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2
十月
大湾区龙头谁属不重要合作共赢迈大道

10月14日,深圳古代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大会,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其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他说:“积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变化,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类别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准。”

毫无疑问,深圳建特区四十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是巨大的,1980年,深圳特区诞生时的当年GDP约2.7亿人民币,到2019年,深圳的GDP达到了惊人的2.7万亿元人民币,四十年间经济规模增长了约1万倍;与香港对比,香港1980年的GDP约为288.6亿美元,按照当年的美元兑美元汇率兑换1美元兑换1.49元人民币计算,香港1980年的经济规模大约是深圳的159倍,到2019年,香港的GDP约为3660.3亿美元,按照平均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6.8967人民币计算,折合约2.5万亿人民币,约为深圳经济规模的92.6%。

长期以来,香港以其远超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济体量和国际金融中心框架,一直以大湾区的龙头自居,然而,自2018年深圳经济规模首度超越香港后,2019年已经再次超越并拉大差异,2020年香港受新冠疫情打击严重而深圳已经从疫情中快速恢复,预计深港的经济规模差距将增加拉大,如果未来香港不能急起直追,以目前深港两地在增长速度上的差异,龟速增长的香港必定会被远远抛在后面,渐渐失去与深圳比较的资格。

日前林郑特首在接受《深圳卫视》访问时表示,不太介意被指深圳的GDP已经超过香港,因深圳人口,土地等各方面都比香港丰富,认为港深之间未必有直接竞争,但有时候在某些特定的工作,企业间或专业人士间的竞争是无可避免,甚至是健康的。

有些人因为香港经济总量的相对下降,以及国家领导人指“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认为香港在大湾区的龙头要让给深圳,从而有些酸溜溜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在我们看来,过去香港以大湾区的龙头自居,在一定程度属于自我膨胀,是一种长期优越带来的过度自信,香港实际上从来都不担当当大湾区龙头的实力。 ,经济规模被深圳超过并有可能被超越抛弃越远,有些人开始失去自信,认为大湾区龙头要让给深圳,香港只能当当配角,没有多少前途,则又有些自我贬低,没有看到香港其实还有其独特优势,一旦破除思想上的框框,与大湾区加强合作,发挥香港优势,香港其实大有前途。

从理论上讲,香港要想成为大湾区龙头,有且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国经济受西方经济影响,而香港与其其与欧美经济联系较紧密的特点,一定可以可以代言西方利益,但是,目前的情况观察不是这样,美国自政府政府发动中美贸易战以来,在各个领域都推进与中国脱钩,世界虽然中国坚持不打冷战,继续推动多边合作,但同样越来越专注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从而,中国不可能允许西方主导中国经济,这条路走不通。

同时,自香港实行港区国安法以来,美国已经疏远了与香港的各方面联系,7月14日,美国总统总统签署行政命令,正式中止区别对待香港,终止香港特殊情况,不再明显在,甚至香港部分人还存有通过加强与欧美的联系而提升香港在大湾区影响力的想法,实际上也已不现实。

不考虑周边环境,仅就产业优势而言,香港在金融业和其他一些现代服务业领域,例如会计,法律,会展,研发等方面,在大湾区仍极具竞争力。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金融基建,全球影响力,国际资本吸引力,广泛的国际联系等方面,有相当转变的基础,其他城市短期很难赶上;在会计,法律,会展等领域,香港也有十分深厚的积累,处于世界一流水准。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香港的定位,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转变,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纽带,加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也就是说,在中央眼里,香港在国际金融,转化,贸易,航空,离岸人民币,资产管理等领域仍处于大湾区的优势领域,是香港可以大力发挥的强项。

 

 

对深圳而言,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创新,已有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实际上深圳四十年的成长历史,就是全面创新的历史。深圳的任务就是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如果把深圳的重点浓缩到一个词,就是'创新',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科技创新';如果把香港特点同样浓缩到一个词,就是'服务',其中最有竞争力的部分就是以国际金融和各种专业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深圳和香港的优势不同,其关系主要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要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赢。

实事求是地讲,离开了实体经济,香港所擅长的现代服务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服务目标,走向自我回圈的金融虚拟经济炒作,制造巨大风险;而如果离开了'现代服务',深圳所优秀长的'科技创新'就会因为得不到优质,及时的服务而影响发展。虽然现代服务业同样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而言,深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准与香港仍有一定差距。

香港的优势在于有大量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但仅有服务业,没有足够强大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是无法带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所以,仅凭着香港过去的优越之处,想当然要成为
大湾区龙头的人,明显忽略了这一点;相比较而言,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发展动力,而深圳的优势就是科技创新,因此深圳成为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至名归。
在科技创新方面,香港也不是毫无作为。香港有多间全球知名度的大学,其科研力量在大湾区排在前列,将香港的优质科研资源与大湾区的创新文化,产业环境,优质工程师,完整产业链等优势相结合,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化合作用,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例如全球知名的大疆无人机,商汤科技等独角兽企业,就是发源于香港大学的技术,在内地开花结果。

破除大湾区域各城市,各法律体系之间的障碍,让人才,货物和资金可以更自由,相互矛盾地流动,发挥各自城市的比较优势,把大家的优势结合起来,既是国家的号召,,也可以产生足够大的化学反应,带动大湾区经济再上新的台阶,将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香港的未来有赖于发挥自身优势,与大湾区经济深度融合。香港过去与欧美等国的经济联系紧密联系,但转化为欧美经济持续恶化,逐渐丧失动力,以及美国企图抑制中国发展导致的中美关系日益恶化,欧美不再可能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因此,与大湾区城市加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巨轮,是香港未来经济重拾动力的唯一出路。

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合作,除了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改人流物流的在途时间,消除制度,机制和法规上的障碍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破除思想上对欧美的依赖,打破迷信欧美的思想框,从思想上认识与大湾区的合作,不是为了应付差事,做形象工程,甚至要真抓实干,积极推进。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融入大湾区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意义,才能利用好香港和大湾区各自的优势,走出香港目前面对的难题。

 

