增长,保持中国经济的吸引力,资金未必会大举离开中国流向美国。

 

综合起来看,政府的各项政策与之前相比,有可能对市场相对有利,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有望改善,潜在的风险虽然看似不小,不过按政府现在政策倾向宽松的方向,中国有可能抵御美国退出宽松带来的负面冲击,港股后市谨慎乐观。

13
八月
监管风暴带动投资重点转移

近年从房地产开始,逐步扩展到科网平台、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整顿,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部分行业的旧有业务模式可能无以为继,以前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也可能需要做出改变。

 

房地产业,过往内地的房地产行业流行高负债、高周转、快速发展模式,大部分的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杠杆都比较高,现在在政府三条红线(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 ),两道红线(分档设定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集中供地(重点城市要集中发布出让公告,并集中组织出让活动)等政策出台后,绝大部分民企都进入了痛苦的降杠杆阶段,很多都遭遇了严重的现金流问题,旧模式很明显已经走不下去了,因此依据过去高负债、高周转业务模式建立起来的估值模型自然也就不再适用,房地产发展的前景不明朗,除非监管政策有所放松,否则估值恐将走低。

 

科网平台,政府主要是打击垄断和不规范经营,例如阿里、美团等都因为存在垄断问题被处罚;蚂蚁集团上市失败后被整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其经营杠杆远高于普通受规管银行,经营地域也远大于牌照规定区域;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员工,普遍存在工作时间过长,福利保障不足等问题。从这些整顿方向可以看出,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与之前相比会受到一定限制,不能搞垄断经营,自然就没有垄断利润,降低杠杆、限制地域,自然盈利增长会下降;其次,保障员工的工作时间和福利等,自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于是,一面是盈利增长的长期前景转差,另一面是经营的长期成本上涨,同样令旧有的估值模型必须修正,相关受影响企业的市场估值大概率会降低。

 

教育领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个意见基本将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判了死刑,其主要业务大概率无法继续,企业旧有的业务模式完全崩溃,价值自然也无从谈起。而受档精神影响,其他教育企业也受到一定打击,行业前景不是很明朗。

 

医疗领域,已经进行了数年的医保药品集中采购,不过医疗作为影响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仍可能继续受政策规范影响,对投资者心理有一定负面作用,当然,医疗作为一个很多细分领域供应不足的大行业,国家政策有较大可能不会一刀切,而是在需要发展的方面进行鼓励,对影响民众生活较多的大众化产品则进行限制。

这四个领域均受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住房、教育、医疗、科网平台等对民生影响较大的领域,政府的规范都将持续,一些过去成功的业务模式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这些行业过去的超常发展可能已经过去,未来的发展前景趋于平淡。而之前追逐这些强势行业的资金,也可能逐渐流出,相关企业的长期走势可能难以恢复以前的强势。

 

在新的形势下,先进制造业等硬科技,可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可能从之前的逐步提高服务业比重,转向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 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这四个领域可以关注

“碳中和、碳达峰”、“新能源汽车”等,直指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链、电动汽车产业链;“卡脖子”最明显的就是晶片制造相关企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虽然与科网领域关系密切,却是面向基层、利润率较低的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指有独门绝技的行业小巨人,细分行业的领导性企业。

 

从政治局会议精神看,以上这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要求,对技术领先的硬科技企业利好,对专注于补短板的企业利好,对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利好,对投资者来说,要注意随着大趋势的变化,以前的热点可能吸引力下降,而新形势下的相关受益企业可能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重点。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