15
十月
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

语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相关段落是:“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 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当前的中美之争,虽然不是战争,却是类似战争的全方位博弈,美国毫无疑问是实力较为强大的一方,中国则是相对弱小的一方。从2018年开始,试图从根本上压制中国发展的美国,从贸易打压、限制,逐步发展到科技打压、南海军事挑衅、政治疏离、国际围堵等方面,新冠疫情以来,又增加了向中国甩锅的新戏码,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扰,对于这种严峻的局面,中国如何有效应对,来自2000多年前中国兵家圣典「孙子兵法」的古人智慧,可以带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孙子的上述论述用白话翻译就是:过去的善战者,都是先令到自己没有明显漏洞、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查缺补漏、完善自己不被敌人战胜,这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战胜敌人,就要等待敌人出现可乘之机。所以善战的人,可以做到令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不能使得敌人必定失败。所以说:获胜可以预知,但不可以强求。如果敌人一时不可战胜,就先做好防守工作;如果敌人露出破绽、可以被战胜,就要进攻。力量不足的时候,要取防守的策略,力量有余的时候,要取进攻的策略。

按照孙子的智慧,面对实力强大的美国,作为较弱一方的中国,无疑应该取防守的策略,先令到自己处于‘不可胜’的状态,以等待美国的‘可胜’之机。但是要想不被美国战胜,首先又需要查漏补缺、尽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减低漏洞的危害性,令到现存的漏洞或不足不会构成致命风险;之后,就要看美国是否会出现明显的缺失,中国不能决定美国是否失败,能够决定美国命运的还是美国自己,中国只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令自己不失败。

以贸易战开始的中美全方位博弈,进行到现在,有些像一个对中国的压力测试,令中国的弱点或不足全面暴露,大致而言,美国集中向中国进攻的几个方面,大约就是中国还存在明显弱点或不足的方面。

进出口贸易方面,中美博弈始于贸易摩擦,很显然,出口贸易是美国认定的中国其中一个主要弱点。正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中美贸易战开打之际所说:贸易战很容易赢。起码在当时,美国是相信一加关税,中国的经济就要受重创,然后中国就只有投降一条路了。

 

 

当然贸易战打到现在,中国虽然对美出口有一定下降,但总出口并没有受多大影响,且近几个月已经恢复增长,说明美国在加征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上判断错误。不过,美国判断错误并不能说明中国在进出口方面没有弱点,首先,如果没有弱点,美国恐怕不会选择先拿进出口贸易开刀,美国之所以选择向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恰恰是因为中国对美出口比较多,对美国市场有一些依赖;其次,中国在全球出口份额持续上升,虽然说明中国产业链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也有一定的压制作用,使得有些感受到竞争压力的国家对中国有些负面看法。

科技领域,美国从打击中兴通讯开始,打击了很多中国的高科技公司,打击得最努力的,首推华为。为了打击华为,美国政府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限制美国企业与华为交易就不说了;动用加拿大的执法力量,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华为创办人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完全超出了普通中国人的想像;美国国务卿作为美国政府的重要官员,满世界污蔑华为产品不安全,又拿不出证据,却逼着盟友不能用华为的设备;看各种限制华为的措施难以有效,索性蛮横规定哪怕只是用了美国的一颗螺丝,各国的企业要和华为做生意都要向美国政府申请,企图陷华为于绝境。最近,美国还试图对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施加打击,用不知所谓的国家安全理由,限制TikTok在美国的运营、以及微信的使用,受影响的企业和个人正在和美国政府打官司,据说美国政府未来还想将打击范围扩展到阿里巴巴。

在美国无底线的轮番打击下,就目前的情况看,真正对中国企业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集中在晶片领域,其他方面,基本影响不大。

南海方面以及所谓的'美印日澳'联盟,南海方面目前中国与相关国家基本可以管控分歧,主要的不稳定热点集中在台湾周围,美国为了给中国施压,违背与中国建交时的承诺,试图用提升与台湾官方关系的手段向中国挑衅,中国则用提高军事压力来回应,局势有一定危险性,但暂时不至失控。 ‘美印日澳’联盟部分与利益有关,部分与意识形态有关,不易很快解决,中国只能守住国家利益的底线,慢慢等待形势转变。

美国其他方面的施压,例如政治领域、舆论领域等,暂时只有骚扰作用,没有多大实质影响;金融领域虽然有些手段可能对中国造成较大打击,不过风险极高,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伤及美国自身,一般情况下美国也未必敢用。

从「孙子兵法」面对优势对手采取守势,查缺补漏、弥补不足,先为不可胜的思路看,贸易领域中国应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减少对国际出口市场的依赖,从追求出口创汇改为追求平衡贸易,以尽量减低外界变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科技领域中国必须要大力发展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以避免类似晶片被美国卡脖子的情况;其他方面则也要守住国家利益的底线。简而言之,中国的应对策略就是要走向主要依靠自己、依靠国内市场,才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回圈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以我为主,同时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很明显,政治局的决定与「孙子兵法」面对优势对手时的思路相当一致。

另一方面,作为博弈中优势一方的美国,其前景并不明朗。美国用尽全力从各方面打击中国,到现在为止有效的手段已基本用尽,没使用的手段中很多都有较大的负作用,利弊并不容易判断;更麻烦的是,新冠疫情和美国'BLM(黑命贵)'运动后,美国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特朗普总统各种激化矛盾的政策带来社会广泛的混乱,即使其竞选连任失败,拜登上台,美国的社会撕裂也难以弥合。加上为了应付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美国政府大开印钞机,美国财政赤字迅速扩大,大量债务带来的压力也不易应付。

而且根据现在的情况,特朗普总统有很大的可能将会败选,预计他也有很大的可能会以邮寄选票带来欺诈的理由或者别的理由不接受选举结果,一旦这种情况发生,美国社会可能产生根本性的分裂和混乱,影响美国社会稳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即使在小概率情况下特朗普总统败选后接受失败,和平移交权力给拜登,拜登在向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方面也和特朗普的政策方向相反,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和科技战等恐怕都将难以为继。

此次美国大选有较大的可能会成为中美博弈中的一个标志性转捩点,美国现行对中国的全面施压政策届时可能出现较大改变,美国内部的矛盾也可能进一步激化,迫使美国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部,用来解决内部矛盾,中美博弈的天平有可能会向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倾斜。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为51.5%,较上月提升0.5个百分点,服务业为55.9%,较上月提升0.7个百分点,说明中国经济的恢复坚实有力,完全可以做到维持内部稳定、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从策略上讲,只要中国扎扎实实抓好国内大循环,就基本立于了不败之地;而美国能否维持全球独大,同样取决于美国能否解决好其日益激化的内部矛盾。

8
十月
特朗普染疫添乱 投资宜小心

美国股市乃至全球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承认选举失败并出茅招挽救危局,将造成美国政治的不稳定,进而对股市造成负面影响。最近出现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的新情况,美国总统大选出现混乱的可能性无疑较前更为上升。由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公开承诺无论胜败都将接受选举结果,因此从双方的表态看,如果特朗普胜出大选,拜登阵营将会接受结果,不会有意闹事,反而有利于政治稳定。

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这只肥壮的黑天鹅突然出现,为本已够乱的美国大选前形势,再添新的巨大不明朗。按照特朗普之前的口风,他已经多次发表邮寄选票会被操纵,选举结果要最高法院裁定等言论,为选举结果对他不利时发起争端埋下伏笔。

特朗普在之前被问到如果在11月的大选中败给拜登,能否承诺和平移交权力时回答:「我们要看看发生什么再作决定。」也就是说,特朗普拒绝承诺选举落败时和平移交权力,希望保留不承认选举结果与和平移交权力的选项。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他确实感染了新冠肺炎,从他一直以来的表态推断,他可能可以找到理由不接受选举结果并和平移交权力。

特朗普胜出机会不大

从目前的形势和民调看,特朗普胜出大选的可能性很低。事实上,根据最新的路透/益普索民调显示,在特朗普新冠肺炎检测呈阳性后,拜登较特朗普的支持率领先优势扩大至1个月来最高,65%的受访美国人认为,如果特朗普更认真对待疫情,他可以不被感染。

有些人认为此次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可能会凝聚团结、提高其支持率,有利于其在大选中胜出。在我们看来,这种想法有些一厢情愿了。虽然过去有不少领导人遇到危机反而提升其支持率,但这一次恐怕有些不一样。根据最近的调查,美国的选民大约97%已经确定了投票意向,即使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可以争取到剩下3%中的大部分支持,但杯水车薪,对选情帮助不大。

由于特朗普一向轻视疫情的危害性,现在他被感染,实际证明了他一向轻视疫情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大多数选民相信特朗普在防控疫情方面犯了错,照理对他的支持率未必有好处,因此,仅凭过去出现危机往往有利于领导人支持率的老经验,就轻易认为特朗普支持率将会上升的观点,很可能经不起实际的考验。

看起来,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这件事,并没有改变他竞选形势不利的局面,但是为大选前后的美国政治局势增加了更多变数,令形势变得更加混乱,不易看清。对资本市场而言,目前的展望相当不稳定,宜谨慎小心。

8
十月
乱上加乱 谨慎为先

10月2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宣布他和太太梅拉妮娅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梅拉妮娅和我新冠感染测试阳性,我们将立即开始隔离和恢复过程。我们将一起度过这个难关。”,总统感染病毒这只肥壮的黑天鹅突然出现,为本已够乱的美国大选前形势,再添新的巨大不明朗。

按照特朗普之前的口风,他已经多次发表邮寄选票会被操纵,选举结果要最高法院裁定等言论,为选举结果对他不利时发起争端埋下伏笔,现在他感染新冠病毒这个黑天鹅事件一出,由于在隔离期间无法出外拉票、参加辩论、进行竞选活动等,一旦选举失利,特朗普就有更多的理由可以宣称选举不公。

特朗普在之前被问到如果在11月的大选中败给民主党人拜登,能否承诺和平移交权力时回答:“我们要看看发生什么再作决定。”也就是说,特朗普拒绝承诺选举落败时和平移交权力,希望保留不承认选举结果与和平移交权力的选项。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他确实感染了新冠病毒,其后续竞选活动也有很大可能会受影响,从他一直以来的表态推断,他可能可以找到理由不接受选举结果并和平移交权力。

我们在上篇博文「美国大选前瞻及股市影响」里曾经指出,美国股市乃至全球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如果特朗普不承认选举失败并出茅招挽救危局,将造成美国政治的不稳定,进而对股市造成负面影响。现在又出现了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的新情况,美国大选出现混乱的可能性无疑较前更为上升。

从特朗普病情变化的可能性分析,无非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情景一,特朗普在未来一两周内很快康复,虽然其竞选活动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选举大致可以正常举行;

情景二,特朗普的病情较为严重,无法很快康复,但尚能执掌权力。这种情况下,候选人无需更换,特朗普仍能按原计划参选,但后续的的竞选活动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大选的变数显著上升;

情景三,特朗普的病情十分严重,无法继续执掌权力,权力将转移给副总统,共和党需要产生新的总统参选人。这种情况下,大选能否如期顺利举行有一定变数。

从几种可能的结果来看,情景一对大选的影响最小,大选基本可以如期举行,但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仍将上升;情景二虽然大选还能勉强按预定时间举行,但潜在的冲突触发点显著增加,未来出现一定程度政治乱局的可能性不小;情景三将带来一个未见先例的新情况,由于牵涉到的利益相关方众多,他们政治利益又存在广泛的分歧和对立,引发新的政治冲突的可能性极高。

 

 

由于拜登公开承诺无论胜败都将接受选举结果,因此从双方的表态看,如果特朗普胜出大选,拜登阵营将会接受结果,不会有意闹事,反而有利于政治稳定。但是,从目前的形势和民调看,特朗普胜出大选的可能性很低,我们在之前的博文「美国大选前瞻及股市影响」里,讨论过大选的前景,最后的结论是特朗普大概率会输,而且特朗普也有较大的可能未必接受选举结果,造成政治上的混乱。

有些人认为此次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可能会凝聚团结、提高其支持率,有利于其在大选中胜出,在我们看来,这种想法有些一厢情愿了,虽然过去有不少领导人遇到危机反而提升其支持率的先例,但这一次恐怕有些不一样,根据最近的调查,美国的选民大约97%已经确定了投票意向,即使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可以争取到剩下3%中的大部分支持,但杯水车薪,对选情帮助不大。

而且,由于特朗普一向轻视新冠疫情的危害性,现在他被感染,实际证明了他一向轻视新冠疫情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大多数选民相信特朗普在防控新冠疫情方面犯了错,照理对他的支持率未必有好处,因此,仅凭过去出现危机往往有利于领导人支持率的老经验,就轻易认为特朗普支持率将会上升的观点,很可能经不起实际的考验。事实上,根据最新的路透/益普索民调显示,在特朗普检测呈阳性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较特朗普的支持率领先优势扩大至1个月来最大,65%的受访美国人认为如果特朗普更认真对待疫情,他原本可以不被感染的。

看起来,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这件事,并没有改变他竞选形势不利的局面,但是为大选前后的美国政治局势增加了更多变数,令形势变得更加混乱、不易看清。对资本市场而言,目前的展望相当不稳定,宜谨慎小心、不宜过度进取。

8
十月
美国大选前瞻及股市影响

再有大约1个月,就是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了,本次大选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剑拔弩张、对立气氛浓厚,其结果有可能对未来的美国政治和经济局势有较大的影响,需要认真留意。

根据路透社所做的最新民调,在全国范围内,拜登仍领先特朗普8个百分点。但在6个人口众多的摇摆州,民调显示,两人在佛罗里达州、北卡罗来纳州势均力敌;拜登在亚利桑那、宾州、威斯康辛与密西根分别领先川普领先1个、3个、5个与5个百分点。由于两人的支持率都在误差范围内,意味无一人取得明确领先优势。

据此,有相当多人相信今年大选很可能重演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意外结果,即拜登可能会如当年希拉蕊一般,在总得票数上取得优势,但在选举人票上败给特朗普,让特朗普得以再坐多四年白宫宝座。

那么,本次大选选情真的会往2016年方向演变吗?在我们看来,这个可能性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实际并不大。这一次,恐怕特朗普要输。

要理解为什么这一次特朗普可能会输,就先要搞清楚上一次特朗普为什么会赢,他胜选的关键在哪里。

2016年大选,希拉蕊在民调中一直领先,即使到投票前,据纽约时报/CBS News的民调显示,虽然二人的差距大幅收窄,但希拉蕊仍领先特朗普3个百分点。最后投票的结果显示,希拉蕊总得票数超过特朗普约286万票,领先特朗普约2.1个百分点,与民调相差不远。

不过,希拉蕊虽然在总得票数上领先,但在得票差距不足1%的4个州份,却输了3个;在得票差距低于10%的州份,希拉蕊也输了一大半。所以,如果简单从结果上看,特朗普胜选的关键是赢了大部分两人得票差距不大的州。

如果再深入一层,具体什么人在支持特朗普,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又有些什么特点呢?根据上次大选的调查可知,如果以种族区分,特朗普的支持者主要是白人,而且其在白人中的支持率相当稳定、基本不受新闻事件影响;以年纪区分,其支持优势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教育水准区分,其支持优势是高中以下学历,以及一些接受过部分高等教育者;以收入水准区分,其支持优势是略高于低收入群体的中产阶级,但在中上收入群体,特朗普也有相当的支持。

 

 

总结一下可以看出,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具有:男性、年长、白人、中低收入、有点学历但学历偏低的特点,由于新闻事件(例如特朗普的性丑闻、通俄门等事件)对这些人影响不大,可以认为这些人属于特朗普的铁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特朗普较为极端的特点,他并不容易争取其铁票以外人群的支持。相比较而言,上届选举希拉蕊在黑人、少数族裔、低收入人群和高学历者中有明显优势。

在特朗普执政的4年,前半个任期经济和股市的表现都不错,但今年年初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却对美国造成重大冲击,特朗普政府领导防疫荒腔走板,疫情失控已造成超过20万人死亡和超过700万人感染,成为全球抗疫倒数第一;另一方面,由于黑人被员警跪杀引发的'黑命贵(BLM)'运动,造成社会进一步广泛撕裂,至今无法平息。疫情和黑人被跪杀事件引发的直接后果是:黑人、少数族裔、年轻人与特朗普政府严重对立,就连上次大选普遍支持特朗普的华裔美国人,这次也出现了大量转向的苗头。

根据哈佛大学的最新调查,2020年美国大选的年轻人投票率将比2016年大幅增加,63%的年轻人将会投票,远超2016年的调查水准(47%)。而CNBC报导,有71%的大学生计画在本次大选投票,验证了年轻人投票率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多项民调显示,年轻选民最重视的问题,主要包括疫情控制、种族关系和气候变化,明显对特朗普不利。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资料,就在2020年,千禧一代占合格选民的27%,而90年代占10%,这意味着在今年的大选中,年轻人占合格选民的三分之一以上,足以影响选情。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特朗普的支持者具有较为坚定、不易受外界影响的优点,且投票率较高,换句话说,就意味着特朗普的得票不容易随着总投票人数的增长或下降而变动,这些铁票基本每次选举都会出来,但数量不易扩大。本次大选值得留意的新特点可能是,有大量反特朗普的年轻人积极参加投票,选情的变数在相当程度上可能与他们有关。

对拜登而言,较高的民调支持率说明其潜在的支持者众,只要投票率高,可以将潜在得票转化为实际的得票,形势就对拜登有利。事实上,2016年美国大选投票率仅55.7%,处于近二十年大选投票率的底部附近,也间接支持投票率低对特朗普有利的看法。

从常识判断,激烈的社会矛盾通常会推升投票率,让沉默的多数积极出来表达意见。新冠疫情和黑命贵运动很明显都会大大激化社会矛盾,逼迫更多的人出来表达意见,哈佛大学和CNBC有关年轻人投票率大升的报导,也有力地支援了这个判断。

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也发表的有关2018年中期选举的统计报告,根据统计,2018年中期选举的投票率为53.4%,比2014年提高11.5%,是40年来中期选举投票率最高的一次;而在踊跃投票者中,18至29岁年龄组的投票比率上升最大,从2014年的20%提高到36%,几乎上升了五分之四。从中期选举表现出的势头看,2020年美国大选的投票率可能远高于上届大选。

如果本届选举投票率上升,特别是明显反特朗普的年轻人投票率大升,加上黑人、少数族裔等积极投票,结果大概率对拜登有利,对特朗普不利。

 

 

还有些人认为特朗普和拜登比起来,显得明显要精明强干一些,因此特朗普会赢。不过实际上,特朗普的所谓精明强干经常表现出处处点火、胡干乱战、只管开头不管结尾的特点,让大家心里不踏实,不一定比拜登的中规中矩、可预测性高强。另据调查,大约57%的人表示支持拜登只是因为反对特朗普,并不是因为更支援拜登,对他们而言,只要不是特朗普就行了,其他因素并不重要。

如果拜登胜选、特朗普失败,对资本市场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这个选举结果可能会带来以下结果:

首先,特朗普已经多次放风说邮寄选票会被操纵,选举结果要上最高法院等不愿承认失败的说法,因此以特朗普一贯蔑视规则的特点,他很有可能不承认失败,导致总统权力未必可以顺利移交,造成政治上的不稳定,进而对股市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拜登有较大可能改变特朗普的减税政策,转而加税。加税将对企业盈利造成负面影响,对股市不利;

第三,民主党倾向推动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对​​周期性企业有利,美联储也可能进一步放松银根予以配合,对美元汇价不利。

简单总结就是,大选可能会带来美国政治上的不稳定,影响股市。如果拜登成功掌握权力,其政策对股市利弊参半,但对美元汇价较为不利。

另一个小概率事件就是特朗普胜选,预计其将会延续现行政策,不过由于美股的估值较高,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特朗普胜选后未必积极推动股市上升,美股出现一定回档的可能性不小。

24
九月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美国次国务卿克拉奇9月17日起访问台湾,19日离开,是中美建交以来美国访问台湾的最高级别行政官员。由于中美建交时美方承诺不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因此克拉奇访台明显违背了建交承诺,挑战了一个中国的红线。

对于美台这种合谋挑战中国底线的做法,中国以实战化军演来应对。 9月18日,解放军18架战机在台湾海峡演习,并越过台海中线;9月19日,解放军19架战机参与演习,增加了一架战机,同样越过台海中线。从解放军的反应看,逐渐增大压力的迹象较为明显。

8月上旬,美国以抗疫合作的名义,派遣卫生部长阿扎尔率团访问台湾。时隔一个多月,又派遣层级更高的次国务卿访台,'贼佬试沙煲'式的摸底试探、挑战底线意图明显,如果中国没有有力的反制措施,很可能美国下次还会照办煮碗,继续提升访台官员的层次。

以解放军近期的应对来看,对待美台这种'小刀切香肠'、小步前进的策略,解放军的反制策略可能是渐次提高对台湾的军事压力,以小步对小步,以压力对挑战。美台在挑战一个中国底线的方向每前进一步,解放军对台的军事压力也就对应升高一分,所以,如果美国不停止当前这种逐步提高访台官员层级的做法,台海局势的进一步紧张就难以避免。

从表面迹象看,解放军这种渐次提高对台军事压力的反制策略,似乎也产生了一些效果,按照之前的新闻报导,克拉奇原本访台的主要议题是参加双方的「经济与商业对话」 ,顺便出席李登辉的追思告别礼拜,不过到访问结束,据新闻报导,克拉奇在台似乎十分低调,只是与台湾的主要官员有一些私下会晤,没有参加之前所说的「经济与商业对话」,访问主题变成了参加李登辉的追思告别礼拜为主,官方活动的味道明显变淡。

从这一轮中美台的互动来看,美台试图进一步提升关系,挑战一个中国底线的意图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在具体策略上有一定灵活性,譬如克拉奇访台活动重点的改变,就显示了这种灵活性;而中国对美台图谋的反对,在态度上是明确和坚定的,但在具体应对上,同样有一定灵活性,战机越过台海中线就是明确的施压,演习第二天参与的战机数增加一架,将压力温和调升,同样是留有余地的做法。

大致而言,目前中美双方在台海的博弈都显示了一定的灵活性,换句话说,双方看似都不希望关系完全破裂,暂时双方发生迎头相撞式的摊牌对决的机会不大。不过,由于美国利用台湾打压中国的企图不会停止,未来这种美台试探底线、大陆反制的游戏大概率还将继续,短期而言,台海局势很难会风平浪静,但是,基于双方都有所克制,触发大规模危机的机会也较为有限。

 

9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从9月20日起,针对微信和TikTok的禁令将生效,微信和TikTok将被从美国应用程式商店中除名。另据9月20日的最新消息,特朗普表示,批准软体发展商甲骨文、零售商沃尔玛与中国应用程式TikTok的交易,新公司完全由甲骨文及沃尔玛控制,总部将设于得州,为美国创造2万5千个职位。特朗普说,从概念上批准有关交易,并给予祝福,重申交易的安全性将达到百分百。美国财政部表示,甲骨文将负责保护美国使用者资料的安全。美国商务部就宣布,将原定星期日起,移除TikTok下载程式的限期,推迟一星期,到本月27日。

由于中国政府决定对要对TikTok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出口进行审批,目前的交易已经不包括TioTok出售技术和核心演算法,对TikTok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公司的核心技术得以保全。

另据最新消息,特朗普禁止微信的努力也遇到挫折,美国法官就针对微信的禁令,颁布临时禁制令,阻止商务部要求苹果及谷歌商店下架微信应用程式的命令。

从次国务卿访台到禁止中国的应用软体,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施压动作不断,由于对华强硬已经是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的主流共识,预计为了提升其选举支持,特朗普在大选前可能还会不断有新的对华施压政策出台,中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较高。

对投资者而言,考虑到大选前中美博弈有加剧的可能,股市的展望较为不明朗,估计港股走势短期难有大的起色,宜小心观察。

目前市场的焦点正慢慢移向美国大选,预计此次大选有可能对未来的政经形势有深远影响,我们下次讨论。

17
九月
危险的玩火

台湾经济部长王美花9月2日披露,美国和台湾将举办一场「经济与商业对话」,可能邀请美国国务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对方也有意率团访台。 9月10日有媒体爆料,克拉奇存取时间定在17日至19日期间,王美花则回应,议程、形式、举行时间等所有细节都还在洽谈中,目前尚未确定。

克拉奇在美国国务院地位仅次于国务卿蓬配奥和副国务卿,是美国国务院第三号人物,身份十分敏感。

如果说上个月(8月9日)美国卫生部长阿扎尔率团访问台湾,还有些灰色空间,阿扎尔是一个主管公共卫生的技术性官员,虽然也算行政官员的一员,但政治色彩毕竟没有那么浓。而且还戴了顶‘防疫优先’,不能‘让政治凌驾健康’之上的大帽子,勉强也算有个理由。

不过如果克拉奇访问台湾,就完全没有任何的模糊空间了,就是一次现任美国高级行政官员对台湾的正式访问,完全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不得再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的承诺。

形象地讲,台湾问题就是中美之间的潘朵拉盒子,轻易不能打开,一旦打开,很可能爆发灾难。中国历届政府也反复表明中国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将尽自己的一切力量维护这个核心利益,如果美国和台湾敢于挑战中国的底线,必定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由于截至本文完成时克拉奇访问台湾尚未确定,形势如何发展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不过,有一点可以断定,如果身为美国高级官员的克拉奇访台真的能够成行,台海局势必将有大变,金融市场也必定会遇到冲击。

 

 

克拉奇如果成行台海局势必有大变

我们之前总结美国对中国的施压,总体而言呈现出对经济实际影响趋降、对港股的负面冲击减低的特点,现在看来,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如果美国完全不顾后果,强行挑战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核心利益,有可能造成台海局势失控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从目前相关各方的表现来推测,美国似乎有玩火的想法,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利益,给中国施加压力。卫生部长访台可能是一个精心选择的尝试,用一个身份不那么敏感的官员来投石问路,测试中国底线。中国虽然用坚决反对、以及在台海加强军事活动和演习来应对,但看来美国和台湾还想用小刀切香肠的方式继续慢慢向前推进,正在洽商中的次国务卿访台,就是另一次升级测试,如果他们认为后果可以承受,不排除会沿用这个策略将台湾问题逐次升级,挑战一个中国的底线。

台湾方面的想法一向是挟美自重,希望依靠美国抗衡大陆压力,特别是现在执政的民进党当局,是一个台独倾向明显的党,当今台湾领导人自当选以来,一直在各方面有意无意推动去中国化。对台湾当局而言,美国的支持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加强与美国的联系,提高与美国交往的层级,一直是台湾当局的愿望。

对中国大陆来说,对台湾的国策一直是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排除武统。如果台湾不在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而言,并不具有十分的急迫性。换句话说,如果台湾或者美国,不去主动挑战一个中国的底线,台海局势应可保持平稳;如果台湾和美国打错算盘,试图挑战一个中国的底线,做出破坏一个中国原则的实质性举措,台海局势就蕴藏很大的风险。

当然,对美国和台湾来讲,都不希望台海局势失控。美国的主要目的是给中国施加压力,并不是为了支持民进党当局,但如果台海局势失控,美国就有可能要付出重大代价,并不符合美国利益;民进党当局的主要目的是借美国力量压制中国大陆,当其做出一些实质上挑战一个中国底线行为的时候,希望美国能保护他们免受中国大陆力量的反击,所以,民进党当局同样不希望局势失控,要面对意想不到的后果。

不过,虽然台湾、美国和中国大陆都不希望见到台海局势失控,但美国为了压制中国打台湾牌,民进党当局为了实现其台独理念而迎合美国,却有可能将局势一步步推向失控边缘,酿成相关各方谁都不想见到、却又难以避免的重大风险。

所以,即使此次美国次国务卿访台未能成行,台海风险没有爆发,但这件事酝酿的本身就说明台湾和特朗普政府双方已经有挑战大陆底线的想法,只要他们不放弃这个想法,在这方面继续尝试,台海危机恐怕很难避免。或者说,只要特朗普选择在大选前继续毫无节制地打台湾牌以提振选情,起码在美国大选前,台海局势有机会出现高度紧张。

 

 

倘台海局势失控美国或付重大代价

另一个困扰股市的不确定性是美国的新一轮刺激经济计画。 9月10日,美国参议院未能通过共和党“瘦身版”的经济方案,该“瘦身版”方案规模仅为5000亿美元,较此前1万亿美元的规模减半,也远远低于民主党此前提出的2.2万亿美元的要求。该项新刺激计划中包括将之前的每周600美元(已于7月31日到期)的失业救济金下调至300美元、对小企业的新的商业贷款计划、对学校方面和新冠疫苗检测的资金支持等内容。

对于新一轮刺激经济方案,目前看来两党是各有盘算,对于共和党来说,方案非常明确,就是少给救济金,这样失业者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就必须找工作,就业率就会提升,然后经济就恢复了;对于民主党来说,作为在野党,大撒金钱,争取各种阶层的好感,又不用顾虑政府的财政平衡,自然希望扩大救助方案。短期来看,两党的差距较大,未必可以很快就刺激方案达成一致。

不过,以特朗普将股市表现视作选举指标的特性,如果大选前美国经济出现较严重的下滑、股市大幅下跌,特朗普政府就有可能改弦更张,与民主党妥协,达成新的刺激方案。

总体而言,美国的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能否通过,不至于对股市构成严重威胁。但台海局势潜藏高度不确定性,一旦引爆,局面就不是一方可以控制,存在较大风险。

10
九月
「三权分立」争议的要害

近期香港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目前香港的政治体制究竟是「三权分立」还是「行政主导」,在很多人眼里,这个话题有点无聊,体制只有一个,不管是叫它张三还是李四,名字不同,内容却不会变,争论它叫什么,有意义吗?

由于这个表面上有点无聊的争论,实质上可能隐藏着对香港的社会秩序和营商环境的深远影响,有必要进行讨论、加以澄清。

主张香港是「行政主导」和主张香港是「三权分立」的人,他们究竟在争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人从法律上和学术上阐述了二者之间的不同,不过,对普通市民而言,还是有些雾里看花、不够直接、清晰。在我们看来,抛开所有的表面理由,双方争议的核心其实只有一点:就是香港的司法权力究竟要不要受限制。

主张香港是「三权分立」的人,其实是在主张香港的司法权力不应受限制,法官就是香港所有是非的最后裁决者;而主张香港是「行政主导」的人,实际上在主张司法权力一定程度应该受制于行政权和更高级的权力,不能独大。换言之,主张「三权分立」不过是有些人追求不受限制权力的包装,与其本身是否准确描述了香港实际关系不大,有心人不过是捡了个似是而非的幌子,用这个西方社会的流行概念来吸引支持者,以达至其可以向特区和中央政府争取无限权力的目的而已。

虽然在争论时很多人有意无意把争议的目标引向了司法是否独立的方向,但实际上,无限权力和司法独立本身完全是两回事。无限权力代表掌握它的人可以为所欲为,即使做了错误的事情,也不能有人质疑,掌握权力者已经把自己抬高到了不容置疑的上帝位置;而司法独立仅仅是指司法在审判时独立行使审判权力,其他人不得干预,以便审判可以得到公正的结果,并不是说司法的权力不能受到监督和约束。所以,很多人在把争议引向司法独立时,其目的并不是真的在意审判时是否应该不受干扰,他们其实是在用司法独立的挡箭牌,来遮罩对司法权力的任何监督和限制。

抛开理论,仅仅从一个普通人常识的角度来看,司法权力应不应该受到限制呢?无疑是应该的。道理很简单,法官是人不是神,法官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偏好,也会出于各种考虑和理由,做出不符合社会利益的判决。如果法官的判决令公众利益、社会利益受损,而政府或其他权力没有能力对其加以限制,其结果必将会导致社会是非观念、价值体系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从另一个角度看,香港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认同应当对公权力予以监督和制衡,以免公权力失控,对社会利益造成损害。如果行政和立法都要接受社会的监督,为什么同为公权力一部分的司法又可以免于被监督呢?难道法官与其他公务人员相比要特别高尚一些?道德完美无暇?永远不会发生错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法官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既然这样,为什么独独法官或者司法可以堂而皇之要求不被监督的权力呢?

社会上有些声音反对对司法、对法官发表不同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叫做干预司法,其实又是在偷换概念,在审判过程中社会应该尽量减少发表意见,以免影响法官审判的独立性、公正性,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是说社会对法官审判的结果不能置疑,即使审判错误也只能照单全收、无奈哑忍,事实上,要求不得对司法发表意见的声音很明显与公权力应该受到监督的理念是不相吻合的。

如果说存在不同意见有机会削弱司法的权威,那么请问,错误的判决就不会影响司法权威吗?恐怕其负面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如果社会可以接受对行政立法官员的不同意见,不介意影响他们的权威,为什么独独要介意影响司法的权威呢?逻辑上完全无法自洽。

所以,从常识角度看,司法权力是应该受到监督和约束的,司法权力也没有道理可以高人一等,有超越监督和制约的理由。用「三权分立」做幌子,试图使司法权力不受限制是不对的,其结果只会对少部分人和一小撮利益相关方有利。

 

 

另外从理论上看,说香港是「三权分立」确实有问题,不说在现行制度设计上,行政长官是特区首长而不仅仅是行政机关的首长,代表特区面对中央,其身份高于司法和立法。单说香港作为中央政府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三权分立」。因为作为特别行政区,香港拥有的全部权力都来自人大通过基本法的授权,香港的司法权、终审权同样来自人大授予。一个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既然是授权,那就不是固有权力,授权者可以授予,也可以撤销授予,也就是说,香港的司法权、终审权一定会受制于人大权力,根本不可能独立出来,这和西方的「三权分立」有本质的不同。

西方的「三权分立」就其本质而言,是透过宪法规定的分权制,司法的权力来自于宪法,只要宪法在,司法的权力就在,并不会受制于其他权力,其他权力也无法剥夺司法的固有权力。但在香港,司法权力的获得是通过人大制定的基本法授予,并不固有,随时可以被改变,因此,不符合西方「三权分立」的定义。

关于香港司法权力的独大,过去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了一些混乱,有些人借「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自我扩权,抗拒社会监督、抗拒中央权力,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香港终审法院前常任法官列显伦9月3日刊登文章指,法院持续地让公共利益屈从于个人权利的主张,给那些走上街头暴力抗议的人一种「个人主权」感觉,形容法院在过去一年里帮助创造了导致街头混乱的社会环境。他还特别举例批评高等法院法官在「禁蒙面法」案中,通过决定香港宪制秩序,「把自己抬高到了全国人大的位置」。

所以,「三权分立」还是「行政主导」这个看似关于政治体制的观点之争,其背后其实是赤裸裸的权力之争,只不过,主张香港是「三权分立」的观点以及由此演变出的司法不受监督和制约,既不符合实际,也对香港社会有害。

10
九月
基本面转强 港股可能向上突破

7月中以来,港股大致陷于24500左右至25500左右的大约1000点范围震荡,不过,随着各种影响港股因素的逐渐明朗,港股近期有可能向上突破。

第一个利好因素: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的确定性越来越强。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资料,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95.1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速比6月份加快8.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同比增长,且增速逐月加快。

另一个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从3月进入50%以上的扩张区以来,至7月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在扩张区,7月资料虽未再创新高,但也仅比6月新高低0.1个百分点,说明反弹的力度较为持续和强劲。

由于中美关系近期较为紧张,虽然中国经济3月以来资料就开始好转,但仍有不少投资者担心经济好转的势头能否持续,7月工业利润加快增长很好地说明了中美关系紧张对企业的盈利负面影响完全可控,增强了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的信心。

 

 

第二个利好因素:美国的打压效果逐渐淡化。

7月以来,美国在向中国施压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派航母来中国南海演习、关闭中国驻休斯顿领事馆、发表新铁幕演说、封杀华为等许多中国公司、强迫出售TikTok、制裁11名中港官员、制裁与南海基建有关的24家中国企业,更荒唐的是美国国防部用'由解放军拥有或控制'的理由,要制裁多11家中国企业。

不过,尽管美国的动作很多,但观察7月以来的恒生指数走势可以看到,港股在7月初冲高后持续走低,显示压力较大;但进入8月之后,市场的抗压力明显增强,美国在8月的施压,基本没有造成港股的持续下跌,港股在整个8月大致维持震荡向上的走势,从大约24500点左右的低位升到25500点左右的高位。

港股在美国诸多制裁下逆势走强,说明美国制裁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下降。

第三个利好因素:外资持续流入。

自7月1日至8月28日,外资共计流入香港614.27亿港元(金管局共16度入市承接美元沽盘,共买入美元79.259亿),证明美国的施压不仅没有造成外资的大举流出,反而有大量资金流入香港。

当然,外资流入的原因可能与大型科技股例如蚂蚁集团等即将在香港上市有关,但不论如何,资金大量流入香港的客观事实说明香港金融市场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仍然强大。

 

 

第四个利好因素:美联储采用平均通胀目标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8月27日宣布对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声明进行更新,将寻求实现2%的平均通胀率长期目标。

抛开学术性的词语修饰,简而言之美联储这个新策略的意思就是,以后计算通胀目标不能只看当前的实际通胀资料,而要将过去一段时间的通胀率放进来加总再平均计算,如果过去通胀率长期低于2%,那么要想得到平均2%的目标通胀率,就必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允许通胀率高于2%。

从实际效果看,如果说过去通胀率达到2%就有可能导致美联储加息,那么现在通胀高于2%都不必担心了,因为过去通胀率长期低于2%的现实,必然导致必须较长时间的高通胀率才能将平均通胀率拉上来的结果。

对港股而言,这个美联储的新策略将带来两个后果,一是美联储加息无期,全球资金充裕的环境将长期存在;二是美股有资金支持,下跌不易,会给港股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综合以上因素,当前经济基本面、资金面和市场心态都有利港股,港股近期向上突破的机会不能忽视。

27
八月
香港经济进入最困难阶段 不过中长期展望好转

随着7月初香港开始第三波疫情,香港经济逐步进入最困难阶段。

从去年6月开始的反修例抗争,通过将一个正常的两地移交逃犯的修例安排,妖魔化为所谓‘送中’,借此煽动大众的恐惧心理。用‘反送中’作为口号,裹挟了大量不了解具体情况的群众参与,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混乱。

在部分极端分子的推动下,反修例抗争从单纯的反对修例,逐步走向要求与内地隔离、反对与内地交往、对抗中央、具有一定港独色彩、暴力打击不同声音、破坏正常社会秩序方向,最严重时,黑暴分子堵塞交通,破环交通设施,意图造成香港经济停顿;暴力破坏、打砸、火烧中资背景企业,甚至毫无人性火烧不同意见市民,香港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更不幸的是,在去年底香港警方大规模抓捕暴徒,社会混乱情况稍有好转后不久,新冠疫情的发生又把香港经济推向更黑暗的深渊。为防控疫情,香港政府从2月8日起规定内地来往香港口岸实施封关,非豁免人士不得进入香港,之后又陆续限制外国不受​​豁免的非香港居民进入香港。在这些防控措施下,香港的服务业遭受重创,旅游、酒店、餐饮、零售、商业物业出租等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对抗疫情对经济和民生的巨大负面冲击,香港政府于2月14日公布成立「防疫抗疫基金」,第一轮规模为300亿港元,主要资助医疗、餐饮、零售、运输等领域;不过随着疫情蔓延,第一轮基金的效果很快过去,政府又于4月推出高达1375亿元的第二轮救助措施,除了各个困难行业的资助外,第二轮基金的最大扶助方向就是高达811.5亿的保就业计画,向承诺不裁员的企业提供直接资助。

虽然第二轮防疫基金的力度不小,但7月开始的第三波疫情,又令放松防疫措施、与内地和澳门开关无期,服务业生存环境短期有所改善的希望再度落空。据研究,香港第三波疫情的病毒基因排序与本港之前的病毒基因序列不同,很有可能是国外输入,说明香港政府的防疫措施可能存在漏洞,有些人认为香港政府对从境外来港的机组人员、船员等的豁免强制检疫是第三轮疫情爆发的原因。

餐饮业摇摇欲坠

由于迟迟不能放松限制人员聚集等防疫措施,受打击最重的餐饮业已经摇摇欲坠,据业内人士指出,疫情爆发的早期还能获得业主一定的租金减免优惠,随着疫情延长,现在的主要大业主基本都不再给予任何减免租金优惠,就连推迟或分期付款也不愿考虑,一旦租金未能及时缴付,业主随时可能停水、停电、停冷气,行业内大量企业倒闭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经济大幅收缩的困难处境,社会有大量声音要求政府尽快推出第三轮防疫基金,特首林郑月娥也于8月18日说,已要求官员尽快推出第三轮防疫基金。不过,如果经济无法尽快摆脱困境,仅靠政府财政储备资助,香港的财政储备恐将很快耗尽。

截至2019/2020财政年度,香港的财政储备约为11000亿,仅计财政预算赤字和已推出的两轮抗疫基金,今年的赤字已约3000亿,这个数字尚未计入政府税收和卖地收入的下降影响。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政府需要在财政上审慎行事,纾缓企业及市民财政压力时,须确保公帑运用得宜,也要尽力避免财政储备急速萎缩,让政府可持续有能力应付社会所需,以及维护本港的金融稳定。

从政府财政储备的角度看,香港政府最多能够再推一到两轮抗疫救助基金,之后财政储备将降到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水准,寄望更多、更长期的政府财政资助恐怕并不现实。

经济还在继续恶化,未来政府资助的力度可能下降,疫情未见受控,这几个因素的糟糕组合令到经济有机会在没有足够缓冲的情况下快速转差,进入最困难阶段。

 

中线露曙光

不过,如果从中期展望的角度观察,香港的未来展望却开始露出曙光。

国家卫健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8月22日在央视节目中表示,中国已于7月22日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该指引已在6月24日获得国务院批准,但并未公开,并指政府可能考虑逐步扩大紧急使用疫苗的计画,以防秋冬可能爆发的疫情。

疫苗7月已开始紧急使用,实际等于一个大规模的临床测试,加上中国目前正在中东进行两种疫苗的三期临床测试,乐观一些地看,年底前中国有疫苗成功上市的可能性很大,香港只要早做安排,尽早得到疫苗,有望在年底或明年初控制疫情。

港区国安法对香港带来的震荡初步过去。自6月港区国安法颁布实施以来,总体来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抑制了社会的混乱情况。之前颇为猖獗的黑暴活动,基本销声匿迹;之前在香港活跃的一些主张港独、与外国势力过从甚密的反对派激进分子,也纷纷逃离香港,令黑暴的核心力量受到很大打击。看起来,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香港的社会秩序已经可以大致恢复,营商环境明显好转。

另一方面,以美英为代表的外部势力,虽然对中国推出港区国安法反应强烈,高调宣示要给予各种制裁,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其所谓制裁基本影响不大,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稳固,外资不仅没有流走反而持续流入,反对派张扬的所谓移民潮也不见踪影,投资者情绪虽然在美国宣称制裁时有一些波动,但随着市场平稳发展,投资者心态也逐步趋于稳定。

总而言之,由于美国在香港可打的好牌有限,预计美国对推出港区国安法的主要施压阶段已经过去,美国之后在香港问题上的施压可能会逐步减少,对香港政经环境恢复稳定有利。

虽然香港经济目前进入最困难阶段,但展望未来,新冠疫苗可能在年底有望推出,只要香港早做安排,取得疫苗,最困扰经济的疫情就可能受控;港区国安法令香港社会大致恢复正常秩序,营商环境改善,有利经济活动恢复;港区国安法后,反对派受到重大打击,对与内地经济合作的阻挠预计将大幅减少,香港经济增长有望重获动力;政治纷争减少后,中央政府也有较大可能加大支持香港经济的力度,对香港经济有利。所以,香港经济前景的展望较前明朗。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